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剂型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热稳定性观察

姜晓路;卢亦愚;严菊英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 脊髓灰质炎液体疫苗, 热稳定性
摘要:为了研究脊髓灰质炎液体疫苗和糖丸疫苗对热冲击后的稳定性差异,对37℃孵箱放置不同天数后的两种疫苗分别测定了效价,在-20℃保存下效价为5.9logTCID50/粒的糖丸疫苗,37℃放置1天后其效价明显下降,到5天后降为0;而在-20℃保存下效价为5.7logTCID50/0.1ml的液体疫苗,37℃放置3天后仍能维持在5.5logTCID50/0.1ml左右.实验证明:脊髓灰质炎液体疫苗不仅具有与糖丸疫苗同样良好的免疫效果,且具有质量可靠、热稳定性好等的综合优势,更适合我国使用.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相关文献
  • 河北省初免儿童百日咳抗体水平监测

    为监则免疫成功率,评价疫苗效果,近年来我省连续对初免儿童进行了百日咳抗体水平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兰芬;梁勇;吴凯;李怀文;李玫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百日咳的免疫及预防

    自然感染百日咳和百日咳菌体疫苗(WPV)免疫后,都主要诱生抗凝集原(AGG)的抗体,而百日咳无细胞疫苗(APV)免疫后主要诱生抗百日咳毒素(PT)、丝状血凝素(FHA)、69kD蛋白(PRN)、菌毛蛋白(FIM)2/3的抗体,但其保护机制及免疫持久性仍是疑问.近年来国外对自然感染和百日咳疫苗免疫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

    作者:刘保奎;迮文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接种麻疹疫苗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报告

    张某,女,10岁,于1997年1月7日在本村卫生室用玻璃注射器在左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麻疹疫苗0.2ml.该疫苗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960454,有效期1997年9月.接种前,接种器材及注射部位均做常规消毒.患者身体健康,本人及家庭成员无药物、食物等过敏史.

    作者:孙乐友;王建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实施乡(镇)卫生院计划免疫门诊的效果观察

    河南省太康县于1994年开始实施了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集中式门诊接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以乡(镇)卫生院为单位的集中式门诊化接种,优于分散式接种.

    作者:黄全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Ⅱ型)引起荨麻疹1例报告

    某男,28岁,因当地发生疫情,于1998年12月28日,给予流行性出血热(Ⅱ型)疫苗进行预防,肌注20分钟后,四肢、颜面部、躯干部及腹部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略高出皮肤,奇痒难忍,立即给予扑尔敏5mg肌注,症状稍有好转,但仍有轻微痒感,前来就诊,未服其它药物.查见四肢、颜面部、躯干部及腹部均有大小不等的丘疹,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疫苗(Ⅱ型)过敏所致的荨麻疹,给扑尔敏4mg,每日3次,维生素C 0.1g,每日3次口服等处理,于次日上述症状全部消失.

    作者:刘建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流动人群中麻疹抗体水平的调查

    为了解我区流动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我们对辖区内部分外来人员进行了一次调查,现简报如下.

    作者:刘卫民;姜中馨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北京市朝阳区1998年育龄期妇女破伤风抗体水平监测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有所回升,为了解我区常住和外来育龄期妇女破伤风抗体水平,为今后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提供防疫措施,我们进行了育龄期妇女破伤风抗体水平的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艳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青海省发现脊髓灰质炎Ⅰ型野病毒的意义

    在全国已经连续5年多未发现脊髓灰质炎(脊灰)本土野病毒病例以后,1999年10月在青海省卫生防疫站送检的脊灰毒株中,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国家脊灰实验室检定,发现了脊灰Ⅰ型野病毒.病毒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证明,该毒株不同于我国1994年以前流行的野病毒,也不同于青海省以往(1993年)流行的野病毒.资料证实,此株野病毒的发现,并非是由于1994年以来我国监测系统不敏感,以致对境内循环的病毒漏检所致.众所周知,自1994年以来,我国每年约报告5 000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每年约有1万份以上的AFP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每年分离到的脊灰疫苗病毒株在300~400株之间,非脊灰肠道病毒有1 000株左右.在每年这样大量的粪便标本的病毒学检测和每年300~400株脊灰病毒鉴定中,未发现野病毒,表明自1994年以来我国已阻断了本土脊灰野病毒的循环.这样说是有资料作为依据的.

    作者:张礼璧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两种剂型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热稳定性观察

    为了研究脊髓灰质炎液体疫苗和糖丸疫苗对热冲击后的稳定性差异,对37℃孵箱放置不同天数后的两种疫苗分别测定了效价,在-20℃保存下效价为5.9logTCID50/粒的糖丸疫苗,37℃放置1天后其效价明显下降,到5天后降为0;而在-20℃保存下效价为5.7logTCID50/0.1ml的液体疫苗,37℃放置3天后仍能维持在5.5logTCID50/0.1ml左右.实验证明:脊髓灰质炎液体疫苗不仅具有与糖丸疫苗同样良好的免疫效果,且具有质量可靠、热稳定性好等的综合优势,更适合我国使用.

    作者:姜晓路;卢亦愚;严菊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安徽省1998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系统的评价

    为了解安徽省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质量,并对现行的监测系统进行评价,应用EPI info 6.04软件对全省1998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全省常规免疫接种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等5种疫苗的报告接种率均在90%以上,其估计接种率为13.7%~85.1%;地区级报告及时率为83.5%;对12个地区的乡级报告数据分析,未报1.8%;农村和城市报告次数<5次的分别占51.0%和14.4%.通过D值、R值综合评价,4个(25%)地区判定为可信,其余为不可信,因此提高乡级报告工作质量,是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数据可信性的关键.

    作者:陆志坚;沈永刚;戴振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发生荨麻疹1例报告

    1997年5月21日,在为实验中学学生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乙脑疫苗,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970439,失效期1998年9月5日,4℃保存)时,出现1例严重的荨麻疹,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学敏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1998~1999年度全球控制和消除麻疹的进展

    1989年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到1995年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要比使用疫苗前分别降低90%和95%.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决定,要在2000年使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率达到90%.世界卫生组织(WHO)的3个地区已确立了消除的目标:1994年美洲区决定在2000年消除麻疹;1997年东地中海区决定在2010年消除麻疹;1998年欧洲区决定在2007年消除麻疹.

    作者:马丽莉;訾维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婴儿胎传脊髓灰质炎抗体的检测与分析

    对42名婴儿的脐血于免疫前及免疫后跟踪测定了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结果显示:大多数婴儿血清中携带有母体3个型的脊灰抗体,阳性率达88.10%~90.48%,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8.67~1:21.53.母亲脊灰抗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婴儿胎传抗体水平,母亲抗体滴度越高,婴儿滴度亦越高,两者呈正相关.50%左右婴儿胎传抗体在2月龄时已降至阳性值以下,其余的也降至较低水平,选择此时进行口服脊灰疫苗全程免疫成功率可达100%.

    作者:胡逢蛟;张思敏;楼丽波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江门口岸出入境人群白喉破伤风免疫状况调查

    我国开展百白破混合制剂(DPT)接种以来,白喉、破伤风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为了解江门口岸出入境人群白喉、破伤风免疫状况,1998年以来我们对江门口岸出入境人群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抽样检测了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试剂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有效期内使用.白喉以血凝滴度≥1∶16为阳性;破伤风以血凝滴度≥1∶4为阳性.白喉血清抗体共检测120人,阳性98人,阳性率为81.67%;破伤风血清抗体共检测106人,阳性33人,阳性率为31.13%(附表).

    作者:邓红樱;牛映红;闫剑勇;胡腾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一起外来工麻疹暴发的调查

    1999年5月东莞市厚街镇某台资厂发生一起经血清学证实的外来工麻疹暴发,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财坤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青海省1999年脊髓灰质炎Ⅰ型野毒株的分子病毒学分析

    自中国脊髓灰质炎(脊灰)监测网络建立以来,有报告的脊灰暴发和流行主要由脊灰Ⅰ型野病毒引起.199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离到1株Ⅲ型野病毒,但未发现Ⅱ型野病毒.此外,1995年、1996年在云南省发现2例Ⅰ型[1]、2例Ⅲ型境外输入野毒病例[2].1994年10月以来我国本土未发现脊灰野病毒.但是,1999年10月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分离到2株脊灰Ⅰ型野病毒,1株来自1位16月龄的病例,另1株来自该病例的接触者.应用基因测序法对该毒株做了VP1片段序列的测定,并与疫苗株SabinⅠ型参考株、国内曾经流行的脊灰Ⅰ型野病毒代表株、我国周边国家部分脊灰Ⅰ型野毒株的序列作了基因同源性比较,并由计算机用Neighbor Joining和Bootstrap Test方法分析处理,构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树,初步揭示了该毒株很可能是由境外传入我国.

    作者:侯晓辉;张礼璧;方勇;张勇;赵生仓;祝双利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快速调查方法在儿童流动状况及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调查中的应用

    采用快速调查方法对重点人群流动规律及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强化免疫接种状况进行调查,从中发现江苏省流动人群以省内流动为主,其来源有地区性差别;人员流动是当前导致漏服的主要原因,漏服与流动儿童的来源、流动频繁程度及家长素质等因素有关.实践证明,快速调查是对儿童免疫状况进行督导和采取补救措施的一种好方法.

    作者:冯永庄;刁连东;汤奋扬;陶红;周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广东省1988~199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广东省1988~1997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是:流行强度明显减弱,年报告平均发病率为4.03/10万;流行季节仍较明显,但比过去10年推迟1个月;发病年龄变化不大,<10岁病例占88.52%;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工作难度较大,发病率明显高于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麻疹病例以流动人口为主;全省9.1%的防麻疹暴发是当前我县(市、区)报告麻疹病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51.80%.预省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

    作者:郑慧贞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山东省麻疹漏报抽样调查报告

    为了解山东省麻疹发病实际情况及疫情报告状况,更有效地加强麻疹监测工作,于1998年7~8月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抽取青岛、济宁和德州3个市所属135个村级单位,调查居民121 059人,居民麻疹漏报率为92.50%.抽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68所,查阅病案和门诊登记48万余份,医院麻疹漏报率为28.57%.结果表明:我省麻疹漏报严重,应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大限度减少漏报,完善麻疹疫情监测系统.

    作者:宋立志;徐爱强;肖作奎;王爱莲;许青;张丽;李漫时;朱传太;潘耀顺;高志坚;薄涛;史晓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一起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与卡介苗混装所致接种事故的调查

    1998年4月8日,南部县光中乡卫生院为该乡两所小学学生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过程中发现在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盒内有卡介苗,并已作为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皮下接种.事故发生后,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防疫站,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顺和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主管:中国计划免疫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