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华;肖振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从痰的色、质、量、味、咯出难易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作者:关秋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咳欣康片中吗啡含量.方法:采用Inertsil ODS-3 C18 5μm(250mm×4.6mm)柱,以甲醇-0.5%醋酸铵一三乙胺(30:70:0.1)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20nm.结果:吗啡在0.1188~1.188μg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74%,KSD为0.8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好,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董海荣;李君;李俊芳;毛洪雨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通过对<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学习,认为该书外治法组方选药别有特色;适应病范围专而又广;种类多详而实用;不少确有简便验廉之特点,有进一步研究之价值.
作者:李昀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因关节软骨进行性消失、骨质过度增生而导致的以慢性关节疼痛、僵硬、肥大及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骨伤科常见病,严重地影响了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从2008年3月-2009年2月,笔者采用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结合内服六味地黄丸及中药烫疗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的治疗方法治疗该病患者50例,疗效较好.
作者:何兴能;梁琼平;刘武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扶正化淤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基础保肝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基础保肝治疗上加用扶正化淤胶囊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Ⅳ型胶原(CⅣ)、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黏蛋白(LN)数值均明显降低,组间t检验示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扶正化淤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较好疗效.
作者:白冰;娄昌龙;赵郁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西咪替丁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女性迟发性痤疮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内服西米替丁片和六味地黄丸,外用维A酸乳膏;对照组内服西咪替丁片和罗红霉素胶囊,外用维A酸乳膏.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意义.结论:西咪替丁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疗效确切.
作者:张晓辉;黎俊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结合<中药学>课程自身特点以及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拟建立<中药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开放式教学模式比较优势的必然结果,是<中药学>课程自身特点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开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空间;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引导教师形成开放式教学理念、增加课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丰富教学手段以及抓好网站建设等几个方面.
作者:胡小勤;曾学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消白汤及消白酊治疗白癜风的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发病部位采用辨证分型的方法.给予内服消白汤加减,外擦消白酊2~3个月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愈20例,好转46例,总有效率82.5%.结论:白癜风患者及早、耐心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赵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慢性荨麻疹是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属中医瘾疹范畴.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患者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之邪得以入侵,营卫失和或胃肠郁热,复感风邪,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通达,郁于腠理而发病.目前.中医治疗本病,主要从病因论治、从脏腑论治、从卫气营血论治、从八纲论治等方面着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作者:徐文静;张恩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药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是为了适应医药行业营销的需要及产业的发展,在该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石,面对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教育为未来的竞争者培养战胜困难的能力,而且,追求人、社会与自然和谐长久地发展,更是未来教育的终极目的.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大学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同时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与技能型人才.本项研究探索新型实践教学方法,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是围绕培养医药行业优秀营销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作者:朱民田;肖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当前国人健康现状喜忧参半,开展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应以多种形式开展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
作者:阎琪;杨靖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传统方荆知柏地黄丸不同剂量对S180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方法:观察不同荆量知柏地黄丸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的抑瘤率、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以及用药前后的体重变化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知柏地黄丸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知柏地黄丸中、高剂量组与单用CTX组比较,抑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知柏地黄丸能有效地抑制S180肿瘤生长,从而证实了从肾阴虚论治肿瘤的可能性.
作者:吕玉萍;张健;王冬梅;高晶晶;喻明;曹阳;霍岩;王文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从狐惑病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面探讨了二者的不同点,找出了二者的共同点和治疗的互补性,并且根据临床实践,采用升麻鳖甲汤与清胃散加减后的新方解毒愈疡汤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文中强调二者的临床相同点和互补性,为提高狐惑病和消化性溃疡病的疗效,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作者:罗化云;薛玉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丹栀逍遥散与新一代抗抑郁、焦虑药物米氮平治疗广泛性焦虑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广泛性焦虑患者87例,随机分为米氮平组43例,丹栀逍遥散组44例,分别口服米氮平和丹栀逍遥散治疗,疗程为5周.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S)失眠因子评分评定疗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睡眠质量,并对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米氮平组睡眠改善有效率为83.72%;丹栀逍遥散组为79.54%,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后的1、3、5周的睡眠障碍因子评分明显减少,分别与各自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周后,米氮平组评分较丹栀逍遥散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3、5周时两组睡眠障碍因子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各项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米氮平组入睡时间较丹栀逍遥散组短(P<0.05),丹栀逍遥散组日间功能改善较米氮平组明显(P<0.01).米氮平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疲乏16.28%,食欲增加、体重增加13.95%,头昏、头痛11.63%.丹栀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6.82%,腹痛、腹泻4.55%.结论:丹栀逍遥散对提高广泛性焦虑的睡眠质量,疗效与米氮平相当.尤其可显著改善日间功能,而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
作者:薛红;虢周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0例患者分两组,治疗组采用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式切开引流治疗.结果:两组近期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3年,两组术后形成肛瘘的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对预防术后肛瘘的形成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张玉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功能性低热属于祖国医学内伤发热范畴,临床上颇为常见,治疗上也颇棘手,笔者多年来辨证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比较满意,小结如下:
作者:吕志生;张先茂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朱仁康是我国著名的中医皮外科专家,就<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反映出的其治疗疮疡皮肤病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探析.
作者:赵颖;黎立;王振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防褥疮气垫配合翻身在骨科卧床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将本院收治的骨科卧床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不使用气垫床,观察组使用防褥疮气垫,比较两组骨科患者的翻身时效积分和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翻身时效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翻身间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皮肤潮湿感、皮肤灼热感、皮肤发红及压疮发生例数均为0,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卧床患者应用防褥疮气垫床配合翻身、按摩有良好的疗效,对减少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减轻护士劳动强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梁鼎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荼多酚乳膏促进家兔皮肤溃疡愈合的作用.方法:将15只白色家兔均分为5组,每组3只.第1组为基质组(阴性对照).第2组为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组(阳性对照),第3、第4和第5组分别为茶多酚乳膏1%、3%和6%浓度组(小、中、大剂量组).以涂搽药物后不同时间的各组溃疡面积、溃疡容积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为指标,观察茶多酚乳膏涂搽对溃疡愈合的影响.结果:涂搽茶多酚乳膏3天后,可使溃疡面积和容积缩小速度高于基质对照组.涂搽14天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6%的茶多酚乳膏组(大剂量组)表皮完全覆盖率和>50%覆盖率高于基质对照组.结论:茶多酚乳膏涂搽皮肤溃疡面,可促进溃疡愈合.
作者:隋丽华;李传勋;杨彤;韩国柱;李楠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药益肝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n=39)、对照组(n=36)两组,中药组口服汤剂益肝调脂饮,对照组口服强肝胶囊,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中医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变化等.结果:中药组与对照组在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药组在中医临床症状、血脂指标中的LDL-C、ALT及不良反应等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益肝调脂饮能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并且安全可靠.
作者:吴娅妮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