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市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

周毅彬;冷培恩;顾君忠;龙春宇;陈鹏

关键词:白纹伊蚊, 成蚊密度, 气象因素
摘要:目的 研究气象因素(组合)对白纹伊蚊密度的影响,及其在白纹伊蚊综合治理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matlab多元逐步回归和神经网络研究上海地区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白纹伊蚊密度变化与气象因素间的关系.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y=-18.206 64x2+3.066 16x3-3.383 90x4+1.891 53x7+1.689 86x8+25.939 46x13+1.936 35x18-2217.100 90.其中x2代表低气温,x3代表20-20降雨量(前一日20:00到次日20:00总降雨量),x4代表日照时数,x7代表低相对湿度,xs代表日平均风速,x13代表20:00温度,x18代表08:00气压.回归方程获得较好的预测(拟合)结果,R-square为0.89700,采用神经网络的方法R-square为0.913 19,在此应用场景下神经网络比回归分析具有更好的实际效果.结论 与蚊虫密度相关的气象因素主要为低气温、20-20降雨量、日照时数、低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20:00温度和08:00气压.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CO Ⅰ基因的媒介蝇类快速分子鉴定研究

    目的 为解决蝇类形态学鉴定的不足,建立基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对蝇类进行分子鉴定.方法 选取烟台口岸常见的16只蝇类作为研究对象,形态学鉴定后,取蝇的单后足代表微量组织,提取总DNA.依据资料,选取CO Ⅰ国际通用引物LC01490:5'-GGT CAA CAA ATC ATA AAG ATA TTG G-3',HC02198:5'-TAA ACT TCA GGG TGA CCA AAA AAT CA-3',建立PCR体系,完善PCR程序,有效扩增蝇类的CO Ⅰ基因.纯化PCR产物后进行序列测定和比对.此外,应用Mega 5.05软件分别用大似然法、邻接法、大简约法分析系统发育,构建系统发育树比较进化关系.结果 16只蝇类CO Ⅰ基因扩增片段长度为690 bp,其中A+T平均含量高达68.53%.序列比对结果及系统进化关系显示,16只蝇类CO Ⅰ基因的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可成功扩增蝇类的CO Ⅰ基因,其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完全一致,尤其适用于微量组织样本的鉴定.

    作者:王颖;鲁闽;李金庆;刘明杰;岳巧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内蒙古浑善达克地区黑线仓鼠的食性及其动态

    目的 研究黑线仓鼠的食物组成,分析食物结构的动态发生规律,为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及可持续治理技术方案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2003年6-10月和2004年3-5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地区,采用夹线取样法捕获黑线仓鼠,对捕获鼠颊囊内植物种子和胃内容物进行鉴定和分析,研究浑善达克沙地黑线仓鼠的食性及其动态.结果 在研究地区,沙地植物种子为黑线仓鼠的主要取食物,占食物组成的55%以上,其余部分为昆虫与植物茎叶;在沙地昆虫资源多的月份,黑线仓鼠存贮大量昆虫.结论 沙地植物种子为黑线仓鼠的主要取食物,随着沙地种子成熟时间、种子资源蕴藏量不同,黑线仓鼠的食性表现出季节性.

    作者:彭真;王勇;范尊龙;李亚衡;徐云虎;贺兵;王玉梅;赵景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武汉市社区人群灭鼠知识认知情况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武汉市社区人群对灭鼠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居民灭鼠意愿及知识来源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干预活动,探索社区灭鼠宣传教育的有效模式和方法,评价干预效果,为制定适宜的社区灭鼠宣传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在武汉市江岸区和江汉区所辖的4个街道,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方法,从每个样本街道中各抽取1~2个社区,共抽取7个社区,分为试验社区和对照社区,分别抽取18岁以上人群进行知信行(KAP)问卷调查.结果 试验社区90.0%的受访居民对2011年的灭鼠表示满意,高于对照社区的29.2%(x2=109.601.P<0.01).15.0%的试验社区及59.4%的对照社区受访居民住宅中发现鼠类.试验社区居民对灭鼠常识及相关情况的知晓率高于对照社区(P<0.05),其中大部分问卷条目的知晓率差异明显,其他问卷条目的知晓率差异不明显.在对照社区和试验社区中,一般小区78.8%的居民购买灭鼠药械消灭其住宅中鼠类花费<5元,47.5%的居民拒绝即便是免费的防鼠服务.结论 在社区灭鼠工作中,需要进行长期多途径、针对性强的灭鼠宣传.该调查对未来武汉全市灭鼠教育有指导意义.

    作者:周良才;吴太平;梁建生;包继永;陈晓敏;朱军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阿拉善黄鼠和达乌尔黄鼠

    目的 探索阿拉善黄鼠和达乌尔黄鼠的分类鉴定方法.方法 运用DNA条形码技术测定两地黄鼠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CO Ⅰ)基因序列,分析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NJ树.结果 11份阿拉善黄鼠的种内遗传距离<2%,4份达乌尔黄鼠的种内遗传距离<1%,两地黄鼠的遗传距离介于8%~9%之间,同时,NJ树将两地黄鼠分成2个独立分支.结论 阿拉善黄鼠为独立物种.DNA条形码技术可用于黄鼠种类鉴定.

    作者:陈宝宝;孙养信;安翠红;霍丽霞;范锁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淡色库蚊抗药性测定中不同容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研究

    目的 评估淡色库蚊抗药性测定中容器类型对结果的影响,确定能否用一次性杯子代替玻璃烧杯进行实验,从而达到提高实验效率的目的.方法 从野外采集淡色库蚊幼虫,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渍法,分别测定在玻璃烧杯、一次性塑料杯或一次性纸杯3种容器类型下,淡色库蚊幼虫对溴氰菊酯、仲丁威和双硫磷的LC50及95%可信区间(95%CI),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在玻璃烧杯、一次性塑料杯和一次性纸杯依次作为实验容器的条件下,淡色库蚊幼虫对溴氰菊酯的LC50及95%CI分别为0.002 009 (0.001 654~0.002 449)、0.003 858 (0.003 062~0.005 224)和0.005 459 (0.004 051~0.008 757) mg/L,玻璃杯与2种一次性杯子间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仲丁威的LC50及95% CI分别为0.3470(0.3059~0.3821)、0.2575(0.2118~0.3095)和0.4844 (0.4460~0.5232) mg/L,玻璃杯与一次性塑料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一次性纸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双硫磷的LC50及95%CI分别为0.000 955(0.000 816~0.001 094)、0.003 007(0.002 661~0.003 407)和0.003 830(0.003 450~0.004256) mg/L,玻璃杯与2种一次性杯子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用不同杯子测定蚊幼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溴氰菊酯的测定结果受浓度的影响小于双硫磷;双硫磷浓度越高杯子的影响越小.结论 在对蚊幼虫的抗药性测定中,玻璃杯是佳选择,而一次性杯子可能因对杀虫剂有吸附作用而使测定的结果发生偏差,使用一次性杯子替代玻璃杯时应该特别注意现做评估.

    作者:林国松;张晓越;刘欣;孟凤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一例输入性板齿鼠的种类鉴定与分析

    目的 对1份从入境集装箱中检获的鼠样品进行种类鉴定.方法 运用形态学方法及DNA条形码技术进行鉴定分析.结果 鼠样品体长约252 mm,尾长220 mm,后足长40 mm,毛色呈黑褐色,cytB基因序列与板齿鼠同源性为接近,与不同板齿鼠的遗传距离为0.048~0.175.结论 经形态鉴定和DNA条形码比对,确定为板齿鼠,系浙江省口岸首次检获该鼠种,为加强外来医学媒介生物防控提供了基础依据.

    作者:胡群;马思杰;马研;梅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江苏省沿海地区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危害调查

    目的 了解江苏省沿海地区重要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及其危害情况,为预防沿海地区病媒生物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沿海6个县(市)作为监测点进行病媒生物监测,并同时收集2013年沿海地区病媒生物性疾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江苏省沿海地区2002年6月至2013年蚊、蝇、鼠和蜚蠊的平均密度分别为1.22只/(灯·h)、19.78只/笼、2.07%和0.33只/张;沿海地区病媒生物性疾病主要以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恙虫病和疟疾为主,3种疾病2013年发病率均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其发病率分别为1.09/10万、1.53/10万和0.76/10万.结论 沿海地区气象和生境的变化可能会对病媒生物以及病媒生物性疾病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加强江苏省沿海地区HFRS、恙虫病和疟疾等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疫苗接种,积极开展灭鼠、灭蚊等工作,有效地降低病媒生物性疾病发病水平.

    作者:张育富;褚宏亮;刘大鹏;杨维芳;刘慧;陈红娜;周明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四川省等翅目一新纪录

    目的 了解四川省攀枝花市境内等翅目昆虫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大面积广泛调查的方法,以乡镇行政区为调查单位,在每个调查单位范围内的房屋建筑区、园林绿地区、山坡草地及林区等生境中采集白蚁标本.结果 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境内采集等翅目白蚁标本106号,隶属2科4属6种.结论 四川省首次采集、记录到直颚大白蚁,属该省等翅目新纪录.

    作者:彭晓涛;谭速进;陈华;严少辉;陈尚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雷公藤甲素饵剂与莪术醇饵剂防治达乌尔黄鼠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雷公藤甲素饵剂和莪术醇饵剂对达乌尔黄鼠的防治效果,为草原黄鼠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试验,对比观察试验区与对照区鼠密度、雄鼠睾丸下降情况、雌鼠怀胎率、胎鼠数指标差异,判断雷公藤甲素饵剂和莪术醇饵剂的防治效果.结果 雷公藤甲素饵剂试验区鼠密度下降了23.62%,雄鼠睾丸下降率降低了62.50%,雌体怀胎下降率为71.32%,平均胎仔数下降率为44.62%;莪术醇饵剂试验区雄鼠睾丸下降率为25.00%,雌体怀胎下降率为73.78%,平均胎仔数下降率为32.75%.结论 雷公藤甲素制剂对达乌尔黄鼠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和抗生育作用;莪术醇饵剂对达乌尔黄鼠具有抗生育作用.

    作者:田葆萍;李华宇;王育兵;王中民;谭崇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山西省太岳山地区有瓣蝇类分类研究

    目的 对山西省太岳山地区有瓣蝇类进行分类研究和整理.方法 在山西省太岳山地区以网捕为主笼诱为辅的方式,广泛采集有瓣蝇类昆虫,并通过针插的方式制作标本.根据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在显微镜下根据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通过调查研究及整理发现山西省太岳山地区有瓣蝇类8科75属168种.包括粪蝇科1属1种,花蝇科13属26种,厕蝇科1属10种,蝇科22属70种,丽蝇科11属22种,麻蝇科14属21种,寄蝇科12属17种,皮蝇科1属1种,其中山西省太岳山地区产模式种5种.结论 山西省太岳山地区有瓣蝇类物种丰富、多样,并具特有性特点.

    作者:马光;季延娇;王明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汉坦病毒感染者与非感染者HLA-B、DQ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目的 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和健康人群HLA-B及HLA-DQ基因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探讨人感染汉坦病毒与其遗传特性间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ASP-PCR)技术对HLA-B及HLA-DQ区域上的5个SNP位点进行扩增,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探讨SNP与人群汉坦病毒感染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 筛选HFRS患者阳性标本24份,同时采集与病例相匹配的健康人群标本51份.rs34933313位点患者组和对照组的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17%和29.41%,GG基因型为12.50%和15.69%,CG基因型为83.33%和54.90%.CC、GG基因型频率患者组低于对照组,CG基因型频率患者组高于对照组,且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50,P=0.029).其他4个位点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s34933313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人群汉坦病毒感染有关,可能会增加人群感染该病毒的风险.HLA-B基因可能与人群感染汉坦病毒存在相关性.

    作者:李琦;韩旭;魏亚梅;韩占英;张艳波;齐顺祥;许永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96孔酶标板法检测家蝇血淋巴黑化反应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用96孔酶标板法检测家蝇血淋巴黑化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用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单菌和大肠埃希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菌分别体外刺激家蝇3龄幼虫的血淋巴,通过96孔酶标板法分析菌刺引起的家蝇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菌刺与家蝇黑化反应的关系.结果 相比正常对照的起始A490值,1~3号样品的起始A490值随加菌量的增多依次递增,其增幅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33~1.38倍,金黄色葡萄球菌1.30~2.40倍,藤黄微球菌2.60~3.00倍,大肠埃希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菌1.40~3.80倍.显然,菌刺可使家蝇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增高,菌刺浓度越大,黑化反应越强,单菌刺激的效果依次为藤黄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菌刺激的效果要比单菌好.结论 用96孔酶标板法检测菌刺家蝇血淋巴黑化反应的变化可行.

    作者:郭文宗;辛正;刘政明;王蕾;朱文刚;李殿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商丘市2010-2012年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

    2003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商丘市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率为15.55%[1].针对商丘市土源性线虫的流行状况,先后实施大规模人群的驱虫治疗、农村改水改厕等防治措施.为评价防治效果并掌握商丘市土源性线虫病的感染现状,本调查通过粪检收集相关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作者:邓同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近5年广州地区白纹伊蚊研究进展及防制对策

    登革热近年来在广州地区多次暴发流行,给居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发展等带来严重影响.白纹伊蚊作为广州地区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对于突发的大规模登革热疫情只能依赖卫生杀虫剂迅速降低成蚊密度,控制其流行.而卫生杀虫剂的反复使用,必定带来抗药性的产生.该文总结了近5年登革热与白纹伊蚊研究、白纹伊蚊在广州地区的变化趋势及抗药性研究的相关报道,探讨广州地区对白纹伊蚊等虫媒进一步的防制对策.

    作者:高健荣;刘金华;刘戟环;刘世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野生喜马拉雅旱獭实验室内对不同饵料的适口性观察

    野生喜马拉雅旱獭是以选择性摄食带晨露的嫩草尖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大型食草啮齿动物.在自然界中,对于放到洞口的食物均不取食,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本研究旨在观察野生喜马拉雅旱獭对不同饵料的适口性[1],为现场工作条件下饲喂野生喜马拉雅旱獭提供途径和方法,同时为喜马拉雅旱獭实验动物化提供生物学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来源 野生喜马拉雅旱獭捕自青海省祁连县青羊沟村,共20只,体重3500~7500 9,雌性6只,雄性14只.

    作者:郭文涛;陈芝正;胡国元;杜鹏程;吴海生;加洛;曾诚;陈洪舰;尕布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福建省201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和感染菌群分析

    目的 掌握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感染菌群,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省疫情选取调查点,采集鼠、猪、青蛙的血或肾、尿标本进行钩体培养,采集人、鼠血清测定抗体,分析钩体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结果 宿主动物调查显示,鼠密度为5.83%,以黄毛鼠、黄胸鼠和针毛鼠为主,分别占29.87%、28.19%和17.11%,首次从长泰县白腹巨鼠分离出钩体.鼠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11.04%,主要感染菌群为秋季群、澳洲群和流感伤寒群,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8.25%,感染菌群以秋季群、致热群、七日热群和澳洲群为主.结论 福建省鼠类和人群感染钩体菌群复杂,应切实做好钩体病的监测工作.

    作者:徐国英;林代华;潘敏楠;李述杨;王加熊;周淑姮;何似;刘菁;韩腾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基于大熵模型的中华按蚊潜在分布预测

    目的 构建中华按蚊潜在分布和生物气候因子关系模型,研究影响中华按蚊潜在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预测中华按蚊在中国的潜在分布,为在中国消除疟疾提供媒介分布的数据支持.方法 根据2005-2010年媒介按蚊监测数据,应用大熵模型(MaxEnt),采用“10%训练存在逻辑阈值”定义小适生环境阈值,划分中华按蚊的适生区和非适生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估算暴露于中华按蚊分布区内的人群数量.结果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方法来检验模型精度,得到的AUC值2005-2010年分别为0.814、0.791、0.783、0.801、0.774和0.802,显示预测精度较好.模型结果表明,年总降雨量、年平均气压、湿季降雨量、冷月低气温对中华按蚊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结论 2005-2010年,中华按蚊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和暴露人口均呈缩减趋势.掌握并了解中华按蚊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对于中国消除疟疾和预防相关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爱民;王劲峰;王多全;任周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上海市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气象因素(组合)对白纹伊蚊密度的影响,及其在白纹伊蚊综合治理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matlab多元逐步回归和神经网络研究上海地区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白纹伊蚊密度变化与气象因素间的关系.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y=-18.206 64x2+3.066 16x3-3.383 90x4+1.891 53x7+1.689 86x8+25.939 46x13+1.936 35x18-2217.100 90.其中x2代表低气温,x3代表20-20降雨量(前一日20:00到次日20:00总降雨量),x4代表日照时数,x7代表低相对湿度,xs代表日平均风速,x13代表20:00温度,x18代表08:00气压.回归方程获得较好的预测(拟合)结果,R-square为0.89700,采用神经网络的方法R-square为0.913 19,在此应用场景下神经网络比回归分析具有更好的实际效果.结论 与蚊虫密度相关的气象因素主要为低气温、20-20降雨量、日照时数、低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20:00温度和08:00气压.

    作者:周毅彬;冷培恩;顾君忠;龙春宇;陈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2010年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带蚊虫监测

    目的 了解2010年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区内退水后、蓄水前的蚊虫种类构成和密度情况,为蚊媒后续监测及蚊媒病的防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在三峡库区上、中、下游选择4个典型消落区作为监测点,于2010年分别在库区退水后和蓄水前进行蚊媒监测.每个监测点按10m海拔高程差设置3个梯度,每个梯度每次设3盏诱蚊灯.结果 2010年消落区成蚊监测共布放90灯次,捕获蚊虫101只,其中三带喙库蚊22只,占捕获总数的21.78%;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各占16.83%;骚扰阿蚊占6.93%,其他蚊种占37.63%.结论 三峡水库消落区提供了蚊类孳生环境,蚊密度处于低水平,表现了低海拔向高海拔的递减趋势;消落区存在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和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

    作者:郭玉红;张静;刘小波;孟凤霞;鲁亮;王君;任东升;常昭瑞;毛德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北京市昌平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的分离和鉴定

    目的 对北京市昌平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园区内刺猬携带的中华革蜱进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SFGR进行鉴定,并进行系统进化特征分析.结果 SFGR对DH82细胞产生明显细胞病变;Gimenez染色后,可见较多清晰的立克次体被染成紫红色;细菌16S基因测定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6株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BJ-90株相应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SFGR位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进化分支内,确认其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结论 北京市昌平区存在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该地区存在北亚热自然疫源地的可能性.

    作者:贺金荣;李明慧;陈小萍;李辞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