赵代虹;王青;王伟军;刘洋
随着预防接种工作的不断深入,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认定问题也日趋明显.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于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认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系统和认定模式.现结合目前中国在预防接种副反应认定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国外文献,介绍了一些发达国家截止到1999年在这一领域中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初步看法.
作者:罗凤基;李淑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成人麻疹爆发原因,以控制爆发.方法 对2005年3~5月发生在山东省邹平县某纺织集团的一起成人麻疹爆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M抗体,并运用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病原学上明确病因及病毒来源,同时结合血清流行病学探讨其发病原因和流行因素.结果 这次爆发共报告麻疹314例,全县罹患率52.17/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该集团园区内,发病264例,园区罹患率为293.34/10万;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6岁成人(占92.04%),16~30岁占81.53%,≤15岁人群占7.96%;男女性别比为1.62:1.麻疹病毒分离鉴定为H1基因型,有H1a、H1b两个亚型,以H1a为优势亚型,H1b为外来输入亚型.新加入集团的流动务工人员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89.00%和1:372.结论 该次麻疹爆发是一起典型具有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的成人麻疹爆发,为外来输入病毒株造成的传播,与易感人群聚集和其它内外环境等流行因素有关.
作者:许青;徐爱强;宋立志;王常银;张秀敏;曹国强;张丽;肖作奎;王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意见书.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的是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范围有限的预防接种(多为私营机构开展)对国家免疫规划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不是这些政策文件的重点.WHO的意见书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这些文件在发布前经过WHO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不过,对这些意见书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和科学媒体.
作者:杨俊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为了解海北藏族自治州1~3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接种率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开展了调查,现简报如下.
作者:英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为了解章丘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于2002、2005年开展了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卫;高建同;丁随新;尹玲;张洪专;曹传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定期修订0~18岁人群的免疫程序,以便使其适应当前疫苗生产的变化,包括一些新注册的疫苗.
作者:马丽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4~2006年风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风疹提供依据.方法 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风疹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全国2004~2006年风疹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85/10万、1.95/10万、2.84/10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15岁儿童风疹病例数分别占2004~2006年总病例数的78.70%、75.34%、66.66%,15~35岁人群风疹病例构成比从2004年的19.08%增加到2006年的31.34%.结论 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国控制风疹策略,合理使用风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控制风疹爆发,减少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樊春祥;梁晓峰;周玉清;殷大鹏;王华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某女,2005年2月2日出生.2005年5月2日17:00,经体检、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无接种禁忌证后,于臀部肌内注射百白破联合疫苗(DPT,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40203-1,失效期2005年8月)0.5ml,注射后观察1h未发现不良反应,又于18:30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402271-1,失效期2006年2月)1粒.当晚22:00患儿烦吵不安,持续约1 h后逐渐入睡.5月3日5:00,患儿祖母拟给小孩喂米糊,发现患儿鼻腔、口腔出现白沫,脸色苍白,紫绀,四肢冰冷,立即送县医院,经医生诊断患儿已死亡.
作者:郑高;贾微;叶丽萍;陈杨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马丽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海南省2006年启动应急反应机制控制麻疹疫情的效果,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海南省2006年启动应急反应机制前后麻疹疫情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评价控制效果.结果 海南省2006年在麻疹流行初期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Ⅱ级预案,在15d内对1 939 237名儿童进行了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6.6%,麻疹发病降到前5年平均发病水平以下.与其它流行年比较麻疹流行期明显缩短,削平了流行高峰,流行强度明显下降.结果 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在麻疹流行初期开展MV强化免疫能迅速控制麻疹的流行,减少麻疹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和社会经济的损失.
作者:符振旺;孙莲英;曾昭长;曾雪霞;何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的实验室封存是全球消灭脊灰后阶段主要的策略之一.历史经验表明,脊灰野病毒广泛存在,并有可能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绝对的脊灰野病毒封存不可能证实,脊灰野病毒封存的目标是大限度地减少脊灰野病毒由实验室向社区环境扩散.有效的封存要有标准的客观评估方法和实施过程评估方法.目前全球已有112个国家和地区完成第一阶段脊灰野病毒的封存,中国已完成第一阶段第一步脊灰野病毒封存.
作者:潘伟毅;梁晓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甘肃省部分地区健康儿童麻疹抗体水平.方法 2004~2005年对7个县(区)随机采集726份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抗体监测.结果 健康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5.45%,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 007.69,2005年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均高于2004年.不同年龄组健康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肃省部分地区儿童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存在薄弱环节.
作者:甄晓荣;付鸿;张晓曙;吴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甘肃省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诊断、报告等存在的问题,为乙肝防治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调查了13所医院2004年部分出院诊断为乙肝的住院病历.结果 急性乙肝的诊断混杂了慢性乙肝、疫苗免疫者、病后免疫者;慢性乙肝的诊断混杂了急性乙肝、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疫苗免疫者、病后免疫者;乙肝的诊断包括了慢性乙肝、HBsAg携带者、病后免疫者.诊断为乙肝的患者更多地混杂了HBsAg携带者;上报的乙肝病例以慢性乙肝和HBsAg携带者为主(占70.3%),重报占9.01%,从诊断到报告的时限平均为3.09d.结论 未严格执行乙肝的诊断标准;从报告病例中,无法估计乙肝的发病率水平.
作者:孟蕾;郝爱华;卢欣婷;王旭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在麻疹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对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的检测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3 017例,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检测血清标本10 041份,全省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采集率为77.14%,麻疹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71.43%.21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麻疹实验室职能考核,符合率为98.10%;麻疹IgM抗体再证实标本符合率为90.76%.2005年省CDC麻疹实验室接受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职能考核和再证实标本复核检测,成绩均为100分.全年共收检106份咽拭子或尿液标本,分离到25株麻疹病毒,经鉴定均为H1基因型.结论 广东省2005年麻疹监测实验室网络运转正常,在麻疹病例监测中起到重要作用.应进一步加强麻疹IgM抗体检测试剂的管理.
作者:郑焕英;刘冷;郭雪;柯昌文;吴承刚;蒋小泓;朱贞;许文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江西省2004~2005年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腮腺炎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西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2004~2005年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江西省2004~2005年腮腺炎发病率分别为17.62/10万、14.79/10万;4~7月为发病高峰;<15岁儿童病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93.88%、92.39%,4~9岁儿童发病分别占67.06%、61.94%;学生、托幼儿童、散居儿童病例分别占95.65%、95.89%.结论 要降低腮腺炎发病率,应制定控制腮腺炎规划和免疫策略,重点对儿童采取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等干预措施.建议将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接种纳入儿童免疫规划.
作者:成慧;王东海;郭世成;涂秋凤;谭楚生;张洪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006年1~6月邹平县邹魏工业园发生了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风疹流行.现简报如下.
作者:张成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麻疹减毒活疫苗(MV)效力.方法 对国内1998年3月~2007年3月公开发表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有关MV效力的研究文献,根据各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利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有7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均为MV效力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MV效力为82.9%[95%可信区间(CI)66.5%~91.7%],低年龄儿童MV效力为85.2%(95%CI:65.2%~93.7%),高年龄儿童MV效力为65.7%(95%CI:42.3%~79.6%).结论 MV效力低于理论的95%,提示为预防和控制麻疹爆发、流行,应提高和维持高水平的MV初免和复种接种率.
作者:仲四清;江建平;李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面积31 659km2,辖6个乡(镇,下同),96个行政村,25 823人,平均气温11.8℃.2006年8月20日~10月24日发生麻疹流行,报告麻疹304例,报告发病率117.72/万,是近23年来麻疹发病人数多的一年,无死亡病例.
作者:胡永红;卓玛央金;王洪举;胡松林;李成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1990~2006年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甲肝疫苗(HepA)使用原则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甲肝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0~2006年中国甲肝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年均有发病,春季高峰逐渐被削平.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的人群,尤其是≤19岁、≤5岁年龄段发病构成比较低,但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病年龄有上移现象.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并呈现男女发病比升高的趋势.1990~2006年甲肝发病人数多的是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工人,甲肝病例职业构成中农民由1990~1994年的29.51%逐渐增加到2005~2006年的38.94%,高为2000~2004年占39.45%,学生比例略有减少,散居儿童和工人的发病构成由1990~1994年的分别占19%、12%,减少为2005~2006年的8%、6%.结论 中国由甲肝的高发区向中、低发区过渡,规范的接种HepA是控制甲肝的主要措施.
作者:隨海田;梁晓峰;殷大鹏;崔富强;王华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接种冻干麻疹减毒活疫苗(MV,病毒滴度≥3.3lgCCID50/ml,0.5ml/剂次)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以209名8~12月龄未接种过MV的健康儿童作为试验组,63名1~2岁在观察期间不接种任何疫苗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MV安全性观察,采用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试验组儿童血清抗体.结果 接种MV后无即时反应和局部反应发生.全身反应主要为发热反应,发热率为29.19%,以低、中热为主;皮疹发生率为4.78%.接种MV后HI抗体阳转率为98.46%,几何平均滴度为1:29.38.结论 MV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作者:韩悦;陈海平;于艳;毕学娟;孙静;常琳;郭军巧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