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1~2004年在美国居住者中预防麻疹的情况

马丽莉;李军宏

关键词:美国, 居住者, 预防, 消除麻疹, 卫生资源, 免疫程序, 麻疹病例, 感染, 旅行者, 发病率, 输入, 目标, 联邦, 接种, 地区, 病毒
摘要:美国已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但麻疹病毒继续从世界其它流行麻疹的地区输入美国,结果使麻疹产生了稳定的发病率并浪费了地方、州及联邦的卫生资源.由于接触或与已感染的旅行者有联系及其它不明原因,使在美国的居住者感染麻疹.美国发生的大多数麻疹病例可通过按免疫程序接种而得到预防.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相关文献
  • 贵州省《卫生部与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理事会/儿童疫苗基金合作项目》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卫生部与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理事会/儿童疫苗基金合作项目>(GAVI项目)在贵州省地区(州、市,下同)、县(区、市,下同)、乡(镇,下同)、村级及县级医疗机构的实施情况,根据各级不同的工作重点进行实施情况调查.方法采用查看相关资料和现场实地调查的方法.结果各级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管理比较混乱,18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88.9%、36个乡级卫生院的86.1%、34个县级医疗机构的79.4%其HepB在本级帐面上收发核对不符;50.0%县级CDC、72.2%乡级卫生院、50.0%县级医疗机构的HepB帐物现场核对不符;50.0%县级CDC、52.8%乡级卫生院、55.9%县级医疗机构的HepB上、下级收发核对不符.HepB接种数据报告不完整,2003年有76.5%、2004年有55.9%的县级医疗机构未上报HepB接种数据.HepB接种率处于较低水平,调查2003年1月1日~2004年10月31日出生儿童HepB1接种率为81.2%,HepB1及时接种率为21.6%,HepB全程合格接种率为38.8%.结论为确保贵州省GAVI项目达到预期目标,亟待完善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加大GAVI项目工作的督导力度.

    作者:周晖;张丽;童亦兵;张大勇;邹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上海市部分地区健康人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率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上海市部份地区健康人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自然感染状况.方法采集0~50岁健康人群血清标本921人份,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抗体水平.结果人群血清中抗VZV-IgG总阳性率为42.78%,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206.69.以0~2岁低,阳性率为14.52%~18.33%,GMT为1:45.36~1:67.97.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升高,3、4、5、6、7、8~9、10~14、15~19、20~29、30~39、40~50岁阳性率分别为21.37%、23.81%、27.91%、45.95%、29.63%、91.18%、88.57%、100.00%、97.14%、96.67%、100.00%.7岁以前感染率为45.9%.结论以上数据对应用水痘疫苗免疫预防策略及接种对象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周桦;王树巧;储艳;谢广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麻疹病毒新基因型和麻疹病毒基因型在全球分布的新研究

    1背景麻疹病毒分子特征分析是麻疹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加强麻疹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分析辨别麻疹病毒的来源和追踪病毒的传播途径.

    作者:姬奕昕;朱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感染及其疫苗预防

    流行性感冒(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Hi)是目前国内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的病原菌之一,有24.7%~29.0%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由Hi感染所致,b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占绝大部分[1,2].

    作者:沈军;朱启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对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围产期传播的浅见

    乙型肝炎(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是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的人血浆中提取的,常用于暴露后应急预防乙肝病毒(HBV)感染,如在医院中被污染HBV的医疗器械刺伤,出生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母亲的新生儿围产期HBV感染的预防,以及乙肝患者进行器官移植后,对移植肝脏HBV再感染的保护等.

    作者:刘崇柏;苏崇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2001~2004年在美国居住者中预防麻疹的情况

    美国已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但麻疹病毒继续从世界其它流行麻疹的地区输入美国,结果使麻疹产生了稳定的发病率并浪费了地方、州及联邦的卫生资源.由于接触或与已感染的旅行者有联系及其它不明原因,使在美国的居住者感染麻疹.美国发生的大多数麻疹病例可通过按免疫程序接种而得到预防.

    作者:马丽莉;李军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国内外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中国仓鼠卵母细胞)应用现状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细胞)表达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应用现状,并对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的免疫效果、市场情况以及发展方向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阐述.

    作者:董雪林;金立杰;王立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麻疹数学模型和人群免疫力

    1介绍麻疹传播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人口学资料、社区混杂水平、由于以前感染麻疹和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力水平、免疫力在年龄和地理上是如何分布.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对控制传染病提供有益的建议.

    作者:左树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国中西部地区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中国中西部地区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首针(HepB1)及时接种现况,探讨提高新生儿HepB1及时接种率的方法.方法按照卫生部/全球疫苗免疫联盟合作项目办公室的统一要求,2004年对22个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27 459名2003年出生儿童,2005年对5个项目省10843名2004年出生儿童、1116名2005年出生儿童的HepB1及时接种情况开展现场调查.结果中西部地区新生儿HepB1及时接种率是:2004年出生儿童(81.55%)高于2003年出生儿童(74.01%);医院出生儿童(85.36%)高于在家出生儿童(19.00%);县级及以上医院出生儿童(88.27%)高于乡镇卫生院(71.74%).结论中西部地区新生儿HepB1及时接种率正在逐年提高,同时也揭示提高在家出生、在乡镇卫生院出生儿童的HepB1及时接种率,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作者:胡苑笙;王晓军;陈园生;陆伟;张荣珍;崔富强;李军宏;周玉清;卢永;朱冰;梁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引起婴儿过敏反应的报告

    某男,2001年8月4日出生,8月5日在出生医院接种了卡介苗、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第1针.9月4日上午接种乙肝疫苗第2针,接种后10min家长发现婴儿呼吸急促、口唇颜面青紫、全身抽搐、眼球上翻、口角流出少量鲜血等症状,立即送市中心医院儿科急救.

    作者:钟建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印度2004年1月~2005年5月消灭脊髓灰质炎进展

    自1988年以来,全球脊髓灰质炎(脊灰)发病数已下降了99%以上,世界卫生组织(WHO)美洲区、西太平洋区、欧洲区已达到无脊灰.

    作者:马丽莉;李军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上海市嘉定区1992~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2~2004年麻疹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2年以来麻疹发病逐年上升,报告疑似麻疹260例中,临床诊断20例,实验室确诊185例,实验室排除55例.麻疹发病流动人口占81.95%.本地人口<8月龄和>20岁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的72.97%,流动人口9月龄~9岁病例占总病例数59.52%,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麻疹不同年龄构成有显著差异.结论加强流动人口儿童的免疫规划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的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是今后控制麻疹的重点.

    作者:钟培松;费洁;戴依群;李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甘肃省部分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了解甘肃省部分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抽取3 791名2001~2003年出生的儿童,调查HepB接种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HepB全程接种率平均为64.4%,2001~2003年出生儿童分别为57.5%、59.4%、76.5%.HepB1及时接种率平均为40.3%,2001~2003年出生儿童分别为34.9%、38.3%、47.8%.结论 HepB全程接种率、HeB1及时接种率逐年提高.影响HepB接种的主要因素是出生地、居住地、社会宣传动员效果、家长/监护人乙肝知识的认知程度、预防接种免疫服务质量等.

    作者:高丽;李慧;张晓曙;崔富强;刘建地;唐宇;李晓波;王晓玲;卢欣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与批号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免疫原性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与批号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的免疫原性.方法选择505名5~20岁健康人,5μg、10μg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批,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后1个月采血,进行免疫原性观察.结果各批乙肝疫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达95.45%~100.00%,平均99.21%,几何平均浓度(GMC)为1775.04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5~7、8~10、11~13、14~16、18~20岁抗-HBs阳转率分别达99.04%~100.00%.GMC 1611.85mIU/ml~2551.28mIU/ml;5μg、10μg乙肝疫苗抗-HBs阳转率分别达99.34%和98.03%,GMC分别达1897.22mIU/ml和981.43mIU/ml.结论不同剂量与批号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免疫原性良好.

    作者:夏雪琴;刘西珍;张少白;武继守;李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按不同免疫程序接种成人的免疫原性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对成人的免疫原性.方法在济阳县乡村随机整群选择健康的15~40岁乙肝病毒(HBV)易感者591人,按0、1、6个月和0、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广东省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每剂10μg/1.0ml.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时,0、1、6个月和0、6个月两种免疫程序的有效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5.91%、86.08%,两种免疫程序产生有效抗-HBs,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332.5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95%CI为279.17mIU/ml~396.03mIU/ml)和227.4mIU/ml(95%CI为186.34mIU/ml~277.51mIU/ml).0、1、6个月免疫程序的有效抗-HBs阳转率和GMC均高于0、6个月程序,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10μg/ml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接种15~40岁人群的免疫原性良好,其长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作者:庞志钊;宋立志;董微;何坤芳;张济;张勇;曹惠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第七届全球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非正式磋商会议

    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的监测进程中,脊灰实验室网络继续提供病毒学资料起着关键的作用.2004年1月~2005年6月,实验室网络检测到22个国家有脊灰野病毒病例.从脊灰病毒VP1区序列得到的基因特征,对于追踪病毒传播链很重要.网络实验室还证实了由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s)引起的爆发,如中国2004年(Ⅰ型),马达加斯加2005年(Ⅱ型和Ⅲ型)和印度尼西亚2005年(Ⅰ型).

    作者:赵蓉;许文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华坪县麻疹流行及免疫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云南省华坪县2004年12月~2005年2月麻疹流行的原因.方法对麻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对麻疹病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gM抗体.结果全县报告麻疹224例,11个乡、镇均有病例发生,县政府所在地病例占总病例数45.98%,中小学生病例44.20%,对44例患者血清麻疹IgM检测,阳性42例,阳性率95.45%.结论调查结果提示麻疹疫苗的初种和复种是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保证接种质量、提高免疫成功率是控制麻疹的重要环节;提高麻疹监测系统工作质量、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是控制和扑灭疫情的重要措施.

    作者:罗梅;张杰;王锦;罗祖新;宁岚;汤晶晶;赵志娴;李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8例不安全预防接种原因分析

    如何避免出现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已成为今后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课题.为总结经验教训,现就东台市1994~2001年8例不安全预防接种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陈兆斌;蔡加平;苏德茂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甘肃省2001~2003年检出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研究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阳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甘肃省2001~2003年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从33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316例粪便标本中,检出脊灰病毒16例,检出率5.06%,均为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病例散在发生,无聚集性.所有病例年龄≤5岁.临床表现以发热、腹泻、肢体感觉障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麻痹部位以单下肢和双下肢为主,分离出Ⅱ型脊灰病毒的病例残留麻痹多.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的发生率0.87/100万,其中首次服苗后为0.98/100万,接触服苗者为0.50/100万.结论无脊灰维持阶段,VAPP、疫苗重组脊灰病毒(VRPV)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导致的病例不容忽视,保持高质量的监测和高水平接种率均是重要的.

    作者:李凤琴;李慧;屠爱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安全注射与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流行病学回顾性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不安全注射传播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的流行病学证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实验研究随机抽样方法,在既对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注射进行消毒监管,又在全县预防和医疗注射中推行一次性注射器的容县,和既未进行消毒监管,也未推行一次性注射器的上思县各选10个村,并随机选1~10岁儿童1006人,对不同针次的医疗、预防注射造成儿童HBsAg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不安全注射造成的HBsAg阳性率为13.3%,占无免疫力的儿童及未接种乙肝疫苗儿童HBsAg阳性率(20.9%)的63.6%.相同的注射针次,医疗注射组的HBsAg阳性率高于预防注射组,医疗注射危险性比预防注射更高,上思县医疗注射1~4针次组、5~9针次组、≥10针次组儿童的HBsAg阳性率,分别比容县相同针次组儿童高出85%、71%、83%.结论不安全注射造成的人群HBsAg阳性构成的63.6%是导致无免疫力的儿童及未接种乙肝疫苗儿童感染HBV的主要因素.

    作者:卓家同;钟革;蓝光华;刘巍;郑志刚;杨庆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主管:中国计划免疫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