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鲁斌;姬艳芳;杨建辉;李军;于燕;叶莹;张延炀
目的 分析邵阳市2011-2015年狂犬病监测数据,并探讨流行因素,为狂犬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病例信息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收集病例的个案调查表,采集病例的唾液标本和犬的脑组织标本,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进行初筛,DFA阳性及疑似阳性标本采用巢式PCR复核. 结果 邵阳市2011-2015年报告狂犬病88例,年均发病率为0.25/10万.对36例病例采集了唾液标本,病例的唾液标本阳性率为25.00%.87例病例居住和暴露均在农村,1例在县城,邵阳县报告发病数与发病率均排在全市第一位.发病人群主要是40岁以上及10岁以下人群发病,占89.77%.84例有明确暴露史的病例中,伤人动物主要为犬(95.24%),猫占4.76%.犬脑标本共采集478份,18份检出阳性,犬脑标本阳性率为3.77%,其中2014-2015年检测阳性率(0.89%)较2011-2013年(6.32%)下降(x2=9.71,P<0.01).病例中位潜伏期为86 d,伤及头面部的中位潜伏期则短至20 d,暴露部位距离大脑越近,潜伏期越短(x2势=12.48,P<0.01). 结论 狂犬病防控要人间疫情防控和动物疫情防控双管齐下,重点在农村,应进一步加强暴露时避免头面部暴露、暴露后及时进行预防处置的宣传教育.
作者:李睿佼;罗平;王晖;胡湘;王强;黄良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报告烟台市首起家庭聚集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并了解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临床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恢复情况. 方法 对该起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存活病例进行随访,对发病后1、3、6、12个月的复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病例1(父)有活禽接触史,救治无效死亡;病例2(子),与其父密切接触后发病,经治疗康复出院.存活病例发病1个月后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正常;6个月后,自觉症状消失,肺部听诊无异常.发病1年内,心律异常持续存在,肺功能逐渐改善,肺部病灶逐渐吸收,仍留有条索状影及结节状高密度影. 结论 此疫情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家庭聚集性疫情,感染途径可能为禽类暴露和有限的人传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造成的肝脏和肺部损害有逐渐恢复的可能,心律失常可否恢复尚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徐小雯;姜梅;孙振璐;牟晓东;刘涛;刘靖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老年人慢性病的影响因素,为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措施. 方法 对黑龙江省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筛选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影响因素设定为健康行为、身体功能、人际网络、物质条件和社会支持五个维度,采用偏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研究样本的慢性病患病率为56.52%.测量模型的组合信度估计值均大于0.8,数据信度良好;因素负荷量的估计值在0.56~0.89之间,均达到可接受水平;平均变异萃取量(AVE)均大于0.5,表明潜变量从观察变量处获得了很好的解释信息.健康行为、身体功能、物质条件和社会支持四个维度与慢性病的发生均呈负相关,健康行为和患病情况的路径系数为-0.395、身体功能和患病情况的路径系数为-0.306、物质条件和患病情况的路径系数为-0.340、社会支持和患病情况的路径系数为-0.244.结论 健康行为、身体功能、物质条件和社会支持这四个维度对慢性病有直接作用,同时与人际网络共同构建出复杂的路径实现了对慢性病的综合影响.其中健康行为是慢性病的首要影响因素,健康行为的养成有利于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老年人身体功能的退化增加慢性病发生的风险;物质条件和社会支持的提升有利于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江海冰;李金梅;胡真真;隋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SCAD-支持向量机、支持向量机和弹性网三种方法对基因表达谱数据的变量筛选和预测判别能力.方法 根据设置的参数生成不同条件的基因表达谱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利用FDR、一致性错误率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从三个方面评价三种方法的变量筛选和预测判别能力. 结果 模拟实验显示在差异变量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差异变量间相关系数的增加,三种方法建立模型的变量筛选和预测判别能力均提高;当差异变量间相关系数不变时,随着差异变量数目的增加,SCAD-支持向量机和弹性网方法的变量筛选和预测判别能力均呈下降趋势,而支持向量机呈现提高趋势. 结论 SCAD-支持向量机不仅改善了支持向量机不能直接进行变量筛选的不足同时提高了模型的精度以及判别的准确性.综合来看SCAD-支持向量机的变量筛选和预测判别能力更优,处理变量间有高度相关性的基因表达谱数据时可以获得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稳定的模型估计.
作者:史晓雯;肖纯;刘芸良;刘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生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的认知情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艾滋病职业暴露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医学生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的认知与技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根据文献优选及专家建议制定调查表格,2016年5月从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助产、临床及其他专业的学生中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研究对象,对其开展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认知的现况调查,调查内容包含艾滋病基本知识、HIV暴露的危险认知、HIV暴露的预防认知、HIV暴露后的处理认知.应用描述性分析、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比较和分析,分析医学生对艾滋病暴露防护知识得分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分析年级、性别、专业、地域来源等因素对认知情况的影响. 结果 调查对象1 180人,回收有效问卷1 160份,有效应答率为98.31%,调查对象包括男生360人,女生800人,年龄17~ 23岁,平均年龄(19.24±0.85)岁.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认知得分均数(45.25±6.50),总体知晓率为52.60%,知晓率在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城乡分布的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级、专业、来源的OR值分别为0.844、2.167、0.817、0.584,95% CI分别为0.715 ~0.948、1.254~2.537、0.721 ~0.925、0.426~0.642.总体认知情况表现为男生好于女生,大二学生高于大一学生,护理专业的学生认知水平较其他专业稍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生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的认知情况不理想,需要加强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健康教育.
作者:瞿晓林;杨跃;尹跃兵;龚宗跃;邱爱珠;郑叶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HAPGEN2、gs 2.0和GWAsimulator2三种方法在仿真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数据时的效能差异,为以后使用SNPs数据仿真方法提供指导. 方法 以真实人群SNPs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利用三种方法分别生成仿真数据,通过连锁不平衡模式和小等位基因频率评价仿真效能,并通过x2差异位点评价致病位点的设置效能. 结果 HAP-GEN2仿真连锁不平衡模式的能力优于gs 2.0和GWAsimulator2,gs 2.0和GWAsimulator2仿真小等位基因频率的能力近似且均优于HAPGEN2,三种方法均能良好的设置单致病位点. 结论 三种SNPs数据仿真方法均有优劣,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仿真方法.
作者:刘芸良;肖纯;史晓雯;刘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作者:鞠明光;杜玉平;王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江苏省内接触二甲基乙酰胺的企业及其主要职业健康危害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为有效维护接触工人的职业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重点职业病监测哨点信息,汇总2015年全省所有相关企业及接触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表,提取企业基本信息并对关键健康效应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 结果 横断面调查显示接触二甲基乙酰胺的企业集中于小型私有制电气及化工制造业.专项检查结果显示接触工人肝功能异常率以化纤行业明显较高(P<0.05),不同工龄及性别工人肝损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接触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二甲基乙酰胺的职业危害分布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趋势性特征,需进一步开展调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龄和性别的工人开展精准三级预防.
作者:蒋青桃;龚伟;朱宝立;刘炘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长沙市口腔用水的污染状况,为医疗机构制定消毒处理措施提供技术指导. 方法 2013-2015年每年分上下半年监测采样两次,以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为依据,微生物指标中菌落总数≤100 CFU/ml判定为合格. 结果 在2013-2015年间,共采集口腔用水520份,合格率为43.27%;2013年,采集口腔用水样品166份,合格率为23.49%;2014年,采集口腔用水样品174份,合格率为49.43%;2015年,采集口腔用水样品180份,合格率为55.56%,三年的监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0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员操作习惯好(OR=17.437)、使用防倒吸手机(OR=1.954)、管路消毒(OR=313.036)能提高口腔用水合格率;过滤后市政供水和独立储水系统较直接使用市政供水能提高合格率. 结论 长沙市城区医疗机构口腔用水合格率不高,但有改进趋势;操作习惯、手机类型、水源、管路消毒是影响口腔用水卫生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过滤后市政供水和独立储水系统较直接使用自来水能够提高口腔用水合格率.
作者:陈建勇;王峰;段可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洛阳市居室空气中甲醛的污染状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甲醛污染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5年选取洛阳市两个城市区洛龙区和涧西区的新装修120户和未装修80户共计200户居民,分别在其客厅、书房、卧室设284个、200个、202个共686个监测点,其中装修居室412个监测点,未装修居室274个监测点.检测甲醛浓度,分析比较不同季节、不同装修情况、不同居室、装修后不同时间空气中甲醛浓度及其超标情况. 结果 装修居室空气中甲醛浓度[0.0670(0.0402~0.0938) mg/m3]高于未装修居室[0.0402(0.0268 ~0.0670) mg/m3],甲醛超标率(28.40%)高于未装修居室(1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装修后3个月以内者甲醛浓度[0.1072(0.0804~0.2278) mg/m3]和超标率(62.22%)高,装修后3年以上者甲醛浓度[0.0536(0.0402~0.0670) mg/m3]和超标率(13.85%)低,甲醛浓度随着装修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1).春夏季甲醛浓度[0.0670(0.0402~0.0938) mg/m3]高于秋冬季[0.0536(0.0402~0.0804) mg/m3],甲醛超标率(27.65%)高于秋冬季(1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装修的书房和卧室甲醛超标率较高(分别为30.00%和29.17%),客厅较低(26.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洛阳市居室空气中存在着甲醛污染,并与装修有一定关联,应采取防治措施,降低居室内甲醛浓度.
作者:张淑霞;于兴;马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2010-2013年内蒙古地区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项目(2010-2013年)内蒙古地区调查人群的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和危险因素. 结果 共调查1 102人,平均年龄(68.24±6.46)岁,高血压患病率为44.28%,女性患病率(48.56%)显著高于男性(39.93%,P<0.05),乡村患病率(47.34%)高于城市(39.93%,P<0.05),超重或肥胖率为4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乡村(OR=1.553,95%CI:1.204~2.005,P=0.001)、超重或肥胖(OR=1.957,95%CI:1.616~2.371,P=0.000)、女性(OR=1.313,95%CI:1.024~ 1.684,P=0.044)、高血压家族史(OR=2.452,95%CI:1.752~ 3.431,P=0.000)和脑血管疾病家族史(OR=2.474,95% CI:1.207~5.071,P=0.013)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2010-2013年内蒙古地区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女性人群、乡村地区、超重或肥胖人群是防治重点,应针对城乡居民开展易接受、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质指数.
作者:陈金;崔春霞;宋壮志;刘婷婷;苏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吉林省高血压患病知晓人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或控制高血压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3年6-8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抽取的2 996名年龄≥18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计算其高血压知晓率,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知晓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 吉林省居民高血压知晓率为35.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中女性高血压知晓率高(OR=1.349)、年龄中55~ <65岁年龄段(OR=4.794)和65~岁年龄段(OR=5.906)高血压知晓率高、城乡中城市人群高血压知晓率高(OR=1.467)、职业中从事脑力劳动(OR=1.633)和退休及其他人群(OR=1.485)高血压知晓率高、而家族史中无高血压病史(OR=0.267)和不清楚高血压病史人群(OR=0.418)高血压知晓率低. 结论 2013年吉林省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较低,应结合危险因素展开有针对性的措施.
作者:刘鑫;王燕;邵双双;王晓伟;王明杰;张杨;孙平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内蒙古男男性接触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艾滋病感染状况,分析影响MSM人群艾滋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调查对象选取在近六个月与男性发生过口交或肛交性行为及同伴认定为同性恋的男性,且自愿参加问卷调查和艾滋病检测者,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学、血清学等因素对HIV感染状况的影响. 结果 本次共调查802名男男性接触者,其中现住址在内蒙古的占86.66%,其他省市的占13.34%;18~39岁占74.44%;高中及以上的占72.19%;商业性服务的占5.87%,双性恋的占31.30%.MSM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8.53%以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梅毒感染情况为危险因素,安全套的使用频率情况为保护因素. 结论 文化程度、安全套的使用频率及梅毒感染情况是MSM人群艾滋病感染的相关因素,需要通过多途径、多部门合作进行干预,遏制HIV在人群中的传播.
作者:迟富利;涛波;杨景元;曲琳;苏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天津市急性冠心病事件患者中吸烟的流行特征及趋势分布. 方法 利用天津市主要慢性病发病登记监测系统中的吸烟信息,分析2010-2014年天津市急性冠心病事件的流行情况,并分析患者中吸烟与非吸烟的流行特征及趋势分布. 结果 2010-2014年间,天津市共报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38 805次,平均粗发病率为77.76/10万,男性(24 343人)多于女性(14 462人),且男性平均发病年龄小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1,P=0.00).天津市急性冠心病事件的患者主要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占总发病人数的96.6%.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吸烟率(男:55.0%;女:22.8%)高于冠心病猝死的患者(男:43.4%;女: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x2=48.96,P=0.00;女:x2=52.43,P=0.00).在冠心病猝死和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中男性的吸烟率随年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56,P=0.00).两种疾病的女性患者的吸烟率分别在>69~79和>59~69岁年龄组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仅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76,P=0.00).2010-2014年间,男性患者吸烟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冠心病猝死患者的吸烟率下降的趋势有统计学意义(x2=29.22,P=0.00),而女性患者吸烟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x2=10.73,P=0.00). 结论 冠心病急性事件发病例数及发病率逐年增加,是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且冠心病急性事件患者的吸烟率较高,特别是60岁以下的人群,这是导致冠心病急性事件发病呈现年轻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及时开展干预措施,降低吸烟率,提高戒烟率,应加大在女性中开展控烟宣传,以减少其吸烟相关疾病的发生.
作者:李威;王德征;张颖;薛晓丹;江国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广西面制食品铝残留量情况,对居民食品中铝的暴露情况进行评估,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年抽取广西14个市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等环节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相关食品共3 509份,其中生产、流通环节的食品2 000份,包括膨化食品、小麦粉、小麦粉制品和焙烤食品4大类;餐饮环节的食品1 509份,包括小麦粉制品(自制)、焙烤食品(自制)和油炸小麦粉制品(自制)3大类.对上述食品中铝的残留量按照国家标准GB/T 23374-2009《食品中铝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方法进行检测,结合2002年广西居民膳食营养调查中面及其制品的摄入量,对人群铝的暴露量进行风险评估. 结果 不同地区食品中铝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抽检食品中铝的均值为43.1 mg/kg,生产流通环节的膨化食品、小麦粉合格率高,为99.40%,小麦粉制品合格率低,为87.80%;餐饮环节的焙烤食品(自制)合格率高,为97.62%,小麦粉制品(自制)合格率低,为71.20%.不同来源面制食品中铝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广西居民通过面制食品每周铝的摄入量仅为0.12 mg/(kg.bw),低于FAO/WHO制定的标准. 结论 2015年,广西部分面制食品中的铝含量超标较严重,居民由面制食品摄入的铝量虽然低于PTWI值,但需要加强面制食品的监督管理,以保护消费者健康.
作者:杨积军;陈莉;吕春秋;罗兆飞;陈秋虹;李建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血脂四项指标对血压的影响. 方法 收集社区居民连续5年的血脂、血压及身高、体重、腰围等体检数据,建立以血压为因变量,以血脂四项指标为自变量,以BMI和腰围为控制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血脂水平变化对血压的影响. 结果 单因素模型中,影响收缩压的有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影响舒张压的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多因素模型中,影响收缩压的有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影响舒张压的是低密度脂蛋白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未能进入两个方程. 结论 血脂四项中,总胆固醇不能影响血压,甘油三酯增高会导致舒张压上升,高密度脂蛋白增高会降低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会导致收缩压与舒张压的上升.居民膳食指南中,对于胆固醇的摄入,作出不再受限制的简单的建议是不够的,应该综合当前的研究结果,对脂肪的摄入提出更精准的推荐.
作者:董晓梅;杨建卫;庞敏慧;张加仪;吴雪霁;潘冰莹;陈雄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影响中国人群慢性阻塞肺病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方法 收集2000-2015年我国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人群慢性阻塞肺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资料共14篇.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吸烟、有被动吸烟史、BMI、职业粉尘或化学品暴露、家族呼吸道疾病史、儿童时期呼吸道疾病史、受教育程度、使用煤及柴草燃料及厨房通风情况与慢性阻塞肺病OR值之间存在关联,且均为危险因素.根据其OR估计值的大小,吸烟3.08(95%CI:2.26,4.21)、使用煤及柴草燃料3.10(95%CI:1.77,3.71)、家族呼吸道疾病史3.42(95%CI:2.76,3.98)与慢性阻塞肺病OR值呈较强的关联强度,被动吸烟1.46(95%CI:1.15,1.98)、职业粉尘或化学品暴露1.57(95% CI:1.17,2.45)、厨房通风情况1.28(95%CI:1.82,2.43)与慢性阻塞肺病OR值呈较弱关联,其他因素均呈中等强度关联.男性、高龄与慢性阻塞肺病OR值无相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分别计算慢性阻塞肺病发病危险因素的OR合并值及95% CI,结果两种模型分析结果基本相似. 结论 吸烟、有被动吸烟史、BMI、职业粉尘或化学品暴露、家族呼吸道疾病史、儿童时期呼吸道疾病史、受教育程度、使用煤及柴草燃料及厨房通风情况是影响中国人群慢性阻塞肺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林传钦;翟秀丽;邓托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湖北省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老年患者基本情况及生存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龄≥50岁的艾滋病患者主要流行病学特征和生存情况,并以年龄<50岁艾滋病患者为对照,进行相关分析,寿命表法计算累积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年龄≥50岁和<50岁两组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果 ≥50岁的艾滋病患者有2 643例,开始治疗的平均年龄为(58.49±7.1)岁,年龄<50岁的艾滋病患者有7 725例,开始治疗的平均年龄为(34.43±8.68)岁.两组艾滋病患者主要以男性、已婚或同居、异性性传播、初中及以下文化、基线CD4值在0~200个/μ1之间、WHO临床分期为Ⅰ期、初始治疗方案为齐多夫定/司他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奈韦拉平为主;寿命表法显示年龄≥50岁组老年艾滋病患者累积生存率从第1年的82.06%下降到第10年的53.63%,年龄<50岁组艾滋病患者累积生存率从第1年的97.48%下降到第10年的94.2%.Log-Rank检验显示年龄≥50岁组的死亡风险高于<50岁组(x2=209.74,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文化程度、WHO临床分期、基线CD4数、初始治疗方案是年龄≥50岁组艾滋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感染途径、WHO临床分期、基线CD4数、初始治疗方案是年龄<50岁组艾滋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湖北省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老年艾滋病患者生存率低,应结合本省特点,根据老年人群的特征和死亡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措施,降低老年艾滋病患者的死亡风险,提高生存率.
作者:郑武;笪琴;汤恒;彭国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邯郸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状况以及菌群分布变化情况,为预测流脑发病趋势、合理制定流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09-2015年间,采集7个年龄组健康人群的咽拭子,接种于巧克力双抗琼脂平板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鉴定. 结果 共采集3 528份健康人群咽拭子,其中阳性100株,带菌率为2.83%;通过血清分群鉴定出71株,其中A群8株,B群36株,C群18株,W135群9株;未分群29株,包括多凝菌(12株)、自凝菌(8株)、不凝菌(9株),并且以15~岁年龄组的带菌率高.通过PCR的方法对未分群的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鉴定出18株,分型率为62.1%;其中A群3株,B群8株,C群6株,29E群1株,仍有11株未分型. 结论 2009-2015年邯郸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率较低,但10~25岁年龄组带菌率显著.流行株在2009-2011年主要以B群为主,并且集中在10~25岁之间,但是到2014年、2015年的流行株就有所改变,主要是C群和W135群.这更应该引起关注,进一步加大卫生宣传力度和流脑疫苗接种率.
作者:闫永飞;赵丽萍;郭娜娜;马艳霞;李燕霞;李瑞芳;邓健;黄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白细胞介素-6(IL-6)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14年8月-2016年1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KD患儿为病例组(n=50),并根据是否合并冠脉损伤将其分为冠脉损伤组(n=17)和非冠脉损伤组(n=33),并于同期选取因发热性疾病入院治疗的非KD患儿为对照组(n=50).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水平. 结果 病例组患儿血清NT-proBN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损伤组患儿血清NT-proBNP、IL-6水平均高于非冠脉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病例组患儿血清NT-proBNP与IL-6呈正相关关系(r=0.639,P<0.05).NT-proBN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2(95%CI:0.755~0.970),佳临界值为1.07μg/L,灵敏度为89.21%,特异性为92.24%;IL-6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95% CI:0.813~0.995),佳临界值为58.21 ng/ml,灵敏度为93.41%,特异性为89.16%;NT-proBNP联合IL-6对KD的AUC为0.915 (95% CI:0.837~0.993),灵敏度为96.27%,特异度为92.24%. 结论NT-proBNP、IL-6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明显升高,早期联合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川崎病的重要指标.
作者:江雅静;赵玉岐;王鹤;钱程;刘昱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