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金荣;李明慧;陈小萍;李辞修
目的 了解2010年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区内退水后、蓄水前的蚊虫种类构成和密度情况,为蚊媒后续监测及蚊媒病的防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在三峡库区上、中、下游选择4个典型消落区作为监测点,于2010年分别在库区退水后和蓄水前进行蚊媒监测.每个监测点按10m海拔高程差设置3个梯度,每个梯度每次设3盏诱蚊灯.结果 2010年消落区成蚊监测共布放90灯次,捕获蚊虫101只,其中三带喙库蚊22只,占捕获总数的21.78%;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各占16.83%;骚扰阿蚊占6.93%,其他蚊种占37.63%.结论 三峡水库消落区提供了蚊类孳生环境,蚊密度处于低水平,表现了低海拔向高海拔的递减趋势;消落区存在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和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
作者:郭玉红;张静;刘小波;孟凤霞;鲁亮;王君;任东升;常昭瑞;毛德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2011年深圳市第26届大学生运动会(大运会)病媒生物控制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和保障策略.方法 对深圳市病媒生物种群、密度消长情况以及危害程度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依据2009-2011年大运会场馆及周边环境病媒生物密度消长情况、病原与抗药性监测结果,提出大运会召开期间虫媒传染病发生的危害性以及病媒生物可能造成的骚扰影响,制定大运会病媒生物控制保障策略.结果 大运会在深圳市召开期间存在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发生和病媒生物造成骚扰的危险;健全的管理体制与完善的突发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实施方案、科学的密度监测与风险评估、合理用药、应急演练、全员培训、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组建等措施成为大运会病媒生物控制的主要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保障大运会举办期间不发生病媒生物危害的影响.结论 第26届大运会举办期间未发生病媒生物危害及骚扰的控制目标,为今后大型活动的公共卫生保障尤其是病媒生物控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林良强;张韶华;梁焯南;李剑锋;张燕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用96孔酶标板法检测家蝇血淋巴黑化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用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单菌和大肠埃希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菌分别体外刺激家蝇3龄幼虫的血淋巴,通过96孔酶标板法分析菌刺引起的家蝇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菌刺与家蝇黑化反应的关系.结果 相比正常对照的起始A490值,1~3号样品的起始A490值随加菌量的增多依次递增,其增幅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33~1.38倍,金黄色葡萄球菌1.30~2.40倍,藤黄微球菌2.60~3.00倍,大肠埃希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菌1.40~3.80倍.显然,菌刺可使家蝇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增高,菌刺浓度越大,黑化反应越强,单菌刺激的效果依次为藤黄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菌刺激的效果要比单菌好.结论 用96孔酶标板法检测菌刺家蝇血淋巴黑化反应的变化可行.
作者:郭文宗;辛正;刘政明;王蕾;朱文刚;李殿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结合目前有害生物防治业(PCO)市场化运作现状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系统应用于PCO市场化运作监督管理中.对市场监管、企业自律、合同签约等环节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进行分析,确定有害生物防制监管中的关键控制点,提出项目招投标、现场实施、技术评估是市场化运行监管中的关键环节,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控制及纠偏措施.旨在为PCO市场化操作的良好运行提供一个新思路,以引导、促进PCO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潘国绍;何粟海;蒋洪;王春辉;何学军;徐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2003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商丘市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率为15.55%[1].针对商丘市土源性线虫的流行状况,先后实施大规模人群的驱虫治疗、农村改水改厕等防治措施.为评价防治效果并掌握商丘市土源性线虫病的感染现状,本调查通过粪检收集相关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作者:邓同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和健康人群HLA-B及HLA-DQ基因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探讨人感染汉坦病毒与其遗传特性间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ASP-PCR)技术对HLA-B及HLA-DQ区域上的5个SNP位点进行扩增,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探讨SNP与人群汉坦病毒感染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 筛选HFRS患者阳性标本24份,同时采集与病例相匹配的健康人群标本51份.rs34933313位点患者组和对照组的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17%和29.41%,GG基因型为12.50%和15.69%,CG基因型为83.33%和54.90%.CC、GG基因型频率患者组低于对照组,CG基因型频率患者组高于对照组,且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50,P=0.029).其他4个位点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s34933313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人群汉坦病毒感染有关,可能会增加人群感染该病毒的风险.HLA-B基因可能与人群感染汉坦病毒存在相关性.
作者:李琦;韩旭;魏亚梅;韩占英;张艳波;齐顺祥;许永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掌握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感染菌群,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省疫情选取调查点,采集鼠、猪、青蛙的血或肾、尿标本进行钩体培养,采集人、鼠血清测定抗体,分析钩体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结果 宿主动物调查显示,鼠密度为5.83%,以黄毛鼠、黄胸鼠和针毛鼠为主,分别占29.87%、28.19%和17.11%,首次从长泰县白腹巨鼠分离出钩体.鼠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11.04%,主要感染菌群为秋季群、澳洲群和流感伤寒群,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8.25%,感染菌群以秋季群、致热群、七日热群和澳洲群为主.结论 福建省鼠类和人群感染钩体菌群复杂,应切实做好钩体病的监测工作.
作者:徐国英;林代华;潘敏楠;李述杨;王加熊;周淑姮;何似;刘菁;韩腾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高原鼢鼠寄生蚤种类,在种群水平分析蚤的组成和空间分布,为进一步明确高原鼢鼠寄生蚤的区系特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鼢鼠死捕弓箭诱捕鼢鼠,梳检每只鼢鼠的所有寄生蚤,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 在18个样点中共捕获高原鼢鼠282只,其中染蚤鼠203只,总染蚤率为71.99%;共检获体表寄生蚤835匹,总体蚤指数为2.96匹/只;聚类分析显示,所有样点聚成3大支系,其中A支系副规新蚤占优势,B支系鞍新蚤占优势,C支系感染的总蚤数少.结论 副规新蚤在青海湖周边占绝对优势,青海省东南部地区是鞍新蚤特有的分布区,黄河并未对寄生蚤的区系产生影响.
作者:陈洪舰;邓小弓;申希平;曹红霞;马俊英;张同作;苏建平;林恭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自1987年以来,石家庄市由于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从未开展过传疟媒介专项调查,仅在西柏坡宾馆偶然采集到中华按蚊标本,已记录于《石家庄市主要媒介生物名录》[1],其后未开展调查.根据《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要求,我们于2012年选择平山和藁城县开展传疟媒介按蚊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翟士勇;赵志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阿拉善黄鼠和达乌尔黄鼠的分类鉴定方法.方法 运用DNA条形码技术测定两地黄鼠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CO Ⅰ)基因序列,分析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NJ树.结果 11份阿拉善黄鼠的种内遗传距离<2%,4份达乌尔黄鼠的种内遗传距离<1%,两地黄鼠的遗传距离介于8%~9%之间,同时,NJ树将两地黄鼠分成2个独立分支.结论 阿拉善黄鼠为独立物种.DNA条形码技术可用于黄鼠种类鉴定.
作者:陈宝宝;孙养信;安翠红;霍丽霞;范锁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登革热近年来在广州地区多次暴发流行,给居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发展等带来严重影响.白纹伊蚊作为广州地区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对于突发的大规模登革热疫情只能依赖卫生杀虫剂迅速降低成蚊密度,控制其流行.而卫生杀虫剂的反复使用,必定带来抗药性的产生.该文总结了近5年登革热与白纹伊蚊研究、白纹伊蚊在广州地区的变化趋势及抗药性研究的相关报道,探讨广州地区对白纹伊蚊等虫媒进一步的防制对策.
作者:高健荣;刘金华;刘戟环;刘世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江苏省沿海地区重要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及其危害情况,为预防沿海地区病媒生物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沿海6个县(市)作为监测点进行病媒生物监测,并同时收集2013年沿海地区病媒生物性疾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江苏省沿海地区2002年6月至2013年蚊、蝇、鼠和蜚蠊的平均密度分别为1.22只/(灯·h)、19.78只/笼、2.07%和0.33只/张;沿海地区病媒生物性疾病主要以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恙虫病和疟疾为主,3种疾病2013年发病率均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其发病率分别为1.09/10万、1.53/10万和0.76/10万.结论 沿海地区气象和生境的变化可能会对病媒生物以及病媒生物性疾病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加强江苏省沿海地区HFRS、恙虫病和疟疾等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疫苗接种,积极开展灭鼠、灭蚊等工作,有效地降低病媒生物性疾病发病水平.
作者:张育富;褚宏亮;刘大鹏;杨维芳;刘慧;陈红娜;周明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气象因素(组合)对白纹伊蚊密度的影响,及其在白纹伊蚊综合治理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matlab多元逐步回归和神经网络研究上海地区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白纹伊蚊密度变化与气象因素间的关系.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y=-18.206 64x2+3.066 16x3-3.383 90x4+1.891 53x7+1.689 86x8+25.939 46x13+1.936 35x18-2217.100 90.其中x2代表低气温,x3代表20-20降雨量(前一日20:00到次日20:00总降雨量),x4代表日照时数,x7代表低相对湿度,xs代表日平均风速,x13代表20:00温度,x18代表08:00气压.回归方程获得较好的预测(拟合)结果,R-square为0.89700,采用神经网络的方法R-square为0.913 19,在此应用场景下神经网络比回归分析具有更好的实际效果.结论 与蚊虫密度相关的气象因素主要为低气温、20-20降雨量、日照时数、低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20:00温度和08:00气压.
作者:周毅彬;冷培恩;顾君忠;龙春宇;陈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为解决蝇类形态学鉴定的不足,建立基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对蝇类进行分子鉴定.方法 选取烟台口岸常见的16只蝇类作为研究对象,形态学鉴定后,取蝇的单后足代表微量组织,提取总DNA.依据资料,选取CO Ⅰ国际通用引物LC01490:5'-GGT CAA CAA ATC ATA AAG ATA TTG G-3',HC02198:5'-TAA ACT TCA GGG TGA CCA AAA AAT CA-3',建立PCR体系,完善PCR程序,有效扩增蝇类的CO Ⅰ基因.纯化PCR产物后进行序列测定和比对.此外,应用Mega 5.05软件分别用大似然法、邻接法、大简约法分析系统发育,构建系统发育树比较进化关系.结果 16只蝇类CO Ⅰ基因扩增片段长度为690 bp,其中A+T平均含量高达68.53%.序列比对结果及系统进化关系显示,16只蝇类CO Ⅰ基因的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可成功扩增蝇类的CO Ⅰ基因,其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完全一致,尤其适用于微量组织样本的鉴定.
作者:王颖;鲁闽;李金庆;刘明杰;岳巧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掌握建德市病媒生物的季节性消长规律,为制定防制规划及控制相关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圆形分布法统计分析建德市2008-2012年鼠类、蚊类、蝇类、蜚蠊密度监测数据.结果 建德市2008-2012年鼠类季节性消长的高峰时点为6月25日,高峰时期为2月14日至11月3日;蚊类的高峰时点为7月5日,高峰时期为5月21日至8月18日;蝇类的高峰时点为7月5日,高峰时期为5月1日至9月7日;蜚蠊的高峰时点为9月8日,高峰时期为6月30日至11月16日.结论 圆形分布法能定量掌握病媒生物的季节消长规律,从而为预防相关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蒋莹;徐哲;许旭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雷公藤甲素饵剂和莪术醇饵剂对达乌尔黄鼠的防治效果,为草原黄鼠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试验,对比观察试验区与对照区鼠密度、雄鼠睾丸下降情况、雌鼠怀胎率、胎鼠数指标差异,判断雷公藤甲素饵剂和莪术醇饵剂的防治效果.结果 雷公藤甲素饵剂试验区鼠密度下降了23.62%,雄鼠睾丸下降率降低了62.50%,雌体怀胎下降率为71.32%,平均胎仔数下降率为44.62%;莪术醇饵剂试验区雄鼠睾丸下降率为25.00%,雌体怀胎下降率为73.78%,平均胎仔数下降率为32.75%.结论 雷公藤甲素制剂对达乌尔黄鼠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和抗生育作用;莪术醇饵剂对达乌尔黄鼠具有抗生育作用.
作者:田葆萍;李华宇;王育兵;王中民;谭崇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黑线仓鼠的食物组成,分析食物结构的动态发生规律,为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及可持续治理技术方案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2003年6-10月和2004年3-5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地区,采用夹线取样法捕获黑线仓鼠,对捕获鼠颊囊内植物种子和胃内容物进行鉴定和分析,研究浑善达克沙地黑线仓鼠的食性及其动态.结果 在研究地区,沙地植物种子为黑线仓鼠的主要取食物,占食物组成的55%以上,其余部分为昆虫与植物茎叶;在沙地昆虫资源多的月份,黑线仓鼠存贮大量昆虫.结论 沙地植物种子为黑线仓鼠的主要取食物,随着沙地种子成熟时间、种子资源蕴藏量不同,黑线仓鼠的食性表现出季节性.
作者:彭真;王勇;范尊龙;李亚衡;徐云虎;贺兵;王玉梅;赵景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对北京市昌平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园区内刺猬携带的中华革蜱进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SFGR进行鉴定,并进行系统进化特征分析.结果 SFGR对DH82细胞产生明显细胞病变;Gimenez染色后,可见较多清晰的立克次体被染成紫红色;细菌16S基因测定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6株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BJ-90株相应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SFGR位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进化分支内,确认其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结论 北京市昌平区存在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该地区存在北亚热自然疫源地的可能性.
作者:贺金荣;李明慧;陈小萍;李辞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登封市屠宰场生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带菌率、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分布等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屠宰场生猪扁桃体及回盲部内容物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并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 从196份生猪咽拭子中分离出107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出率为54.59%;从196份生猪肛拭子中分离出36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出率为18.37%.检出菌血清型为0:3,生物型为3型,I型(ail+、ys tA+、ystB、adA+、virF+)占93.71%(134/143),Ⅱ型(ail+、stA+、ystB-、yadA-、virF-)占6.29%(9/143).结论 登封市生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以致病性菌株为主,今后应加强该菌的进一步监测工作.
作者:张胜勇;夏胜利;王德祥;张锦;李洪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虫螨腈在<300 mg/kg浓度时对白蚁没有驱避性,其对白蚁的毒性由本身的施用浓度决定.外界环境(如pH值、有机碳含量、土壤粘性等)也会影响虫螨腈对白蚁的毒性.此外,白蚁的品种、品级也会影响其对虫螨腈的耐受性.高浓度的虫螨腈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会比较长,但在模拟施工条件下关于虫螨腈持效期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见.虫螨腈可以通过复配或其他方式来达到很高的增效目的.虫螨腈会在一些白蚁群体中进行横向传递.建议利用虫螨腈驱避性小、复配有增效及在白蚁群体中可横向传递的特性来制作白蚁饵剂系统控制白蚁危害.
作者:何利文;林雁;张睿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