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巨细胞病毒UL137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研究

黄郁晶;阮强;卢颖;齐莹;何蓉;马艳萍;吉耀华;孙峥嵘

关键词:人巨细胞病毒, UL137基因, 多态性
摘要: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37基因在先天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方法:选择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MV-DNA为阳性的临床分离株进行涵盖UL137全序列的UL136,UL138基因全序列PCR扩增,对扩增阳性的标本进行全序列的测序,核实测序结果,拼接出UL137基因编码序列,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经分析获得22株HCMV临床分离株UL137 ORF核苷酸序列,核苷酸变异分布于整个编码区,但主要集中在5'端220~290bp处,均为核苷酸碱基替换,无插入及移码突变.在UL137预测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中,新增2个半胱氨酸位点,导致17株临床分离株在71~76位氨基酸出现了N相连豆蔻酰化位点(MYR)的新增,及第90~92位氨基酸硫化cAMP位点的相应缺失.结论:HCMV UL137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高度保守,但存在一定的多态性.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氢醌凝胶剂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采用自制的稳定型氢醌凝胶剂,以氢醌凝胶剂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作为生化观察指标,观察到氢醌凝胶剂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呈线性,氢醌凝胶剂稳定,对黄褐斑有显著治疗作用.

    作者:金睿;张玉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于全身麻醉的比较

    目的:对比芬太尼和不同浓度的瑞芬太尼应用于全身麻醉的不同.方法:6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或甲状腺大部切除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常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每分钟A组瑞芬太尼0.1μg/kg,B组瑞芬太尼0.3μg/kg,C组芬太尼0.03μg/kg,持续静脉输注并吸入异氟醚和O2:N2O(2:1).结果:B组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时浅麻醉发生率明显低于A,C组(P<0.01),A,B组术后睁眼和拔管时间明显少于C组(P<0.01).A,B组术后需要镇痛的人数明显多于C组(P<0.01).结论:高剂量瑞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方面明显优于低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

    作者:冯娅妮;吕黄伟;王秋实;王俊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良性贫血病人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研究

    采用ELISA法检测38例良性贫血病人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并选择20例健康对照.贫血病人血浆中VEGF浓度平均值为(341.56±102.29)pg/ml,对照者为(187.32±62.78)pg/ml,两组之间存在十分显著性差异(P<0.01).Hb≥60g/L组和Hb<60g/L组血浆VEGF浓度分别为(297.17±108.72)pg/ml和(366.48±98.63)pg/ml,二者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贫血本身能够增加血浆中VEGF浓度,贫血程度越重,VEGF浓度越高.

    作者:王欢;张嵘;刘卓刚;杨威;廖爱军;李迎春;杨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青黛散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青黛散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HE染色制作病理切片,对其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作用进行评价.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青黛散有效改善了溃疡性结肠炎.结论:青黛散可有效对抗实验性结肠性溃疡炎.

    作者:邹莉波;刘悦;吴琦;先宇飞;周宏宇;杜立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肾实质放射状切开取石术治疗复杂肾结石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复杂肾结石的合理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复杂肾结石采用放射状肾实质切开取石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无结石残留,患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肾积水加重或肾萎缩.结论:肾实质放射状切开取石术治疗复杂肾结石具有出血少、结石残留率低、肾功能损害小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宋永胜;杜强;费翔;韩斌;毕海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巨细胞病毒UL137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研究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37基因在先天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方法:选择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MV-DNA为阳性的临床分离株进行涵盖UL137全序列的UL136,UL138基因全序列PCR扩增,对扩增阳性的标本进行全序列的测序,核实测序结果,拼接出UL137基因编码序列,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经分析获得22株HCMV临床分离株UL137 ORF核苷酸序列,核苷酸变异分布于整个编码区,但主要集中在5'端220~290bp处,均为核苷酸碱基替换,无插入及移码突变.在UL137预测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中,新增2个半胱氨酸位点,导致17株临床分离株在71~76位氨基酸出现了N相连豆蔻酰化位点(MYR)的新增,及第90~92位氨基酸硫化cAMP位点的相应缺失.结论:HCMV UL137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高度保守,但存在一定的多态性.

    作者:黄郁晶;阮强;卢颖;齐莹;何蓉;马艳萍;吉耀华;孙峥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8~74岁女性对乳房自检知识与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8~74岁928名住院病人的女性陪护者进行乳房自检知识的了解情况、方法掌握和实施状况调查.女性对乳房自检知识的了解率为55.5%,方法掌握率仅为9.9%,在年龄上、职业及文化程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8.6%的女性实施乳房自检,而仅有10.6%坚持每月实施.应广泛普及女性乳房自检知识,以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

    作者:孙田杰;王耀;杨煜;叶茂;柏兴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不同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兔颌下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缺血预处理方法对在体兔颌下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血管夹夹闭兔颌下腺动、静脉1 h后恢复血运建立颌下腺I/R损伤的动物实验模型.施加缺血预处理(IP)因素,夹闭颌下腺动、静脉5 min和10 min,相对应放开血管夹恢复血运10 min和15min,制作两种IP模型IP1和IP2,然后再进行I/R损伤实验.检测I/R组、IP1组、IP2组颌下腺组织缺血再灌注1,2,3,5 h超氧化物歧化酶(S0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组织标本HE染色.结果:I/R后SOD活力升高,MDA含量上升.IP2组SOD活力显著高于I/R组,但低于IP1组.IP2组MDA含量显著低于I/R组,但高于IP1组.HE染色结果IP1组颌下腺损伤程度低于IP2组,IP2组伤程度低于I/R组.结论:IP可以减轻I/R对颌下腺的损伤,IP1较IP2减轻I/R对颌下腺的损伤的作用明显.

    作者:郭永峰;于华;卢利;孙长伏;王玉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β-肾上腺素能药物对人离体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的影响和机制

    目的:用人离体嗜中性白细胞研究新型β1-受体阻滞药(艾司洛尔和兰地洛尔)和β2-受体激动药(舒喘宁)对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细胞色素C还原法测定3种肾上腺素能药物对3种刺激剂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量.抗原抗体法检测丝氨酸或苏氨酸磷酸化.结果:艾司洛尔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花生四烯酸(AA)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兰地洛尔增加N-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fMLP)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舒喘宁呈浓度依赖性抑制fMLP和佛波豆蔻醚乙酸盐(PMA)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艾司洛尔抑制AA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与其抑制嗜中性白细胞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磷酸化是一致的.结论:β-受体药对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的影响与β-受体和被阻滞的强度无关.

    作者:吕黄伟;陈晓光;王俊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bax蛋白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检测基因bax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成釉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与成釉细胞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免疫组化方法对75例成釉细胞瘤进行bax蛋白检测,正常口腔黏膜和牙源性角化囊肿作对照.同时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20例成釉细胞瘤、12例牙源性角化囊肿中的bax mRNA.结果:bax蛋白阳性率正常口腔黏膜为77.8%(7/9),牙源性角化囊肿为65.7%(23/35),成釉细胞瘤为74.7%(56/75)(P<0.01).成釉细胞瘤复发组、原发组、恶变分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凋亡在成釉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洁;钟鸣;刘敬东;张允凯;李锦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室颤过程中行波的漂移和旋波的形成

    目的:探讨心室颤动(VF)的旋波机制,研究室颤过程中是否遵循混沌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程序化起搏刺激犬的在体心肌并诱发室颤,用64导心外膜标测系统记录室颤时的心肌电生理学参数,作Poincar'e图并标测心肌兴奋传导的波动图.结果:在心室颤动发生前及过程中,激动周期(CL)出现了交替节律、倍周期分叉及准周期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标测系统记录到行波的漂移、旋波的形成及破碎.结论:快速刺激诱发的室颤存在时空的不稳定性.室颤是螺旋波的形成及破碎使系统进入混沌导致.

    作者:张贺;孙英贤;马淑梅;谢萍;杨哲辉;杨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体内5-氟尿嘧啶的血药浓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5-氟尿嘧啶(5-Fu)的血药浓度.方法:色谱柱为Diamonsil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酸:水(3:0.1:96.9,V/V/V),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5~50mg/L(r=0.9995,n=7).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专一性好,可用于5-Fu的血药浓度监测和药动学研究.

    作者:钱瑾;吴慧哲;詹丽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先天性镜像性右位心伴室间隔缺损1例报告

    报道1例先天性镜像性右位心伴室间隔缺损.对其临床体征,彩色超声多普勒进行了分析.

    作者:王忠武;谷天祥;章志伟;修宗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999年9月至200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临床症状、体征,CT及MRI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80%有咳嗽时腰腿痛加重,86%出现短暂腰痛加重后有明显腿痛,直腿抬高试验<40°角占77%;其CT髓核突出率常超过50%;MRI可见椎体后方低信号条状影中断.结论: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特点、CT及MRI的表现,术前可对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做出诊断.

    作者:屠冠军;常楚;吕刚;金明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内毒素休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目的:观察内毒素休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机制.方法:大鼠经股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或5 mg/kg,监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在动物死亡时或注药6 h后取胸主动脉制备HE染色切片和电镜切片,镜下观察.结果:各组标本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光镜下未见明显病变,电镜下LPS组出现囊泡减少,密斑、密体减少,10 mg/kg LPS组部分细胞出现早期凋亡的表现.结论:内毒素休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囊泡与密斑、密体的减少可能导致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收缩功能下降.

    作者:赵悦;王雪莲;刘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5-氟尿嘧啶诱发人支气管上皮损伤前后P糖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离体人支气管上皮经5-氟尿嘧啶(5-FU)损伤前后P糖蛋白(P-gp)的表达.方法:5-FU造成离体人支气管环严重损伤,分别取正常组及5-FU作用后的支气管上皮,应用流式细胞仪和蛋白印迹法检测P-gp的表达;RT-PCR法检测其mRNA的表达.结果:5-FU作用后支气管上皮细胞中P-gp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较正常组增高,在蛋白及mRNA水平,5-FU作用后支气管上皮P-gp的表达均较正常组增加.结论:5-FU作用后,表达P-gp的支气管干细胞占残留活细胞的比例增多,由它们完成损伤的修复.

    作者:周莹;贾心善;廖爱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健康人颈动脉超声结构和功能随增龄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健康人颈动脉结构、血流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204例健康人按年龄分为4组:1组52例,30~44岁;2组51例,45~59岁;3组50例,60~74岁;4组51例,≥75岁.对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年龄是影响健康人颈动脉结构、各血流参数的独立因素.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结论:颈动脉超声多参数评估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血管增龄.

    作者:张汝新;白小涓;杨军;任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目的:评价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BMP-2)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其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由健康青年男性髂骨抽取骨髓培养MSC,BMP-2基因转染后,用RT-PCR及免疫组化染色证实转基因MSC的BMP-2基因表达,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转染后细胞成骨活性,并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转染后细胞稳定表达BMP-2基因,核心结合因子a1、骨钙素、骨桥素、Ⅰ型胶原、碱性磷酸酶呈阳性表达,透射电镜显示细胞外有胶原分泌和钙盐沉积.结论:Ad-BMP-2基因转染可以提高MSC的体外成骨能力.

    作者:李建军;许晓军;杨军;付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复方中药对酒精性肝病大鼠核因子κB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对酒精性肝病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6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酒精组、中药组.酒精组及中药组分别用酒精和中药灌胃,在4、8、12周末分别处死3组大鼠,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及肝组织中NF-κB的表达.结果:随着酒精性肝病的发展,酒精组大鼠肝细胞坏死增多,炎细胞浸润成团,细胞胞浆NF-κB的着色逐渐增强.而复方中药组病理改变和NF-κB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NF-κB表达的强弱反映了酒精性肝损害的程度.复方中药能防止酒精性肝损害,有效地抑制NF-κB的表达.

    作者:张健;王炳元;鞠晓华;傅宝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儿烧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

    对87例小儿烧伤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来诊休克发生率高,烧伤并发症发生多集中于休克期不平稳的婴幼儿.小儿烧伤强调及早补液,有效复苏是整个治疗的前提,早期肠道营养、营养支持、创面处理综合性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保障.

    作者:刘晓虹;姜凝;谭策;于振邦;姜英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