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周迎光;夏建龙

关键词: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治疗进展
摘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中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种慢性骨关节病,约占各类型骨关节炎的40%左右,以膝关节的疼痛、僵硬及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退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多认为与生物因素(遗传、年龄、炎症)及机械性损伤造成关节软骨破坏引起膝关节生物力学的改变有关.现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进展作以下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大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以一侧腰腿痛为主要症状,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近年来,本科采用硬膜外封闭牵引推拿术(简称大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效果较为满意,现小结如下.

    作者:姜宏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老年期痴呆的基本病机探讨

    阐述老年期痴呆的根本病理基础在肾虚,病理特点为浊邪阻滞,病理因素为浊毒,基本病机为肾虚精亏、浊阻毒害.

    作者:郭明冬;周文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从络病理论探讨中风病微观病机

    在分析当前中风病病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络病理论,提出中风病微观病机理论概说.脑络是脑神的功能和结构载体.络脉失养是中风病的病理基础.营卫失和,毒损脑络是中风病的核心病机.指出探讨微观病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于明确中风病发病部位,揭示治疗的核心手段与基础环节的关系,进一步阐释疏通脑络在恢复脑神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作者:李维革;韩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自制通鼻滴剂配合低剂量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观察

    60例慢性鼻窦炎,治疗组用自制通鼻滴剂配合低剂量红霉素,对照组用复方盐酸麻黄碱软膏配合低剂量红霉素,其结果为总有效率(23例)76.7%、(17例)56.7%.平均显效时间为18天、27天.以上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也显示通鼻滴剂配合低剂量红霉素对治疗慢性鼻窦炎有较好的疗效,而且能够缩短治愈时间.

    作者:殷振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医辨证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观察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临床前见的皮肤性疾病,属于中医肌衄、发斑的范畴.病情复杂,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丽杰;苏军;宋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防治思路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免疫反应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通过查阅古代、现代文献,结合临证实践,借鉴传统经络研究和现代研究经验,从机体自稳自调机理出发,首次提出经络导引疗法和无创自体疗法,旨在调动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激发自身正气和修复能力,消除蛋白尿、改善临床症状和保护肾功能,减少药物毒副反应,更好的造福于肾病患者.

    作者:卢立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从调和营卫论治荨麻疹

    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风疹块等,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暂时性局限性水肿.本病好发于局部或全身皮肤,常突然出现,易迅速消退,而不留任何痕迹.对荨麻疹证治,有从风、脾、血分等方面调治,笔者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认为营卫失和是该病病机关键,从调和营卫入手,效果显著,兹阐述如下.

    作者:张鲜妮;剌宝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清法在外感表证治疗中的运用

    清法,是祖国医学中用来清除热邪,治疗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常用治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用以治疗热证、火证、热甚成毒以及虚热等证.

    作者:梅颖;冯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推拿疗法对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推拿疗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腰椎骨密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予推拿手法治疗,每周3次,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个月,开始第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腰椎2~4骨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腰椎骨密度比治疗前有显著的增加(P<0.01).结论:推拿疗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腰椎的骨密度有显著改善作用.

    作者:马荣连;徐小梅;金宏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虫草多糖对实验性大鼠Smad2/3 Smad7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鼠肝组织Smad2/3,Smad7的表达及虫草多糖(Cordyceps Polysaccharide CP)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型.行苏木素染色(HE)和特染2教员纤维染色(VG),判断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程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Smad2/3和Smad2/3的表达.结果:CP预防组和治疗组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Smad2/3在CP预防组和治疗组的阳性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Smad7在CP预防组和治疗组的阳性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Smad2/3,Smad7在CP预防组和治疗组的阳性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Smad2/3,Smad7在CP预防组和治疗组的表达无差异性(P>0.05).结论:CP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抑制Smad2/3和促进Smad7的表达有关.

    作者:杨清;关向荣;王星云;柳忠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太极对中医整体观的影响

    通过对太极与中医学两大特色之一-整体观的相关性的论述,揭示出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易理对于中医学在基本理论、思维方式和临床运用等方面的重大影响.

    作者:姜小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葛根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88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选用葛根素注射液500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榆注;对照组38例,采用加镁极化液500mL加丹参20mL静脉输注.每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缓解心绞痛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为42.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缺血改善后心电图评定:治疗组为82.0%,对照组为36.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少.

    作者:赵龙现;师彩颖;李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小议肺胀证型

    肺胀,即肺气胀满,为肺系疾病迁延所致,病因病机错综复杂.通过对100例肺胀辨证分析,并复习相关基础理论,发现肺肾气虚,痰瘀互结二证型为普遍,如此辨证分型,不但能够正确引导施治,而且对预后转归有指导意义.

    作者:肖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肝肾清颗粒联合α-干扰素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HBV-G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甘利欣胶囊保肝治疗,每日3次,每次150mg,对HBV复制指标阳性的病人用国产α-干扰素(α-IFN)治疗,剂量500万U,1次/d,肌内注射,半月后改为隔日肌注,疗程3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肝肾清颗粒治疗,每天1剂,开水冲服,疗程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血清HBV标志物、血浆白蛋白、尿蛋白、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血清肌酐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HBV-DNA及HbsAg阴转率、减少尿蛋白、提高血浆蛋白、降低谷丙转氨酶及降低血肌酐等方面,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非常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结论:肝肾清颗粒联合α-干扰素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向彩春;史伟;吴金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疏肝和胃法在肺系病中的应用

    中医肺系诸证常从肺肾论治,不可以拘泥于肺肾两脏,疏肝和胃、顾护胃气对临床上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患者,更应重视.

    作者:王余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生物化学实验课现状及改进措施

    生物化学是包括医学在内的所有生命科学的基础课程,特别是近年来生物化学发展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更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医药学、农学、生物学等各学科的研究都进入了分子水平,都要应用生物学等各学笠的研究都进入了分子水平,都要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例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及蛋白质工程等.面向21世纪的中医药人才,不仅要牢固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还要学会应用先进的实验方法进行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因此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的教学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作者:王艳杰;柳春;孙延娜;李宝坤;赵丹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浅析王好古对易水学派的贡献

    易水学派以金代易州张元素为开山鼻祖而得名,自金元至明清,师承授意,亲炙私淑,代有薪传.王好古博采众家之长,敷扬药物归经理论,传承脏腑辨证思想,重视内伤在发病中的作用.以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遣方用药,对常见内伤杂病中气血虚弱诸证的治疗,以及脏腑与气血的生理、病理关系,做了极精辟的研究,组方多用固护脾胃之品等,全面继承和发扬了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亦是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作者:李凯;郑丰杰;洪原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治疗研究近况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病症,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发作性眩晕、恶心欲呕、共济平衡失调等为主要症状.其病症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因此,早期诊治是预防和降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率的有效措施.近5年来,医学界对VBI性眩晕的研究日趋深入,特别是在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有关中医对此的临床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作者:周艳英;谭玮玮;董宏利;董少龙;刘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相关因素与对策

    目的:了解医院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发病率、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本院合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8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生素使用时间≥7d,腹泻发生率明显升高;联合使用抗生素种类越多,腹泻发生率越高.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关键措施.

    作者:楼淑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心理合药物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评价心理治疗加药物和单纯药物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心理治疗加药物组36例,单纯药物组32例,疗程3个月,随访半年.结果:治疗前、后采用睡眠状况问卷自评量表评分,心理治疗加药物组显效率为80.6%,单纯药物组显效率为53.1%,心理治疗加药物组显著高于单纯药物组的疗效,两组各个量表减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理治疗加药物组复发率低于单纯药物组.结论:治疗失眠症心理治疗加药物组明显好于单纯药物的治疗,且远期疗效好.

    作者:谢志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