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中药对酒精性肝病大鼠核因子κB的影响

张健;王炳元;鞠晓华;傅宝玉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 复方中药, 核因子κB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中药对酒精性肝病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6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酒精组、中药组.酒精组及中药组分别用酒精和中药灌胃,在4、8、12周末分别处死3组大鼠,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及肝组织中NF-κB的表达.结果:随着酒精性肝病的发展,酒精组大鼠肝细胞坏死增多,炎细胞浸润成团,细胞胞浆NF-κB的着色逐渐增强.而复方中药组病理改变和NF-κB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NF-κB表达的强弱反映了酒精性肝损害的程度.复方中药能防止酒精性肝损害,有效地抑制NF-κB的表达.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对1997年11月至2004年12月2 596例在我院所行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检出57例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占2.2%.其中36例为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占63.2%,并以右冠状动脉的先天性异常为多见.检出冠状动脉瘘21例,检出率为0.81%,并以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为多见,占81%.冠状动脉先天异常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或缺如,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各种冠状动脉先天异常的重要手段.

    作者:王远鹤;齐国先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牙周基础治疗对龈下菌斑中螺旋体及牙周状态影响的研究

    目的:动态观测牙周基础治疗对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百分组成及牙周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对26例牙周病患者78个牙位的龈下菌斑用刚果红染色,计数螺旋体的百分比,记录牙周探诊深度,探诊出血指数和牙齿动度,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龈上洁治及龈下刮治后1周,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百分比显著下降且牙周临床指数明显改善;刮治后2周,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百分比继续下降,但不具有显著性;刮治后3周,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百分比出现回升趋势.结论:牙周基础治疗是慢性牙周病有效治疗手段;牙周维护治疗对防止牙周再感染和牙周病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亚光;邹博;潘亚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5-氟尿嘧啶诱发人支气管上皮损伤前后P糖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离体人支气管上皮经5-氟尿嘧啶(5-FU)损伤前后P糖蛋白(P-gp)的表达.方法:5-FU造成离体人支气管环严重损伤,分别取正常组及5-FU作用后的支气管上皮,应用流式细胞仪和蛋白印迹法检测P-gp的表达;RT-PCR法检测其mRNA的表达.结果:5-FU作用后支气管上皮细胞中P-gp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较正常组增高,在蛋白及mRNA水平,5-FU作用后支气管上皮P-gp的表达均较正常组增加.结论:5-FU作用后,表达P-gp的支气管干细胞占残留活细胞的比例增多,由它们完成损伤的修复.

    作者:周莹;贾心善;廖爱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室颤过程中行波的漂移和旋波的形成

    目的:探讨心室颤动(VF)的旋波机制,研究室颤过程中是否遵循混沌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程序化起搏刺激犬的在体心肌并诱发室颤,用64导心外膜标测系统记录室颤时的心肌电生理学参数,作Poincar'e图并标测心肌兴奋传导的波动图.结果:在心室颤动发生前及过程中,激动周期(CL)出现了交替节律、倍周期分叉及准周期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标测系统记录到行波的漂移、旋波的形成及破碎.结论:快速刺激诱发的室颤存在时空的不稳定性.室颤是螺旋波的形成及破碎使系统进入混沌导致.

    作者:张贺;孙英贤;马淑梅;谢萍;杨哲辉;杨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不同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兔颌下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缺血预处理方法对在体兔颌下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血管夹夹闭兔颌下腺动、静脉1 h后恢复血运建立颌下腺I/R损伤的动物实验模型.施加缺血预处理(IP)因素,夹闭颌下腺动、静脉5 min和10 min,相对应放开血管夹恢复血运10 min和15min,制作两种IP模型IP1和IP2,然后再进行I/R损伤实验.检测I/R组、IP1组、IP2组颌下腺组织缺血再灌注1,2,3,5 h超氧化物歧化酶(S0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组织标本HE染色.结果:I/R后SOD活力升高,MDA含量上升.IP2组SOD活力显著高于I/R组,但低于IP1组.IP2组MDA含量显著低于I/R组,但高于IP1组.HE染色结果IP1组颌下腺损伤程度低于IP2组,IP2组伤程度低于I/R组.结论:IP可以减轻I/R对颌下腺的损伤,IP1较IP2减轻I/R对颌下腺的损伤的作用明显.

    作者:郭永峰;于华;卢利;孙长伏;王玉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氧化应激对动脉粥样硬化兔早期血管舒缩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对动脉粥样硬化(AS)早期血管舒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高胆固醇饮食建立兔AS模型.生化法检测金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主动脉壁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及血清丙二醛(MDA)、脂质和主动脉壁一氧化氮(NO)水平,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模型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及主动脉壁NOS活力、NO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其中NOS活力及NO含量于16周达峰值,24周呈现下降趋势;模型组全血SOD活力及MDA含量于实验8周出现显著变化,随着TC、LDL-C水平的升高,SOD活力进行性下降,而MDA含量持续升高,各阶段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氧化应激导致内皮功能紊乱、NO失活,可能是AS早期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郝文君;白小涓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于全身麻醉的比较

    目的:对比芬太尼和不同浓度的瑞芬太尼应用于全身麻醉的不同.方法:6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或甲状腺大部切除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常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每分钟A组瑞芬太尼0.1μg/kg,B组瑞芬太尼0.3μg/kg,C组芬太尼0.03μg/kg,持续静脉输注并吸入异氟醚和O2:N2O(2:1).结果:B组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时浅麻醉发生率明显低于A,C组(P<0.01),A,B组术后睁眼和拔管时间明显少于C组(P<0.01).A,B组术后需要镇痛的人数明显多于C组(P<0.01).结论:高剂量瑞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方面明显优于低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

    作者:冯娅妮;吕黄伟;王秋实;王俊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巨细胞病毒UL135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研究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35基因编码序列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探讨HCMV基因多态性与其感染引起不同临床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9株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MV-DNA为阳性的临床低传代分离株的细胞培养上清液进行HCMV UL135全序列PCR扩增,并对PCR扩增阳性的25例标本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29株临床低传代分离株有25株PCR扩增阳性.25株分离株UL135开放读码框架(ORF)长度均与Toledo株相同,其核苷酸的变异率为0.1%~2.6%.与Toledo株相比,部分分离株具有氨基酸翻译后修饰位点的新增或缺失.25株临床分离株UL135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了第28位、313~317位、161~163位、171位氨基酸均有蛋白质结构二级的改变.结论:25株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UL135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比较保守,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多态性,未发现UL135基因的变化与HCMV先天感染导致的不同疾病存在着相关联系.

    作者:孙峥嵘;阮强;何蓉;马艳萍;齐莹;吉耀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β-肾上腺素能药物对人离体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的影响和机制

    目的:用人离体嗜中性白细胞研究新型β1-受体阻滞药(艾司洛尔和兰地洛尔)和β2-受体激动药(舒喘宁)对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细胞色素C还原法测定3种肾上腺素能药物对3种刺激剂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量.抗原抗体法检测丝氨酸或苏氨酸磷酸化.结果:艾司洛尔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花生四烯酸(AA)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兰地洛尔增加N-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fMLP)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舒喘宁呈浓度依赖性抑制fMLP和佛波豆蔻醚乙酸盐(PMA)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艾司洛尔抑制AA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与其抑制嗜中性白细胞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磷酸化是一致的.结论:β-受体药对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的影响与β-受体和被阻滞的强度无关.

    作者:吕黄伟;陈晓光;王俊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内毒素休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目的:观察内毒素休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机制.方法:大鼠经股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或5 mg/kg,监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在动物死亡时或注药6 h后取胸主动脉制备HE染色切片和电镜切片,镜下观察.结果:各组标本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光镜下未见明显病变,电镜下LPS组出现囊泡减少,密斑、密体减少,10 mg/kg LPS组部分细胞出现早期凋亡的表现.结论:内毒素休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囊泡与密斑、密体的减少可能导致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收缩功能下降.

    作者:赵悦;王雪莲;刘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门冬氨酸钾镁葡萄糖注射液中5-羟甲糠醛的含量

    目的:检测门冬氨酸钾镁葡萄糖注射液中5-羟甲糠醛的含量,并对其色谱条件进行筛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采用C18不锈钢柱(4.6 mm×200mm),柱温45℃,检测波长为284 nm,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溶液(25:75).结果:5-羟甲糠醛的线性范围为1~25μg/ml,平均回收率为97.8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2%.结论:此方法简便准确,系统适用性、稳定性、线性均好.

    作者:周晖;王东凯;邢俊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青黛散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青黛散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HE染色制作病理切片,对其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作用进行评价.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青黛散有效改善了溃疡性结肠炎.结论:青黛散可有效对抗实验性结肠性溃疡炎.

    作者:邹莉波;刘悦;吴琦;先宇飞;周宏宇;杜立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5例临床分析

    回顾性分析1984年11月至2003年12月我科确诊的5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3例为黏膜病变,表现为消化吸收不良的症状;1例病变累及肌层,出现肠梗阻;1例为全层型,既有消化吸收不良,又有腹水等症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确诊需有病理证实,一般对类固醇治疗有效.

    作者:王颖;张岱;李魁君;王炳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不同脑区神经元变性的动态观察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HI)后不同脑区神经元变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Fluoro-Jade B(FJB)染色法及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变性神经元荧光染色强度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新生大鼠各脑区内均未见FJB阳性细胞,GFAP呈弱表达.HI后1 d即可见FJB阳性细胞,3 d阳性细胞增多,5 d达高峰,以纹状体受累重,皮质次之,海马各区易损顺序为CA1、CA4、CA2、CA3、齿状回.GFAP表达的强度与FJB阳性细胞数密切相关.结论:新生大鼠HI后脑易损部位为纹状体、皮质、海马,FJB染色是一种标记变性神经元的有效方法,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是应答神经元损伤的结果.

    作者:辛颖;GEORGE A. WERTHER;VINCENZO C.RUSSO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临床调查

    目的:了解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系统及VITEK2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用K-B法及VITEK2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3软件分析细菌的耐药性.结果:3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普遍增高的趋势,对其中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显著(P<0.05),且ICU病房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区(P<0.01).结论:及时准确的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能尽早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作者:欧阳金鸣;褚云卓;丁丽萍;邓宇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颈交感神经干离断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鼠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颈交感神经干离断(TCST)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大鼠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肾上腺素(E)含量的影响.方法:妊娠大鼠随机分对照组(A):自妊娠14 d开始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至孕20d;PIH 1组、2组(B1,B2):自妊娠14 d开始皮下注射左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分别为12.5、6.25 mg/(100g·d),至孕20 d;手术组(C):妊14 d行右TCST,余同B1;假手术组(D):妊14 d行右颈交感神经干分离,但不离断,余同B1.孕21 d经腹主动脉取血.结果:血压除妊13,14 d,尿蛋白除妊13 d外,B1、B2组的血压和尿蛋白值明显高于A组(P<0.01);B1组明显高于B2组(P<0.01);血浆中NE和E含量B1、B2组明显高于A组(P<0.01,P<0.05);B1组明显高于C组(P<0.01,P<0.05);NE含量B1组明显高于B2组(P<0.05);DA无明显变化.结论:TCST可防治大鼠PIH的发生,可能与其维持体内儿茶酚胺的稳定有关.

    作者:张丽红;郭瑶;姚常柏;崔健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在宫颈细胞图像识别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径向基(RBF)人工神经网络在宫颈细胞图像识别中的应用.方法:提取宫颈细胞和细胞核的15个形态学特征参数及12个色度学特征参数,对700个宫颈细胞按正常、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宫颈癌进行分类识别.利用软件STATISTICA 7.0建立网络模型并训练,用VC ++.NET语言调用网络.结果:RBF网络对训练集的拟合度为97.3%,对测试集的分类准确率为95.4%.在测试集中,正常细胞的识别率为96%,LSIL细胞识别率为94%,HSIL细胞识别率为100%,癌细胞识别率为88%.RBF网络输入参数的敏感度排序与细胞病理学特征基本一致.结论:RBF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很好的对宫颈细胞特别是HSIL细胞进行分类识别.

    作者:何苗;蒋本铁;李建华;付志民;范玉;周宝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及随访研究

    对46例无保护左主干狭窄≥50%以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探讨介入治疗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46例患者中42例行支架置入术(其中药物支架11例),1例行切割球囊治疗,3例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手术成功率100%.半年内4例发生术后再狭窄,其中2例为药物支架病例,2例为普通支架.术后随访(23.9±2.7)月,1例6个月时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1例10个月时死于左心功能衰竭.

    作者:韩基华;宋军;侯爱洁;李占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肛巨结肠根治术后排便功能调查及临床评价

    对58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6个月以上儿童进行随访并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对所有患儿的手术年龄、随访时间和切除肠段长度等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探讨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中远期排便功能.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排便功能多数良好,排便功能随着术后随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手术年龄越小术后排便功能恢复越快;痉挛段长度越长,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越高.

    作者:张树成;王维林;白玉作;王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多媒体制作方法研究

    本文对制作的3万余张多媒体幻灯及课件进行总结,探讨多媒体制作佳方法,以期提高医学影像专业教学的效果.

    作者:李桂英;王凯;韩杰;刘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