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应用

刘利;耿志辉;李淑红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 实验教学方法, 改革
摘要:本文对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自主设计性教学、启发互动式教学、因材施教与重点培养、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应用

    本文对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自主设计性教学、启发互动式教学、因材施教与重点培养、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

    作者:刘利;耿志辉;李淑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短链脂肪酸作用下伤寒沙门菌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

    目的 观察短链脂肪酸(SCFA)作用下伤寒沙门菌能否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方法 将伤寒沙门菌及SCFA作用菌与巨噬细胞共孵育,于 2、4、8、12和24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并于作用8 h后检测NO、TNF-α、caspase-3产生量,及加入TNF-α抗体和caspase-3抑制剂后的细胞凋亡率. 结果 SCFA作用下的伤寒沙门菌可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凋亡率与对照组及伤寒沙门菌原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作用8 h后NO、TNF-α、caspase-3的产生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加入TNF-α抗体后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 结论 SCFA作用下伤寒沙门菌可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其凋亡可能由活性氮及细胞因子 TNF-α介导和caspase-3参与.

    作者:刘婷婷;马丽娜;李凤云;刘勇;樊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硝酸盐氧化法测定总胆红素的方法学评价

    目的 对硝酸盐氧化法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的技术性能进行方法学评价. 方法 采用硝酸盐氧化法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并与钒酸盐氧化法进行比较,同时对硝酸盐氧化法的检测性能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 硝酸盐氧化法与钒酸盐氧化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测定总胆红素的批内CV=2.1%,批间CV=2.78%,回收率为99.8%;方法线性可达342 μmol/L;溶血及脂浊标本对测定无明显干扰. 结论 硝酸盐氧化法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准确、实用.

    作者:齐杰玉;郭爱芹;李继广;刘玮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贝类奥尔森派琴虫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用于检测贝类奥尔森派琴虫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方法 根据基因库中奥尔森派琴虫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和1条TaqMan探针,建立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自广西沿海的49份贻贝标本进行检测,并与常规PCR比较. 结果 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可达20个拷贝,比常规PCR灵敏度高100倍.49份贻贝标本的阳性率为16.3%,检测的奥尔森派琴虫基因组DNA含量为2.38×106~9.21×102拷贝/μl. 结论 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以用于贝类奥尔森派琴虫感染的快速检测.

    作者:谢芝勋;谢丽基;刘加波;谢志勤;庞耀珊;邓显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幽门螺杆菌jhp947和cagA的检测及jhp947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 cagA和可塑区jhp947基因与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构建jhp947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jhp947的功能奠定基础. 方法 从消化性疾病患者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培养Hp,PCR分离cagA和jhp947基因,分析基因与疾病的关系;从Hp国际标准株J99中获取jhp947全长基因,克隆至pcDNA3.1/myc-His A载体并鉴定. 结果 分离获得108株Hp,目的 基因在胃炎、溃疡、胃癌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jhp947 3.2%、32.2%和33.3%,cagA 74.2%、93.5%和86.7%,jhp947检出率胃癌、溃疡组与胃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04和8.64,P均<0.01).jhp947和cagA的检出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经鉴定jhp947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 结论 jhp947与胃癌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jhp947和cagA在致病过程中可能没有协同作用,成功构建jhp947真核表达载体.

    作者:孙各琴;张秀明;李斌飞;兰海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云南省施甸县1996~2005年输入性疟疾特点分析

    施甸县1996~2005年共报告疟疾发病1 736例,其中输入性病例1 685例,占97.06%.1 685例输入性病例分布在全县15个乡镇126个行政村;患者8~50岁的1 628例,占96.62%;男性1 548例,占91.87%;赴缅甸返回发病1 568例,占93.06%;间日疟1 388例,占82.37%;恶性疟247例,占14.58%;未分型50例,占2.97%.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疟防知识的宣传及对医务人员疟疾检验、诊断技术的培训,加强对输入性疟疾管理与监测将是施甸县今后疟防工作的重点.

    作者:李堂寿;吴智慧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广东省2003~2008年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学分型研究

    目的 了解广东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患者和水产品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 方法 采用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对365株从食物中毒患者和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 结果 365株副溶血性弧菌中,205株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以O3∶K6型为主,血清型中排前3位的是O3∶K6(71.71%)、O4∶K8(10.24%)、O2∶K3(4.39%);160株水产品分离株共分50个血清型,排前3位的是O5∶K17(8.13%)、O2∶K28(6.25%)、O2∶K3(5.63%),无优势菌型. 结论 2003~2008年广东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血清型以O3∶K6型为主,水产品分离株血清型呈多样性.

    作者:黎薇;方伟;柯昌文;张万里;曾汉日;马聪;朱海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细菌耐药的基因机理研究进展

    细菌可通过不同机制产生遗传变异,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根据遗传特性,将细菌耐药性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身基因突变;另一类是获得外源基因.本文对细菌耐药基因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谭文彬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恶性疟原虫药物敏感性体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随着抗疟药的广泛使用,在世界各疟疾流行区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产生了抗药性.监测恶性疟原虫对各种抗疟药的敏感性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近年来恶性疟原虫药物敏感性体外测定方法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恒业;杨恒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云南斯氏狸殖吸虫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目的 了解云南斯氏狸殖吸虫染色体核型. 方法 取云南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卵巢和睾丸,经短期细胞培养后制作染色体标本片,显微镜观察并照相. 结果 云南斯氏狸殖吸虫的染色体核型为n=11和2n=22. 结论 云南斯氏狸殖吸虫染色体核型与四川斯氏狸殖吸虫相同.

    作者:陈元晓;李清;王文林;雷霖;周本江;刘爱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浙贝母素乙治疗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浙贝母素乙注射液对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PCP)的治疗作用,寻找杀灭或抑制卡氏肺孢子虫繁殖的药物,以提高包括艾滋病病人在内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生存质量. 方法 选择健康SD大鼠用地塞米松皮下注射,连续8周,每周2次,建立大鼠PCP模型;腹腔内注射不同剂量的浙贝母素乙注射液,连续5 d,同时设有感染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停药2周后杀鼠取肺,观察浙贝母素乙对大鼠肺内卡氏肺孢子虫发育的影响,肺组织印片检查包囊,肺组织病理切片染色观察组织变化. 结果 注射浙贝母素乙液注射组大鼠的肺组织印片包囊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好转. 结论 中药浙贝母素乙注射液对肺孢子虫在肺内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望用于PCP的治疗.

    作者:秦茜;刘启真;朱利斌;潘长旺;诸葛青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肺炎嗜衣原体菌体抗原的制备及应用

    目的 制备肺炎嗜衣原体(Chlamydophila pneumoniae,Cpn)菌体抗原,纯化后建立ELISA方法,用于血清Cpn抗体的检测. 方法 应用进口Cpn毒株感染Hep-2细胞,利用吖啶橙染色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判断Cpn感染细胞,制备Cpn抗原.用初步纯化的Cpn抗原建立ELISA方法检测人血清特异性抗体. 结果 吖啶橙染色和直接免疫荧光检测显示,Cpn成功感染Hep-2细胞.提取Cpn抗原,用ELISA检测84份病人血清特异抗体,阳性率为52.4%,ELISA试剂盒法的阳性率为5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Cpn菌体抗原ELISA检测209份病人血清,阳性率59.3%(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清138份,阳性率58.0%;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血清71份,阳性率62.0%);检测84份健康者血清,阳性率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pn菌体抗原ELISA检测血清抗Cpn抗体可用于判断Cpn感染;病人血清Cpn抗体阳性表明,某些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致病原因可能与肺炎嗜衣原体感染有关.

    作者:李雪萍;陈学勤;钱利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输入性脑型恶性疟2例报道

    本文报道了甘肃武威2例输入性脑型恶性疟病例,其中1例死亡,1例痊愈.

    作者:赵著华;孟庆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在校大学生水痘142例临床分析

    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在校大学生水痘病例142例.冬春季发病116例(占81.7%),有密切接触史58例(占40.8%),有明显诱因者37例(26.1%),有前驱症状者126例(占88.8%),有发热症状者76例(占53.5%).患者被确诊后即隔离,除对症治疗外,还采取口服中药板蓝根、大青叶合剂,口服或静脉滴注阿昔洛韦等措施进行治疗.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病程5~18 d,平均7.8 d.水痘在集体公寓传染性强,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彻底消毒环境是控制水痘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美红;晁慧;王波纹;朱训刚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2000~2007年怀远县疟疾流行特征及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怀远县2000~2007年全县疫情报告系统报告疟疾病例数分别为49、481、1 905、2 464、1 321、1 218、1 167和625例;疟疾发病主要集中在5~11月份.2005~2007年疟疾病人及时抗疟治疗率仅为2.97%,复发率为2.61%;2002~2007年血检发热病人140 641人次,阳性率为3.85%;2003~2007年人群疟疾抗体检测6 075人次,阳性率为6.01%.怀远县传疟媒介为单一中华按蚊.

    作者:陈文化;褚永光;李玉珍;王玲;杨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蛔虫抗菌肽Cecropin P1基因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的表达

    目的 设计合成蛔虫抗菌肽基因序列,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以获得重组蛋白. 方法 根据大肠埃希菌对编码同种氨基酸不同密码子的偏嗜性,对蛔虫抗菌肽Cecropin P1编码基因进行改造,人工合成目的 基因,克隆到原核载体PMD-18T,并转化DH5α感受态菌株;构建重组质粒PET-30a-Cecropin P1,并转化BL21感受态菌株;用双酶切鉴定阳性克隆;含有正确重组质粒的阳性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鉴定表达产物. 结果 PCR扩增及构建的两个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均获得113 bp的基因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含有重组质粒PET-30a-Cecropin P1的阳性菌株在IPTG诱导下高效表达了分子质量单位为3.4 ku的蛋白质.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0a-Cecropin P1,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蛔虫抗菌肽的生物学活性奠定了基础.

    作者:崔勇;仲维霞;孔凡红;李瑾;魏艳彬;黄炳成;魏庆宽;肖婷;赵桂华;王洪法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皖北疟疾防治试点不同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效果观察

    目的 通过观察皖北疟疾防治试点不同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效果,探索适用于该类地区的更加可行、有效的疟疾传染源控制对策. 方法 以皖北的涡阳县、颍上县和固镇县为试点,根据当地疟疾发病情况、自然村的病例和水体分布情况,每组5个自然村,共选取3组试点村,于2007年分别采取现症病人治疗(对策1组)、现症病人治疗加区域全民休止期治疗(对策2组)、现症病人治疗加全民休止期治疗(对策3组)3种传染源控制对策,评价防治效果. 结果 2007年对策1组现症病人治疗率为100%;对策2组和对策3组现症病人治疗率分别为96.55%和81.25%,休止期治疗全程服药率分别为99.10%和78.67%,休止期治疗全人群覆盖率分别为17.25%和40.23%.2007年3组疟疾发病率分别较2006年下降41.67%(χ2=1.32,P>0.05)、19.44%(χ2=0.77,P>0.05)和60.00%(χ2=10.50,P<0.01). 结论 在皖北疟区,采取单纯现症病人治疗或现症病人治疗+区域全民休止期治疗措施无显著效果.在未分清休止期治疗对象的情况下,采取现症病人治疗措施并提高休止期治疗的人群覆盖率是当地行之有效的传染源控制策略.

    作者:夏志贵;王建军;沈毓祖;黄芳;周水森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血吸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的组成及免疫反应性分析

    目的 分析日本血吸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的组成及其与血吸虫感染兔疗前、疗后配对血清的免疫反应特征.方法采用7 cm(pH5~8)的IPG和12% SDS-PAGE对血吸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的组成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分析,并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排泄分泌抗原各蛋白点与疗前、疗后血清的反应性;采用PDQuest8.0图像分析软件对二维图像斑点进行分析,寻找差异反应蛋白点. 结果 血吸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双向凝胶电泳图谱主要由215个蛋白斑点组成,其中16个斑点大、染色深,可能为高丰度的循环抗原;免疫印迹显示可被感染6周兔血清识别,但不能被治疗12周兔血清识别的蛋白斑点有84个,与感染6周兔血清的反应强度比与治疗12周兔血清的反应强度高2倍的蛋白点有38个. 结论 血吸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中存在高丰度的能被短程抗体识别的抗原分子.

    作者:华万全;余传信;王玠;殷旭仁;钱春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数码互动系统应用于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分析

    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应用于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后,增强了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丰富完善了实验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作者:全芯;吴其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赴非洲返回劳务人员疟疾发病调查与控制措施

    目的 调查赴非洲返回劳务人员疟疾发病情况,探索阻止输入性疟疾在当地传播的有效方法. 方法 建立赴非洲务工返回人员登记管理制度,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现症病人、带虫者、既往有疟史者给予不同服药方案的治疗,随访治疗效果与周围当地人群疟疾发病情况,资料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调查120名赴非洲几内亚务工回国人员,外出期间疟疾患病率90.83%,回国后发病率24.17%.抗疟药物治愈率为:双氢青蒿素哌喹片93.75%,氯伯8 d疗法76.46%,青蒿琥酯42.86%.伯氨喹休止期服药有效率90.70%. 结论 赴非洲劳务人员外出期间疟疾患病率高,回国后复发率高,需加强管理;规范服用抗疟药物治疗效果可靠,休止期服药效果肯定,综合性控制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输入性病例在当地引起的传播.

    作者:王芝芳;张希玉;曲文勇;张秋玲;唐时红;曲荣波;王永胜;钟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