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向
目的:观察运用跌打软膏外治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经手法复位,外敷跌打软膏;对照组60例,外敷止痛消炎膏,每3天换药1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有效率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跌打软膏有活血化瘀、通利经络、消肿止痛、续筋接骨之功,能尽早消除肿痛,加速骨折的愈合,缩短治疗时间,且价廉而效宏.
作者:马志杰;吴锦才;吴晓鹏;张少光;乔广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建立痛风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Sgilent C18柱(250ra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35:65)(用三乙胺调节pH=6.0),检测波长为280nm,流速:1.0mL/min.结果:延胡索乙素进样量在0.245~1.225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100.1%,RSD为0.88%.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可靠,可用于痛风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娜;初正云;万青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eirrhosis,PBC)以肝内小胆管的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损害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伴随小胆管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终形成肝硬化.PBc病因不清,可能与遗传和免疫机制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人群发病率为每年4~30例/百万,死亡占肝硬化死亡总数的1.6%~2%[1-2].
作者:张厂;李军祥;金周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药微调3号方预防晚期肺癌患者口服美施康定片所致便秘发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口服美施康定片同时,观察组口服中药微调3号方,对照组口服乳果糖.结果:观察组未发生便秘17例,发生便秘4例;对照组未发生便秘10例,发生便秘11例.观察组预防便秘发生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微调3号方预防晚期肺癌患者口服美施康定片所致便秘发生,疗效肯定.
作者:许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杨积武教授在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中医药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许抗抗;积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将CHF心功能Ⅱ一Ⅲ级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之中药.4周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心功能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O%,对照组总有效率79.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作者:阚淑芳;李亚川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考察吴茱萸当归药对中主要成分随吴茱萸当归配比变化的溶出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吴茱萸当归药对不同配伍比例对吴茱萸中活性成分吴茱萸碱和昊茱萸次碱含量的影响.色谱柱:Diamomil C18(4.6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04%辛烷磺酸钠溶液(45:55);检测波长:225nm;流速:1.0mL·min-1.结果:在所观察的吴茱萸与当归的9个配伍比例中,随着当归比例的降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溶出率逐渐增高,以6:4配伍组含量较高,且其后含量增加趋于平稳,与<金匮要略>温经汤配伍比例相符合.结论:以现代研究方法证实吴茱萸当归药对的佳配伍比例与<金匮要略>温经汤中的两药配伍比例相符合.
作者:訾慧;朱会;张振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原因不明、病死率较高的疾病.目前尚无很有效的治疗措施.从中西医两方面对肺纤维化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作者:张松华;寇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对五味子种子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五味子甲素为对照品,色谱柱:Agilent TC-C18(4.6×150mm),流动相:甲醇:水(70:30),检测波长:250nm,流速:lml/min,室温:25℃.结果:1号五味子种子甲素含量0.3482%,2号五味子种子甲素含量0.2437%,3号五味子种子甲素含量0.7246%,4号五味子种子甲素含量0.2936%,5号五味子种子甲素含量0.7982%.结论:不同品种对五味子种子质量有一定的影响,需建立统一的五味子药材质量标准.
作者:栗爽;王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近3年儿童过敏性紫瘢肾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过敏性紫癜肾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加以探讨.对住院145例(符合过敏性紫癜肾炎)的患儿观察其临床特点及舌象脉象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焦湿热型湿热瘀阻型、脾虚湿盛型占例数居多为31、44、22例,并分别有向瘀转化者12例、虚17例(气虚、阴虚)热4例.复发病例中湿证占75%、热证占60%、虚证占40%、瘀证占34%,其中以湿热居多.在各证型的病程中湿热瘀阻型病程长,其平均起病时间(从皮肤紫癜到尿异常时间)为72天,肾损时间为193天.结论:(1)湿、热、虚、瘀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及特点,在整个病情发展过程中,湿、热、虚、瘀四者既可单独存在,又可兼夹为病.(2)湿热瘀是导致疾病复发和病程延长的主要因素.湿证占主导.(3)在治疗中清热除湿化瘀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蒋玉秀;赵历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0bliterans,BO)是与小气道炎症性损伤相关的慢性气流阻塞综合征,在儿童中是一种相对少见而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愈BO1例,报道如下.
作者:房中华;王雪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分析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情况,评价西医对照组与中西结合治疗组在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上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病例39例,西医对照组17例(占43.59%o中西结合治疗组22例(占56.41%).结果:西医对照组病例治愈9例,占52.94%;有效4例,占23.53%;无效4例.占23.53%:总有效率为76.47%.中西结合治疗组治愈者13例,占59.09%;有效6例,占27.27%;无效3例,占13.64%;总有效率为86.3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组.
作者:张旭;段波;张守鹏;秦晔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比较少见,长期以来直被命名为良性间皮瘤或局限性间皮瘤,新近才认识到该肿瘤起源于胸膜间皮下未分化间叶细胞,具有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分化而非间皮来源.本文报道1例巨大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刘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作为现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传统中医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研制出了许多血瘀证动物模型.
作者:黄海军;周迎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药提取物,不同于植物提取物,来源于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质,少部分为人工制品如酒、神曲、醋,但也来自于天然产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天然物,是对中药材的深度加工,具有开发投入较少、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国际市场广泛等优势和特点.
作者:张庆宏;涂瑶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固本止咳平喘颗粒的止咳、化痰、平喘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氨水诱咳法观察镇咳作用;采用小鼠酚红排泌法观察化痰作用;采用豚鼠卵蛋白喷雾引喘法观察平喘作用.结果:固本止咳平喘颗粒能显著地减少浓氨水引起小鼠咳嗽的次数并延长咳嗽潜伏期,能增加小鼠呼吸道的酚红排泌量,能延长豚鼠哮喘潜伏期,并能显著降低豚鼠BALF中白细胞数量.结论:固本止咳平喘颗粒具有明显止咳、化痰、平喘作用.
作者:甘雨;张宏;郭振武;乔世举;杨文奇;付琳媛;李显华;乔敏;孟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三叉神经痛是累及面部局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三支分布区,反复发作的短暂而剧烈的疼痛,疼痛常突然发生和终止,也可由洗脸、刷牙、抽烟、说话等诱发,患病部位大多为单侧性,仅少数为双侧(5%以下).病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将由明确病因引起的称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原发性者,其病因病位尚无统一认识.
作者:杨万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民间验方、实验研究等方面综合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成果.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并为临床开发,研究有效的、适合剂型的方荮提供了方向.
作者:金亚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自2003年9月-2008年9月,本院门诊对68例瘢痕疙瘩患者采用首次瘢痕内注射药物,之后配合黑布膏中药外敷,软化瘢痕.防止复发,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晶;肖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法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防治及作用机制,为痰瘀同治法防治胸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0.7u/kg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缺血心肌的T波变化情况,并检测大鼠血清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与化痰法、活血化瘀法相比,痰瘀同治法能明显增强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中的SOD活性,显著降低MDA、LDH水平,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状况.结论:痰瘀同治法应当成为现代防治冠心病(胸痹)的重要法则和提高临床疗效的主要途径之一.
作者:朱伟;周洁;李志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