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43例

郭君;程雅娟;柳越冬

关键词:高位肛瘘, 切开挂线法, 中西医结合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该疗法治疗高位肛痿患者43例,并依据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定并经统一修订的肛瘘疗效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一次性治愈率达到88.37%,总治愈率达到100%.结论:中西医结合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效果良好.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生脉注射液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患者1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予舒血宁注射液静滴,治疗组加用生脉注射液.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组的硝酸甘油停减率也高于对照组.结论:生脉注射液联合舒血宁注射液为治疗冠心痛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作者:汤连玲;李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苦荞麦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苦荞麦提取物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的影响.方法:用链脲左茵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并于第3周开始给予苦荞麦高、中、低(200,100,50 mg/kg·d)剂量和氨基胍(100 mg/kg·d)剂量处理12周.上述动物于第12周末尾部取血,用血糖仪测定大鼠即时血糖.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计量资料采用SPSS14.0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苦荞麦高、中剂量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抑制糖基化产物的形成(P<0.01),并且苦荞麦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优于氨基胍组.结论:中药苦荞麦的提取物具有降低血糖、抑制大鼠体内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的作用.

    作者:刘洋;柳春;近藤隆一郎;松原惠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邻苯三酚法测定3种食用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目的:比较3种食用茵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方法:选取辽宁省农科院食用真茵研究所提供的3种鲜菌菇.采用邻笨三酚法对食用菌进行SOD活性的测定.结果:3种食用茵中SOD酶活性均为阳性.结论:3种食用菌SOD酶活性依次递增顺序为鲜金针菇、滑子菇、草菇.

    作者:张中林;孙宏伟;郑剑玲;李岩;王美惠;段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消臌软坚丸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和转化生长因子-α的影响

    目的:观察消臌软坚丸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肝硬化大鼠模型,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对照,观察消臌软坚丸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和TGF-α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间质广泛纤维组织增生,将正常肝小叶分割成大小不等的肝细胞团(即假小叶形成),血清和肝组织TG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低剂量组和对照组肝小叶结构亦受损,少量纤维组织增生,但未见形成间隔.血清和肝组织TGF-α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消臌软坚丸能显著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脏病理组织学损害,同时可降低血清和肝组织TGF-α水平,具有显著的抗肝脏纤维化,阻断肝硬化进程的作用,对腹水的产生与消退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戚忠玺;耿兰书;耿束华;王少贤;魏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住院UA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其中治疗组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在5%葡萄糖250mL注射液中日1次静点,连用14天,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对UA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84.2%,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可靠.

    作者:王硕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医辨证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益气滋阴解毒汤治疗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将口腔溃疡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用自拟中药益气滋阴解毒汤治疗,对照组以维生素B2和维生素C联合治疗.结果:两组疗效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自拟中药益气滋阴解毒汤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显著,中医辨证治疗口腔溃疡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晓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澳两国推拿教育比较研究

    在中澳两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中,中医推拿学的交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推拿传播到澳大利亚,经历了传入衰落、接纳使用、直至发展的艰难历程.纵观中医推拿在澳大利亚的历史发展情况,揭示出中澳两国对推拿的认知异同.从推拿教育特点,尤其在课程分类、学制与课时、实践技能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中澳两国高等中医教育中的推拿教育现状,对我国更好地进行推拿对外教育将有所启迪;同时如何保持中医特色、继承发扬推拿精髓的有效内容和形式,是中医推拿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点.

    作者:王红;白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医数字化有源罐的功能研究

    中医数字化有源罐和按摩治疗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微机技术,自动调节和控制治疗过程,使其在拔罐过程中不但能进行负压吸引,而且能间歇压迫患部,起到按摩作用的一种仪器.介绍了中医数字化有源罐的研究,以及在使用时和传统中医疗法比较的优点.

    作者:张颖;岳慧平;刘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1例重症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总结1例重症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重视了患者的心理护理,注意全身用药的观察,加强皮肤、口腔的护理,给予合理的支持疗法.患者经过25天的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

    作者:赵凤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专题指导的探讨

    通过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的设计指导,探索制药工程专业专题指导的方法.通过毕业专题的研究,使学生能够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得到时综合的应用,获得了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所研究的专题,更具有实际意义,这样的毕业专题既培养了学生又创造了效益,是一举两得好事.

    作者:李瑞海;杨欣欣;雷雪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2009年辽宁中医药大学一批本硕连读二批本科招生计划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慢性皮肤溃疡的疮疡模型治疗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疮愈速的实验大鼠的疮疡模型药效.方法: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茵(皮下注射悬液)和化脓性链球菌(涂布伤口)感染制作大鼠疮疡模型,观察对各项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疮愈速对疮疡模型大鼠具有降低疮口愈合积分值、增加补体C<,3>及1gG、1gM含量、增加脓性分泌物中溶茵酶含量、增加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的作用(P<0.05~P<0.001),且作用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该药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促进伤口愈合、抗茵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具有祛腐生肌、散瘀止痛的功效.

    作者:韩晓明;罗字慧;施亚芳;孙加洪;李明宏;倪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PBL教学模式在高职医学相关专业《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模式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较多独特的优势.笔者在吸取PBL教学模式精华基础上,根据学院及学生的具体实际对医学相关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进行改革.发现:PBL教学模式可应用于高职医学相关专业<临床医学概论>教学;PBL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学习技能等方面强于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不能提高学习效率;采用PBL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习惯.

    作者:刘亚莉;刘剑辉;姜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过敏性紫癜肾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探讨

    目的:通过对近3年儿童过敏性紫瘢肾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过敏性紫癜肾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加以探讨.对住院145例(符合过敏性紫癜肾炎)的患儿观察其临床特点及舌象脉象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焦湿热型湿热瘀阻型、脾虚湿盛型占例数居多为31、44、22例,并分别有向瘀转化者12例、虚17例(气虚、阴虚)热4例.复发病例中湿证占75%、热证占60%、虚证占40%、瘀证占34%,其中以湿热居多.在各证型的病程中湿热瘀阻型病程长,其平均起病时间(从皮肤紫癜到尿异常时间)为72天,肾损时间为193天.结论:(1)湿、热、虚、瘀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及特点,在整个病情发展过程中,湿、热、虚、瘀四者既可单独存在,又可兼夹为病.(2)湿热瘀是导致疾病复发和病程延长的主要因素.湿证占主导.(3)在治疗中清热除湿化瘀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蒋玉秀;赵历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清胃散化裁方治疗口臭22例

    应用清胃散化裁方治疗口臭22例,患者治疗前后自身状况比较,结果显示疗效显著.认为口臭与胃火或脾失健运,湿热蕴胃,秽浊之气上冲有关,治疗当清热化湿,解毒散结.

    作者:史丽萍;叶丽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血瘀复合证动物模型的研制进展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作为现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传统中医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研制出了许多血瘀证动物模型.

    作者:黄海军;周迎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肛肠病术后疼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肛肠病术后疼痛是临床肛肠疾病常见并发症和疑难症,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及精神压力,影响术后创面的愈合与肛肠功能恢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从中西医方面对近10年来肛肠病术后镇痛方法作一阐述.

    作者:李京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药灌肠法对小儿湿疹治疗的护理

    中医学认为,大肠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大肠吸收水液的同时,可以将药物吸收入体内,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吸收药物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肺通过朝百脉的功能将药物输布于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方法:直肠给药法.结论:治疗小儿湿疹效果确切,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于晓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与肿瘤坏死因子的相关性

    慢性心衰(CHF)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研究认为,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在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许多研究从西医的神经内分泌指标和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论证了TNF与中医气虚血瘀证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治疗慢性心衰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张可;张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民间验方、实验研究等方面综合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成果.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并为临床开发,研究有效的、适合剂型的方荮提供了方向.

    作者:金亚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