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研究

吴琼;张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不良,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探究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5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全部患者都接受蛛网膜下腔出血术治疗,术后预后良好22例,良好率42.31%;预后不良30例,不良率57.69%.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深入分析,并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密切观察.结果:患者在性别与年龄方面对预后的影响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患者在高血压史、术后颅内高压处理以及Claassen分级方面对预后的影响对比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史、术后颅内高压处理以及Claassen分级都属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史、术后颅内高压处理以及Claassen分级.
大家健康(上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性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观察

    目的:观察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性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行腹腔镜前列癌根治性术的前列腺癌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7例)与观察组(n=18例)两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治疗时间方面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有效开展,可使术中出血量有效减少,缩短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布合力切·吾布力卡斯木;刘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B超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应用进展

    B超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在研究肝脏血管瘤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对B超的重视度,明确B超研究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目的 ,研究应用进展时随机抽取医院接收的患者,分析B超在肝脏血管瘤上的诊断结果.实际证明B超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本文主要探讨B超在肝脏血管瘤中的应用,明确诊断应用的进展.

    作者:胡双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降纤酶在治疗脑梗塞急性期过程中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急性期脑梗塞治疗过程中应用降纤酶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9月本院急性期脑梗塞患者82例,依据治疗用药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1例,分别接受降纤酶治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T、APT 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高切变率、血浆粘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急性期脑梗塞治疗过程中应用降纤酶能够有效提高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改善血液流变学状况,可推广.

    作者:舒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2011~2016年某院消化系统用药情况调查

    目的:分析我院2011年-2016年消化系统药品的使用情况,为消化系统药品的合理使用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销售金额、构成比、排名、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参数对2011年-2016年医院消化系统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2016年,医院消化系统用药总金额分别是1250.62万元、1736.99万元、2077.95万元、2416.59万元、2784.99万元和2829.14万元,各自占所有药品销售金额比例分别是的9.12% 、9.36% 、9.39% 、9.37% 、9.34% 和9.32%;消化系统药品亚类中,抗酸药及治疗消化性溃疡药连续6年销售金额第一;从2012年开始,销售金额前10位药品包括5个质子泵抑制剂(PPIs)和4个保肝药.5个PPIs和保肝药复方甘草酸苷的DDDs排名始终居于前列.从2011年开始到2016年,前5位所有药品的DDC均呈下降趋势.结论:2011-2016年,我院消化系统药品的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增长稳定,无异常,而前5位药品DDC出现下降.消化类药品的临床使用情况和其它研究结果相同,PPIs和保肝药品为使用广的消化系统药品.

    作者:汤清;罗小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五倍子黄芩提取液对根尖封闭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16% 五倍子黄芩提取液与其他四种根管冲洗液对根尖封闭性的能力.方法:选取60颗离体牙,随机分为五组,采用冠向下法进行根管预备,用不同根管冲洗液冲洗:A组16% 五倍子黄芩提取液;B组0.5% 次氯酸钠溶液;C组17%ED T A;D组3% 双氧水;E组0.9% 生理盐水.然后通过葡萄糖定量法测定葡萄糖浓度,测量根尖微渗漏.结果:五种不同根管冲洗剂冲洗离体牙根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根管微渗漏,应用16% 五倍子黄芩提取液作为根管冲洗剂有良好的根尖封闭性能,其根管充填后产生的微渗漏与0.5% 次氯酸钠溶液及17%ED T A溶液产生的微渗漏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明显低于3% 双氧水溶液和0.9% 生理盐水溶液产生的微渗漏.结论: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用16% 五倍子黄芩提取液作为根管冲洗液,有良好的根尖封闭性.

    作者:郝新宇;熊世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降钙素原在重症细菌感染中的临床诊断分析

    目的:检测血清中存在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水平变化,讨论其在临床重症细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在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期间随机选取本院住院患者100例.通过ACCP/SCCM共识的确诊指标诊断出52例患有重症细菌感染,以此为试验组.余下48例是非细菌感染,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需要检测血清中PTC、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PR)含量和静脉血液存在的白细胞数量(white blood cells,WBC),然后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严重细菌感染的病人的PTC阳性率高达94.23%(PCT阳性:≥0.5ng/mL),WBC阳性率是42.31%(WBC阳性:≥20×109/L),hs-CPR阳性率是61.54%(hs-CPR阳性:≥8mg/L),在重症细菌感染性这类疾病中,这3个检测指标表现为不同程度上升,但PCT阳性率比WBC以及hs-CPR要高,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讨论:PCT应用于重症细菌感染中,敏感性较高,有助于提高治疗评估的效果,帮助判断临床病情的发展,是临床诊断症状细菌感染的关键指标以及医师调整用药的重要依据.

    作者:黄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β-七叶皂苷钠在脑出血后脑水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β-七叶皂苷钠在脑出血后脑水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68例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β-七叶皂苷钠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4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34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β-七叶皂苷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肿体积、水肿体积、IL-6以及TNF-α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给予β-七叶皂苷钠治疗可有效消退个体患者脑血肿以及脑水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上前牙阻生经口腔正畸治疗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究并分析上前牙阻生经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上前牙阻生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个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外科导萌手术治疗,予以观察组患者外科导萌手术结合口腔正畸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现象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0% 显著高于对照组68.0%,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现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前牙阻生经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不良现象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治疗意义,值得被广泛应用.

    作者:刘旭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探究

    目的:探讨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接诊的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1~2年,其中有7例患者半年内复发,有5例患者1年内复发,无复发12例.半年内复发的患者均进行结节切除术,1年内复发的患者有1例为次全切除,4例为结节切除.未复发的患者中有4例为全切除,8例为次全切除,可见复发与手术方式有关.结论: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的手术治疗能够减少病情复发或推迟复发的时间,在足够药物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若药物剂量使用打,可进行手术探查,进行单侧全切除手术.

    作者:李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化疗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分析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化疗依从性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对比分析,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50例)予以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DS(20.21±3.94)分等均更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总依从率90.00% 更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化疗中,可取得显著地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翟华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婴幼儿哮喘的临床疗效

    目的:对婴幼儿哮喘治疗中雾化吸入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取医院哮喘婴幼儿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3例,分别给予常规静脉滴注治疗、雾化吸入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在雾化吸入治疗方法应用下,哮鸣音、喘憋与咳嗽等症状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哮喘治疗中,雾化吸入治疗方式取得的治疗效果明显,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作者:靳丽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我院心血管内科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目的:了解我科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现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统计心血管内科静脉留置针使用状况.结果:患者静脉留置针平均使用率为58.9%,使用率较低.结论:患者使用留置针有助于对血管的保护,特别是能预防高渗性的药物外渗的损害,同时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保证患者静脉治疗的安全,所以应努力提高患者静脉留置针使用率.

    作者:梁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普外科消化道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分析

    目的:探究普外科消化道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在我院普外科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接受消化道手术治疗的148例患者病历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148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危险的原因,就提出具体的预防对策进行深入探究.结果:经分析,148例普外科接受消化道术治疗患者中32例出现感染风险事件,感染风险发生率21.36%.其中,上呼吸道感染4例、下呼吸道感染9例、泌尿道感染1例、胃肠道感染3例及皮肤感染15例;经分析,15例切口感染事件危险形成因素可分为年龄(超过60岁)、手术时间过长、术后营养不足及Ⅱ 类或Ⅲ 类切口.结论:普外科消化道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医务人员针对危险因素及可能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达到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目标.

    作者:马文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探讨医院传染病管理及控制措施

    目的:关于医院对易导致交叉感染的传染病,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方法与应用效果的研究分析.方法:选取33例在我院未应用传染病控制管理方法的手术治疗后住院的患者,以及实行该法后的33例同科室患者,分组进行管理方法,以及患者发生传染病感染情况的结果对比.结果:在我院采用传染病管理办法后,入院治疗疾病的观察组患者,其在住院期间身体出现感染的人数较少,感染率较之于另一组患者低,组间数据有着差异性,有意义,P<0.05.结论:由于医院的病患较多,各类型的病菌较多,患者感染传染病的几率较高,因此需要积极的应用传染病管理控制方法,以此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使其免受传染病的感染.

    作者:王文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腹腔镜下肝切除与开腹肝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肝切除与开腹肝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诊断的价值以及临床效果的观察.方法:选取本科室2014年-2016收治的50例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全部患者分成两组,一组25人,一组采用腹腔镜下肝切除的治疗方法为实验组,一组采用开腹肝切除的诊疗方法为对照组,经过治疗,比较两个治疗方法.结果:25例患者经腹腔镜下的治愈率为96.25%,高于开腹肝切除的82.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肝切除相比于开腹肝切除治疗来说,治愈率较高,有利于在临床治疗中解决治愈率低的缺点,这对于普外肝胆科室具有重要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毛兴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应用效果及作用机制分析

    目的:分析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左氧氟沙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的60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头孢组(n=30)和左氧氟沙星组(n=30),两组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别接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药物治疗和左氧氟沙星药物治疗.结果:头孢组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效果与左氧氟沙星组相比,差异较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左氧氟沙星组优于头孢组;但二者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结论:与实施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相比,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左氧氟沙星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作者:夏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人流术中药物镇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意外妊娠妇女在接受人工流产手术时所使用的镇痛药物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站接收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6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术前使用镇痛药物,对照组患者则不使用任何药物.比较两组手术时疼痛情况、并发症情况以及常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通过患者的面部表情、口头叙述以及肢体动作等来判断患者手术时的疼痛情况: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中疼痛情况要低于对照组,实验组镇痛有效率达96.67%,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情况:实验组患者中只有2例因疼痛而产生恶心、呕吐、出冷汗等并发症,占比仅为6.67%;而对照组患者则有22例出现上述症状,所占比例较高,达到73.3%.常规指标变化情况:实验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其呼吸、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基本与术前无太大差异,监测血压发现有略微下降的情况;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人工流产术中,根据患者不同情况使用恰当的镇痛药物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及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借鉴.

    作者:彭梅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心率控制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比较心率控制对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功能影响.方法:入选心力衰竭患者32例,再各分为实验组、对照组2组,均给心衰指南规范治疗,实验组加用伊伐布雷定.比较各组治疗效果、左心功能和生物标记物指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EF、LVEDD、LVESD、NT-proBNP和6分钟步行试验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规范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更为显著.结论:严格的心率控制对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脏功能恶化有逆转作用.

    作者:张华;魏宁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非典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体会

    目的:探讨非典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33例非典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表现为脑内血肿,脑室出血,颅脑损伤及阴性,腰椎穿刺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行CTA、DSA检查及手术探查确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表现为脑内血肿,脑室出血,颅脑损伤及CT阴性,腰椎穿刺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均诊断有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脑内血肿,颅脑损伤而又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若血肿位于外侧裂、额纵裂上及其周边,应考虑可能有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室出血及CT阴性,腰椎穿刺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应常规检查有无颅内动脉瘤.

    作者:旷仁钊;唐晓平;漆建;苟章洋;赵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鼻内镜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鼻内镜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积累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8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所有患者经鼻内镜治疗后,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1)经过治疗后,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3.76%,效果良好,且术后VAS评分以及Lund-Kennedy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鼻息肉、病程、VAS评分、Lund-Kennedy评分、患者依从性是影响鼻内镜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疗效的因素.结论:鼻内镜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显著,临床上通过提高患者依从性巩固治疗效果.

    作者:蒲兵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大家健康(上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上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