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常规免疫接种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探讨

郑景山

关键词:常规免疫接种,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摘要:为了探讨一种简便易行、合理可靠、适用性广的常规免疫接种质量综合评价方法,选择估计接种率水平、常规免疫接种报表及时性、计划免疫相关疾病发病率水平、常规免疫接种的外部影响因素等4类指标,构成常规免疫接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扣分法对湖北省市、县两级常规免疫接种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该评价方法具有简便易行、合理可靠、适用性广等特点。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相关文献
  • 北京市东城区1999年健康成人麻疹免疫水平监测

    为了解北京市东城区成人麻疹免疫水平,1999年对18~45岁健康成人进行了麻疹免疫水平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和抗体检测随机选择了生活和工作在北京市东城区的本市籍和外省籍从事食品、环境、厂矿、公共场所工作的18~45岁健康人,计本市户籍301人,外地户籍299人,共调查了600人。采集被调查对象的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试剂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提供。操作按说明书进行。血清IgG抗体<1∶200为阴性,≥1∶200为阳性。计算抗体总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GMT),并按不同时期、年龄组、性别、户籍所在地分别计算抗体阳性率、GMT并进行分析比较。2 成人麻疹抗体水平本次监测600人,其中抗体阳性者487人,阳性率81.17%,GMT为1∶309.15。抗体滴度<1∶200的占18.83%;抗体滴度≥1∶800的仅占35.50%,表明我区成人麻疹的抗体水平较低。

    作者:郑青秀;陈如玉;穆敬琴;刘祖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实验室监测与质量评价

    实验室监测指标完成的质和量是证实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的重要依据,用双向有序属性相同的R×C表资料的一致性检验(Kappa检验),对山西省卫生防疫站脊灰实验室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的病毒分离物结果一致性进行评估(K=0.864,U=13.541,P<0.0001),说明省卫生防疫站脊灰实验室与国家脊灰实验室对病毒分离物的鉴定结果有极好的一致性,符合率为91.30%。

    作者:梅志强;赵习芳;李爱英;常一华;郑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婴儿乙型肝炎疫苗单独及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后的长期随访研究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发生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长期效果,将624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随机分组,一组是0、1、6月龄单用乙肝疫苗免疫,每次20μg;另一组是出生时先注射HBIG 100IU,然后在1、2、7月龄再接种乙肝疫苗,每次20μg。两组婴儿分别于1、3、6、12、18、24月龄及以后每岁静脉采血用酶免疫法检测HBsAg,同时随访,平均随访6.34±1.71年。结果显示:有89例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其中82%在6月龄前初次出现HBsAg阳性,主要是宫内感染。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儿,其慢性HBV感染率高于单阳性母亲的婴儿(单用疫苗,24.5%和10.7%,P<0.005;HBIG+疫苗,10.6%和3.8%,P<0.05),而且在6月龄内初现HBsAg阳性的婴儿中,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慢性化率也高于单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单用疫苗,68%和40%,P<0.025)。同单用疫苗相比较,HBIG联合免疫组使1岁时的慢性HBV感染率由17.6%降为5.0%;总慢性HBV感染率双阳性组由24.5%降至10.6%(P<0.005),单阳性组由10.7%降至3.8%(P<0.025)。双阳性母亲婴儿中初现HBsAg阳性婴儿的慢性化率也降低了,而出生时HBsAg阴性、1~6月初现HBsAg阳性的婴儿,慢性化率由40.9%降至0(P=0.0315)。出生时HBsAg阳性的婴儿,1月龄HBsAg阴转率由26.4%提高至58.8%(P<0.025)。说明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仍呈慢性HBV感染者,主要始于宫内感染;双阳性母亲的婴儿更易形成慢性HBV感染。单用疫苗对产时感染的阻断不完全,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对宫内感染的慢性化也有一定阻断作用。

    作者:王建设;朱启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常规免疫接种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探讨

    为了探讨一种简便易行、合理可靠、适用性广的常规免疫接种质量综合评价方法,选择估计接种率水平、常规免疫接种报表及时性、计划免疫相关疾病发病率水平、常规免疫接种的外部影响因素等4类指标,构成常规免疫接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扣分法对湖北省市、县两级常规免疫接种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该评价方法具有简便易行、合理可靠、适用性广等特点。

    作者:郑景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6月龄婴儿麻疹疫苗免疫效果及人体反应观察

    疫苗时代育龄期妇女体内麻疹抗体多为麻疹疫苗所介导,所生婴儿母传抗体消失提前,未及初免月龄已成为易感者。针对北京市及其它一些大城市<8月龄婴儿麻疹发病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为控制该人群发病,选取北京市户籍的6月龄婴儿119人进行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效果及人体反应观察。结果显示:6月龄婴儿中有84%母传抗体已阴转,阳性者抗体水平也极低。接种MV后抗体阳性率达到86.6%,免疫成功率为80.7%,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528.45;接种后的发热率、皮疹率分别为16.8%、2.52%。提示实施6月龄的MV初免程序是可行的。与本市8月龄婴儿初免监测数据相比,6月龄婴儿的MV免疫成功率和GMT偏低,提示婴儿母传抗体的存在对MV的免疫成功率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外,与年龄相关的因素如低月龄婴儿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可能是影响免疫效果的更为主要的因素。建议:对6月龄和8月龄婴儿MV初免的成本效果进行研究,如果采取6月龄初免,应考虑在满1岁时复种1剂MV;加快研制免疫原性好并适用于低月龄婴儿的新型MV;对与年龄有关的因素作更深入的探索。

    作者:卢莉;王文胜;王岩;柳银芝;王冬梅;郭舫如;辜荫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血清学免疫效果观察

    为探讨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不同剂量、不同间隔时间免疫后的安全性和血清学免疫效果,在五总乡和兴东镇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和阴性母亲的新生儿,按第1针分别接种10μg或5μg乙肝疫苗,1个月后接种第2针(0.5μg),第3针(0.5μg)与第1针分别间隔5、6、8个月,观察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所有接种对象均未发现严重副反应。完成3针乙肝疫苗免疫后,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第1针接种10μg组抗-HBs阳转率及抗体水平均高于5μg组,差别均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第3针乙肝疫苗与第3针百白破混合制剂(DPT)联合免疫,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DPT的免疫应答率及水平与非联合免疫的差别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安全性好,第1针10μg组免疫效果优于5μg组,与DPT的联合免疫是可行的。

    作者:尹桂成;茅亚达;王渤;严加和;刘亚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利用需求弹性理论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接种价格

    利用需求弹性理论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灭活疫苗接种价格降低的可行性及其影响因素。在HFRS高发区调查了821人HFRS灭活疫苗接种价格的支付意愿,分析和计算了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和总收益。结果表明:当HFRS灭活疫苗接种价格从30元降为20元,接种率可从14.62%上升为30.69%,其弹性系数为0.98;当接种成本设定为10元和11元,其接种总收益要分别大于和接近接种价格为30元的情况。提高HFRS灭活疫苗人群接种率必需降低接种价格,接种价格降低的前提是能否降低或控制接种成本,其次需采用媒体知识宣传来提高人群HFRS灭活疫苗接种的卫生服备需求。

    作者:阮玉华;郭欣;傅继华;康殿民;张遵宝;王昕宇;张兴录;王克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研究现状

    水痘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高传染性的呼吸道传染病,带状疱疹是患水痘后潜伏病毒的再激活所致,其病原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即人类疱疹病毒3型。原发感染可引起不同严重程度的典型疾病,健康儿童感染VZV后多数症状轻微,预后良好。但在某些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缺陷及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儿童,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成人感染VZV后症状也甚为严重。对VZ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治疗及预防对策等做了详细阐述。

    作者:俞蕙;朱启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血球凝集抑制试验检测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比较

    为了解上海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状况,在上海市黄浦区和金山区对505名健康人采血,用血球疑集抑制(HI)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平行检测。结果HI试验的阳性率为99.01%,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26.00;ELISA试验则为93.66%和1∶1 303.46。HI抗体滴度高者ELISA-IgG抗体滴度也高,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r)为0.58(P<0.0005)。但HI试验检测阴性5份,ELISA试验检测阴性32份,两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4.4%。两种方法的特点是:HI试验检测的是麻疹血凝素抗体,包括IgM和IgG抗体;ELISA试验检测的是麻疹病毒全抗体,包括血凝素、血溶素的IgG和核蛋白等。分析了ELISA试验检测≥7岁5个年龄组抗体阳性率低于HI试验的影响因素,以及金山区各年龄组麻疹抗体高的原因。

    作者:张金芳;丁晓光;王建国;李秀珠;施燕;伍稚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挝脊髓灰质炎输入和再次出现的危险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于2000年10月29日在日本京都宣布无脊髓灰质炎(脊灰)。但在东南亚边境地区进行的调查表明,脊灰的再次出现和输入老挝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其证据是基于过去4年在老挝和日本政府的双边监督下在边境地区所进行的调查。

    作者:田炳均;徐闻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湖北省1995~1999年检出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对湖北省1995~1999年分离到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3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32例分布在25个县(市、区),发病时间无明显的聚集趋势,≤3岁儿童占87.5%,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占65.4%,Ⅱ型病毒占53.1%。32例中有2例可诊断为服苗相关病例,另有5例怀疑为疫苗接触者相关病例,其特点是:①病例分散分布;②病例年龄均<3岁;③临床特征有发热,非对称性弛缓性麻痹,临床诊断多为脊灰;④发病60天后仍残留麻痹。

    作者:陈红缨;李敏;郑景山;黄永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我国研制的乙型肝炎基因重组(CHO)疫苗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观察

    为观察我国研制开发的乙型肝炎(乙肝)基因重组(CHO)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选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3项均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用乙肝CHO疫苗免疫,并随访观察3年。婴儿随机分为A组(52例)和B组(50例),A组为单纯疫苗组,注射3次乙肝CHO疫苗(0、1、6个月,10μg/次);B组为疫苗加50IU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同A组一样注射3次乙肝CHO疫苗,但在0月时同时注射HBIG(50IU)。全程免疫后2~12个月、13~24个月、25~36个月分别采血,以固相放射免疫(RI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HBsAg和抗-HBc。综合3次随访结果,单独及时全程接种乙肝CHO疫苗组,婴儿抗-HBs阳性率为82.69%,无应答率为3.85%,HBsAg阳性率为13.46%,保护率为83.17%;乙肝CHO疫苗加HBIG组,抗-HBs阳性率为90.00%,无应答率为2.00%,HBsAg阳性率为8.00%,保护率为90.00%。A、B两组的保护率虽不同,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0.77,P=0.3788)。由此可见,乙肝CHO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出生时加注50IU HBIG效果更好。

    作者:孟宗达;韩秀兰;林惠芳;杜敏;侯通;杨翠丽;董永辉;赵玉良;刘洪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美国1997~1999年肠道病毒监测

    美国每年约有1 000万~1 500万肠道病毒(EV)临床感染。目前已鉴定出66个EV血清型,其中包括3个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血清型,很多疾病与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感染有关,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新生儿肠道病毒病、心肌炎、心包炎、免疫缺损者的慢性感染、类脊灰疾病、手-足-口病、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和其它疾病。本报告总结了美国国家肠道病毒监测系统(NESS)的资料,描述了美国1997~1999年报告EV的时间变化趋势。

    作者:周吉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发生急性喉头水肿1例报告

    2000年6月2日,在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乙脑疫苗,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035502,失效期2002年3月1日,保存在4℃冰箱内)时,出现急性喉头水肿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媛媛;张玉文;晋红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西安市婴儿麻疹发病原因及防治策略的探讨

    近年来,西安市未及接种麻疹疫苗(MV)的周岁内婴儿麻疹发病有增高趋势,为查明原因,在2000年春季对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36例≤7岁麻疹患儿进行了分析。结果<8月龄未接种MV的病例占34.40%,发病多的是6、7、8月龄,分别占周岁内病例数的18.18%、15.91%和21.82%。同时随机抽取51名5~8月龄未接种MV未患过麻疹的健康婴儿和63名育龄期妇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7名5月龄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为57.14%,GMT为1∶148.4,随月龄增长抗体阳性率逐渐下降,12名8月龄婴儿均为阴性。63名育龄期妇女抗体阴性占15.87%,抗体处于低水平占58.73%,中等水平19.05%,高水平只占6.35%。此结果表明,婴儿发生麻疹主要是母亲麻疹抗体水平低,导致婴儿母传抗体水平低、维持时间短,不能保护婴儿至8月龄MV初种时。因此建议对育龄期妇女进行婚前MV接种,并将MV初种月龄调整至6月龄。

    作者:李平;司源;武继守;杨建立;刘毅;王秀英;白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进展

    本文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全国计划免疫技术指导中心办公室王莉霞助理研究员译成汉文。1 前言脊髓灰质炎(脊灰)是感染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是通过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人是已知的脊灰病毒的唯一宿主。约有90%的感染者无症状,只有约1%的病例会从较轻微的症状(如发热、咽喉痛、呕吐、腹痛和不适)发展到出现比较严重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脊灰病毒共分Ⅰ、Ⅱ、Ⅲ三个血清型。临床和亚临床感染脊灰病毒可以产生终身型别免疫,并可以缩短排毒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2000年的脊髓灰质炎暴发

    2000年7月12日~11月18日,多米尼加共和国发现19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其中6例经实验室证实分离到Ⅰ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19例AFP病例(9月龄~21岁)中,16例(84%)≤6岁,未接种14例,未全程接种5例。在海地实验室仅确诊1例Ⅰ型脊灰病毒,该例系一2岁未全程接种之儿童,8月30日出现麻痹。虽然进行了严格的病例搜索行动,终未发现另外病例。

    作者:訾维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京都会议简介

    2000年10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在日本国京都市召开成员国大会,庄严宣布:“西太平洋区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已相继阻断了脊髓灰质炎(脊灰)本土野病毒的传播,被正式证实为无脊灰地区”。这是西太平洋区公共卫生史上战胜一种传染病的历史性会议,是一座真正的里程碑,将永远载入史册。大会是在庄重喜庆的气氛中进行的,参加会议的有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的代表、西太平洋区办事处主任和工作人员、西太平洋区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各成员国的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代表、国际扶轮社及日本地区的代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代表、日本国国际协力事业团的代表等,作为东道国的日本不但有政府部门的代表,日本国天皇和皇后也出席了本次大会。参加大会的人数多达千余人。中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的成员国由卫生部张文康部长率代表团参加了大会,并作为唯一的成员国代表在大会上发言,获得了特殊的礼遇。正式会议举行了一天。但在会议前,从10月27日到28日,西太平洋区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召开了会议,做了后的准备工作,由各成员国分别报告了各国消灭脊灰的进展,并对提交的报告进行了后的审核,按照证实标准认真地与成员国代表进行核对和审译,后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确认本区达到了无脊灰地区的标准。这样在10月29日大会主席台上,面对全体到会人员,当众由7名委员逐个在证实文件上签字,并递交给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办事处主任。然后证实委员会主任Adams博士发表讲话。尾身茂主任再次登台讲话,称:“实现无脊灰的目标,是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公共卫生史上的一座真正的里程碑。人类即将跨入新的千年,此时此刻西太平洋区这个人类四分之一人口居住的家园,永远不再蒙受脊灰折磨的苦难。”他特别指出:“成功地实现无脊灰的目标是各方面共同奋斗的结果。”他在感谢卫生工作者忘我的奉献精神、国际社会的合作和支持、西太平洋区扩大免疫规划和消灭脊灰技术顾问委员会宝贵的技术支持和启迪,以及西太平洋区前二届主任和所有工作人员努力后说:“为了实现使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儿童免受脊灰折磨的目标,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奋斗!”张文康部长应邀在大会上发表讲话,他在庆贺西太平洋区实现无脊灰目标的同时指出,这是本地区所有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强调:“通过动员必要的国家和国际社会的资源,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只要脊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还存在,就存在着输入和重新出现脊灰的风险,因此,所有国家仍然要保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活动和脊灰疫苗免疫的高覆盖率,直至所有地区都成为无脊灰区。今天我们庆祝西太平洋区取得的巨大胜利,从此我们将摆脱脊灰带来的痛苦。明天,我们还要继续作出努力,维护西太平洋区的无脊灰状态,直到实现全球消灭脊灰的目标。”京都会议结束后,10月30日又举行了西太平洋区第十一次技术顾问委员会会议,针对当前西太平洋区实现无脊灰目标,而邻区仍有脊灰野病毒流行的情况,讨论了如何维护西太平洋区无脊灰状态的技术策略,强调在达到无脊灰区后,AFP和病毒学监测的质量必须保持在高水平上,直至全球证实消灭脊灰。只要邻区存在野病毒的传染,监测的标准不能降低。怎样减少野病毒传入的危险性,其技术措施是:1.提高常规免疫覆盖率;2.增强AFP的监测水平;3.确定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4.在高危地区和人群中进行补充免疫活动。对可能输入野病毒的准备工作应该是:1.制订预案;2.认真对待高危AFP病例;3.保持一支有经验的快速反应队伍;4.储备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上述建议在技术顾问组会议上得到很好的讨论,我国戴志澄、王钊、邵瑞太、王克安、庄辉、赵铠、于竞进、张礼璧等参加了讨论。

    作者:张礼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健康教育在百白破混合制剂接种中的作用

    百白破混合制剂(DPT)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发生和流行,但由于含有吸附剂,同时含有淋巴细胞增多因子,接种后会导致机体过敏等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易造成小儿家长/监护人恐慌。我院预防保健门诊结合实际,着重对儿童家长/监护人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有效地消除了对DPT不良反应的疑虑,提高了儿童DPT接种率,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避免了漏种、拒种现象的发生。

    作者:杨淑红;向翠芝;刘珍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317例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分析

    黑龙江省1996~199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格林-巴利综合征(GBS)317例,其中男性发病是女性的1.5倍,以2~3岁儿童发病较多。该病呈夏、秋季高峰。临床主要特征为发热,肌痛,感觉异常,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呈对称性麻痹,以下肢多见,麻痹多从远端开始,有69.4%的病例能够康复,病死率为6.0%。

    作者:宋长江;周雪;王金英;刘艳霞;吕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主管:中国计划免疫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