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霞;王融冰;王宪波;孙静媛;江宇泳;周桂琴;牛思萌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在治疗胃癌中的作用.方法:将82例胃癌术后病人随机分成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单纯化疗组:采用奥沙利铂(L-OHP)、亚叶酸钙(CF)、5-氟尿嘧啶(5-Fu)三药方案.联合治疗组:在使用上方案化疗的同时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化疗前3天开始每天1次,连用10天,21天为1个周期,2个周期为1个疗程.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KPS评分变化、体重变化情况和副反应.结果:①两组临床症状改变有效率分别为61.9%和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改善加稳定的比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1);③联合治疗组体重稳定比率明显高于化疗组,且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率低于单纯化疗组.
作者:李兆元;黄秋华;徐海声;阮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痛经口服液药理实验证明:痛经口服液对OXY引起的离、在体家兔、大鼠子宫痉挛性收缩有明显的指抗作用,并能缓解由OXY导致的子宫剧烈收缩(模拟痛经)引起的痛疼.小鼠热板镇痛实验表明,该方有明显镇痛作用,与消炎痛作用类似.急性毒性试验测得LD50为122.4g/kg,大耐受倍数为500.经在多家医院临床研究并与痛经丸作对比观察,67例原发性痛经病人疗效满意,无任何毒副作用,总有效率95%.
作者:张小玲;李玉兰;赵桂珍;赖远珍;张压西;许国振;陈振中;巫岳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中小动脉和静脉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好发于下肢远端血管.病程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加剧,后因管腔闭塞,局部缺血,导致肢端坏死.脉管炎的病程长,痛苦大,病人常因剧痛难忍而失去治疗信心,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做好脉管炎的护理,十分重要.
作者:付艳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根据临床所见及有关针灸书籍论述穴位的性能来探讨穴位的性能.结论:穴位的性能大致可归纳为输注气血,反应病痛,预防疾病,治疗疾病4个方面.
作者:王联庆;宫丽莉;张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年来,女性尿潜血(BLD)阳性患者有明显增加趋势,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自2002年10月-2006年1月,笔者共治疗女性单纯性尿BLD阳性患者8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牛慧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鼠肝组织Smad2/3,Smad7的表达及虫草多糖(Cordyceps Polysaccharide CP)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型.行苏木素染色(HE)和特染2教员纤维染色(VG),判断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程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Smad2/3和Smad2/3的表达.结果:CP预防组和治疗组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Smad2/3在CP预防组和治疗组的阳性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Smad7在CP预防组和治疗组的阳性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Smad2/3,Smad7在CP预防组和治疗组的阳性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Smad2/3,Smad7在CP预防组和治疗组的表达无差异性(P>0.05).结论:CP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抑制Smad2/3和促进Smad7的表达有关.
作者:杨清;关向荣;王星云;柳忠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天癸宝颗粒的药理作用.方法:将42只大鼠进行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观察,筛选动情期一致的大鼠,用稀释后的天癸颗粒灌服,连续15天,与克罗米芬、蒸馏水进行对照,第15天采用摘眼球法眼眶动静脉取血以测定E2(雌二醇)、LH(促黄体生成素).并处死大鼠,取下子宫、卵巢,进行组织切片,以检查大鼠卵巢成熟卵泡数、黄体数及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结果:中药小剂量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中药大剂量组、克罗米芬组(P<0.05).中药小剂量组子宫内膜腺体数高于克罗米芬组(P<0.05).中药小剂量组、蒸馏水组卵巢黄体数高于克罗米芬组(P<0.05);中药小剂量组卵巢成熟卵泡数高于克罗米芬组(P<0.05).中药小剂量组、克罗组芬组LH值高于中药大剂量组(P<0.05);中药大剂量组、中药小剂量组、蒸馏水组E2值高于克罗米组(P<0.01).结论:天癸宝颗粒有促排卵的作用,尤以小剂量组明显.
作者:王永周;王泽琛;杨敏;李万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乳腺增生病属祖国医学乳癖的范畴.本病是妇女的多发病,居乳腺病发病率的首位.临床以乳房胀痛、肿块为特征.目前众多医家多以疏肝解郁,软坚散结法治疗本病,但临床中肝肾不足,肝气郁结,水不涵木者亦不少见,笔者以滋水涵木法治疗本病52例,也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石桂珍;乌兰格日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选用中西药复合制剂丽珠脑力隆为治疗组,西药西比灵为对照组,治疗偏头痛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有效率方面虽无统计学意义,该药可防治各种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适合中老年人选用.
作者:张郑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以一侧腰腿痛为主要症状,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近年来,本科采用硬膜外封闭牵引推拿术(简称大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效果较为满意,现小结如下.
作者:姜宏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为了加强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四诊及辨证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法:通过对医案著作、杂志报道病案的收集录入,选择具有教学意义的案例,在不违背原始材料主要内容的原则下,逐个案例归类整理,补充完善,使四诊资料齐备.使用Authorware 6.5软件制作运行,采取人机对话的方式,提供病案资料,显示使用者判断的正误及正确的结果.经过使用者对病案资料的分析、归纳、判断、比较,锻炼使用者的病案分析能力,提高辨证水平.结果:反映出本系统选用了较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学生乐于接受,辨证水平明显提高.结论:采用较先进的教学技术,在设计上符合中医理论体系和诊治思维过程,可优化教学资源,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医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一些贡献.
作者:任健;陈宇;刘家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痰浊和瘀血是人体病理代谢产物,形成后又作为独立病理因素影响人体气机升降出入,造成体内物质代谢障碍,在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针对痰瘀因素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群江;潘智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武连仲教授认为失眠以心、神、阴阳的失调为主,临床将此病常分为三型,即心火气结、阳明实证型和虚证型.治疗中强调辨证论治,重视心、神、阴阳的调节,必要时可醒神.取穴少而精,疗效显著.
作者:戴静宜;姚亚红;屈小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介绍刘启泉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善用风药的经验.借风药辛、散、温、通、窜透等特性以达到开郁畅气、发散祛邪、辛温通阳、燥湿化痰等作用.介绍治法方药等.
作者:张纨;王志坤;杜艳茹;刘伟;谭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的慢性炎症,包括慢性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腹膜炎及盆腔结缔组织炎等.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缠绵难愈,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且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该病散见于中医妇人腹痛、带下病、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症等各篇中.现将近年来对该病的治疗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张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易水学派以金代易州张元素为开山鼻祖而得名,自金元至明清,师承授意,亲炙私淑,代有薪传.王好古博采众家之长,敷扬药物归经理论,传承脏腑辨证思想,重视内伤在发病中的作用.以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遣方用药,对常见内伤杂病中气血虚弱诸证的治疗,以及脏腑与气血的生理、病理关系,做了极精辟的研究,组方多用固护脾胃之品等,全面继承和发扬了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亦是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作者:李凯;郑丰杰;洪原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加剧与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的变迁,所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不断增加,由此患有象高血压、溃疡、糖尿病等身心疾病的人数在逐年增加.针对出现的心身疾病,单纯依赖药物治疗是片面的,必须积极有效的行为干预和进行心理护理,才能提高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抗病能力,防止不良心理反应的刺激,改善病情,增进效果.
作者:郭艳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加强营养治疗及护理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76例CRF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摄取营养物质、水电解质的指导.结果:大部分患者心理状态较稳定、营养状况较前好转.结论: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治疗及护理可以延缓CRF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玉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手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36例,对上述病例均应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方法.结果:治疗后随访6~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肘关节活动功能正常,肘内翻1例.结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以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为首选,其简便易行,家长患儿均易接受,复位直观,效果良好,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不受影响.
作者:张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建立金刚藤胶囊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C18色谱柱(250×4.6mm 5μm);以乙腈-水(90∶10)为流动相;流速0.8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03nm;进样10μL,外标法计算含量.结果:薯蓣皂苷元浓度在11.82~591.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为A=8.00×106C+4.60×104r=0.9996,其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1%,RSD为3.09%.结论:方法简便、准确.
作者:李晓军;丁百莲;庄广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