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垂体微腺瘤的CT诊断

庞大勇;何柳

关键词:垂体微腺瘤, CT
摘要:目的:分析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的CT征象.结果:垂体内限局性低密度灶26例,等密度灶3例,垂体柄移位6例,垂体高度异常17例,垂体上缘突出14例,鞍底骨质改变11例.结论:鞍区冠状位CT增强快速扫描有助于垂体微腺瘤的诊断.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述评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发生泵功能衰竭,心脏射血减少,循环瘀血,同时出现一系列神经体液改变[1].根据Framingham研究结果:心力衰竭病人平均存活时间男为3.2年,女为5.4年.心衰5年存活率男性为25%,女性为38%[3].顾东风等[2]通过对全国10个省市(南方和北方各5个省市)年龄在35~74岁之间的15518人(城市和农村各半,男、女人数均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衰患病率为0.9%;其中男性0.7%,女性1.0%,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0.05).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年龄组心衰患病率分别为0.4%、1.0%、1.3%和1.3%;随着年龄增高,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P<0.01).所以国际上仍将CHF作为本世纪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近10年来CHF的治疗虽然取得明显的进展,但其发生率却呈持续增长趋势.慢性心力衰竭依然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心血管病医生努力奋斗和急待解决的医学难题.笔者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文献的搜索撰写综述如下.

    作者:谢心;林钟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少腹逐瘀汤加减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实验研究

    痛经口服液药理实验证明:痛经口服液对OXY引起的离、在体家兔、大鼠子宫痉挛性收缩有明显的指抗作用,并能缓解由OXY导致的子宫剧烈收缩(模拟痛经)引起的痛疼.小鼠热板镇痛实验表明,该方有明显镇痛作用,与消炎痛作用类似.急性毒性试验测得LD50为122.4g/kg,大耐受倍数为500.经在多家医院临床研究并与痛经丸作对比观察,67例原发性痛经病人疗效满意,无任何毒副作用,总有效率95%.

    作者:张小玲;李玉兰;赵桂珍;赖远珍;张压西;许国振;陈振中;巫岳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以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50例患者中,显效22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结论: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

    作者:杨光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肾藏精与男子生殖之精析义

    较全面地阐述肾藏精与男子生殖之精的含义不同,生殖之精为后生人成熟后而生成,藏于精室,非肾藏精所指之精.

    作者:郑东利;王永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医诊断学》计算机病案分析教学系统的研究

    目的:为了加强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四诊及辨证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法:通过对医案著作、杂志报道病案的收集录入,选择具有教学意义的案例,在不违背原始材料主要内容的原则下,逐个案例归类整理,补充完善,使四诊资料齐备.使用Authorware 6.5软件制作运行,采取人机对话的方式,提供病案资料,显示使用者判断的正误及正确的结果.经过使用者对病案资料的分析、归纳、判断、比较,锻炼使用者的病案分析能力,提高辨证水平.结果:反映出本系统选用了较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学生乐于接受,辨证水平明显提高.结论:采用较先进的教学技术,在设计上符合中医理论体系和诊治思维过程,可优化教学资源,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医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一些贡献.

    作者:任健;陈宇;刘家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疏肝和胃法在肺系病中的应用

    中医肺系诸证常从肺肾论治,不可以拘泥于肺肾两脏,疏肝和胃、顾护胃气对临床上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患者,更应重视.

    作者:王余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生化汤加味治疗崩漏62例

    崩漏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亦是疑难重症.笔者多年来,以傅青主生化汤加味治疗本病,获效满意,兹介绍如下.

    作者:顾亚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消化性溃疡患者中西医治疗护理的新观念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这些溃疡的形成和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近年来,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同时药物、环境、精神及遗传因素也是形成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其临床特点为慢性过程,腹痛呈周期性、季节性,并与饮食时间有关联,同时精神因素,过劳亦会诱发或加重腹痛,并可发生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胃脘痛、胃气痛、胃痛的范畴,中医可分型辨证治疗.本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复发率高而迁延不愈,Marshell等人1982年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以来,经过20余年的研究,现已证实Hp是消化性溃疡发生和复发的关系因素.因此,在临床中如何成功地根除和防止Hp传播是治愈和降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黄建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天癸宝颗粒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天癸宝颗粒的药理作用.方法:将42只大鼠进行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观察,筛选动情期一致的大鼠,用稀释后的天癸颗粒灌服,连续15天,与克罗米芬、蒸馏水进行对照,第15天采用摘眼球法眼眶动静脉取血以测定E2(雌二醇)、LH(促黄体生成素).并处死大鼠,取下子宫、卵巢,进行组织切片,以检查大鼠卵巢成熟卵泡数、黄体数及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结果:中药小剂量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中药大剂量组、克罗米芬组(P<0.05).中药小剂量组子宫内膜腺体数高于克罗米芬组(P<0.05).中药小剂量组、蒸馏水组卵巢黄体数高于克罗米芬组(P<0.05);中药小剂量组卵巢成熟卵泡数高于克罗米芬组(P<0.05).中药小剂量组、克罗组芬组LH值高于中药大剂量组(P<0.05);中药大剂量组、中药小剂量组、蒸馏水组E2值高于克罗米组(P<0.01).结论:天癸宝颗粒有促排卵的作用,尤以小剂量组明显.

    作者:王永周;王泽琛;杨敏;李万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垂体微腺瘤的CT诊断

    目的:分析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的CT征象.结果:垂体内限局性低密度灶26例,等密度灶3例,垂体柄移位6例,垂体高度异常17例,垂体上缘突出14例,鞍底骨质改变11例.结论:鞍区冠状位CT增强快速扫描有助于垂体微腺瘤的诊断.

    作者:庞大勇;何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太极对中医整体观的影响

    通过对太极与中医学两大特色之一-整体观的相关性的论述,揭示出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易理对于中医学在基本理论、思维方式和临床运用等方面的重大影响.

    作者:姜小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自拟养血调经方治疗神经性厌食性闭经50例

    闭经为中医临床常见病之一,正常月经的建立有赖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及靶器官对性激素的周期性反应,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均可导致闭经.中医认为脏腑或气血失调影响到冲任和胞宫的功能,从而引起闭经.凡月经来潮又停止超过3个月而无生理性因素原因者,称继发性闭经.引起继发性闭经的原因很多,笔者主要论述由精神因素引起的神经性厌食所致继发性闭经的中医治疗.

    作者:杜小利;朱宁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补肾调肝方对更年期雌性大鼠性激素及生殖器官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肾调肝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机理.方法:将40只更年期大鼠,随机分成治疗组(分高、低剂量组)、西药组及模型组,与青年组对照,8周后观察性激素及子宫卵巢变化.结果:中、西药治疗组血清E2含量较空白组升高,FSH、LH含量降低(除低剂量组LH含量外),高剂量组及西药组子宫重量系数增加(P<0.05).结论:补肾调肝方能提高更年期大鼠血清E2水平,降低FSH、LH含量,改善卵巢功能;补肾调肝方的作用与剂量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谭桂云;沈坚华;张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从络病理论探讨中风病微观病机

    在分析当前中风病病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络病理论,提出中风病微观病机理论概说.脑络是脑神的功能和结构载体.络脉失养是中风病的病理基础.营卫失和,毒损脑络是中风病的核心病机.指出探讨微观病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于明确中风病发病部位,揭示治疗的核心手段与基础环节的关系,进一步阐释疏通脑络在恢复脑神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作者:李维革;韩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安肾治血汤治疗女性单纯性尿潜血阳性85例

    近年来,女性尿潜血(BLD)阳性患者有明显增加趋势,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自2002年10月-2006年1月,笔者共治疗女性单纯性尿BLD阳性患者8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牛慧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肾石饮治疗泌尿系统结石59例

    目的:利用中医药探索采用非体外冲击波碎石,或外科手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方法:用肾石饮治疗泌尿系统结石,药物组成金钱草、石韦、怀牛膝、连翘、六一散、泽泻、乌药、王不留行.结果:治疗后复查泌尿系统B超51例排石,总有效率86.44%.结论:该药对患者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好.

    作者:朱龙生;徐大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老年期痴呆的基本病机探讨

    阐述老年期痴呆的根本病理基础在肾虚,病理特点为浊邪阻滞,病理因素为浊毒,基本病机为肾虚精亏、浊阻毒害.

    作者:郭明冬;周文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解剖学组织器官与中医五脏对应关系的研究

    基于中医学西医学研究对象的一致性,通过对比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分析了西医组织器官与中医五脏的对应关系.

    作者:张连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以面肌对电针的反应和神经定位判断周围性面瘫的预后和疗程

    目的:探讨判断周围性面瘫的预后和疗程的检测方法.方法:依据瘫痪侧面肌对电针刺激的反映程度和神经定位将38例患者分为A组25例,B组8例和C组5例,并采用电针配合TDP治疗.结果:A、B、C3组治愈率依次降低,疗程依次增加.结论:以电针反映和神经定位可以用来判断周围性面瘫的预后和疗程.

    作者:杨丽娟;刘亚丽;王晓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治疗研究近况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病症,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发作性眩晕、恶心欲呕、共济平衡失调等为主要症状.其病症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因此,早期诊治是预防和降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率的有效措施.近5年来,医学界对VBI性眩晕的研究日趋深入,特别是在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有关中医对此的临床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作者:周艳英;谭玮玮;董宏利;董少龙;刘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