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牙周基础治疗对龈下菌斑中螺旋体及牙周状态影响的研究

田亚光;邹博;潘亚萍

关键词:牙周炎, 龈下菌斑, 牙周治疗
摘要:目的:动态观测牙周基础治疗对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百分组成及牙周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对26例牙周病患者78个牙位的龈下菌斑用刚果红染色,计数螺旋体的百分比,记录牙周探诊深度,探诊出血指数和牙齿动度,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龈上洁治及龈下刮治后1周,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百分比显著下降且牙周临床指数明显改善;刮治后2周,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百分比继续下降,但不具有显著性;刮治后3周,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百分比出现回升趋势.结论:牙周基础治疗是慢性牙周病有效治疗手段;牙周维护治疗对防止牙周再感染和牙周病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巨细胞病毒UL135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研究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35基因编码序列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探讨HCMV基因多态性与其感染引起不同临床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9株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MV-DNA为阳性的临床低传代分离株的细胞培养上清液进行HCMV UL135全序列PCR扩增,并对PCR扩增阳性的25例标本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29株临床低传代分离株有25株PCR扩增阳性.25株分离株UL135开放读码框架(ORF)长度均与Toledo株相同,其核苷酸的变异率为0.1%~2.6%.与Toledo株相比,部分分离株具有氨基酸翻译后修饰位点的新增或缺失.25株临床分离株UL135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了第28位、313~317位、161~163位、171位氨基酸均有蛋白质结构二级的改变.结论:25株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UL135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比较保守,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多态性,未发现UL135基因的变化与HCMV先天感染导致的不同疾病存在着相关联系.

    作者:孙峥嵘;阮强;何蓉;马艳萍;齐莹;吉耀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不同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兔颌下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缺血预处理方法对在体兔颌下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血管夹夹闭兔颌下腺动、静脉1 h后恢复血运建立颌下腺I/R损伤的动物实验模型.施加缺血预处理(IP)因素,夹闭颌下腺动、静脉5 min和10 min,相对应放开血管夹恢复血运10 min和15min,制作两种IP模型IP1和IP2,然后再进行I/R损伤实验.检测I/R组、IP1组、IP2组颌下腺组织缺血再灌注1,2,3,5 h超氧化物歧化酶(S0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组织标本HE染色.结果:I/R后SOD活力升高,MDA含量上升.IP2组SOD活力显著高于I/R组,但低于IP1组.IP2组MDA含量显著低于I/R组,但高于IP1组.HE染色结果IP1组颌下腺损伤程度低于IP2组,IP2组伤程度低于I/R组.结论:IP可以减轻I/R对颌下腺的损伤,IP1较IP2减轻I/R对颌下腺的损伤的作用明显.

    作者:郭永峰;于华;卢利;孙长伏;王玉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单侧肺误吸胃蛋白酶呼吸力学及双侧肺病理学的改变

    目的:观察误吸胃蛋白酶后呼吸力学及双侧肺组织学的改变.方法:日本纯种大耳白兔8只,单侧肺注入胃蛋白酶1.5 ml/kg.分别在基础状态、误吸后1 h、2 h,从呼吸力学测定仪上直接读出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肺胸顺应性(CLT,并采动脉血1 ml后立即测定血气.误吸2 h光镜下观察双侧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在胃蛋白酶注入后各时间点均显著增高(P<0.05),胸肺顺应性(CLT)显著下降(P<0.05),且2 h时点的变化明显大于1 h.误吸侧肺肺泡间隔增宽,壁增厚,腔内充满红细胞和大量的嗜酸粒细胞.右侧肺细支气管腔内偶见红血球和中性粒细胞,同时有肺泡破坏.左肺中也可见肺泡间隔增宽和明显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结论:单侧肺误吸胃蛋白酶在明显引起误吸侧呼吸力学的改变的同时,双侧肺均产生明显的病理改变,提示单侧肺误吸胃蛋白酶引起继发性肺损伤.

    作者:李存友;姚鹏;龙波;陈卫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的病理及心功能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小鼠心肌梗死模型的病理与心功能变化.方法:缝扎小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观察超声心动图变化及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小鼠结扎后,左室舒张末、收缩末内径增大;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降低.病理切片提示心肌缺血后早期可见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及心肌细胞膜不完整表现,晚期可见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细胞坏死.结论:冠状动脉结扎法可成功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

    作者:卢晓梅;王巍;杜莉莉;金玉楠;张立敏;于艳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巨细胞病毒UL137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研究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37基因在先天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方法:选择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MV-DNA为阳性的临床分离株进行涵盖UL137全序列的UL136,UL138基因全序列PCR扩增,对扩增阳性的标本进行全序列的测序,核实测序结果,拼接出UL137基因编码序列,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经分析获得22株HCMV临床分离株UL137 ORF核苷酸序列,核苷酸变异分布于整个编码区,但主要集中在5'端220~290bp处,均为核苷酸碱基替换,无插入及移码突变.在UL137预测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中,新增2个半胱氨酸位点,导致17株临床分离株在71~76位氨基酸出现了N相连豆蔻酰化位点(MYR)的新增,及第90~92位氨基酸硫化cAMP位点的相应缺失.结论:HCMV UL137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高度保守,但存在一定的多态性.

    作者:黄郁晶;阮强;卢颖;齐莹;何蓉;马艳萍;吉耀华;孙峥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体内5-氟尿嘧啶的血药浓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5-氟尿嘧啶(5-Fu)的血药浓度.方法:色谱柱为Diamonsil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酸:水(3:0.1:96.9,V/V/V),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5~50mg/L(r=0.9995,n=7).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专一性好,可用于5-Fu的血药浓度监测和药动学研究.

    作者:钱瑾;吴慧哲;詹丽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氢醌凝胶剂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采用自制的稳定型氢醌凝胶剂,以氢醌凝胶剂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作为生化观察指标,观察到氢醌凝胶剂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呈线性,氢醌凝胶剂稳定,对黄褐斑有显著治疗作用.

    作者:金睿;张玉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应用差异显示法对小细胞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筛选

    目的:筛选与人小细胞肺癌转移相关基因,揭示肺癌的转移机制.方法:采用激光俘获显微切割(LCM)及mRNA差异显示技术(DD)对手术切除的小细胞肺癌、癌转移淋巴结进行筛选并克隆与转移相关的基因片段,测定其序列后在基因库(GenBank)中进行BLAST检索分析其同源性.结果:小细胞肺癌原发灶与癌转移淋巴结的基因表达具有明显差异,共获得差异片段(EST,表达序列标签)24个,选择差异明显的3个片段克隆测序后,发现3片段均位于肿瘤高度相关的3q、7q和10q,均为未知序列,未发现同源基因,可能为新的基因片段.用RT-PCR对位于抑癌基因PTEN上游的L1片段进行验证的结果证实了该片段在小细胞肺癌的高表达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小细胞肺癌原发灶与癌转移淋巴结的基因表达存在差异,所测序的3个基因片段均为未知基因序列,这些片段可能为小细胞肺癌的转移相关候选基因,其序列和功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应用DDRT-PCR技术有望找到调控肿瘤转移的基因,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作者:李明江;田大力;富伟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牙周基础治疗对龈下菌斑中螺旋体及牙周状态影响的研究

    目的:动态观测牙周基础治疗对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百分组成及牙周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对26例牙周病患者78个牙位的龈下菌斑用刚果红染色,计数螺旋体的百分比,记录牙周探诊深度,探诊出血指数和牙齿动度,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龈上洁治及龈下刮治后1周,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百分比显著下降且牙周临床指数明显改善;刮治后2周,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百分比继续下降,但不具有显著性;刮治后3周,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百分比出现回升趋势.结论:牙周基础治疗是慢性牙周病有效治疗手段;牙周维护治疗对防止牙周再感染和牙周病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亚光;邹博;潘亚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健康人颈动脉超声结构和功能随增龄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健康人颈动脉结构、血流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204例健康人按年龄分为4组:1组52例,30~44岁;2组51例,45~59岁;3组50例,60~74岁;4组51例,≥75岁.对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年龄是影响健康人颈动脉结构、各血流参数的独立因素.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结论:颈动脉超声多参数评估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血管增龄.

    作者:张汝新;白小涓;杨军;任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青黛散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青黛散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HE染色制作病理切片,对其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作用进行评价.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青黛散有效改善了溃疡性结肠炎.结论:青黛散可有效对抗实验性结肠性溃疡炎.

    作者:邹莉波;刘悦;吴琦;先宇飞;周宏宇;杜立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室颤过程中行波的漂移和旋波的形成

    目的:探讨心室颤动(VF)的旋波机制,研究室颤过程中是否遵循混沌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程序化起搏刺激犬的在体心肌并诱发室颤,用64导心外膜标测系统记录室颤时的心肌电生理学参数,作Poincar'e图并标测心肌兴奋传导的波动图.结果:在心室颤动发生前及过程中,激动周期(CL)出现了交替节律、倍周期分叉及准周期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标测系统记录到行波的漂移、旋波的形成及破碎.结论:快速刺激诱发的室颤存在时空的不稳定性.室颤是螺旋波的形成及破碎使系统进入混沌导致.

    作者:张贺;孙英贤;马淑梅;谢萍;杨哲辉;杨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bax蛋白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检测基因bax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成釉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与成釉细胞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免疫组化方法对75例成釉细胞瘤进行bax蛋白检测,正常口腔黏膜和牙源性角化囊肿作对照.同时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20例成釉细胞瘤、12例牙源性角化囊肿中的bax mRNA.结果:bax蛋白阳性率正常口腔黏膜为77.8%(7/9),牙源性角化囊肿为65.7%(23/35),成釉细胞瘤为74.7%(56/75)(P<0.01).成釉细胞瘤复发组、原发组、恶变分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凋亡在成釉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洁;钟鸣;刘敬东;张允凯;李锦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9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HNL的临床资料,观察描述其病理特征;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表型.结果:HNL多见于年轻女性,颈部淋巴结肿大,高热,外周血WBC降低.活检标本常呈破碎状,淋巴结皮质、副皮质区可见片状或融合的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内可见嗜碱性核碎片和嗜酸性颗粒碎屑,伴有T细胞和组织细胞的大量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B细胞少量散在分布.结论:淋巴结肿大、高热,淋巴结内不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散在或片状凝固性坏死及大量组织细胞增生为HNL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张丽芝;王恩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基于划分强度一致测度的多模医学图像配准

    以划分强度一致(PIU)测度,运用刚体变换的方法,结合Powell优化算法实现了MR/CT多模医学图像的配准.本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快速稳定地实现头部MR/CT医学图像的配准.

    作者:郑军;何叶松;谢国明;严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门冬氨酸钾镁葡萄糖注射液中5-羟甲糠醛的含量

    目的:检测门冬氨酸钾镁葡萄糖注射液中5-羟甲糠醛的含量,并对其色谱条件进行筛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采用C18不锈钢柱(4.6 mm×200mm),柱温45℃,检测波长为284 nm,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溶液(25:75).结果:5-羟甲糠醛的线性范围为1~25μg/ml,平均回收率为97.8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2%.结论:此方法简便准确,系统适用性、稳定性、线性均好.

    作者:周晖;王东凯;邢俊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999年9月至200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临床症状、体征,CT及MRI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80%有咳嗽时腰腿痛加重,86%出现短暂腰痛加重后有明显腿痛,直腿抬高试验<40°角占77%;其CT髓核突出率常超过50%;MRI可见椎体后方低信号条状影中断.结论: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特点、CT及MRI的表现,术前可对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做出诊断.

    作者:屠冠军;常楚;吕刚;金明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不同脑区神经元变性的动态观察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HI)后不同脑区神经元变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Fluoro-Jade B(FJB)染色法及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变性神经元荧光染色强度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新生大鼠各脑区内均未见FJB阳性细胞,GFAP呈弱表达.HI后1 d即可见FJB阳性细胞,3 d阳性细胞增多,5 d达高峰,以纹状体受累重,皮质次之,海马各区易损顺序为CA1、CA4、CA2、CA3、齿状回.GFAP表达的强度与FJB阳性细胞数密切相关.结论:新生大鼠HI后脑易损部位为纹状体、皮质、海马,FJB染色是一种标记变性神经元的有效方法,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是应答神经元损伤的结果.

    作者:辛颖;GEORGE A. WERTHER;VINCENZO C.RUSSO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临床调查

    目的:了解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系统及VITEK2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用K-B法及VITEK2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3软件分析细菌的耐药性.结果:3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普遍增高的趋势,对其中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显著(P<0.05),且ICU病房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区(P<0.01).结论:及时准确的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能尽早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作者:欧阳金鸣;褚云卓;丁丽萍;邓宇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survivin mRNA和caspase-3 mRNA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通过研究caspase-3和存活蛋白survivin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了解其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aspase-3 mRNA和survivin mRNA在60例上皮性卵巢癌,10例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10例卵巢良性肿瘤,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aspase-3 mRNA在卵巢癌和卵巢交界性肿瘤中表达较少,与正常卵巢及卵巢良性肿瘤比较,其差异显著(P<0.01,P<0.05).Ⅲ~Ⅳ期表达低于Ⅰ~Ⅱ期,差异显著(P<0.05).survivin mRNA在卵巢癌和卵巢交界性肿瘤中有过度表达,与正常卵巢及卵巢良性肿瘤比较,差异显著(P<0.01).Ⅲ~Ⅳ期表达高于Ⅰ~Ⅱ期,差异显著(P<0.05).caspase-3 mRNA和survivin mRNA表达呈负相关.结论:caspase-3的表达下调和survivin的过度表达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抑制caspase-3的活性阻断细胞凋亡过程从而导致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赵杨;温放;于月新;李彬;朱晓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