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凝
中医教育是中医文化能够得以延续的关键,而如何提高中医教育的质量是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的要点.文章认为应该从中医形成的文化背景出发,重视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从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兴趣,并培养他们高尚的医德三个方面真正提升中医的教育效率和水平.
作者:骆殊;邵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合成牛蒡苷元的氨解衍生物N-苯甲基-2-(4'-羟基-3'-甲氧基苯甲基)-3-(3",4"-二甲氧基苯甲基)丁酰胺.方法:本实验采用氨解的方法对牛蒡苷元的内酯环进行结构修饰,牛蒡苷元和苄胺溶液反应合成氨解衍生物.结论:通过对合成工艺条件进行较为详细的考察,确定佳工艺条件.
作者:张辉;陈桂荣;窦德强;康廷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用中药熏洗并按摩保守方法治疗小儿脱肛.方法:选择本院门诊2002年以来诊治的35例小儿脱肛患者,以中药熏洗和按摩方法合并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5例小儿患者全部治愈.结论:中药熏洗并按摩治疗小儿脱肛安全可靠,此治疗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小儿易于接受,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勤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为发病的高峰,表现为四肢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滑膜炎,并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目前无特效疗法及针对性治疗药物.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中医临床中多运用经方治疗本病,颇有疗效,现将近年来乌头汤、白虎加桂枝汤、木防己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与本病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景嵘月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对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基础上,采用避免患侧输液、功能位摆放、按摩活动患肢、音乐疗法、心理疏导、指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康复护理干预,并与35例常规护理组做对照结果:4周后观察到干预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对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和残疾程度,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回归家庭和社会.
作者:李翠英;张娟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文章主要从口服中药、保留灌肠、中西医结合及其他疗法等4个方面综述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认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但在本病的规范化治疗及临床科研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李俊飞;费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文章就壮医经筋手法的十二经筋理论进行探讨,提出“松筋解结”手法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为手法治疗筋病痛证开辟一种新途径.
作者:韦英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较佳疗法.方法:利用半导体激光的近红外线光束照射迎香、上迎香、列缺、肺俞和风门穴并配合神阙穴闪罐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36例.结果:治愈22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结论:腧穴激光照射加神阙穴闪罐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显著疗效,总有效率94.5%.
作者:乔志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中医的优势在临床,临床能力是其传承的关键.《金匮要略》是现存早诊治杂病的专著,作为一门临床基础课,肩负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治能力的重任.因此,《金匮要略》的教学应时刻以提高临证能力为中心实施,而临床辨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课堂和课后全方位的系统教学.文章从课堂促学、课后导学两个方面,就如何围绕提高临证能力这个中心进行《金匮要略》的教学提出部分观点.
作者:王丽娜;杨学;刘龙;岳小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文章对临床四诊信息与证候的关联性分析目前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总结了多元统计学方法、数据挖掘方法的单一和联合应用,为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了构建辨证模式的思路.
作者:车志英;马利庄;何建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介绍陈莹教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与肾脾肝三脏有直接的关系,脾虚生痰、命门火衰、痰浊不化、肝郁血瘀共同导致了多囊卵巢综合征多毛、肥胖、闭经、不孕等症状.治疗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温补肾阳、健脾化痰、疏肝祛瘀为大法,并注意月经行经周期节律诱导用药,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加强锻炼降低体重.
作者:侯英慧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确切、方法多样,但缺乏对不同时期采用何种针灸方法对提高本病疗效的认识,文章就不同时期带状疱疹针灸治疗做以初步探讨,以期为临床选用方便、合理、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刘福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利用双向电泳技术,观察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穴与肾脏组织蛋白质差异性.方法:健康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太溪组、非经非穴组和肾脏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麻醉后,冰生理盐水心脏灌流,取出肾脏皮质、“太溪”穴部位及非经非穴部位1.5mm×1mm×0.5mm结缔组织进行蛋白双向电泳实验,根据重复性原则每组样本平行做三块双向凝胶电泳,对比各组双向电泳图谱的变化.结果:通过对“太溪”穴组织与非经非穴组织结缔组织蛋白比较,发现存在8个完全蛋白差异点;通过对“太溪”穴组织与肾脏皮质蛋白胶图的比较,共发现13对相关蛋白;通过对非经非穴处组织与肾脏皮质之间比较,发现10对相关蛋白.结论:非经非穴与“太溪”穴部位组织的蛋白组成有所不同;非经非穴与肾脏之间也有相关蛋白质,但较“太溪”穴与肾脏的相关蛋白点要少.
作者:张小卿;成泽东;李春日;张志星;郑杰;宋媛媛;陈以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的疑难杂症之一,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内异症的病机及治疗的研究也日趋重要.文章从冲任循行和生理功能,冲任与肝脾肾,冲任与女性生理病理,冲任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及治疗等几个方面对冲任瘀滞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通过论述及典型病例,探讨出“冲任瘀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本质病机,根据此病机,临床采用中药调理冲任治疗本病取得显著疗效.
作者:周英;曹佳佳;黎海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阐述了无名异的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资料,为深入地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柴林巧;孙燕萍;王科钦;姚默;李文婧;张洁;巩江;倪士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肾衰方联合羟苯磺酸钙对各期慢性肾脏疾病(CKD)的影响.方法: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每分钟60mL/1.73m2且未行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20例,分为羟苯磺酸钙组(31例)、肾衰方联合羟苯磺酸钙组(59例)、肾衰方组(30例).羟苯磺酸钙组和肾衰方联合羟苯磺酸钙组采用羟苯磺酸钙组胶囊500mg,每日3次口服:肾衰方联合羟苯磺酸钙组和肾衰方组采用肾衰方50mL,每日3次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观察各组患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Ccr).结果:①肾衰方联合羟苯磺酸钙组(CKD Ⅲ期、IV期、V期)治疗2周后BUN下降(P<0.01),Scr显著下降(P<0.001),Ccr明显上升(P<0.001);(②羟苯磺酸钙组(CKDⅢ期、IV期)在治疗后BUN、Scr下降,Ccr上升(P<0.05);③肾衰方组(CKD Ⅲ期、IV期)肾功能在治疗后BUN、Scr下降,Ccr上升(P<0.05);④与羟苯磺酸钙组和肾衰方组比,肾衰方联合羟苯磺酸钙组疗效优于羟苯磺酸钙组(P<0.01).结论:①肾衰方联合羟苯磺酸钙组对慢性肾脏疾病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羟苯磺酸钙组或肾衰方.②肾衰方联合羟苯磺酸钙组对于血肌酐的作用明显优于尿素氮.③单独使用羟苯磺酸钙组或肾衰方对于慢性肾脏病V期的患者肾功改善不明显.
作者:李志明;何学红;赵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疏导汤配合穴位按摩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疏导汤配合穴位按摩,与口服非比麸分别治疗2周后对照观察.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疏导汤配合穴位按摩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显著.
作者:陈百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方法:将8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给予清热祛毒汤及米诺环素口服,对照1组(西药组)给予米诺环素口服.两组患者同时配合氯霉素酊(院内制剂)外用.以上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面部皮损有效率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显著.
作者:赵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射干中多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乙腈-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66nm,柱温:25℃,用外标法定量,同时测定中鸢尾苷、野鸢尾苷、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次野鸢尾黄素和白射干素等6种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经过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射干药材的含量以及在根茎与其须根的含量上进行比较,发现彼此之间含量具有很大差异,通过本次实验所得到的各成分含量数值作为参数,能够准确、真实、直观地揭示HPLC法对建立10个不同产地射干药材及须根中多种异黄酮类化合物成分的质量控制的标准性.结论:对不同产地射干中6种异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此法可用于射干药材中6种异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
作者:刘声音;王静;张振秋;李国信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围绝经期功血是妇科常见病,孟安琪教授运用中药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取得良好疗效.孟教授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并从饮食、起居、情致等方面进行调理,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明明;孟安琪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