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5例临床分析

王颖;张岱;李魁君;王炳元

关键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临床表现, 治疗
摘要:回顾性分析1984年11月至2003年12月我科确诊的5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3例为黏膜病变,表现为消化吸收不良的症状;1例病变累及肌层,出现肠梗阻;1例为全层型,既有消化吸收不良,又有腹水等症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确诊需有病理证实,一般对类固醇治疗有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中药对酒精性肝病大鼠核因子κB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对酒精性肝病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6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酒精组、中药组.酒精组及中药组分别用酒精和中药灌胃,在4、8、12周末分别处死3组大鼠,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及肝组织中NF-κB的表达.结果:随着酒精性肝病的发展,酒精组大鼠肝细胞坏死增多,炎细胞浸润成团,细胞胞浆NF-κB的着色逐渐增强.而复方中药组病理改变和NF-κB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NF-κB表达的强弱反映了酒精性肝损害的程度.复方中药能防止酒精性肝损害,有效地抑制NF-κB的表达.

    作者:张健;王炳元;鞠晓华;傅宝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巨细胞病毒UL135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研究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35基因编码序列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探讨HCMV基因多态性与其感染引起不同临床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9株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MV-DNA为阳性的临床低传代分离株的细胞培养上清液进行HCMV UL135全序列PCR扩增,并对PCR扩增阳性的25例标本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29株临床低传代分离株有25株PCR扩增阳性.25株分离株UL135开放读码框架(ORF)长度均与Toledo株相同,其核苷酸的变异率为0.1%~2.6%.与Toledo株相比,部分分离株具有氨基酸翻译后修饰位点的新增或缺失.25株临床分离株UL135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了第28位、313~317位、161~163位、171位氨基酸均有蛋白质结构二级的改变.结论:25株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UL135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比较保守,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多态性,未发现UL135基因的变化与HCMV先天感染导致的不同疾病存在着相关联系.

    作者:孙峥嵘;阮强;何蓉;马艳萍;齐莹;吉耀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单侧肺误吸胃蛋白酶呼吸力学及双侧肺病理学的改变

    目的:观察误吸胃蛋白酶后呼吸力学及双侧肺组织学的改变.方法:日本纯种大耳白兔8只,单侧肺注入胃蛋白酶1.5 ml/kg.分别在基础状态、误吸后1 h、2 h,从呼吸力学测定仪上直接读出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肺胸顺应性(CLT,并采动脉血1 ml后立即测定血气.误吸2 h光镜下观察双侧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在胃蛋白酶注入后各时间点均显著增高(P<0.05),胸肺顺应性(CLT)显著下降(P<0.05),且2 h时点的变化明显大于1 h.误吸侧肺肺泡间隔增宽,壁增厚,腔内充满红细胞和大量的嗜酸粒细胞.右侧肺细支气管腔内偶见红血球和中性粒细胞,同时有肺泡破坏.左肺中也可见肺泡间隔增宽和明显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结论:单侧肺误吸胃蛋白酶在明显引起误吸侧呼吸力学的改变的同时,双侧肺均产生明显的病理改变,提示单侧肺误吸胃蛋白酶引起继发性肺损伤.

    作者:李存友;姚鹏;龙波;陈卫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总结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SPP)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后尿失禁的影响因素、预防措施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830例病人分为2组,393例行SPP,437例行TURP.术前行相关尿流动力学检查,术后进行1、6、12个月追踪随访.结果:87.83%BPH术前并发膀胱功能改变,术后尿失禁均发生于失代偿的病人.结论:前列腺切除术后的尿失禁,膀胱功能障碍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术前评估病人的膀胱和括约肌功能,合理把握手术时机,争取在膀胱代偿期解决梗阻,可以减少术后尿失禁的发病率.

    作者:单立平;宋永胜;赵世春;张朝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9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HNL的临床资料,观察描述其病理特征;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表型.结果:HNL多见于年轻女性,颈部淋巴结肿大,高热,外周血WBC降低.活检标本常呈破碎状,淋巴结皮质、副皮质区可见片状或融合的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内可见嗜碱性核碎片和嗜酸性颗粒碎屑,伴有T细胞和组织细胞的大量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B细胞少量散在分布.结论:淋巴结肿大、高热,淋巴结内不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散在或片状凝固性坏死及大量组织细胞增生为HNL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张丽芝;王恩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肛巨结肠根治术后排便功能调查及临床评价

    对58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6个月以上儿童进行随访并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对所有患儿的手术年龄、随访时间和切除肠段长度等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探讨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中远期排便功能.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排便功能多数良好,排便功能随着术后随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手术年龄越小术后排便功能恢复越快;痉挛段长度越长,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越高.

    作者:张树成;王维林;白玉作;王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重组人胰岛素基因在大鼠肝癌细胞中的调节表达

    目的:探讨转染含有葡萄糖反应元件(GLRE)的重组人胰岛素基因大鼠肝癌细胞中不同葡萄糖浓度下胰岛素的分泌情况.方法:利用含有重组质粒[PLXSN-(GLRE)3-BP-1MpINS]的逆转录病毒转染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筛选出阳性细胞克隆,调整葡萄糖浓度,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值.结果:转染后38 h,葡萄糖浓度为0,5,15,25 mmol/L,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5.03±0.72),(9.57±0.49),(32.60±1.96),(43.90±2.30)IU/L,各组间差别显著(P<0.05);转染后1个月,在上述葡萄糖浓度下,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3.57±0.21),(5.30±0.20),(16.27±0.87),(23.23±1.12)IU/L,各组间差别显著(P<0.05).结论:构建的重组人胰岛素基因具有随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调节胰岛素分泌的能力.

    作者:王玉霞;袁凤山;吴志香;杨立新;杜宁;王大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儿烧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

    对87例小儿烧伤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来诊休克发生率高,烧伤并发症发生多集中于休克期不平稳的婴幼儿.小儿烧伤强调及早补液,有效复苏是整个治疗的前提,早期肠道营养、营养支持、创面处理综合性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保障.

    作者:刘晓虹;姜凝;谭策;于振邦;姜英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颈交感神经干离断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鼠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颈交感神经干离断(TCST)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大鼠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肾上腺素(E)含量的影响.方法:妊娠大鼠随机分对照组(A):自妊娠14 d开始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至孕20d;PIH 1组、2组(B1,B2):自妊娠14 d开始皮下注射左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分别为12.5、6.25 mg/(100g·d),至孕20 d;手术组(C):妊14 d行右TCST,余同B1;假手术组(D):妊14 d行右颈交感神经干分离,但不离断,余同B1.孕21 d经腹主动脉取血.结果:血压除妊13,14 d,尿蛋白除妊13 d外,B1、B2组的血压和尿蛋白值明显高于A组(P<0.01);B1组明显高于B2组(P<0.01);血浆中NE和E含量B1、B2组明显高于A组(P<0.01,P<0.05);B1组明显高于C组(P<0.01,P<0.05);NE含量B1组明显高于B2组(P<0.05);DA无明显变化.结论:TCST可防治大鼠PIH的发生,可能与其维持体内儿茶酚胺的稳定有关.

    作者:张丽红;郭瑶;姚常柏;崔健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8~74岁女性对乳房自检知识与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8~74岁928名住院病人的女性陪护者进行乳房自检知识的了解情况、方法掌握和实施状况调查.女性对乳房自检知识的了解率为55.5%,方法掌握率仅为9.9%,在年龄上、职业及文化程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8.6%的女性实施乳房自检,而仅有10.6%坚持每月实施.应广泛普及女性乳房自检知识,以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

    作者:孙田杰;王耀;杨煜;叶茂;柏兴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面部软组织侧貌美观程度与头影测量硬组织指标的关系初探

    目的:筛选与侧貌美观相关的头影测量硬组织指标.方法:选择采用一般矫治治疗结束后患者117名,利用其头颅侧位X线片制作成剪影图,由16名正畸医师和63名非专业人员对其侧貌进行审美评价,从中选择评分前20名和后20名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测量10项硬组织指标,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与美貌有显著相关性的硬组织指标.结果:10项头影测量硬组织指标中仅PU1-A距与患者的侧貌美观的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OR=1.558),U1-AP距的值越大,面部可能表现得越丑陋,U1-AP距的值越小,面部可能表现得越美观.结论:采用一般矫治治疗错(牙合)畸形时,应重视上颌切牙相对于面部突度的控制.

    作者:侯志明;代昕;伊哲;肖文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肾实质放射状切开取石术治疗复杂肾结石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复杂肾结石的合理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复杂肾结石采用放射状肾实质切开取石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无结石残留,患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肾积水加重或肾萎缩.结论:肾实质放射状切开取石术治疗复杂肾结石具有出血少、结石残留率低、肾功能损害小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宋永胜;杜强;费翔;韩斌;毕海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巨细胞病毒UL137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研究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37基因在先天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方法:选择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MV-DNA为阳性的临床分离株进行涵盖UL137全序列的UL136,UL138基因全序列PCR扩增,对扩增阳性的标本进行全序列的测序,核实测序结果,拼接出UL137基因编码序列,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经分析获得22株HCMV临床分离株UL137 ORF核苷酸序列,核苷酸变异分布于整个编码区,但主要集中在5'端220~290bp处,均为核苷酸碱基替换,无插入及移码突变.在UL137预测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中,新增2个半胱氨酸位点,导致17株临床分离株在71~76位氨基酸出现了N相连豆蔻酰化位点(MYR)的新增,及第90~92位氨基酸硫化cAMP位点的相应缺失.结论:HCMV UL137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高度保守,但存在一定的多态性.

    作者:黄郁晶;阮强;卢颖;齐莹;何蓉;马艳萍;吉耀华;孙峥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室颤过程中行波的漂移和旋波的形成

    目的:探讨心室颤动(VF)的旋波机制,研究室颤过程中是否遵循混沌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程序化起搏刺激犬的在体心肌并诱发室颤,用64导心外膜标测系统记录室颤时的心肌电生理学参数,作Poincar'e图并标测心肌兴奋传导的波动图.结果:在心室颤动发生前及过程中,激动周期(CL)出现了交替节律、倍周期分叉及准周期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标测系统记录到行波的漂移、旋波的形成及破碎.结论:快速刺激诱发的室颤存在时空的不稳定性.室颤是螺旋波的形成及破碎使系统进入混沌导致.

    作者:张贺;孙英贤;马淑梅;谢萍;杨哲辉;杨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先天性镜像性右位心伴室间隔缺损1例报告

    报道1例先天性镜像性右位心伴室间隔缺损.对其临床体征,彩色超声多普勒进行了分析.

    作者:王忠武;谷天祥;章志伟;修宗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抑癌基因PTEN在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TEN表达与小细胞肺癌发生、增殖和转移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良性病例、42例小细胞肺癌和2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跟踪随访术后小细胞肺癌患者30例.结果:良性病例的PTE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P<0.05);不同T分期的小细胞肺癌的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显著(P<0.05),不同N分期的小细胞肺癌的阳性表达率差异不显著(P>0.05).PTEN阳性表达组与阴性组的术后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TEN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小细胞肺癌的发生、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影响病人预后.

    作者:刘万涛;田大力;高英;智连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门冬氨酸钾镁葡萄糖注射液中5-羟甲糠醛的含量

    目的:检测门冬氨酸钾镁葡萄糖注射液中5-羟甲糠醛的含量,并对其色谱条件进行筛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采用C18不锈钢柱(4.6 mm×200mm),柱温45℃,检测波长为284 nm,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溶液(25:75).结果:5-羟甲糠醛的线性范围为1~25μg/ml,平均回收率为97.8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2%.结论:此方法简便准确,系统适用性、稳定性、线性均好.

    作者:周晖;王东凯;邢俊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临床调查

    目的:了解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系统及VITEK2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用K-B法及VITEK2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3软件分析细菌的耐药性.结果:3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普遍增高的趋势,对其中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显著(P<0.05),且ICU病房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区(P<0.01).结论:及时准确的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能尽早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作者:欧阳金鸣;褚云卓;丁丽萍;邓宇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青黛散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青黛散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HE染色制作病理切片,对其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作用进行评价.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青黛散有效改善了溃疡性结肠炎.结论:青黛散可有效对抗实验性结肠性溃疡炎.

    作者:邹莉波;刘悦;吴琦;先宇飞;周宏宇;杜立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不同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兔颌下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缺血预处理方法对在体兔颌下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血管夹夹闭兔颌下腺动、静脉1 h后恢复血运建立颌下腺I/R损伤的动物实验模型.施加缺血预处理(IP)因素,夹闭颌下腺动、静脉5 min和10 min,相对应放开血管夹恢复血运10 min和15min,制作两种IP模型IP1和IP2,然后再进行I/R损伤实验.检测I/R组、IP1组、IP2组颌下腺组织缺血再灌注1,2,3,5 h超氧化物歧化酶(S0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组织标本HE染色.结果:I/R后SOD活力升高,MDA含量上升.IP2组SOD活力显著高于I/R组,但低于IP1组.IP2组MDA含量显著低于I/R组,但高于IP1组.HE染色结果IP1组颌下腺损伤程度低于IP2组,IP2组伤程度低于I/R组.结论:IP可以减轻I/R对颌下腺的损伤,IP1较IP2减轻I/R对颌下腺的损伤的作用明显.

    作者:郭永峰;于华;卢利;孙长伏;王玉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