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室颤过程中行波的漂移和旋波的形成

张贺;孙英贤;马淑梅;谢萍;杨哲辉;杨川

关键词:行波, 旋波, 心室颤动, 混沌
摘要:目的:探讨心室颤动(VF)的旋波机制,研究室颤过程中是否遵循混沌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程序化起搏刺激犬的在体心肌并诱发室颤,用64导心外膜标测系统记录室颤时的心肌电生理学参数,作Poincar'e图并标测心肌兴奋传导的波动图.结果:在心室颤动发生前及过程中,激动周期(CL)出现了交替节律、倍周期分叉及准周期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标测系统记录到行波的漂移、旋波的形成及破碎.结论:快速刺激诱发的室颤存在时空的不稳定性.室颤是螺旋波的形成及破碎使系统进入混沌导致.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在宫颈细胞图像识别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径向基(RBF)人工神经网络在宫颈细胞图像识别中的应用.方法:提取宫颈细胞和细胞核的15个形态学特征参数及12个色度学特征参数,对700个宫颈细胞按正常、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宫颈癌进行分类识别.利用软件STATISTICA 7.0建立网络模型并训练,用VC ++.NET语言调用网络.结果:RBF网络对训练集的拟合度为97.3%,对测试集的分类准确率为95.4%.在测试集中,正常细胞的识别率为96%,LSIL细胞识别率为94%,HSIL细胞识别率为100%,癌细胞识别率为88%.RBF网络输入参数的敏感度排序与细胞病理学特征基本一致.结论:RBF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很好的对宫颈细胞特别是HSIL细胞进行分类识别.

    作者:何苗;蒋本铁;李建华;付志民;范玉;周宝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先天性镜像性右位心伴室间隔缺损1例报告

    报道1例先天性镜像性右位心伴室间隔缺损.对其临床体征,彩色超声多普勒进行了分析.

    作者:王忠武;谷天祥;章志伟;修宗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bax蛋白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检测基因bax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成釉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与成釉细胞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免疫组化方法对75例成釉细胞瘤进行bax蛋白检测,正常口腔黏膜和牙源性角化囊肿作对照.同时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20例成釉细胞瘤、12例牙源性角化囊肿中的bax mRNA.结果:bax蛋白阳性率正常口腔黏膜为77.8%(7/9),牙源性角化囊肿为65.7%(23/35),成釉细胞瘤为74.7%(56/75)(P<0.01).成釉细胞瘤复发组、原发组、恶变分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凋亡在成釉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洁;钟鸣;刘敬东;张允凯;李锦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总结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SPP)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后尿失禁的影响因素、预防措施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830例病人分为2组,393例行SPP,437例行TURP.术前行相关尿流动力学检查,术后进行1、6、12个月追踪随访.结果:87.83%BPH术前并发膀胱功能改变,术后尿失禁均发生于失代偿的病人.结论:前列腺切除术后的尿失禁,膀胱功能障碍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术前评估病人的膀胱和括约肌功能,合理把握手术时机,争取在膀胱代偿期解决梗阻,可以减少术后尿失禁的发病率.

    作者:单立平;宋永胜;赵世春;张朝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良性贫血病人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研究

    采用ELISA法检测38例良性贫血病人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并选择20例健康对照.贫血病人血浆中VEGF浓度平均值为(341.56±102.29)pg/ml,对照者为(187.32±62.78)pg/ml,两组之间存在十分显著性差异(P<0.01).Hb≥60g/L组和Hb<60g/L组血浆VEGF浓度分别为(297.17±108.72)pg/ml和(366.48±98.63)pg/ml,二者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贫血本身能够增加血浆中VEGF浓度,贫血程度越重,VEGF浓度越高.

    作者:王欢;张嵘;刘卓刚;杨威;廖爱军;李迎春;杨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多媒体制作方法研究

    本文对制作的3万余张多媒体幻灯及课件进行总结,探讨多媒体制作佳方法,以期提高医学影像专业教学的效果.

    作者:李桂英;王凯;韩杰;刘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临床调查

    目的:了解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系统及VITEK2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用K-B法及VITEK2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3软件分析细菌的耐药性.结果:3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普遍增高的趋势,对其中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显著(P<0.05),且ICU病房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区(P<0.01).结论:及时准确的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能尽早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作者:欧阳金鸣;褚云卓;丁丽萍;邓宇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肾实质放射状切开取石术治疗复杂肾结石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复杂肾结石的合理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复杂肾结石采用放射状肾实质切开取石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无结石残留,患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肾积水加重或肾萎缩.结论:肾实质放射状切开取石术治疗复杂肾结石具有出血少、结石残留率低、肾功能损害小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宋永胜;杜强;费翔;韩斌;毕海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单侧肺误吸胃蛋白酶呼吸力学及双侧肺病理学的改变

    目的:观察误吸胃蛋白酶后呼吸力学及双侧肺组织学的改变.方法:日本纯种大耳白兔8只,单侧肺注入胃蛋白酶1.5 ml/kg.分别在基础状态、误吸后1 h、2 h,从呼吸力学测定仪上直接读出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肺胸顺应性(CLT,并采动脉血1 ml后立即测定血气.误吸2 h光镜下观察双侧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在胃蛋白酶注入后各时间点均显著增高(P<0.05),胸肺顺应性(CLT)显著下降(P<0.05),且2 h时点的变化明显大于1 h.误吸侧肺肺泡间隔增宽,壁增厚,腔内充满红细胞和大量的嗜酸粒细胞.右侧肺细支气管腔内偶见红血球和中性粒细胞,同时有肺泡破坏.左肺中也可见肺泡间隔增宽和明显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结论:单侧肺误吸胃蛋白酶在明显引起误吸侧呼吸力学的改变的同时,双侧肺均产生明显的病理改变,提示单侧肺误吸胃蛋白酶引起继发性肺损伤.

    作者:李存友;姚鹏;龙波;陈卫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5例临床分析

    回顾性分析1984年11月至2003年12月我科确诊的5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3例为黏膜病变,表现为消化吸收不良的症状;1例病变累及肌层,出现肠梗阻;1例为全层型,既有消化吸收不良,又有腹水等症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确诊需有病理证实,一般对类固醇治疗有效.

    作者:王颖;张岱;李魁君;王炳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室颤过程中行波的漂移和旋波的形成

    目的:探讨心室颤动(VF)的旋波机制,研究室颤过程中是否遵循混沌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程序化起搏刺激犬的在体心肌并诱发室颤,用64导心外膜标测系统记录室颤时的心肌电生理学参数,作Poincar'e图并标测心肌兴奋传导的波动图.结果:在心室颤动发生前及过程中,激动周期(CL)出现了交替节律、倍周期分叉及准周期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标测系统记录到行波的漂移、旋波的形成及破碎.结论:快速刺激诱发的室颤存在时空的不稳定性.室颤是螺旋波的形成及破碎使系统进入混沌导致.

    作者:张贺;孙英贤;马淑梅;谢萍;杨哲辉;杨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星形胶质细胞对PC12细胞的分化及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目的:体外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对PC12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以及对PC12细胞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探讨星形胶质细胞促进非神经元细胞形成神经突触的可能性.方法:采用PC12细胞与新生大鼠皮层组织来源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同孵育,分为共育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对PC12细胞分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和GAP-43表达的影响.结果:共育组培养4 d,大部分PC12细胞已具备神经元形态,PC12有突细胞/总细胞数目比率、突起长度和突触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SE、突触素和GAP-43免疫荧光染色强阳性的PC12细胞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示星形胶质细胞有助于促进非神经元细胞形成神经突触.

    作者:闫荣;罗小光;曹云鹏;张朝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面部软组织侧貌美观程度与头影测量硬组织指标的关系初探

    目的:筛选与侧貌美观相关的头影测量硬组织指标.方法:选择采用一般矫治治疗结束后患者117名,利用其头颅侧位X线片制作成剪影图,由16名正畸医师和63名非专业人员对其侧貌进行审美评价,从中选择评分前20名和后20名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测量10项硬组织指标,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与美貌有显著相关性的硬组织指标.结果:10项头影测量硬组织指标中仅PU1-A距与患者的侧貌美观的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OR=1.558),U1-AP距的值越大,面部可能表现得越丑陋,U1-AP距的值越小,面部可能表现得越美观.结论:采用一般矫治治疗错(牙合)畸形时,应重视上颌切牙相对于面部突度的控制.

    作者:侯志明;代昕;伊哲;肖文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氧化应激对动脉粥样硬化兔早期血管舒缩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对动脉粥样硬化(AS)早期血管舒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高胆固醇饮食建立兔AS模型.生化法检测金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主动脉壁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及血清丙二醛(MDA)、脂质和主动脉壁一氧化氮(NO)水平,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模型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及主动脉壁NOS活力、NO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其中NOS活力及NO含量于16周达峰值,24周呈现下降趋势;模型组全血SOD活力及MDA含量于实验8周出现显著变化,随着TC、LDL-C水平的升高,SOD活力进行性下降,而MDA含量持续升高,各阶段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氧化应激导致内皮功能紊乱、NO失活,可能是AS早期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郝文君;白小涓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复方中药对酒精性肝病大鼠核因子κB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对酒精性肝病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6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酒精组、中药组.酒精组及中药组分别用酒精和中药灌胃,在4、8、12周末分别处死3组大鼠,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及肝组织中NF-κB的表达.结果:随着酒精性肝病的发展,酒精组大鼠肝细胞坏死增多,炎细胞浸润成团,细胞胞浆NF-κB的着色逐渐增强.而复方中药组病理改变和NF-κB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NF-κB表达的强弱反映了酒精性肝损害的程度.复方中药能防止酒精性肝损害,有效地抑制NF-κB的表达.

    作者:张健;王炳元;鞠晓华;傅宝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应用差异显示法对小细胞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筛选

    目的:筛选与人小细胞肺癌转移相关基因,揭示肺癌的转移机制.方法:采用激光俘获显微切割(LCM)及mRNA差异显示技术(DD)对手术切除的小细胞肺癌、癌转移淋巴结进行筛选并克隆与转移相关的基因片段,测定其序列后在基因库(GenBank)中进行BLAST检索分析其同源性.结果:小细胞肺癌原发灶与癌转移淋巴结的基因表达具有明显差异,共获得差异片段(EST,表达序列标签)24个,选择差异明显的3个片段克隆测序后,发现3片段均位于肿瘤高度相关的3q、7q和10q,均为未知序列,未发现同源基因,可能为新的基因片段.用RT-PCR对位于抑癌基因PTEN上游的L1片段进行验证的结果证实了该片段在小细胞肺癌的高表达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小细胞肺癌原发灶与癌转移淋巴结的基因表达存在差异,所测序的3个基因片段均为未知基因序列,这些片段可能为小细胞肺癌的转移相关候选基因,其序列和功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应用DDRT-PCR技术有望找到调控肿瘤转移的基因,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作者:李明江;田大力;富伟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对1997年11月至2004年12月2 596例在我院所行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检出57例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占2.2%.其中36例为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占63.2%,并以右冠状动脉的先天性异常为多见.检出冠状动脉瘘21例,检出率为0.81%,并以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为多见,占81%.冠状动脉先天异常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或缺如,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各种冠状动脉先天异常的重要手段.

    作者:王远鹤;齐国先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9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HNL的临床资料,观察描述其病理特征;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表型.结果:HNL多见于年轻女性,颈部淋巴结肿大,高热,外周血WBC降低.活检标本常呈破碎状,淋巴结皮质、副皮质区可见片状或融合的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内可见嗜碱性核碎片和嗜酸性颗粒碎屑,伴有T细胞和组织细胞的大量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B细胞少量散在分布.结论:淋巴结肿大、高热,淋巴结内不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散在或片状凝固性坏死及大量组织细胞增生为HNL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张丽芝;王恩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肛巨结肠根治术后排便功能调查及临床评价

    对58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6个月以上儿童进行随访并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对所有患儿的手术年龄、随访时间和切除肠段长度等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探讨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中远期排便功能.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排便功能多数良好,排便功能随着术后随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手术年龄越小术后排便功能恢复越快;痉挛段长度越长,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越高.

    作者:张树成;王维林;白玉作;王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抑癌基因PTEN在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TEN表达与小细胞肺癌发生、增殖和转移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良性病例、42例小细胞肺癌和2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跟踪随访术后小细胞肺癌患者30例.结果:良性病例的PTE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P<0.05);不同T分期的小细胞肺癌的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显著(P<0.05),不同N分期的小细胞肺癌的阳性表达率差异不显著(P>0.05).PTEN阳性表达组与阴性组的术后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TEN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小细胞肺癌的发生、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影响病人预后.

    作者:刘万涛;田大力;高英;智连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