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勇;方小红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在心肌梗死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涞源县医院2009年11月- 2011年3月急救的心肌梗死患者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均采用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酸片治疗,治疗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冠脉再通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冠脉再通率为8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P<0.05);治疗组的病死率为5.6%,略低于对照组的1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1,P<0.05).结论 尿激酶溶栓在心肌梗死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满意,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张淑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他汀类降脂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福辛普利钠治疗)和治疗组(辛伐他汀+福辛普利钠治疗).治疗12周后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UAE)、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血清胱抑素(Cystatin C).结果 ①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24 h - UAE、Cystatin C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TG、TC、LDL较治疗前减低,HDL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FBG、Cr、BUN、UA均无明显变化.③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24 h- UAE、Cystatin C、TG、TC、LDL均较对照组低,HDL较对照组高;而治疗后两组患者FBG、Cr、BUN、UA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他汀类降脂药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通过有效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而达到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的目的.
作者:安英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紫绀型与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围手术期输血量,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8月在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手术的患儿449例,根据其疾病类型分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和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比较两种心脏病类型患儿围手术期的输血量,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紫绀型患儿围手术期输注的红细胞和血浆均明显多于非紫绀型患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绀型与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输血量不同,医生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判断.
作者:王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2月-2011年6月到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86例病毒性心肌炎小儿患者,同时采用动态心电图(DCG)和常规心电图(ECG)对86例患者进行检查,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检出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93.02%和75.58%,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检查方法检查的心电图改变类型中,除异常Q波与完全性RBBB检查结果一致外,其余改变类型都显示DCG检查阳性率比ECG高(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诊断更确切、更可靠,可作为治疗过程中的随访手段.
作者:朱通球;刘勇;张晓桂;胡南;罗元芝;孟慧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鳕鱼肝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SPF级雌性昆明种小鼠200只随机分为五大组,每组分为4小组,分别为低、中、高3个剂量组和1个溶剂对照组,连续灌胃(20 ml/kg·体重)30 d后,测定脾淋巴细胞转化、迟发型变态反应、抗体生成细胞数量、血清溶血素水平、碳廓清原、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和NK细胞活性等七项免疫指标.结果 各剂量组的各项检测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均能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作用;促进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作用;提高小鼠抗体生成细胞数和血清溶血素水平,增强小鼠NK细胞活性.结论 鳕鱼肝油具有增强小鼠免疫功能作用.
作者:聂焱;胡余明;易传祝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扩建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评价其防护措施效果,为扩建项目提供职业病防护对策和建议.方法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采用检查表法、定性与定量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扩建项目的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防护设施、卫生辅助用室等方面均符合国家相关的职业卫生标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有毒物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和噪声等,其检测结果除粉尘定点和噪声定点部分点位超标外(粉尘定点、噪声定点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7.18%和70.21%),其它均符合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结论 该扩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是有效可行的.
作者:雷桂芳;刘秉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9年8月- 2010年7月期间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4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37例,给予单药多西紫杉醇治疗,治疗方案为多西紫杉醇60 mg/m2.第1d;对照组37例,给予多西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治疗方案为多西紫杉醇60 mg/m2,第1d;卡铂300 mg/m2,第1d、第2d;每3周为1个周期.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多西紫杉醇+卡铂联合方案相比,单用多西紫杉醇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生存率相近,但是单用多西紫杉醇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因此目前临床上可以单用多西紫杉醇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作者:黄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衡阳市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乳腺癌患者一般情况问卷与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 B),对105名术后乳腺癌患者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 衡阳市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职业、临床分期、月收入、术后时间.结论 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随年龄的增高、病情的加重而降低;临床分期越晚,患者的生命质量也越差.
作者:谢笛;童亮宇;童心;周孝元;徐梓成;童玲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尿路感染中的定位作用.方法 选取尿路感染患者10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的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检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结果 上尿路感染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下尿路感染患者组(P<0.01),PCT对上尿路感染诊断的敏感性为81.1%,特异性为85.5%,阳性预测值为80.3%,阴性预测值为92.5%,均高于CRP和WBC.结论 血清PCT水平的测定对尿路感染有定位作用.
作者:彭凯丰;周志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定点医院结核病防治模式下医疗机构的参与实施情况,为制定我国定点医院工作指导意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0年6月招募6个定点医院模式试点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人员、结防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 定点医院主要负责结核病的诊断、治疗和疫情报告,非定点陕院负责结核病的发现和向定点医院转诊.不同地区定点医院内的结防工作安排差异较大,医疗机构还面临着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医防合作的衔接问题.结论 虽然在定点医院结核病防治模式下医疗机构职责分工已经明确,并被证明能够较好地发挥医疗机构的优势,但在医疗机构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方面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作者:李新旭;姜世闻;王黎霞;任育麟;白丽琼;杨晓亮;刘小秋;张慧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浆中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 - proBNP)水平改变对心力衰竭(HF)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209例临床HF患者和40例健康人群同时进行血浆NT-proBNP、血清CTn1(金标法)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F患者血浆NT- proBNP水平高于健康人群组.其中Ⅲ、Ⅳ级HF患者金标法测定CTn1均为阳性且血浆NT-proBNP随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升高.结论 血浆NT-proBNP对心力衰竭患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朝晖;周铁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试验阳性结果和确认试验结果.方法 对初筛阳性血清用胶体硒和ELISA试验复检,任一复检试验阳性的血清再用Western blot (WB)试验确认.结果 481份初筛阳性血清经复检392份阳性,复检阳性样本经WB确认374份HIV-1抗体阳性(其中3例合并HIV-2感染),不确定14份,阴性4份.以WB结果为标准,ELISA、胶体硒法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8.68%和96.14%.ELLSA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4.90%,胶体硒法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6.11%.结论 胶体硒和ELISA复检可排除大部分初筛假阳性,但两种复检试验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三种试验的不符情况仅出现在HIV抗体阴性和不确定组;确定HIV感染依赖于WB确认试验.
作者:李广兵;罗燕;周爱华;罗梦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临床症状及护理对策.方法 132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无严重合并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干预组72例,两组均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按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操作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变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干预组的临床症状改变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降低死亡率,减少住院日,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新霞;罗琼;肖亚红;杨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利福喷丁不同给药方法在老年肺结核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在湖南省结核病医院进行治疗的老年肺结核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利福喷丁1次/周与利福喷丁2次/周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利福喷丁 1次/周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利福喷丁2次/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福喷丁2次/周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比例显著高于利福喷丁1次/周治疗组.结论 利福喷丁 1次/周治疗方案,在老年人结核病的治疗中不但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有效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易恒仲;杨坤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当前医学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评价对象笼统、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方法静态等问题,提出了构建针对性强的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开展教学质量组合评价及动态综合评价等建议,旨在探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性、合理性、科学性的途径,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王一任;吴志泉;王姿欢;曾小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对河北省2009年非脊髓灰质炎(脊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残留麻痹病例的疾病谱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9年河北省AFP监测系统监测资料采用EPI - info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河北省2009年非脊灰AFP病例疾病谱的顺位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感染、脊髓炎、偏瘫和单瘫、神经根炎、周围神经损伤、脑瘤、手足口合并症、皮肌炎等.发病年龄以0~4岁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在7、8月份发病较多;临床表现以下肢麻痹、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结论 进一步掌握河北省导致AFP病例残留麻痹的主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残留麻痹的AFP病例.
作者:李静;张俊棉;张振国;张富斌;郭玉;陈玫;赵娜;崔志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入伍新兵人群中人乳头瘤病毒( HPV)IgG抗体的流行分布情况,为今后预防HPV感染及其引发的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对北京军区空军近8年来自16个省市的364名入伍新兵血清进行了-HPV IgG抗体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来自16个省市,2001-2008年8年期间入伍的364名新兵,血清HPV IgG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目前,新兵入伍身体健康检查标准完全能将HPV感染者拒之部队门外.
作者:俞苏蒙;叶晓波;邢云卿;高彦军;冯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类型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在本院出生的315例先心病患儿和同期出生的315例健康儿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了解围产儿中先心病的发病率、分类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0年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为4.31%;居前五位先心病类型为心腔和心连接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心腔和心连接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心腔和心连接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动脉导管末闭;年龄、家庭住址、年平均收入、文化程度、孕妇孕早期糖尿病、孕妇孕早期患其它疾病等六个因素为与先心病有关的高危因素.结论 应加强孕期健康教育,提高产前产后诊治水平,避免与先心病有关的高危因素,以降低先心病发生率.
作者:陈棱丽;郑湘榕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胃复安治疗急性感染性腹痛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涞源县医院2010年3月- 2011年5月收治的84例急性感染性腹痛腹泻患者,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4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胃复安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81.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8,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胃复安治疗急性感染性腹痛腹泻疗效满意,且安全性好,是临床首选的治疗药物之一.
作者:岳广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崇州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50例,根据患儿的预后分为两组:好转组32例和恶化组18例.分别在入院后第1、2、3、4、5d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测,分析血小板计数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好转组和恶化组患儿入院第1d的血小板计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入院后第2、3d的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之后维持稳定状态;而恶化组患儿从入院后第2d起,血小板计数呈持续下降趋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监测血小板的变化对判断重症肺炎患儿预后具有重要的预警价值,可作为评估患儿预后的一个比较可靠的监测指标.
作者:邓骥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