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脉注射液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汤连玲;李程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 临床观察, 生脉注射液, 舒血宁注射液
摘要: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患者1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予舒血宁注射液静滴,治疗组加用生脉注射液.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组的硝酸甘油停减率也高于对照组.结论:生脉注射液联合舒血宁注射液为治疗冠心痛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过敏性紫癜肾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探讨

    目的:通过对近3年儿童过敏性紫瘢肾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过敏性紫癜肾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加以探讨.对住院145例(符合过敏性紫癜肾炎)的患儿观察其临床特点及舌象脉象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焦湿热型湿热瘀阻型、脾虚湿盛型占例数居多为31、44、22例,并分别有向瘀转化者12例、虚17例(气虚、阴虚)热4例.复发病例中湿证占75%、热证占60%、虚证占40%、瘀证占34%,其中以湿热居多.在各证型的病程中湿热瘀阻型病程长,其平均起病时间(从皮肤紫癜到尿异常时间)为72天,肾损时间为193天.结论:(1)湿、热、虚、瘀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及特点,在整个病情发展过程中,湿、热、虚、瘀四者既可单独存在,又可兼夹为病.(2)湿热瘀是导致疾病复发和病程延长的主要因素.湿证占主导.(3)在治疗中清热除湿化瘀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蒋玉秀;赵历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完善课间实习基地加强药用植物实践教学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药学、中药营销、中药制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商品学等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本课程基本内容分为上篇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和下篇药用植物系统分类两大部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和野外实习.

    作者:许亮;王冰;王荣祥;尹海波;韩荣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瘢痕疙瘩68例

    自2003年9月-2008年9月,本院门诊对68例瘢痕疙瘩患者采用首次瘢痕内注射药物,之后配合黑布膏中药外敷,软化瘢痕.防止复发,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晶;肖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医辨证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108例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且病情顽固,治疗效果差.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口服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型10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体会如下.

    作者:杨枫;邵晓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清胃散化裁方治疗口臭22例

    应用清胃散化裁方治疗口臭22例,患者治疗前后自身状况比较,结果显示疗效显著.认为口臭与胃火或脾失健运,湿热蕴胃,秽浊之气上冲有关,治疗当清热化湿,解毒散结.

    作者:史丽萍;叶丽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各种肾脏疾病终末期的共同表现.由于肾单位的严重破坏,造成机体排泄代谢废物的功能减退,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其病病程长,用药疗程长,而肾脏是人类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因而用西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大.

    作者:裴丽娟;毕淑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退黄汤治疗低危组病理性黄疸患儿的疗效观察

    目的:退黄汤治疗低危组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患儿45例,服用退黄汤.结果:总有效率达93%.结论:中药退黄汤为治疗低危组病理性黄疸的有效方剂,值得推广.

    作者:康蓓蓓;孙赫楠;郭枫;房中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固本止咳平喘颗粒止咳化痰平喘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固本止咳平喘颗粒的止咳、化痰、平喘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氨水诱咳法观察镇咳作用;采用小鼠酚红排泌法观察化痰作用;采用豚鼠卵蛋白喷雾引喘法观察平喘作用.结果:固本止咳平喘颗粒能显著地减少浓氨水引起小鼠咳嗽的次数并延长咳嗽潜伏期,能增加小鼠呼吸道的酚红排泌量,能延长豚鼠哮喘潜伏期,并能显著降低豚鼠BALF中白细胞数量.结论:固本止咳平喘颗粒具有明显止咳、化痰、平喘作用.

    作者:甘雨;张宏;郭振武;乔世举;杨文奇;付琳媛;李显华;乔敏;孟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从《黄帝内经》英文版窥探中医翻译的现状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典型代表之一,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医文本需要被翻译成各种文字,<黄帝内经>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它的翻译水平代表着中医文献的翻译水平,也直接影响着祖国医学的国际化.现在对朱明所翻译的<黄帝内经>做出一些个人看法的同时,对中医翻译现在存在的典型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归纳分析,希望能透过此译本,来窥探中医翻译的现状,提出一些中医翻译的现存问题,以期能够引起业界人士关注,从而能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解决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在表达出完整准确的医疗信息的同时传递传统的祖国文化信息,从而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作者:陈岷婕;黄嘉陵;肖忠琼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多元视角下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再认识

    医学生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素质教育、现代医学模式发展、当前医护人员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多元视角审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强调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作者:陈建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中药汤剂口服.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8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l和FEVI%)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刘娟;徐艳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蛋白尿的中医辨证治疗

    阐述蛋白尿的中医病因病机,分型论治(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肾阴不足型),及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对临床治疗的裨益.

    作者:刘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发挥中医药学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主体和领导作用

    中医药学是整体科学,是先进科学;而现代科学是在结构上不断还原深入的不断走向整体的还原科学,中医药学是超过现代科学的,完全可以指导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医药学必须建立自己的基因组学和心理学体系.

    作者:周忠科;刘家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3种英译基本方法在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中医越来越为世界医学界所重视.如何能够准确地翻译出中医且能够符合中医内涵这一问题更为重要.浅谈中医英译的3种基本方法在名词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作者:刘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将2002年1月--2008年4月于沈阳市妇婴医院就诊的符合保守治疗条件的异住妊娠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00例,采用甲氨喋呤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68例,只应用甲氨喋呤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HCG下降情况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

    作者:赵爽;史玉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病案分析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教学实践体会,认为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病案分析具有很高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正确合理地应用病案分析法能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和步入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勇;白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透邪法在小儿外感热病的应用

    透邪法是使病邪在外透达的一种治法,不属于中医传统疗法,历代医家对透法都有深刻的阐述;因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过程中,临床工作者将透法融于其它治疗方法中,运用不同的手段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周琦;何柳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1例重症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总结1例重症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重视了患者的心理护理,注意全身用药的观察,加强皮肤、口腔的护理,给予合理的支持疗法.患者经过25天的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

    作者:赵凤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老年便秘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老年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8例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味口服治疗,对照组98例采用果导片口服治疗,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1%与65.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味口服治疗老年便秘优于单纯口服果导片.

    作者:雷枭;闫京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药提取物发展现状和展望

    中药提取物,不同于植物提取物,来源于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质,少部分为人工制品如酒、神曲、醋,但也来自于天然产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天然物,是对中药材的深度加工,具有开发投入较少、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国际市场广泛等优势和特点.

    作者:张庆宏;涂瑶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