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颖
卵泡未破裂黄素化(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LUFS)为临床征象不显著的不孕症,西医以其客观而可观的数据图像优势,指明了疾病明确诊断的方向.与此同时,中医药也凭借其传统的辨证与针药特色,在疗效上获取了可喜的成绩,补肾促排,是该病辨证论治的中心,针药并用,中西汇通,给予了该病治疗新的认识
作者:温明晓;贺海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黄金菊药效组分标准物质[1]分量定值的不确定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逐层对三批(批号为20110201、20110202、20110203)黄金菊药效组分标准物质分量定值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步计算和整体合成,得到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和扩展不确定度(U).结果:黄金菊药效组分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结果20110201:(88.04±0.84)%,20110202:(88.03±0.84)%,20110203:(88.06±0.84)%;绿原酸的含量测定结果20110201:(5.67±0.12)%,20110202:(5.67±0.16)%,20110203:(5.67±0.12)%;荭草苷的含量测定结果20110201:(4.53±0.09)%,20110202:(4.54±0.09)%,20110203:(4.54±0.09)%;牡荆苷的含量测定结果20110201:(1.136±0.02)%,20110202:(1.135±0.02)%,20110203:(1.134±0.02)%,k=2,p=95%.结论:影响药效组分标准物质分量定值的不确定度的主要是操作因子中的称量、定容和移液.
作者:张雅楠;张贵君;张智圆;黄睿;刘晶晶;刘长松;李景松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电针对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针药组.常规治疗组46例,采用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针药组47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共治疗1周 采用临床有效率和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为观察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药组的总有效率达91.5%,并且针药组在肛门排气排便、解除禁食的.时间上优于常规治疗组(均P<0.01).结论:电针能缩短病程,并能快速地改善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症状
作者:李成;赵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以中医脏腑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心肝的生理病理联系论述心脏神经官能症从肝论治,并阐述心脏神经官能症从肝论治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法.
作者:矫增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消栓饮对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消栓饮组及低分子肝素组.建立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兔模型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消栓饮组给予消栓饮灌胃,低分子肝素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连续给药1周.检测造模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各组造模前后自身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数值均明显升高(P<0.05).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检测结果比较,消栓饮组及低分子肝素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低分子肝素组比较,消栓饮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消栓饮对大白兔DVT模型有较好的抗凝作用,能有效地防治下肢DVT形成,其作用机制与低分子肝素相类似.
作者:肖清明;王勇;谭胜平;胡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优选当归、川芎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收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选当归、川芎挥发油β-环糊精的佳包合工艺结果:佳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为1∶8(mL∶g);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为2h.结论:优选出的工艺包合率和包合物收率均较高,工艺合理、可行.
作者:缪恩泽;张长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石蓝草煎剂治疗风热犯表型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72例风热犯表型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给予石蓝草煎剂,西药口服;对照组30例,仅予西药口服.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54.8%,对照组为33.3%;有效率治疗组为90.5%,对照组为70.0%.两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石蓝草煎剂治疗风热犯表型荨麻疹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西药组.
作者:黄蕊;吴景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益肾补脾泄浊化瘀法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海昆肾喜胶囊和羟苯磺酸钙,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治疗.结果:两组进行比较,血清肌酐、尿素氮及中医证候水平,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益肾补脾泄浊化瘀法联合羟苯磺酸钙在降低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提高肾功能水平,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确有良效.
作者:赵刚;于艳;王大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对慢性乙肝中医证候蛋白质组学规律的探索研究中,发现慢性乙肝五种中医证型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存在多个蛋白质表达差异,其中,免疫球蛋白J链(IG-J)与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改变有较强的相关性.探讨免疫球蛋白J链作为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可能性,为临床乙肝纤维化的无创伤性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中医临床辨识慢性乙肝中医证候纤维化反应状况提供可供参考的客观化指标,终为进一步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候本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赵庆;魏嵋;刘友平;张茂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增生性瘢痕是创伤愈合的异常结局,其治疗一直是困扰皮肤科的难题之一.该文检索国内外兔耳模型上增生性瘢痕的治疗研究报道,探讨增生性瘢痕的新治疗方法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张陶靓;陈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该文对我校教学实验中心针对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技能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情况进行了总结,从几方面介绍了为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而进行的教学改革举措.
作者:丛培玮;尚冰;曹阳;郭隽馥;王俊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母婴ABO血型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以维生素C、维生素E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煎剂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2例,好转7例,无效1例,新生儿黄疸未发生,治愈率73.33%,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7例,好转13例,无效10例,新生儿黄疸发生4例,治愈率23.33%,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组IgG抗A(抗B)抗体效价比值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中西医结合治疗母婴血型不合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新生儿ABO血型不合引起的黄疸发病率.
作者:金红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文章从汉防己甲素抗高血压、抗心律失常、抗心肌肥大、抗心肌缺血再灌注四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其对心血管的药理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此药作参考.
作者:赵鑫;瞿晶田;郭英;王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基本、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等护理应用型人才,现对《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体系进行不断研究与探索,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护理实训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作者:刘伟;田静;孙茜;宋艳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崩漏是妇科的常见病,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临床主要以塞流、澄源、复旧为根本治法,同时应注重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作者:庞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超临界CO2萃取金桔中柠檬烯的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金桔中柠檬烯的提取工艺,并用GC法对挥发油中的柠檬烯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0 ℃,萃取压力200 bar,萃取时间4h,萃取率为16.46mg/g.结论:采用超临界CO2萃取金桔中柠檬烯,操作简便,收率高.
作者:廖昌军;臧志和;黄亚;郑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Ⅳ对老鼠的减肥作用.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制造肥胖老鼠造模并且每日灌胃注入黄芪甲苷Ⅳ,分别记录老鼠的每周体重和每日进食量,利用生化试剂盒检测脂联素含量.结果:黄芪甲苷Ⅳ能够调节肥胖老鼠的新陈代谢促进其减轻体重.结论:黄芪甲苷Ⅳ能够有效降低肥胖老鼠的体重.
作者:谢芳;刘渊漪;黎向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多为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治疗难度大,现代临床治疗UC的方法多种多样.文章主要对近几年该病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庆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通痹饮合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方法:建立Freund's完全佐剂性大鼠关节炎模型,观察通痹饮合剂对大鼠关节肿胀度、血清白细胞介素-1 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通痹饮合剂低、高剂量对大鼠Freund's完全佐剂性关节炎的继发性足跖肿胀度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可抑制IL-1 β、TNF-α的异常升高(P<0.05,P<0.05).结论:肾通痹片可能通过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异常增高的IL-1β、TNF-α浓度而发挥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
作者:顾欣;孙江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祖国医学中,“治未病”思想由来已久,从古至今都一直为各医家推崇,被视为治病救人的高层次.目前,“治未病”思想可以指导多种疾病的防治,无论在预防、治疗,还是康复阶段,都可以体现出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文章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已愈防复三个方面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吴申;周端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