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利;王永全
仲景论治身重一证,首辨虚实表里,虚则补之,实则泄之,郁者畅之,滞者通之,标本兼顾,治法随机应变,用药环环相扣,值得临床效仿.
作者:栾光斗;曹忠义;王海成;马海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根据临床所见及有关针灸书籍论述穴位的性能来探讨穴位的性能.结论:穴位的性能大致可归纳为输注气血,反应病痛,预防疾病,治疗疾病4个方面.
作者:王联庆;宫丽莉;张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改变.由于胃镜和活检技术的广泛应用,临床诊断基本是以病理诊断为依据.其病程缓慢,可长期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以上腹部饱满或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嗳气等为主症;尚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舌萎缩、腹泻等症状.近10年来,笔者运用自拟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兆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手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36例,对上述病例均应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方法.结果:治疗后随访6~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肘关节活动功能正常,肘内翻1例.结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以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为首选,其简便易行,家长患儿均易接受,复位直观,效果良好,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不受影响.
作者:张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取骨折手法复位或有限切开内固定,术后根据骨折稳定和切口愈合情况,早期应用CPM并配合中药熏洗对患肢进行康复治疗.采取Sanders膝关节疗效评定方法评估.结果:术后随防66例.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6个月.按以上标准评定,20例疗效评定为优,40例为良,6例为可.本组66例患者中骨折复位有37例骨折复位达到解剖复位,Sanders膝关节评定结果为优13例,良20例,可4例;29例骨折复位未达到解剖复位均属SchatzkerⅡⅤⅥ型,其疗效评定为优9例,良18例,可2例.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微创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作者:薛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又称颞颌关节功能障碍综合征,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自1998年以来,笔者运用电针配合TDP照射治疗该病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素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瞳神紧小属中医眼科临床常见病,颇类于现代医学之虹膜睫状体炎,病因病机复杂,每易反复发作,中医药在瞳神紧小的临床诊疗中常有独特的疗效.古医籍文献对此病多有论述,为此,综述相关古文献对瞳神紧小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转归等方面论述,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参考.
作者:邵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1 教师拜名师的重要性中药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以来,在防病治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中药品种的复杂,以及中药鉴定人才的匮乏,使中药市场品种混乱的现象时常发生.其结果不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更重要的是将直接影响着中医事业的发展.因此把握中药质量是关系到中医中药事业发展的大事.而把握中药材质量的关键是人才,目前,教师是承担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者,因此其水平的高低,对人才培养将起关键性的作用.
作者:高松;刘运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这些溃疡的形成和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近年来,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同时药物、环境、精神及遗传因素也是形成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其临床特点为慢性过程,腹痛呈周期性、季节性,并与饮食时间有关联,同时精神因素,过劳亦会诱发或加重腹痛,并可发生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胃脘痛、胃气痛、胃痛的范畴,中医可分型辨证治疗.本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复发率高而迁延不愈,Marshell等人1982年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以来,经过20余年的研究,现已证实Hp是消化性溃疡发生和复发的关系因素.因此,在临床中如何成功地根除和防止Hp传播是治愈和降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黄建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补肾调肝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机理.方法:将40只更年期大鼠,随机分成治疗组(分高、低剂量组)、西药组及模型组,与青年组对照,8周后观察性激素及子宫卵巢变化.结果:中、西药治疗组血清E2含量较空白组升高,FSH、LH含量降低(除低剂量组LH含量外),高剂量组及西药组子宫重量系数增加(P<0.05).结论:补肾调肝方能提高更年期大鼠血清E2水平,降低FSH、LH含量,改善卵巢功能;补肾调肝方的作用与剂量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谭桂云;沈坚华;张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60例慢性鼻窦炎,治疗组用自制通鼻滴剂配合低剂量红霉素,对照组用复方盐酸麻黄碱软膏配合低剂量红霉素,其结果为总有效率(23例)76.7%、(17例)56.7%.平均显效时间为18天、27天.以上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也显示通鼻滴剂配合低剂量红霉素对治疗慢性鼻窦炎有较好的疗效,而且能够缩短治愈时间.
作者:殷振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加强营养治疗及护理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76例CRF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摄取营养物质、水电解质的指导.结果:大部分患者心理状态较稳定、营养状况较前好转.结论: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治疗及护理可以延缓CRF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玉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理气活血汤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理气活血汤组)和对照组(阿米替林组),每组各38例,疗程为1个月,分别记录治疗期间头痛发作天数、头痛强度及治疗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并分别和治疗前相对比,同时进行两组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2%,对照组为73.7%,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提示:治疗组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疗效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均可减轻抑郁焦虑症状,治疗组还可以改善其他伴随症状,且无明显副反应,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颜红;汪瑜菡;陈立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选用中西药复合制剂丽珠脑力隆为治疗组,西药西比灵为对照组,治疗偏头痛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有效率方面虽无统计学意义,该药可防治各种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适合中老年人选用.
作者:张郑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青光眼是由于眼压升高而引起的视乳头损害和视野缺损的一种眼病.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1].围手术期是以青光眼病人手术为中心,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将这三个阶段护理贯穿成一个整体,使手术成功,使患者获得佳手术效果.自2004年12月至今,笔者对76例青光眼围手术期病人进行辨证施护,使病人顺利实施手术,增加了术后效果.
作者:马秀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临床前见的皮肤性疾病,属于中医肌衄、发斑的范畴.病情复杂,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丽杰;苏军;宋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的CT征象.结果:垂体内限局性低密度灶26例,等密度灶3例,垂体柄移位6例,垂体高度异常17例,垂体上缘突出14例,鞍底骨质改变11例.结论:鞍区冠状位CT增强快速扫描有助于垂体微腺瘤的诊断.
作者:庞大勇;何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原方治瘀血凝滞,闭经不行,或头痛胸闷,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生烦闷,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赤芍、川芎、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组成,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笔者用该方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收到满意疗效.
作者:赵东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风疹块等,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暂时性局限性水肿.本病好发于局部或全身皮肤,常突然出现,易迅速消退,而不留任何痕迹.对荨麻疹证治,有从风、脾、血分等方面调治,笔者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认为营卫失和是该病病机关键,从调和营卫入手,效果显著,兹阐述如下.
作者:张鲜妮;剌宝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发生泵功能衰竭,心脏射血减少,循环瘀血,同时出现一系列神经体液改变[1].根据Framingham研究结果:心力衰竭病人平均存活时间男为3.2年,女为5.4年.心衰5年存活率男性为25%,女性为38%[3].顾东风等[2]通过对全国10个省市(南方和北方各5个省市)年龄在35~74岁之间的15518人(城市和农村各半,男、女人数均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衰患病率为0.9%;其中男性0.7%,女性1.0%,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0.05).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年龄组心衰患病率分别为0.4%、1.0%、1.3%和1.3%;随着年龄增高,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P<0.01).所以国际上仍将CHF作为本世纪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近10年来CHF的治疗虽然取得明显的进展,但其发生率却呈持续增长趋势.慢性心力衰竭依然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心血管病医生努力奋斗和急待解决的医学难题.笔者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文献的搜索撰写综述如下.
作者:谢心;林钟香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