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市城乡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带病毒情况及抗药性监测

李美青;刘永权;黄燕惠;陈惠芳;姚月娴;刘彬;陈清;俞守义

关键词:登革热, 白纹伊蚊, 不同季节, 监测, 抗药性
摘要:目的 监测广州市城市、农村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携带登革热病毒及抗敌敌畏情况,为防控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伊蚊诱捕器法监测广州市城市(白云区)、农村(从化市某村)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用RT-PCR法检测自然种群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用幼虫浸渍法检测白纹伊蚊抗敌敌畏情况.结果 城市、农村4个季节之间的阳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纹伊蚊的密度高峰均为夏季[城市、农村,诱蚊诱卵指数(MOI) =40.54、38.14;诱蚊指数(MI)=35.14、37.63;诱卵指数(OI) =36.49、29.90],冬季低,但城市、农村冬季MOI、MI均>0;从捕获的白纹伊蚊体内均未检出登革热病毒;城市白纹伊蚊抗敌敌畏指数,春秋季呈低抗性(指数>2),夏季呈敏感性(<2);农村春秋季高于夏季,但均呈敏感性(<2).结论 广州市城乡白纹伊蚊全年均可监测到,高峰为夏季,未检测到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病毒,敌敌畏对蚊幼虫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但应合理选择杀灭时间.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湖北省硬蜱科1新纪录属4新纪录种

    记述分布于湖北省的硬蜱科1新纪录属:花蜱属(Amblyomma)及4新纪录种:龟形花蜱(A.testudinarium)、雉鸡血蜱(Haemaphysalis phasiana)、豪猪血蜱(H.hystricis)和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标本保存于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昆虫标本室.

    作者:田俊华;周敦金;吴太平;李华刚;陈晓敏;包继永;周良才;张永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中国茸芒蝇属的分类研究及一新种记述(双翅目:蝇科)

    目的 了解中国茸芒蝇属(Acritochaeta Grimshaw,1901)的研究现状.方法 采集、鉴定相关标本,查阅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包括记述的青川茸芒蝇,新种(Acritochaeta qingchuanica Qian,Xie et Feng,sp.nov.)在内,我国已记录在册的有7种,其中模式产地在中国的蝇类有3种(均为中国特有种);简述了该属鉴别特征和生态习性,编制了中国已知种检索表和名录.结论 我国茸芒蝇属种类相对较少,但我国幅员辽阔,生物资源丰富,该项工作仍需继续进行;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博物馆.

    作者:谢广安;钱薇萍;冯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功能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GP)的抗原性和致病性研究有助于阐明病毒的免疫应答特点和致病机制,从而为狂犬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GP的抗原性不仅用于各种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以及新型疫苗的研究,还可辅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暴露后的早期治疗;而病毒的致病性与GP的表达水平及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有紧密联系.因此,GP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该文就狂犬病病毒GP的抗原性和致病性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何健;张海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与多位点序列分析在伯氏疏螺旋体分型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两种方法在伯氏疏螺旋体分型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MLVA和MLSA两种方法对31株伯氏疏螺旋体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1株伯氏疏螺旋体用MLVA方法分成4簇,24个基因型,其中21个独立基因型,成簇率达24/31,MLVA的分辨率达到0.969;MLSA可将31株伯氏疏螺旋体分成4簇,每株都可独立分析,但有3个节点步长值(Bootstrap value) <50%.结论 MLVA和MLSA两种方法均适合于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研究,对于部分分型有异议的菌株,将MLVA与MLSA联合可有效进行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鉴定.

    作者:周鑫;侯学霞;耿震;张琳;郝琴;赵素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简介及其在细菌分子分型中的应用

    目前可用于细菌分子分型的方法较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以其重复性好、分辨力强的优势被作为细菌分子分型的“金标准”广泛应用;利用PFGE技术对细菌进行分型并分析细菌间分型结果的差异,可以有效地对疾病进行监测,追溯疾病的感染来源,明确感染途径,追溯其遗传特征,为细菌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

    作者:叶蕊;石丽媛;王鹏;宋志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德国小蠊若虫龄期区别的体征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德国小蠊的蜕皮现象确定其发育龄期,以获取不同发育阶段的德国小蠊体征与龄期相关信息,为德国小蠊实验室研究和现场工作的龄期判断以及德国小蠊实验与研究的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 取德国小蠊的单卵荚进行饲养,逐日观察并记录其蜕皮和龄期发育情况,测定各龄期若虫的头宽、体长和体重等身体特征,通过统计分析各龄期的主要体征值来确定若虫龄期.结果 在饲养条件下,德国小蠊若虫共经历6个龄期,各龄历期分别为(13.00±1.29)、(11.17±1.17)、(12.33±2.07)、(10.20±1.10)、(10.50±1.05)和(9.50±1.05)d,各龄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龄若虫的头宽分别为(0.99±0.16)、(1.03±0.15)、(1.62±0.19)、(1.83±0.22)、(2.02±0.21)和(2.05±0.22)mm;体长分别为(3.69±0.35)、(5.27±0.57)、(7.03±0.70)、(9.48±0.67)、(11.19±0.61)和(11.48±0.44)mm;体重分别为(2.39±0.11)、(8.70±0.69)、(17.64±5.27)、(37.97±5.04)、(50.66±9.23)和(66.20±11.60)mg/只;德国小蠊的龄期与头宽、体长或体重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39、0.9854和0.9879.结论 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德国小蠊不同龄期间的体重变化明显,其次是体长;可根据体重、体长和头宽,对个体的龄期进行综合判断.

    作者:卢慧明;孟凤霞;高聪芬;刘起勇;任东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甘肃省会宁县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

    作者:何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北京市房山区2009-2011年主要病媒生物密度调查

    为掌握北京市房山区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和密度情况,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北京市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案》和《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1],于2009-2011年对病媒生物进行了连续动态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CO2诱蚊灯,北京隆冠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捕蝇笼,规格Φ250 mm,笼体高400 mm,笼脚高300 cm,圆锥形芯高350 mm,顶口Φ20 mm,北京卫生防疫技术服务公司提供;鼠夹,规格120 mm×65 mm,北京隆华新业卫生杀虫剂有限公司提供;粘蟑纸,规格为170 mm×100 mm,北京绿叶世纪日化用品有限公司提供.

    作者:李爱军;黄绍平;张宝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蜱类研究进展

    蜱是常见的体外吸血寄生虫,又是人及动物等多种重要疾病的传播媒介.2010年在我国河南省发现的新型布尼亚病毒疾病,与蜱类关系密切.该文对蜱的生物学特性、分类、地理分布、携带病原体与蜱媒疾病和防治方法等做了简要阐述,旨在为蜱及蜱媒疾病的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刘吉起;赵奇;许汴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新疆石河子地区绵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检测和16S rRNA序列分析

    目的 调查新疆石河子地区绵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状况以及分析其病原16S rRNA序列特征.方法 在石河子地区采集羊血,提取DNA,巢式PCR扩增16S rRNA基因并与GenBank中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在109份羊血样本中,检测出阳性样本37份,阳性率为33.94%,检测出的16S rRNA(524 bp)基因序列与部分GenBank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结论 新疆石河子地区绵羊中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

    作者:黄林;段晓东;孟庆龄;李蕊;赵庆亮;盛金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德国小蠊抗药性与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目的 了解山东省不同地理种群德国小蠊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分析它们与抗药性的关系,探讨德国小蠊抗药性发生的生化机制及相关酶活性作为抗药性监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不同地理种群德国小蠊AChE、GSTs和SOD的活性.结果 济南、淄博、东营、德州市4个不同地理种群德国小蠊的GSTs、AChE活性较敏感品系均有不同程度升高,GSTs、AChE活性相对比值分别为1.11~1.53、2.44~3.4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性相对比值为1.00~1.12,与敏感品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德国小蠊野外种群GSTs、AChE活性上的差异表明GSTs、AChE与德国小蠊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活性相对比值可作为德国小蠊抗药性的监测指标,而SOD与抗药性的关系不显著,其活性相对比值仅能作为德国小蠊抗药性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学军;康殿民;张凡;赵志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云南省2001-2010年疟疾流行现状与趋势

    目的 为云南省实施消除疟疾行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10年疟疾疫情报告数据,用Excel 2003软件及ArcView GIS 3.3软件进行常规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0年云南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报告疟疾病例93 745例,死亡226例;间日疟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72.76%,恶性疟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84.07%;云南省本省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96.02%(90 011/93 745),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89.82%(203/226),90%以上病例分布于边境州(市);外省外籍病例病死率是本省的2.7倍;2006-2010年平均年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比2001-2005年分别下降59.20%、73.66%和35.45%;各县、各月均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5-8月和10-11月;10年发病数和年平均发病率顺位前10名的县(市、区)除隆阳区和梁河县(二线边境县)外,其余全为一线边境县;发病率1/万以上的县(市、区)前5年有47个,占全省总人口的29.42%,发病数占全省的95.07%,后5年减少至32个,占全省总人口的19.42%,发病数占全省的90.55%;各年报告的恶性疟病例比例在18.29%~25.75%之间,报告恶性疟的县(市、区)数和病例数前5年呈上升趋势,后5年呈下降趋势.结论 自2006年以来,云南省的疟疾流行已由上升趋势成功扭转为稳步下降趋势;但占病例数90%以上的年发病率> 1/万的边境和内地高发县(市、区)仍然是云南省未来有效遏制和消除疟疾的重点防控地带;切实抓好各项监测工作应是其他地区的首选措施之一.

    作者:李华宪;陈国伟;杨沅川;姜华;张再兴;杨恒林;周红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北京市昌平区2007-2011年蝇类种群动态分析

    目的 了解昌平区2007-2011年蝇密度动态变化情况,为科学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天幕式捕蝇笼捕蝇,以市售腐乳为诱饵诱捕6h,将捕获蝇类统一带回实验室计数,鉴定种类.结果 2007-2011年昌平区共捕蝇7623只,其中2007年蝇密度为13.03只/(笼·d),之后蝇密度逐年下降,2011年降至低为4.56只/(笼·d);昌平区蝇密度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0)=3.07,P=0.020);蝇种构成居前3位的优势种群依次为黑尾黑麻蝇、家蝇、厩腐蝇.结论 昌平区的蝇类防制工作仍应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制措施.

    作者:黄英;吕京静;刘硕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黑瞎子岛鼠形动物及染体外寄生虫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黑龙江省抚远县黑瞎子岛鼠形动物种类分布、种群组成、季节消长和染体外寄生虫情况.方法 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收集体外寄生蚤和革螨.结果 在黑瞎子岛共捕获鼠形动物899只,计3目5科7属8种,总捕鼠率为24.1%,优势种为红背(鼠平)(36.7%)、黑线姬鼠(33.8%)和东方田鼠(21.4%);不同生境和月份鼠形动物种群组成有所不同;2种生境中鼠形动物在4--10月均有活动,高峰期均在9月;东方田鼠在6和9月出现2次高峰,红背(鼠平)和黑线姬鼠均在9月出现1次高峰;褐家鼠的染蚤率(42.9%)及指数(2.1)高;褐家鼠的染革螨率(57.1%)及指数(4.3)也高.结论 摸清了黑瞎子岛鼠形动物种群组成,为开展鼠类的生态学、鼠类与疾病及防治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杨丽炜;呼满霞;李明;杨军;裴立君;孙建健;李贵昌;栗冬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鼠疫媒介蚤调查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的构成和分布,为探讨滇西北高海拔地区是否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6-7月,在香格里拉县6个乡镇,海拔2500~4900m区间4种景观带开展现场调查;分别采用夹线法、笼日法、圈套、吊杆扣和挖洞等方法捕获小兽,梳捡体蚤,分类计数.结果 从4目7科(亚科)14属21种425只小兽体表捡获寄生蚤334匹(3科7亚科15属26种);其中以迪庆额蚤和方叶栉眼蚤数量居多,分别占33.53%和13.17%;首次从云南省喜马拉雅旱獭体表和獭洞捡获青藏高原旱獭鼠疫疫源地主要媒介蚤种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且为主要寄生蚤,分别占11.38%和6.59%.结论 迪庆额蚤为此次调查检获的优势种,从空间分布来看,不同海拔垂直梯度和4种景观都有分布,特新蚤指名亚种分布无论从景观还是海拔高度都未呈现集中优势,这与玉龙和剑川两块鼠疫疫源地有明显区别,而喜马拉雅旱獭体外寄生蚤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的客观存在,为推测当地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

    作者:洪梅;刘正祥;钟佑宏;宋志忠;徐友谊;刘云海;吴爱国;王国良;吴国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广州市城乡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带病毒情况及抗药性监测

    目的 监测广州市城市、农村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携带登革热病毒及抗敌敌畏情况,为防控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伊蚊诱捕器法监测广州市城市(白云区)、农村(从化市某村)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用RT-PCR法检测自然种群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用幼虫浸渍法检测白纹伊蚊抗敌敌畏情况.结果 城市、农村4个季节之间的阳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纹伊蚊的密度高峰均为夏季[城市、农村,诱蚊诱卵指数(MOI) =40.54、38.14;诱蚊指数(MI)=35.14、37.63;诱卵指数(OI) =36.49、29.90],冬季低,但城市、农村冬季MOI、MI均>0;从捕获的白纹伊蚊体内均未检出登革热病毒;城市白纹伊蚊抗敌敌畏指数,春秋季呈低抗性(指数>2),夏季呈敏感性(<2);农村春秋季高于夏季,但均呈敏感性(<2).结论 广州市城乡白纹伊蚊全年均可监测到,高峰为夏季,未检测到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病毒,敌敌畏对蚊幼虫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但应合理选择杀灭时间.

    作者:李美青;刘永权;黄燕惠;陈惠芳;姚月娴;刘彬;陈清;俞守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中国部分地区赫坎按蚊种团的分子鉴别研究

    目的 阐明我国各地赫坎按蚊种团成员种的组成.方法 依据形态鉴定赫坎按蚊种团成员,种类应用PCR法和分子特征确认,分析的分子特征为rDNA-ITS2和rDNA-28S-D3序列.结果 对采自我国12个省20个地点的按蚊样本(n=1259)进行分子鉴别结果显示,该研究样本中包括赫坎按蚊种团成员种(n=1237)和其它按蚊3种(n=22);其中赫坎按蚊种团的成员种为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八代按蚊、贵阳按蚊、筠连按蚊、克莱按蚊、比伦按蚊,以及3个未定名种(LL1、LL2和LL3);中华按蚊在大多数采集点密度大.结论 赫坎按蚊种团非常复杂,综合分析确定其成员种类和分布非常重要.

    作者:林琳;杨曼尼;南春燕;伍桐;马颖;李翔宇;马雅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毒死蜱·氟虫腈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对德国小蠊的防治效果

    目的 制备毒死蜱·氟虫腈微胶囊悬浮剂,研究成囊条件对微胶囊指标的影响,并考察该产品对德国小蠊的防制效果.方法 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剂,并通过强制接触、模拟室内及室内现场等实验评价该产品效果.结果 明胶是较为理想的成囊助剂,用量(质量分数)为0.5%时农药有效成分的成囊包封率可达97%以上,囊形均匀、圆滑,囊径和囊壁厚度适中;毒死蜱·氟虫腈微胶囊悬浮剂对德国小蠊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在用量为20 mg· ai/m2时,对德国小蠊的KT50为9.8 min,24 h死亡率为100%;产品具有突出的持效性,用药后90 d再接触试虫,14d杀灭率仍可达100%,明显高于对照乳油产品(80.5%);现场实验效果表明,用量为20 mg· ai/m2时,对德国小蠊30 d杀灭率超过99%,有效时间可达1年.结论 毒死蜱和氟虫腈经微胶囊化后对德国小蠊具有良好的击倒性和突出的持效性,可有效减少施药量和施药次数.

    作者:陈列忠;李艳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山西省吕梁山地区有瓣蝇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目的 调查山西省吕梁山地区有瓣蝇类的种数、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方法 采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及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结果 山西省吕梁山地区有瓣蝇类有11科131属408种,蝇科和花蝇科无论在属级水平还是在种级水平,均占有较大优势,分别占该地区已知属数和种数的51.79%、40.20%和62.80%、22.30%;其中特有种14种,占该地区分布种数的3.43%;古北界种176种,古北+东洋界种98种,分别占该地区分布种数的43.14%和24.02%;多样性指数在属级水平和种级水平分别为2.03和1.65.结论 山西省吕梁山地区有瓣蝇类具有物种多样性、特有种多样性、区系成分多样性的特点,其区系成分以古北界为主,古北+东洋两界成分相互渗透及其他区系成分共存的特征.

    作者:白凤君;王明福;武玉晓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长爪沙鼠对不同浓度敌鼠钠盐敏感性的研究

    目的 确定长爪沙鼠对敌鼠钠盐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高、中、低3个浓度毒饵以急性无选择攻毒的方式对实验室内饲养的长爪沙鼠进行敌鼠钠盐敏感性测试.结果 各浓度的敌鼠钠盐毒饵对长爪沙鼠的致死率均为100%;在测试条件下,高浓度药物试鼠的死亡时间稍短;但低浓度处理雌雄试鼠摄毒总量(0.457、0.394 mg)显著低于中(0.704、0.834 mg)、高浓度(1.614、1.358 mg)处理组.结论 采用低浓度可以降低鼠防成本,并有助于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时间,从而延长敌鼠钠盐使用寿命.

    作者:沈伟;郭永旺;海淑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