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氢醌凝胶剂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金睿;张玉霞

关键词:氢醌凝胶剂, 酪氨酸酶, 抑制作用
摘要:采用自制的稳定型氢醌凝胶剂,以氢醌凝胶剂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作为生化观察指标,观察到氢醌凝胶剂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呈线性,氢醌凝胶剂稳定,对黄褐斑有显著治疗作用.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良性贫血病人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研究

    采用ELISA法检测38例良性贫血病人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并选择20例健康对照.贫血病人血浆中VEGF浓度平均值为(341.56±102.29)pg/ml,对照者为(187.32±62.78)pg/ml,两组之间存在十分显著性差异(P<0.01).Hb≥60g/L组和Hb<60g/L组血浆VEGF浓度分别为(297.17±108.72)pg/ml和(366.48±98.63)pg/ml,二者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贫血本身能够增加血浆中VEGF浓度,贫血程度越重,VEGF浓度越高.

    作者:王欢;张嵘;刘卓刚;杨威;廖爱军;李迎春;杨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复方中药对酒精性肝病大鼠核因子κB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对酒精性肝病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6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酒精组、中药组.酒精组及中药组分别用酒精和中药灌胃,在4、8、12周末分别处死3组大鼠,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及肝组织中NF-κB的表达.结果:随着酒精性肝病的发展,酒精组大鼠肝细胞坏死增多,炎细胞浸润成团,细胞胞浆NF-κB的着色逐渐增强.而复方中药组病理改变和NF-κB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NF-κB表达的强弱反映了酒精性肝损害的程度.复方中药能防止酒精性肝损害,有效地抑制NF-κB的表达.

    作者:张健;王炳元;鞠晓华;傅宝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星形胶质细胞对PC12细胞的分化及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目的:体外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对PC12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以及对PC12细胞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探讨星形胶质细胞促进非神经元细胞形成神经突触的可能性.方法:采用PC12细胞与新生大鼠皮层组织来源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同孵育,分为共育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对PC12细胞分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和GAP-43表达的影响.结果:共育组培养4 d,大部分PC12细胞已具备神经元形态,PC12有突细胞/总细胞数目比率、突起长度和突触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SE、突触素和GAP-43免疫荧光染色强阳性的PC12细胞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示星形胶质细胞有助于促进非神经元细胞形成神经突触.

    作者:闫荣;罗小光;曹云鹏;张朝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肛巨结肠根治术后排便功能调查及临床评价

    对58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6个月以上儿童进行随访并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对所有患儿的手术年龄、随访时间和切除肠段长度等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探讨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中远期排便功能.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排便功能多数良好,排便功能随着术后随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手术年龄越小术后排便功能恢复越快;痉挛段长度越长,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越高.

    作者:张树成;王维林;白玉作;王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先天性镜像性右位心伴室间隔缺损1例报告

    报道1例先天性镜像性右位心伴室间隔缺损.对其临床体征,彩色超声多普勒进行了分析.

    作者:王忠武;谷天祥;章志伟;修宗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重组人胰岛素基因在大鼠肝癌细胞中的调节表达

    目的:探讨转染含有葡萄糖反应元件(GLRE)的重组人胰岛素基因大鼠肝癌细胞中不同葡萄糖浓度下胰岛素的分泌情况.方法:利用含有重组质粒[PLXSN-(GLRE)3-BP-1MpINS]的逆转录病毒转染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筛选出阳性细胞克隆,调整葡萄糖浓度,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值.结果:转染后38 h,葡萄糖浓度为0,5,15,25 mmol/L,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5.03±0.72),(9.57±0.49),(32.60±1.96),(43.90±2.30)IU/L,各组间差别显著(P<0.05);转染后1个月,在上述葡萄糖浓度下,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3.57±0.21),(5.30±0.20),(16.27±0.87),(23.23±1.12)IU/L,各组间差别显著(P<0.05).结论:构建的重组人胰岛素基因具有随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调节胰岛素分泌的能力.

    作者:王玉霞;袁凤山;吴志香;杨立新;杜宁;王大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对1997年11月至2004年12月2 596例在我院所行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检出57例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占2.2%.其中36例为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占63.2%,并以右冠状动脉的先天性异常为多见.检出冠状动脉瘘21例,检出率为0.81%,并以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为多见,占81%.冠状动脉先天异常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或缺如,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各种冠状动脉先天异常的重要手段.

    作者:王远鹤;齐国先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面部软组织侧貌美观程度与头影测量硬组织指标的关系初探

    目的:筛选与侧貌美观相关的头影测量硬组织指标.方法:选择采用一般矫治治疗结束后患者117名,利用其头颅侧位X线片制作成剪影图,由16名正畸医师和63名非专业人员对其侧貌进行审美评价,从中选择评分前20名和后20名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测量10项硬组织指标,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与美貌有显著相关性的硬组织指标.结果:10项头影测量硬组织指标中仅PU1-A距与患者的侧貌美观的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OR=1.558),U1-AP距的值越大,面部可能表现得越丑陋,U1-AP距的值越小,面部可能表现得越美观.结论:采用一般矫治治疗错(牙合)畸形时,应重视上颌切牙相对于面部突度的控制.

    作者:侯志明;代昕;伊哲;肖文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不同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兔颌下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缺血预处理方法对在体兔颌下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血管夹夹闭兔颌下腺动、静脉1 h后恢复血运建立颌下腺I/R损伤的动物实验模型.施加缺血预处理(IP)因素,夹闭颌下腺动、静脉5 min和10 min,相对应放开血管夹恢复血运10 min和15min,制作两种IP模型IP1和IP2,然后再进行I/R损伤实验.检测I/R组、IP1组、IP2组颌下腺组织缺血再灌注1,2,3,5 h超氧化物歧化酶(S0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组织标本HE染色.结果:I/R后SOD活力升高,MDA含量上升.IP2组SOD活力显著高于I/R组,但低于IP1组.IP2组MDA含量显著低于I/R组,但高于IP1组.HE染色结果IP1组颌下腺损伤程度低于IP2组,IP2组伤程度低于I/R组.结论:IP可以减轻I/R对颌下腺的损伤,IP1较IP2减轻I/R对颌下腺的损伤的作用明显.

    作者:郭永峰;于华;卢利;孙长伏;王玉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β-肾上腺素能药物对人离体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的影响和机制

    目的:用人离体嗜中性白细胞研究新型β1-受体阻滞药(艾司洛尔和兰地洛尔)和β2-受体激动药(舒喘宁)对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细胞色素C还原法测定3种肾上腺素能药物对3种刺激剂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量.抗原抗体法检测丝氨酸或苏氨酸磷酸化.结果:艾司洛尔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花生四烯酸(AA)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兰地洛尔增加N-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fMLP)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舒喘宁呈浓度依赖性抑制fMLP和佛波豆蔻醚乙酸盐(PMA)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艾司洛尔抑制AA介导的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与其抑制嗜中性白细胞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磷酸化是一致的.结论:β-受体药对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的影响与β-受体和被阻滞的强度无关.

    作者:吕黄伟;陈晓光;王俊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于全身麻醉的比较

    目的:对比芬太尼和不同浓度的瑞芬太尼应用于全身麻醉的不同.方法:6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或甲状腺大部切除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常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每分钟A组瑞芬太尼0.1μg/kg,B组瑞芬太尼0.3μg/kg,C组芬太尼0.03μg/kg,持续静脉输注并吸入异氟醚和O2:N2O(2:1).结果:B组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时浅麻醉发生率明显低于A,C组(P<0.01),A,B组术后睁眼和拔管时间明显少于C组(P<0.01).A,B组术后需要镇痛的人数明显多于C组(P<0.01).结论:高剂量瑞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方面明显优于低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

    作者:冯娅妮;吕黄伟;王秋实;王俊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999年9月至200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临床症状、体征,CT及MRI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80%有咳嗽时腰腿痛加重,86%出现短暂腰痛加重后有明显腿痛,直腿抬高试验<40°角占77%;其CT髓核突出率常超过50%;MRI可见椎体后方低信号条状影中断.结论: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特点、CT及MRI的表现,术前可对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做出诊断.

    作者:屠冠军;常楚;吕刚;金明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survivin mRNA和caspase-3 mRNA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通过研究caspase-3和存活蛋白survivin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了解其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aspase-3 mRNA和survivin mRNA在60例上皮性卵巢癌,10例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10例卵巢良性肿瘤,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aspase-3 mRNA在卵巢癌和卵巢交界性肿瘤中表达较少,与正常卵巢及卵巢良性肿瘤比较,其差异显著(P<0.01,P<0.05).Ⅲ~Ⅳ期表达低于Ⅰ~Ⅱ期,差异显著(P<0.05).survivin mRNA在卵巢癌和卵巢交界性肿瘤中有过度表达,与正常卵巢及卵巢良性肿瘤比较,差异显著(P<0.01).Ⅲ~Ⅳ期表达高于Ⅰ~Ⅱ期,差异显著(P<0.05).caspase-3 mRNA和survivin mRNA表达呈负相关.结论:caspase-3的表达下调和survivin的过度表达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抑制caspase-3的活性阻断细胞凋亡过程从而导致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赵杨;温放;于月新;李彬;朱晓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门冬氨酸钾镁葡萄糖注射液中5-羟甲糠醛的含量

    目的:检测门冬氨酸钾镁葡萄糖注射液中5-羟甲糠醛的含量,并对其色谱条件进行筛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采用C18不锈钢柱(4.6 mm×200mm),柱温45℃,检测波长为284 nm,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溶液(25:75).结果:5-羟甲糠醛的线性范围为1~25μg/ml,平均回收率为97.8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2%.结论:此方法简便准确,系统适用性、稳定性、线性均好.

    作者:周晖;王东凯;邢俊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健康人颈动脉超声结构和功能随增龄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健康人颈动脉结构、血流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204例健康人按年龄分为4组:1组52例,30~44岁;2组51例,45~59岁;3组50例,60~74岁;4组51例,≥75岁.对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年龄是影响健康人颈动脉结构、各血流参数的独立因素.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结论:颈动脉超声多参数评估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血管增龄.

    作者:张汝新;白小涓;杨军;任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在宫颈细胞图像识别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径向基(RBF)人工神经网络在宫颈细胞图像识别中的应用.方法:提取宫颈细胞和细胞核的15个形态学特征参数及12个色度学特征参数,对700个宫颈细胞按正常、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宫颈癌进行分类识别.利用软件STATISTICA 7.0建立网络模型并训练,用VC ++.NET语言调用网络.结果:RBF网络对训练集的拟合度为97.3%,对测试集的分类准确率为95.4%.在测试集中,正常细胞的识别率为96%,LSIL细胞识别率为94%,HSIL细胞识别率为100%,癌细胞识别率为88%.RBF网络输入参数的敏感度排序与细胞病理学特征基本一致.结论:RBF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很好的对宫颈细胞特别是HSIL细胞进行分类识别.

    作者:何苗;蒋本铁;李建华;付志民;范玉;周宝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巨细胞病毒UL135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研究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35基因编码序列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探讨HCMV基因多态性与其感染引起不同临床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9株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MV-DNA为阳性的临床低传代分离株的细胞培养上清液进行HCMV UL135全序列PCR扩增,并对PCR扩增阳性的25例标本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29株临床低传代分离株有25株PCR扩增阳性.25株分离株UL135开放读码框架(ORF)长度均与Toledo株相同,其核苷酸的变异率为0.1%~2.6%.与Toledo株相比,部分分离株具有氨基酸翻译后修饰位点的新增或缺失.25株临床分离株UL135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了第28位、313~317位、161~163位、171位氨基酸均有蛋白质结构二级的改变.结论:25株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UL135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比较保守,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多态性,未发现UL135基因的变化与HCMV先天感染导致的不同疾病存在着相关联系.

    作者:孙峥嵘;阮强;何蓉;马艳萍;齐莹;吉耀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的病理及心功能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小鼠心肌梗死模型的病理与心功能变化.方法:缝扎小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观察超声心动图变化及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小鼠结扎后,左室舒张末、收缩末内径增大;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降低.病理切片提示心肌缺血后早期可见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及心肌细胞膜不完整表现,晚期可见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细胞坏死.结论:冠状动脉结扎法可成功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

    作者:卢晓梅;王巍;杜莉莉;金玉楠;张立敏;于艳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抑癌基因PTEN在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TEN表达与小细胞肺癌发生、增殖和转移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良性病例、42例小细胞肺癌和2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跟踪随访术后小细胞肺癌患者30例.结果:良性病例的PTE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P<0.05);不同T分期的小细胞肺癌的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显著(P<0.05),不同N分期的小细胞肺癌的阳性表达率差异不显著(P>0.05).PTEN阳性表达组与阴性组的术后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TEN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小细胞肺癌的发生、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影响病人预后.

    作者:刘万涛;田大力;高英;智连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室颤过程中行波的漂移和旋波的形成

    目的:探讨心室颤动(VF)的旋波机制,研究室颤过程中是否遵循混沌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程序化起搏刺激犬的在体心肌并诱发室颤,用64导心外膜标测系统记录室颤时的心肌电生理学参数,作Poincar'e图并标测心肌兴奋传导的波动图.结果:在心室颤动发生前及过程中,激动周期(CL)出现了交替节律、倍周期分叉及准周期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标测系统记录到行波的漂移、旋波的形成及破碎.结论:快速刺激诱发的室颤存在时空的不稳定性.室颤是螺旋波的形成及破碎使系统进入混沌导致.

    作者:张贺;孙英贤;马淑梅;谢萍;杨哲辉;杨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