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奇霉素治疗间日型猴疟效果的研究

贺颖;毛玮;林康明;韦海艳;崔立旺;黄亚铭

关键词:阿奇霉素, 猴疟原虫, 间日疟,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对疟原虫的杀灭作用及对疟原虫复燃的影响.方法 健康和免疫缺陷的恒河猴(体重5 kg)各1只,血传感染食蟹猴疟原虫,待血液中疟原虫密度分别到达2 266.67个/μl和3 796.08个/μl时,每只猴每天口服阿奇霉素500 mg,健康猴和免疫缺陷猴分别连续服药12和19 d.每天采血镜检观察.结果 健康猴感染后11 d,免疫缺陷猴感染后17 d血中疟原虫消失.两只猴连续7个月血检疟原虫均为阴性.结论 单服阿奇霉素对间日型猴疟原虫具有直接杀灭作用,提示对间日型猴疟有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鼻腔滴注法建立小鼠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模型

    目的 鼻腔滴注法建立小鼠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模型,为研究肺炎链球菌致脑膜炎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将冻存的TIGR4在新鲜TSA血平板上培养16 h~18 h后,刮取细菌并稀释成3种不同密度的菌液,每种密度分成2份,其中1份加入一定量的透明质酸酶,另1份不加.对小鼠行浅麻醉,用卡介苗注射器将上述菌悬液缓缓滴入小鼠鼻腔,待其自动吸入,每只小鼠50 μl.每天观察小鼠情况,分别于感染后24、48和72 h处死小鼠,取心脏血和一半脑组织匀浆,做细菌计数,另一半脑组织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加透明质酸酶的TIGR4 3个剂量组小鼠脑膜炎发生率分别为20.00%、65.00%和46.67%,对照组分别为13.33%、53.33%和6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0);其中3×107CFU组和3×108CFU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2 1),两组合并后与3×106CF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 6).结论 1)透明质酸酶不能促进鼻腔滴注TIGR4致小鼠脑膜炎的发生;2)小鼠脑膜炎的发生率与鼻腔感染TIGR4剂量有关,适宜剂量为3×107CFU,低于该剂量脑膜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作者:胥文春;单幼兰;李南;赵清;张雪梅;刘明芳;尹一兵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南通市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现状

    南通市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严重,1956年蛔虫感染率高达71.17%,钩虫感染率个别县达60.17%.经积极防治与监测,2006年全市蛔虫、钩虫感染率分别降至0.94%和0.56%.集体服药、健康教育和改水改厕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作者:丁桂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阿苯哒唑和复方甲苯咪唑驱除蛔虫的佳剂量初探

    对小学生分别用阿苯哒唑2片和复方甲苯咪唑2片顿服驱除蛔虫,虫卵转阴率为96.08%和100%,效果良好.

    作者:孙四平;关新;兰忠诚;李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衢州市带毒力因子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检测

    目的 了解衢州市家禽、家畜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带菌情况和菌型分布特征,以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 6月份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采集动物粪便标本,对O157:H7菌株进行分离培养,并用PCR方法检测其毒力基因.结果 共采集动物粪便标本300份,检出O157:H7菌16株,总带菌率为5.33%,其中牛、羊、猪带菌率较高,分别为20.83%、12.70%和3.61% .经PCR检测,检出的所有菌株均携带SLT2毒力因子,而SLT1与hly阴性.结论 衢州市分离到带有毒力基因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对人群健康构成了威胁,应加强O157:H7的综合监测.

    作者:杨瑞军;尹志英;陆群英;余樟有;金莞尔;陆献耀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常用化学消毒剂对细菌L型的杀灭效果

    采用纸片法和试管法对细菌L型进行杀菌试验.结果表明,戊二醛、新洁尔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枯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作用差.碘伏对细菌L型作用差.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丽水市贝类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分型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 了解丽水市贝类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为防治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从丽水市区农贸市场等采集贝壳类水产品,常规方法分离副溶血性弧菌,参照GB/T 4789.7-2003方法,用标准血清进行分型,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检出阳性标本28份,检出率为26.67%(28/105).分离得到的28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属于7个血清群,分别为O:4群占39.29%(11/28)、O:3群占14.29%(4/28)、O:2群占14.29%(4/28)、O:11群占14.29%(4/28)、O:1群占7.14%(2/28)、O:7群占7.14%(2/28)、O:10群占3.57%(1/28).28株副溶血性弧菌中有25株对氨苄西林耐药,1株对四环素耐药.结论 从丽水市贝类产品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血清分群多样化和耐药性简单的特点.

    作者:叶茂华;柳付明;陈秀英;雷永良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麻疹疫苗及其应用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自1963年世界各国开始推广使用麻疹疫苗,麻疹的流行一度得到了控制,在21世纪初10年中地球上全面消灭麻疹已成为世界各国奋斗的目标.本文对目前应用的麻疹疫苗的初免年龄、免疫程序,以及麻疹疫苗在降低婴儿发病率、控制和消除麻疹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王德明;徐相凯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囊虫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中、西药治疗囊虫病的效果、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作者:杨艳君;甄天民;孔庆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盖尔森基兴奴卡氏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 研究盖尔森基兴奴卡氏菌的生物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与感染的关系.方法 在CT导引下作肺穿刺取得标本,经培养获得革兰阳性、生长较慢的丝杆状菌,进行形态、培养特征、细胞壁化学成分分析和16S rRNA 基因测序.结果 经形态学、培养特征、细胞壁化学成分分析和16S rRNA 基因测序,鉴定为盖尔森基兴奴卡氏菌.测定的1 429 bp序列与此种菌的模式株的序列100%一致,分离菌株与模式株的生化反应仅有两项不同.结论 本文全面报道盖尔森基兴奴卡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陶元勇;苏芬;黄英;李丽丽;赵乃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囊虫病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观察

    用红细胞C3b受体(RBC -C3bR)花环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试验检测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20例脑囊虫病患者RBC-C3bR受体花环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明显升高.吡喹酮治疗后10、30、60 d上述二项指标无明显恢复.180 d后RBC-C3b受体花环率比治疗前有所提高,而RBC-IC花环率有所下降.

    作者:马爱新;陈远方;杨国刚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干扰素联合甘露聚糖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用干扰素联合甘露聚糖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0例,1周后白细胞下降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6个月后HbeAg和 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较单用干扰素明显提高.

    作者:华燕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云南兰坪地区带绦虫rDNA-ITS PCR-RFLP分析

    目的 对云南兰坪地区带绦虫种类进行鉴定.方法 分别选取云南兰坪地区带绦虫(LP株)、猪带绦虫(ZD株)、牛带绦虫(ND株)和都匀亚洲带绦虫(DY株)成虫孕节3片(ZD株、ND株、DY株均为标准对照),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rDNA-ITS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DdeⅠ对扩增片段作酶切分析.结果 LP株rDNA-ITS片段PCR扩增产物经DdeⅠ酶切后的图谱与DY株一致,与ND株和ZD株均不同.结论 云南兰坪地区带绦虫(LP株)与DY株相似,同属于亚洲带绦虫.PCR-RFLP适用于带绦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

    作者:杨毅梅;奚琳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阿奇霉素治疗间日型猴疟效果的研究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对疟原虫的杀灭作用及对疟原虫复燃的影响.方法 健康和免疫缺陷的恒河猴(体重5 kg)各1只,血传感染食蟹猴疟原虫,待血液中疟原虫密度分别到达2 266.67个/μl和3 796.08个/μl时,每只猴每天口服阿奇霉素500 mg,健康猴和免疫缺陷猴分别连续服药12和19 d.每天采血镜检观察.结果 健康猴感染后11 d,免疫缺陷猴感染后17 d血中疟原虫消失.两只猴连续7个月血检疟原虫均为阴性.结论 单服阿奇霉素对间日型猴疟原虫具有直接杀灭作用,提示对间日型猴疟有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作者:贺颖;毛玮;林康明;韦海艳;崔立旺;黄亚铭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刚地弓形虫感染致小鼠睾丸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目的 探讨刚地弓形虫感染对小鼠睾丸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 选用9~10周龄雄性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G)和3个染虫组(G1、G2和G3).采用腹腔注射法建立小鼠刚地弓形虫感染的动物模型,CG组注射PBS 0.2 ml/只,染虫G1、G2和G3组各注射纯化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悬液0.2 ml,剂量分别为2.5×103个、5×103个和1×104个.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检测睾丸细胞DNA的损伤.结果 对照组和3个染虫组的彗星实验尾矩分别为10.94±7.57、40.37±6.25、69.76±3.97和79.16±6.36;Olive尾矩分别为10.57±6.72、31.39±4.59、48.66±4.60和53.87±6.55,对照组和实验组彗星尾矩和Olive尾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弓形虫感染可致小鼠睾丸细胞DNA不同程度的损伤,对小鼠有生殖遗传毒性.

    作者:刘智深;侯玉英;饶华祥;赵云鹤;张淑萍;赵晋英;杨瑞;张杰;侯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开发寄生虫病防治与科研信息资源为公共卫生事业服务

    本文阐述了我国寄生虫病防治与科研信息资源的内容、作用、现状及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并对寄防科研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徐仁发;罗恒锋;陶苾颖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上海市不同人群人芽囊原虫感染调查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不同人群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方法 在上海市6个区收集居民新鲜粪便, 采用Ringer溶液37 ℃恒温条件下培养人芽囊原虫,计算人芽囊原虫感染率.结果 检查居民2 984人,人芽囊原虫阳性者88人,感染率2.95%.上海市各区人群感染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9.90,P>0.05);青浦区男性感染率为5.56%,女性感染率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5),其他5个区男、女性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8~0.54,P均>0.05);农民感染率为6.87%,与其他职业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7,P<0.05).结论 上海市人群对人芽囊原虫普遍易感,以农民感染率高.体外培养法敏感性较高,可用于人芽囊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张小萍;李兰花;朱倩;傅英华;马晓疆;吕山;洪国宝;何艳燕;王真瑜;马杏宝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全面灭犬和禁养家犬防治黑热病的远期效果观察

    1990~1993年在四川省汶川和理县采取全面灭犬和禁养家犬3~5年的防治措施后,黑热病发病人数逐年下降,年发病人数维持在较低水平.1997年以来理县无病例发生,汶川县偶尔有病例发生.全面灭犬和禁养家犬措施远期防治效果显著.

    作者:张富南;寇明军;吉建军;邓林;张宁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用多媒体技术对寄生虫病病原检查方法的展示

    通过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静态、微观的寄生虫形态特征及生活规律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具有直观、立体、多层次和多视觉思路等特点,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寄生虫病原检测技术易于掌握.

    作者:陈海宁;陈家旭;童小妹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狂犬病5例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本文对丽水市5例狂犬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雷永良;陈秀英;吴振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血清和胆汁抗体水平动态变化分析

    目的 观察大鼠初感染和再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血清和胆汁中抗体的动态变化,探讨抗体反应与抵抗再感染的关系.方法 健康SD大鼠,经口感染100个囊蚴/只,4周后部分SD大鼠给予吡喹酮治疗,虫卵阴转后再感染100个囊蚴.于初感染和再感染前后不同时间收集SD大鼠血清和胆汁,剖检动物,收集并计数虫体,计算虫体回收率和抵抗率.用ELISA法检测胆汁和血清中抗体.结果 再感染健康SD大鼠后12周虫体回收率<5%,抵抗率>90%,免疫抑制鼠对再感染无抵抗.血清特异IgG于初感染后第2周上升,抗虫治疗后4周与治前水平相当,再感染后无显著变化.血清总IgE 于初感染第2周后缓慢上升,治疗后下降至正常,再感染后第1周现高峰,免疫抑制鼠IgE水平降低.血清总IgA于初感染后1周出现一高峰,再感染后无显著变化.血清特异性IgA于初感染第1周起上升,治疗后明显下降,再感染后无显著变化.初感染鼠胆汁IgA于第1周稍有上升后很快下降,治疗后大幅度上升,再感染后在高水平波动.免疫抑制鼠胆汁IgA保持在较低水平.结论 再感染早期血清IgE快速上升以及治疗后胆汁中高IgA水平可能与大鼠抵抗华支睾吸虫再感染有关.

    作者:张鸿满;洪性台;李顺玉;郑炳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