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中针吸细胞学检查胰腺肿块96例结果分析

吴晓芝;富艳冰;张振华;吴广平;黄秀霞

关键词:胰腺肿瘤, 细胞学诊断, 活检
摘要:临床上胰腺肿物较常见,剖腹探查时鉴别其良恶性至关重要。我们总结术中胰腺针吸细胞学检查96例,与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对照,以探讨其对胰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57例,女41例。年龄18~75岁。其中伴黄疸者27例。全部病例均行B超检查,胰穿标本作涂片检查,部分做病理切片检查。1.2 方法全部标本由医师在手术直视下施行细针穿刺术获得。使用20 ml针筒和11号针头作不同方向扇形抽吸3~5次,将吸取标本注在玻片上,涂片2~3张,待自然干后行Wigbt-Giemas染色,作细胞学检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丁酸钠诱导的人大肠癌细胞成熟分化中的表型变化

    目的:探讨食物纤维成分之一丁酸钠对人大肠癌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流式细胞仪、光镜及电镜技术,观察经丁酸钠诱导后低分化人大肠癌细胞系Clone-A细胞生长及形态学变化。结果:经丁酸钠诱导后,Clone-A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G0/G1期细胞百分比增加,S期细胞百分比减少,细胞增殖指数下降,诱导后Clone-A细胞变长,出现胞浆突起,由圆形、不规则形变为扁平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同时,丁酸钠作用2 d后,细胞表面伸出丝状伪足,4 d后明显变长。胞浆内质网、高尔基体数量及密度增加,内质网聚集核周围并铺展于胞质内,形态趋于正常。结论:丁酸钠能够抑制低分化人大肠癌细胞生长,诱导其成熟分化,使其一些恶性表型逆转。

    作者:李丰;吴一迪;王芸庆;宋今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兔颌下腺同种异体移植术后组织学观察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颌下腺移植后早期是否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及其特点。方法:选用40只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应用显微外科微血管吻合技术进行颌下腺异体移植。术后对受体兔双侧颌下腺区进行放射性计算机断层扫描动态检测;通过光镜和电镜对移植后的颌下腺及假手术组进行动态观察,研究其组织学变化的特点。结果:同种异体颌下腺移植后,通过同位素扫描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在未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条件下,移植腺体术后5 d内存活并保持正常的分泌功能;术后7 d左右,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排斥反应。结论:未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条件下,吻合血管的颌下腺同种异体移植存在急性排斥反应。

    作者:王军;王玉新;卢利;孙长伏;邵冬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人侵袭性结肠癌细胞内质网的超微结构

    目的:观察在细胞中占中心地位的内质网在人侵袭性结肠癌细胞中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收集外科手术切除的结肠癌标本,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高分化和低分化人侵袭性结肠癌细胞内质网结构。结果:高分化癌细胞呈柱状,排列较整齐。细胞质中的内质网呈多种形状,并常出现不规则扩张。细胞壁底侧的舌状伪足中可见内质网呈囊泡样;分化癌细胞排列松散,有的几乎与其他细胞脱离。细胞中的内质网减少,有的内质网与质膜融合,但有向外分泌内含物的趋势。结论:观察到的不同分化程度的人侵袭性结肠癌细胞内质网结构特点将可能成为诊断结肠癌的形态学依据。

    作者:王明武;宋今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Bcl-2、Bax蛋白表达与外阴营养不良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外阴营养不良中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原位末端标记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和12例外阴营养不良恶变的石蜡包埋组织中的细胞凋亡、Bcl-2 (B cell lymphoma/leukemia-2, Bcl-2)和Bax (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 Bax)的表达情况。另取石蜡包埋的正常外阴皮肤10例作为对照。结果:正常外阴皮肤、外阴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恶变中存在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凋亡指数及Bcl-2 和Bax 的表达在营养不良组明显高于营养不良恶变组(P<0.01),在正常外阴皮肤及外阴营养不良中凋亡细胞的分布区域与表达Bcl-2和Bax蛋白的细胞分布区域一致,Bcl-2与Bax表达呈正相关(r=0.7706,P<0.05),但在恶变的部位三者间无相关性。结论:外阴营养不良的发生发展和恶变与细胞凋亡有关,Bcl-2和Bax起一定作用。

    作者:欧阳玲;马晓欣;张淑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背向散射积分超声组织定征对梗塞心肌的定量评价

    目的:探讨背向散射积分检测技术定量评价梗塞心肌组织特征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77例急性期、陈旧期心肌梗塞患者的梗塞心肌及20例对照者的正常心肌背向散射积分标化值(IBS%),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异幅度(CVIB)及其标化值(CVIB%),标化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延迟时间(DTCV%)以及收缩期室壁增厚率(ΔT%),并比较不同梗塞时间IBS参数的变化。结果:梗塞心肌的 CVIB及 CVIB%明显低于正常心肌,IBS%及DTCV%则明显增高。梗塞时间延长,IBS%亦随之增高(陈旧期组73.87±13.46,急性期组59.50±9.35)。CVIB及CVIB%均与ΔT%呈高度相关(r=0.746,0.756,P<0.01),IBS%及DTCV%与ΔT%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746,0.756,P<0.01)。结论:背向散射积分检测技术能够定量检测梗塞心肌的组织特征,有助于评价心肌的收缩能力及心肌纤维化程度。

    作者:关欣;喻晓娜;孙长福;任卫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急性病毒性脑炎的PCR检测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 encephalitis , HSE)是我国散发性脑炎中常见的一种病毒性脑炎[1],具有较高死亡率和致残率,因此HSE的早期快速诊断受到高度重视。作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PCR)检测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 , CSF)及血清中疱疹病毒DNA,以探讨其对急性HSE的诊断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1.1.1 标本来源:收集我科1996~1998年拟诊为急性病毒性脑炎的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15~43岁。患者急性起病,发病前常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头痛、发热、呕吐、抽搐、意识障碍、躁动、偏瘫失语等临床表现。31例全部进行过CSF常规检查,其中15例CSF中白细胞数增多,5×106/L以下者4例,多为360×106/L,多数为单核细胞,蛋白在0.6~2.36 g/L,10例糖、氯化物无改变。26例进行脑电图检查,19例有弥漫性高中幅慢波,多位于一侧大脑半球,主要在额颞区。29例接受头CT检查,17例有改变,8例表现双侧额颞部低密度影,6例为一侧额颞部改变,3例为一侧额部改变,低密度区之边缘模糊。对照组血清和CSF来自正常人。

    作者:张朝东;商秀丽;张劲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兔离体主动脉功能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胆固醇血症对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20只新西兰雄性兔随机分为2组:正常饮食组(normal cholesterol, NC)10只及高胆固醇饮食组(hypercholesterol, HC)10只。4周后取出每只兔的降主动脉,5 mm宽动脉环放置于含有25 ml Kreb液的组织-器官水浴系统中。分别测量游离血管对乙酰胆碱(10-10~10-5 mol/L)的舒张反应及对去甲肾上腺素(10-10~10-5 mol/L)的收缩反应。结果:2组兔血胆固醇有显著差异,其中NC组(30.1±11.2)mg/dl,HC组(987.3±110.0)mg/dl(P<0.01);HC组血管对乙酰胆碱舒张反应与NC组比较明显减弱,HC组大为( 58.50±6.17)%,NC组大为(103.2±6.9)%(P<0.01);HC组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反应增强,大收缩力HC组为(4.15±0.56)g, NC组为(2.9±0.3)g(P<0.05)。2组动脉病理学检查无动脉硬化的改变。结论:高胆固醇血症降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增加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反应。高胆固醇血症时血管内皮功能改变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构改变。

    作者:王景全;于雅媛;白小涓;Julien IE Hoffman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1例新生儿脑脊液和血液中同时检出都柏林沙门氏菌报告

    我们于1998年10月29日从1例新生儿脑脊液和血液中同时检出都柏林沙门氏菌,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个月,因发烧、精神不振、抽搐来我院儿科就诊。家属主诉:患儿入院半月前腹泻,稀水样便每日10余次,口服抗生素 4 d;持续10 d间歇性发烧,体温38℃左右,伴精神不振;静脉点滴磷霉素钠3 d,腹泻好转,热不退。入院3 d前高烧 39.3℃,抽搐 1次,持续约 10 min,脑电图有轻微改变。查体:体温 37.2℃、脉搏:15次/min、呼吸:17次 /min、神清、面色灰白。前囟处 2.0 cm×2.0 cm膨窿,张力较强,有波动感。白细胞计数 28.6×109/L:中性粒细胞 0.70;淋巴细胞 0.30。诊断为败血症及化脓性脑膜炎。入院当日午后4时腰穿抽脑脊液及血液细菌培养。

    作者:吕华;孙继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低温保存液pH对大鼠供肝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器官低温保存的适pH环境,改善保存器官的质量。方法:鼠肝分别被保存在pH6.8,7.4,8.0,8.6四种改良Euro-Collins保存液中,10 h后行鼠肝移植。测定肝组织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磷酸腺苷总量(total adenine nucleotides, TAN)、能荷(energy charges, EC)水平和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保存10 h后,pH 8.0组肝组织中的ATP、TAN和EC水平明显高于pH 8.6和6.8组(P<0.01)。高于pH 7.4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1)。肝组织中ATP、TAN、EC再灌注1 h后的恢复pH 8.0组亦比其它组明显(P<0.01或P<0.05)。肝脏超微结构损害pH 8.0组亦较轻。表现为肝细胞水肿轻,线粒体肿胀及内质网扩张程度轻。结论: pH 8.0的改良Euro-Collins器官保存液能改善保存大鼠肝脏的质量,提高其存活能力。pH 8.0可能为低温保存器官的适pH环境。

    作者:吴刚;刘永锋;李桂臣;赵宁;何三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术中针吸细胞学检查胰腺肿块96例结果分析

    临床上胰腺肿物较常见,剖腹探查时鉴别其良恶性至关重要。我们总结术中胰腺针吸细胞学检查96例,与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对照,以探讨其对胰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57例,女41例。年龄18~75岁。其中伴黄疸者27例。全部病例均行B超检查,胰穿标本作涂片检查,部分做病理切片检查。1.2 方法全部标本由医师在手术直视下施行细针穿刺术获得。使用20 ml针筒和11号针头作不同方向扇形抽吸3~5次,将吸取标本注在玻片上,涂片2~3张,待自然干后行Wigbt-Giemas染色,作细胞学检查。

    作者:吴晓芝;富艳冰;张振华;吴广平;黄秀霞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人卵巢恶性肿瘤组织染色体微卫星DNA序列的不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人卵巢恶性肿瘤组织染色体微卫星DNA序列的不稳定性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技术,检测60例原发卵巢恶性肿瘤组织染色体微卫星DNA序列的不稳定性。结果:21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存在微卫星的不稳定(35.0%),微卫星的不稳定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类型有关,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无关。结论:微卫星DNA序列的不稳定性可能在卵巢恶性肿瘤尤其是特殊类型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较为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有关。

    作者:马琳;张军航;张学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小儿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2例临床分析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ubacute necrotic lymphnolditis, SNL)作为一种病因未明的疾病于1972年首先由日本学者报告[1]。近年来国内外有一些病例报告,但小儿病例较少[2]。现将我院儿科近4年来收治的1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6~13岁,13岁者6例,占50%;四季皆可发病,以夏季为多,占50%;城镇儿童11例,占92%。1.2 临床表现 (1)高热:体温高达39℃以上,热型为不规则热或稽留热,热程为25~65 d,平均37.3 d,4例发热时伴寒战。(2)淋巴结肿大:12例均有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一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明显且有触痛,质稍硬,无粘连,表面光滑,活动度差,局部皮肤无改变,5例在发热同时就有颈淋巴结肿大,另7例(58%)在发热9~20天 d入院查体时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2 cm×3 cm,大为4 cm×5 cm大小。淋巴结肿大随热退而逐渐恢复正常,长持续时间为83 d。(3)伴随症状:12例均为急性起病,4例伴有轻微“上感”症状,3例伴轻度腹痛,11例伴有皮疹,其中8例于发热18 d后出现皮疹,持续1周左右,多为全身充血性丘疹或玫瑰红色斑丘疹,不痒,其中1例疹退后留有色素沉着。12例均有轻度贫血,6例有轻度肝和(或)脾肿大,一般状况均较好。

    作者:郭锡斌;孔淑卿;李冠群;赵淑琴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颌面部上皮源性肿瘤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定量分析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与上皮源性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图像分析仪测定方法对80例鳞癌、乳头状瘤及正常上皮组织进行肥大细胞的定量分析。结果:正常组织、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肥大细胞分布、平均分布密度、面积及周长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恶性肿瘤中肥大细胞在功能活动范围及活性方面,均大于正常组织和良性肿瘤。

    作者:刘维贤;高原侠;林晓萍;管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链霉素对豚鼠耳蜗外毛细胞钙敏感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目的:研究链霉素对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底侧膜K+电流的影响,以进一步揭示氨基甙类抗生素耳毒性的离子机制。方法:全细胞膜片钳制技术。结果:记录到Ca2+敏感的外向K+电流[Ik(Ca)];分别观察了0.1,1,10,100,1 000 μmol/L链霉素对Ca2+敏感的外向K+电流的影响。在指令电位+80 mV时,链霉素的抑制率分别为0,(6.72±4.42)%,(15.54±5.43)%,(18.02±5.32)%,(30.86±11.21)%。结论:链霉素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Ca2+敏感的外向K+电流,这可能是其急性耳毒性机制之一。

    作者:崔桂英;汤浩;李煜兴;吴玉环;张合;章小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胚胎绒毛组织的胎儿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常见遗传病(DMD、PKU、甲型血友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只能通过产前诊断阻止患儿的出生来减少发病。阻患儿出生,好做到妊娠早期产前诊断。建立一种简单、可靠、快速的绒毛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则成为妊娠早期产前基因诊断的主要问题。自1998年3月以来,我室在绒毛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上进行研究,建立了胚胎绒毛的胎儿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煮沸法和水浴法),并成功地应用于DMD的产前基因诊断。1 材料与方法

    作者:林长坤;金春莲;武盈玉;侯小莉;孙开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CD45RA、CD45RO及CD43分子表达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CD45RA、CD45RO及CD43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26例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皮损CD45RA、CD45RO及CD43分子表达进行研究。结果:26例患者皮损真皮内均见到CD45RA、CD45RO及CD43阳性浸润细胞,阳性率分别为(5.8±1.8)%、(86.6±12.5)%及(93.4±14.5)%。22/26的患者角质形成细胞表达CD43(+~)。结论: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真皮内浸润细胞以记忆T细胞亚群为主,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浸润细胞可通过表达CD43分子,分别与真皮内炎性细胞和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上的ICAM-1结合,从而促进炎性细胞向表皮内浸润。

    作者:林俊萍;张士发;王良明;梁再赋;岳辉;顾绍裘;陈洪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宫腔镜诊断某些与妊娠有关的子宫异常出血

    随着宫腔镜在临床的应用,子宫异常出血,经宫腔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和治疗。作者对60例流产后、产后及停经后子宫异常出血而接受宫腔镜检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宫腔镜诊断,处置结果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以探讨宫腔镜检查对与妊娠有关的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我院内窥镜中心于1998年1月~1999年10月间,60例因流产后、产后及停经后子宫异常出血行宫腔镜检查者,其中门诊病人48例,住院病人12例,年龄19~43岁。镜检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及肝功能,大量活动出血、急性生殖道炎症及严重心功能不全者为镜检禁忌症。依据发生出血的状况将病人分为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组(40例,66.7%);停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组(14例,23.3%);产后子宫异常出血组(6例,10%)。

    作者:杨清;赵岩;王彩霞;吴桂清;王永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转化生长因子α对相关抗原CA125在卵巢癌临床应用的支持作用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α,TGFα)水平的临床意义及对相关抗原CA125在临床应用中的支持作用。方法:正常对照、卵巢良性肿瘤、卵巢癌患者各 30例,利用放免及酶联免疫法测定术前、术后血清 TGFα与CA125水平,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卵巢癌组TGFα、CA125均增高与正常对照及卵巢良性肿瘤组差别显著(P<0.05)。其中2例术前、术后 TGFα均较高,患者短期内死亡;卵巢良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TGFα与CA125差别不显著(P>0.05)。卵巢良性肿瘤组中2例CA125阳性。结论:TGFα增高与卵巢癌相关,TGFα术前、术后均增高显著者预后较差。联合检测TGFα、CA125可提高对卵巢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准确程度。

    作者:夏志军;张淑兰;周卓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李斯特菌病临床分析

    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 LD)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所致的人和动物共患的感染性疾病。近年来,L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日益引起医学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作者就我院收治的1例败血症、脑膜脑炎型LD以及国内的10例LD,结合有关文献对LD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及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我院病例 患者女性,43岁,以高热、寒战20 d,神志不清2 d为主诉,于1998年6月18日入院。既往皮肌炎7年,经常反复发作,一直口服强的松治疗,平均每天30~50 mg。入院前20 d突然寒战、咳痰,在我院皮肤科住院。住院期间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厌食,未吐。查体:血压:90/75 mmHg,脉搏:100次/min,体温:39.6℃,呼吸:20次/min,呈深昏迷状态,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颈强(+),四肢腱反射弱,克氏征(+),巴氏征(+),布氏征(+),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能触及,双下肢皮肤可见散在淤斑样皮疹。实验室检查:腰穿脑脊液外观淡黄色,脑脊液检测结果:蛋白1 500 mg/L、氯化物5 300 mg/L、糖300 mg/L、细胞数280×106/L(N 0.85、L 0.15)。疑结核性脑膜炎给予抗结核治疗无效,后经二次血培养、一次脑脊液培养均为LM生长(采用ApI coryne system进行细菌学生化鉴定),确诊为LD(败血症、脑膜脑炎型)。 根据药敏结果给予优立新(氨苄西林/舒巴坦2.25 q 8 h静点,同时伍用力确兴(乙基紫苏霉素)0.2日一次静点。3 d后,患者体温平稳,血压波动在110~130/80~90 mmHg,意识状态有所好转,肢体略有示意,但仍失语。治疗7 d后,脑脊液化验结果二次均正常,脑脊液培养、血培养均阴性。15 d后,患者再次出现高热,左侧肢体活动不灵,颈强(+),克氏征(+),头MRI提示脑内多发脓肿形成,分布在额、枕、颞叶。患者经20 d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高双燕;万建华;张静萍;李丽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骨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和KDR在骨肿瘤中的表达,探讨flt-1和KDR与骨肿瘤的生长、恶性程度及临床病理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90例骨肿瘤中flt-1和KDR的表达。结果: 20例骨软骨瘤flt-1和KDR染色均为阴性。在骨巨细胞瘤及骨肉瘤中flt-1和KDR均有表达。flt-1和KDR不仅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在部分肿瘤细胞也呈阳性反应。骨肉瘤中flt-1和KDR的表达明显高于骨巨细胞瘤(P<0.05)。在骨巨细胞瘤中,随着分化程度的下降,受体的表达有逐渐递增的趋势。Ⅱ、Ⅲ级与Ⅰ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Ⅱ级与Ⅲ级之间无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flt-1和KDR的表达与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结论:VEGF及其受体flt-1和KDR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及间质中新生血管形成,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血管的发生相互依赖。flt-1和KDR的表达与骨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恶性程度越高,表达越增强。flt-1和KDR在骨肿瘤中的表达可能作为判断骨肿瘤恶性度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赵宇;原银栋;王铁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