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周胜华;郭永红;胡信群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探讨高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患者的相关性.方法 对118例高血脂患者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与对照组126例健康人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高血脂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78.2%)明显高于对照组(17.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病变以粥样斑块形成、血流减速、血管阻力增高为主要特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有显著的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观反映病变的分期、轻重程度.
作者:周雪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由于临床工作和病种的随机性,实习教学难以保持系统性是外科实习教育的难点.本文探索了以病历为平台有序教授大纲要求的实习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结合临床学习理论知识的实习教学模式,并对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
作者:金玥;刘小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幽门螺杆菌对脊柱组织内真空征的影响.方法 随着对HP的毒力因子细胞空泡毒及HP-cag致病岛(-2DNA片断)的研究深入,其产生空泡气体的机制逐渐明晰,相应感染的HP产生的空泡征与脊柱退化变性的真空征病理相符,结合以往的科研资料,揭示广泛存在的脊柱真空征是脊椎退化变性之因,感染HP也是脊柱退化变性的生物力学因素之一.结果 从研究成果资料对比显示,脊椎各部位的真空征是产生脊柱小关节紊乱,椎间盘变性,椎间盘膨出及脱出的基础,而真空征的气体产生与HP的细胞空泡毒及致病岛的病理特征相符,表明脊椎的退化变性是有其生物力学因素的,是可防可治的,对于典型的或不典型的HP感染者要进行彻底的治疗,也是预防和控制脊柱退化变性的重要方面.结论 通过对脊柱小关节及椎间盘真空积气的介入治疗外,还须要对患者体内HP清除作为预防与控制脊柱退化变性的治疗基础.
作者:骆仲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麻疹流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5-2006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深圳市盐田区1995-2006年麻疹的年平均发病率为9.60/10万,在所有的报告病例中,以20岁以上的外来青壮年人口为多,占发病数的61.84%;其次为1~4岁的儿童,共计26例,占发病总数的17.11%;在所有的确诊病例中只有1.97%的病例有麻疹免疫史.结论 要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加强对新入托、入园、入学者的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工作,督促其及时补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落实新进厂工人的麻疹疫苗接种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加大防治力度.
作者:吴红宇;黎大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是通过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评价项目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承受水平,并按照承受水平采取防护措施,使风险降低到可承受水平的过程[1],包括职业病危害风险识别、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三部分.
作者:周常喜;刘敏;彭新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肼苯达嗪能否诱导白血病细胞ERα重新恢复基因表达.方法 应用RT-PCR检测肼苯达嗪处理白血病细胞株HL-60、MOLT-4、Jurkat前后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三种白血病细胞经过肼苯达嗪处理后,ERα恢复mRNA表达.结论 肼苯达嗪对白血病细胞的ERα基因具有诱导基因表达的作用,可能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白血病的去甲基化治疗药物.
作者:刘利;谭德安;王刚;陈杰;张晓兵;刘泽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医护人员对医疗机构内预防保健科的认知情况,为预防保健科的发展提供更加合理的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不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省市级和县区级医院中各抽取4~6家综合医疗机构.对被选定医疗机构的预防保健科所有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随机抽取10名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结果 在所调查的医护人员中,95.1%的人认为保健科在疾病控制、甚至传染病控制中起作用,60.5%的人认为预防保健科是公共卫生管理科室,86.4%的人对预防保健科工作比较满意,87.7%的人关注预防保健科的发展,63.3%的人认为预防保健科的现状能适应目前工作,预防保健科需要改革(75.9%).同时建议加强对预防保健科工作的宣传;改善办公条件;提高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人员待遇;加强与一线科室的联系;增加保健科的人员;加强预防宣传教育工作,政府承担经费等方面.结论 要加强预防保健科人员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同时调整保健科工作人员数量和专业结构.
作者:韩同武;李玉秦;李锋;郑天柱;董蒲梅;李肖红;梁士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高校中、老年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血液生化指标在脂肪肝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整群抽取湖南文理学院≥45岁以上教职工538人,调查其饮食和行为习惯、体格检查、血液生化以及肝脏实时超声检查.结果 538例研究对象,约占该院中、老年人口的86.8%(538/620),脂肪肝患病率为27.9%(150/538),不同年龄与性别患病率有差别.脂肪肝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水平均高于非脂肪肝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非脂肪肝组相比分别呈下降和升高(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P<0.01),其升高异常率明显大于非脂肪肝组(P<0.01).ALT与FBG、TG、TC存在正相关,与HDL-C存在负相关;AST与TC、ALT存在正相关;其中ALT与TG、HDL-C相关具极显著性,AST与ALT相关具极显著性.结论 该院中老年教工脂肪肝患病率男性较女性高,男女性别内部患病率存在年龄差异;热量过剩可能是其主要病因;脂肪肝患者多项血液生化指标异常,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可作为脂肪肝确诊及评估的有效手段.
作者:庄景凡;揭光勇;周伯钦;周四喜;王文初;张生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湖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的CD4细胞计数检测情况及在不同治疗时段的变化特点.方法 利用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基本信息数据库以及实验室检测数据库,分析了湖北省2003年以来抗病毒治疗病人的CD4细胞计数检测情况,计算不同年份进入治疗的艾滋病病人在2003-2007年3月28日之间按照要求进行CD4随访检测率和开始抗病毒治疗后1年内按照要求随访检测率,并分析了不同治疗时段(治疗基线、治疗3、6、9、12以及18个月时)的CD4细胞计数变化特点.结果 湖北省2003-2006年间抗病毒治疗人数累计达到1 211人,累计CD4随访检测率呈上升趋势,治疗3、6、9、12以及18个月时,同治疗基线CD4相比,CD4细胞数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治疗的头3个月内CD4细胞数平均增加29.21个/月,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D4增幅减慢.结论 艾滋病病人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以后,CD4细胞计数逐渐上升,在治疗3个月时增幅明显,此后缓慢上升.CD4细胞计数检测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抗病毒治疗CD4随访检测比例不断上升,CD4检测试剂的需求逐年增加,应加强计划管理保证试剂的充足供应.
作者:汤恒;占发先;彭庭海;陈慧萍;褚小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脂细胞衍生亮氨酸氨基肽酶(A-LAP)基因的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关联分析,严格按照标准对湖南地区汉族随机选取,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5例,正常对照135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对两组对象的A-LAP的828 A>G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AA,GG,AG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在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1.5%、1.5%、37.0%,在高血压病组中分别为48.1%、5.9%、45.9%,两组间基因型频率比较χ2=7.075,df=2,P=0.029,差异有显著性;A和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正常对照组中分别为80.0%、20.0%,在高血压病组中分别71.1%、28.9%,A和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χ2=5.775,df=1,P=0.016,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多基因联合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组A-LAP等位基因G的频率高于等位基因A,828 A>G对发生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相对危险有协同作用.
作者:袁晓;王兵;王晓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近几年高考体检中学生谷丙转氨酶(ALT)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结果变化状况.方法 用ELISA法进行血清HBsAg检测,ALT采用速率法测定,40 U/L以上者为异常.结果 36 175名学生HBsAg阳性,阳性率6.3%,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年度间差异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城区学校学生HBsAg阳性率5.54%,镇区学校学生HBsAg阳性率7.0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要加强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尤其是镇区学校和外来工子女学生.
作者:罗北京;吴清时;郑禾香;苏玲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改进清洁灌肠方法,改善灌肠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方法 将128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良清洁灌肠方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每次灌入的液体量明显增加(P<0.01),灌肠次数显著减少(P<0.01),患者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1),灌肠效果明显改善(P<0.05).结论 改良清洁灌肠方法改善了清洁灌肠效果,并减少了灌肠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
作者:李宇林;殷白漫;伍君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炎症期血中炎性因子如瘦素(lepti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与呼吸功能的相关关系.方法 将49例COPD患者急性炎症期血leptin、HsCRP、TNF-α及动脉血气分析与其炎症控制期作自身对比分析,并分析急性炎症期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炎症期与炎症控制期leptin、HsCRP及TNF-α及动脉血气pH值、PaCO2、PaO2、SaO2比较差异亦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急性炎症期COPD患者各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示:leptin与HsCRP及TNF-α及动脉血气之PaCO2呈显著正相关(P<0.05~0.001);leptin与动脉血气之pH值、PaO2呈显著负相关(P<0.05~0.005);TNF-α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H值、PaO2呈显著负相关(P<0.05~0.005).HsCRP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H值、PaO2呈显著负相关(P<0.05~0.005).结论 leptin可能是COPD急性炎症期的炎性标志物;leptin、HsCRP及TNF-α等炎性因子升高可能加重COPD患者全身各系统代谢的紊乱.
作者:赵修斌;曾亚;肖云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对患者免疫状况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我科8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西医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结合组),常规治疗组口服左旋咪唑和西米替丁,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观察二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检测二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值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 结合组比常规治疗组疗效好,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合组外周血CD3、CD4及CD4/CD8比率提高程度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合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降低程度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二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可靠,能明显减少患者复发次数和程度,溃疡面愈合时间短,无明显不良反应,并能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等,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周伟民;陈伟红;张群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性病门诊病人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倾向变化,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1 023例患者的标本进行了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1 023例标本中支原体培养阳性535例,阳性率为52.29%(535/1 023),其中UU感染458例,占44.77%(458/1 023),Mh感染20例,占2%(20/1 023),UU+Mh感染57例,占5.57%(57/1 023).支原体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较敏感.对罗红霉素、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结论 加强对支原体耐药监测,指导临床正确选择药物.
作者:袁利和;朱文斌;杨梅;钟江红;刘朵;李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临湘市中小学生HBV感染状况,为今后中小学生开展乙型肝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小学、3所初中、4所高中在校生9 298名为调查对象,采用ELISA法进行HBV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 临湘市中小学生HBV感染率为54.51%,HBsAg、抗-HBs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5.88%、31.36%、1.68%.男女生HBsAg和城乡学生HBsAg阳性率均差异显著(P<0.05).6~8岁组学生的HBsAg阳性率(1.18%)低(P<0.05).感染模式以单项抗-HBs阳性比例高,为57.54%.乙肝五项标志物全阴者占45.49%.结论 临湘市自1992年逐步普及乙肝疫苗对新生儿进行预防接种以来,中小学生自然感染模式呈现低感染、高保护性特点.应继续加强农村中小学生和易感者的乙肝疫苗接种和乙肝疫苗加强接种工作,提高学生群体免疫水平,对学生乙肝防治十分必要.
作者:孙伟波;杨兵生;梅丹;虞海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Smad4特异的RNA干扰质粒载体,为探讨抑制Smad4表达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意义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Smad4基因核苷酸序列,选择设计能转录小发夹结构RNA(Small hairpin RNAs,shRNA)的DNA序列,并与psilencer3.1-H1-hygro质粒载体连接,构建真核表达载体,使用限制性内切酶鉴定及测序鉴定是否为阳性克隆.结果 成功构建psilencer3.1-Smad4载体,拟进一步采用RNAi技术观察其对Smad4基因表达的抑制情况,从而研究其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结论 Smad4-siRNA真核表达载体被成功构建.
作者:李萍;范玉强;曹武奎;梁树人;李天;郄春花;戴晨阳;李秀梅;徐健;刘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技术,对56例胃腺癌组织、40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56例正常胃组织中IGF-1和bcl-2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胃腺癌组织中IGF-1及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71%、55.36%,正常胃组织中IGF-1及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86%、10.71%,胃腺癌组织中IGF-1及bcl-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IGF-1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分化程度相关(P<0.05);bcl-2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TNM分期相关(P<0.05);IGF-1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胃腺癌组织中IGF-1及bcl-2的过表达共同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两者联合检测有更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怀生;裴丽霞;夏惠丽;郑新华;闫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GPP的发病机理复杂,目前较重视的是免疫机制,且PMN在GPP的发病中的重要作用;GPP诱发的原因很多,感染、各种药物、低钙、妊娠等,其诱因的多样性提醒临床工作中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诱发GPP.
作者:金彩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19片段角蛋白(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β2微球蛋白(β-MG)联合检测提高肺癌的阳性率,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治疗的依据.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和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肺癌、50例肺良性疾病和40例正常人血清CYFRA21-1、NSE、CEA和β2-MG的水平.结果 肺癌4项标志物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其中CYFRA21-1阳性率以鳞癌高(76.2%),与其它型肺癌存在显著差异.NSE阳性率以小细胞性肺癌高(79.1%),与其它型肺癌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CYFRA21-1、NSE、CEA、β2-MG是诊断肺癌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组合,有助于提高肺癌诊断的阳性率、特异性和准确性.
作者:陈虎云;蒋显勇;陈婕;舒洋;李国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