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健儿清解液治疗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观察

宋莉;佟玲;李红

关键词:健儿清解液,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健儿清解液治疗儿童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06年10月-2008年5月就诊的原发性疱疹性口炎患儿149例,用随机对照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健儿清解液治疗,时照组口服利巴韦林颗粒治疗,两组同时辅以口腔局部涂布西瓜霜喷雾剂,以5天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儿清解液治疗小儿原发性疱疹性口炎获得较好临床效果,且无毒副作用,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三维手法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7例

    目的:探讨采用三维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2008年1月采用三维手法闭合复住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7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年龄4~12岁,平均7.3岁.患儿在受伤后5~8h内接受急诊手术.从肘关节的功能和外观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时间7~30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骨折均为术后3~5周达到临床愈合,并拔除克氏针,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骨折再移位.术后无一例肘内翻等并发症.按Flynm评分:优31例,良12例,一般4例,差O例.肘关节伸屈活动丢失是影响治疗结果的主要原因,但这种活动受限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结论:采用三维手法闭合复住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可以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功能和外形,减少并发症.

    作者:康俊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吴茱英当归药对不同配伍比例对吴茱英碱和吴茱英次碱含量的影响

    目的:考察吴茱萸当归药对中主要成分随吴茱萸当归配比变化的溶出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吴茱萸当归药对不同配伍比例对吴茱萸中活性成分吴茱萸碱和昊茱萸次碱含量的影响.色谱柱:Diamomil C18(4.6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04%辛烷磺酸钠溶液(45:55);检测波长:225nm;流速:1.0mL·min-1.结果:在所观察的吴茱萸与当归的9个配伍比例中,随着当归比例的降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溶出率逐渐增高,以6:4配伍组含量较高,且其后含量增加趋于平稳,与<金匮要略>温经汤配伍比例相符合.结论:以现代研究方法证实吴茱萸当归药对的佳配伍比例与<金匮要略>温经汤中的两药配伍比例相符合.

    作者:訾慧;朱会;张振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特发性肺纤维化中西医治疗及展望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原因不明、病死率较高的疾病.目前尚无很有效的治疗措施.从中西医两方面对肺纤维化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作者:张松华;寇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柴胡疏肝散合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肝郁湿热型胃痛证40例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合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郁湿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40例,采用柴胡疏肝散合黄连温胆汤治疗,治疗1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胃镜改善情况.结果:40例中,近期治愈11例,好转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提示:柴胡疏肝散合黄连温胆汤能明显改善肝郁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点及组织病理学炎症的损害.

    作者:李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不同品种对五味子种子甲素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对五味子种子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五味子甲素为对照品,色谱柱:Agilent TC-C18(4.6×150mm),流动相:甲醇:水(70:30),检测波长:250nm,流速:lml/min,室温:25℃.结果:1号五味子种子甲素含量0.3482%,2号五味子种子甲素含量0.2437%,3号五味子种子甲素含量0.7246%,4号五味子种子甲素含量0.2936%,5号五味子种子甲素含量0.7982%.结论:不同品种对五味子种子质量有一定的影响,需建立统一的五味子药材质量标准.

    作者:栗爽;王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2009年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杏林学院招生计划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HPLC定痛风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痛风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Sgilent C18柱(250ra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35:65)(用三乙胺调节pH=6.0),检测波长为280nm,流速:1.0mL/min.结果:延胡索乙素进样量在0.245~1.225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100.1%,RSD为0.88%.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可靠,可用于痛风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娜;初正云;万青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785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观察及中医辨证分型探讨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中医辨证分型及诊疗对策.方法:对78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仅有肺内,而且有肺外症状,中医辨证分型风热证占主导地位,仍不可忽视其它证型的识别,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年龄小龄化趋势,治疗时须考虑耐药性及儿童免疫方面的问题.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科应引起重视,冷凝集试验阳性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效确切.

    作者:高维银;任辉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药治疗现状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eirrhosis,PBC)以肝内小胆管的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损害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伴随小胆管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终形成肝硬化.PBc病因不清,可能与遗传和免疫机制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人群发病率为每年4~30例/百万,死亡占肝硬化死亡总数的1.6%~2%[1-2].

    作者:张厂;李军祥;金周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与肿瘤坏死因子的相关性

    慢性心衰(CHF)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研究认为,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在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许多研究从西医的神经内分泌指标和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论证了TNF与中医气虚血瘀证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治疗慢性心衰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张可;张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病案分析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教学实践体会,认为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病案分析具有很高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正确合理地应用病案分析法能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和步入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勇;白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痰瘀同治法防治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法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防治及作用机制,为痰瘀同治法防治胸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0.7u/kg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缺血心肌的T波变化情况,并检测大鼠血清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与化痰法、活血化瘀法相比,痰瘀同治法能明显增强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中的SOD活性,显著降低MDA、LDH水平,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状况.结论:痰瘀同治法应当成为现代防治冠心病(胸痹)的重要法则和提高临床疗效的主要途径之一.

    作者:朱伟;周洁;李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过敏性紫癜肾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探讨

    目的:通过对近3年儿童过敏性紫瘢肾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过敏性紫癜肾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加以探讨.对住院145例(符合过敏性紫癜肾炎)的患儿观察其临床特点及舌象脉象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焦湿热型湿热瘀阻型、脾虚湿盛型占例数居多为31、44、22例,并分别有向瘀转化者12例、虚17例(气虚、阴虚)热4例.复发病例中湿证占75%、热证占60%、虚证占40%、瘀证占34%,其中以湿热居多.在各证型的病程中湿热瘀阻型病程长,其平均起病时间(从皮肤紫癜到尿异常时间)为72天,肾损时间为193天.结论:(1)湿、热、虚、瘀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及特点,在整个病情发展过程中,湿、热、虚、瘀四者既可单独存在,又可兼夹为病.(2)湿热瘀是导致疾病复发和病程延长的主要因素.湿证占主导.(3)在治疗中清热除湿化瘀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蒋玉秀;赵历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肾衰宁颗粒延缓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肾衰宁颗粒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大鼠肾组织的病理学研究.方法:采用5/6肾切除造模方法复制大鼠的CRF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肾衰宁颗粒组、大黄组.测定各组大鼠灌胃前、灌胃后60天的体重、Scr、BUN、Hb及24h尿蛋白定量值,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肾衰宁颗粒能显著降低CRF大鼠Scr、BUN、24h尿蛋白定量,升高其Hb.结论:肾衰宁颗粒能有效降低CRF,对改善试验性慢性肾衰有较明显的药效作用.

    作者:张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内外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1/3开放不稳定骨折

    目的:对应用组合三维多功能外固定架与腓骨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胫腓骨中下1/3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小切口直视下复位腓骨简单钢板固定,应用外固定架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胫腓骨中下1/3不稳定开放骨折21例.结果:随访平均15个月,均骨性愈合,其中2例针道感染,1例原伤口感染,2例延迟愈合,优良率95.2%.结论:应用外固定架与简单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胫腓骨不稳定开放骨折创伤小,固定牢靠,大限度保护了骨折局部的血运,骨折愈合率高,伤口感染率低,是治疗胫腓骨中下1/3不稳定开放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顾明;周广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住院UA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其中治疗组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在5%葡萄糖250mL注射液中日1次静点,连用14天,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对UA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84.2%,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可靠.

    作者:王硕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固本止咳平喘颗粒止咳化痰平喘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固本止咳平喘颗粒的止咳、化痰、平喘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氨水诱咳法观察镇咳作用;采用小鼠酚红排泌法观察化痰作用;采用豚鼠卵蛋白喷雾引喘法观察平喘作用.结果:固本止咳平喘颗粒能显著地减少浓氨水引起小鼠咳嗽的次数并延长咳嗽潜伏期,能增加小鼠呼吸道的酚红排泌量,能延长豚鼠哮喘潜伏期,并能显著降低豚鼠BALF中白细胞数量.结论:固本止咳平喘颗粒具有明显止咳、化痰、平喘作用.

    作者:甘雨;张宏;郭振武;乔世举;杨文奇;付琳媛;李显华;乔敏;孟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43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该疗法治疗高位肛痿患者43例,并依据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定并经统一修订的肛瘘疗效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一次性治愈率达到88.37%,总治愈率达到100%.结论:中西医结合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效果良好.

    作者:郭君;程雅娟;柳越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肺癌中央肺动静脉的侵犯及中药治疗方案选择

    目的:利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评价中央型肺癌对中央肺血管侵犯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病变在肺门区、术前诊断为中央型肺癌的患者进行SCTA检查,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表面遮盖重建(SSD),肺门血管受侵分为5级,对比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结果:以手术所见和病理观察为金标准,SCTA判断血管与肿瘤关系的正确率高于横断面CT,分别为93.61%、84.04%和88.46%和73.07%,有统计学意义(x,2=4.87,x2=18.61;P<0.05,P<0.001).结论:SCTA能明确判断中央肺动静脉侵犯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应成为中央型肺癌术前检查、确定手术方案的必要手段.

    作者:孙全良;张文德;孙久山;赵宝英;孙维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医数字化有源罐的功能研究

    中医数字化有源罐和按摩治疗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微机技术,自动调节和控制治疗过程,使其在拔罐过程中不但能进行负压吸引,而且能间歇压迫患部,起到按摩作用的一种仪器.介绍了中医数字化有源罐的研究,以及在使用时和传统中医疗法比较的优点.

    作者:张颖;岳慧平;刘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