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炜;呼满霞;李明;杨军;裴立君;孙建健;李贵昌;栗冬梅
记述分布于湖北省的硬蜱科1新纪录属:花蜱属(Amblyomma)及4新纪录种:龟形花蜱(A.testudinarium)、雉鸡血蜱(Haemaphysalis phasiana)、豪猪血蜱(H.hystricis)和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标本保存于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昆虫标本室.
作者:田俊华;周敦金;吴太平;李华刚;陈晓敏;包继永;周良才;张永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蜱是常见的体外吸血寄生虫,又是人及动物等多种重要疾病的传播媒介.2010年在我国河南省发现的新型布尼亚病毒疾病,与蜱类关系密切.该文对蜱的生物学特性、分类、地理分布、携带病原体与蜱媒疾病和防治方法等做了简要阐述,旨在为蜱及蜱媒疾病的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刘吉起;赵奇;许汴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黑龙江省抚远县黑瞎子岛鼠形动物种类分布、种群组成、季节消长和染体外寄生虫情况.方法 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收集体外寄生蚤和革螨.结果 在黑瞎子岛共捕获鼠形动物899只,计3目5科7属8种,总捕鼠率为24.1%,优势种为红背(鼠平)(36.7%)、黑线姬鼠(33.8%)和东方田鼠(21.4%);不同生境和月份鼠形动物种群组成有所不同;2种生境中鼠形动物在4--10月均有活动,高峰期均在9月;东方田鼠在6和9月出现2次高峰,红背(鼠平)和黑线姬鼠均在9月出现1次高峰;褐家鼠的染蚤率(42.9%)及指数(2.1)高;褐家鼠的染革螨率(57.1%)及指数(4.3)也高.结论 摸清了黑瞎子岛鼠形动物种群组成,为开展鼠类的生态学、鼠类与疾病及防治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杨丽炜;呼满霞;李明;杨军;裴立君;孙建健;李贵昌;栗冬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作者:何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GP)的抗原性和致病性研究有助于阐明病毒的免疫应答特点和致病机制,从而为狂犬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GP的抗原性不仅用于各种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以及新型疫苗的研究,还可辅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暴露后的早期治疗;而病毒的致病性与GP的表达水平及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有紧密联系.因此,GP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该文就狂犬病病毒GP的抗原性和致病性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何健;张海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昌平区2007-2011年蝇密度动态变化情况,为科学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天幕式捕蝇笼捕蝇,以市售腐乳为诱饵诱捕6h,将捕获蝇类统一带回实验室计数,鉴定种类.结果 2007-2011年昌平区共捕蝇7623只,其中2007年蝇密度为13.03只/(笼·d),之后蝇密度逐年下降,2011年降至低为4.56只/(笼·d);昌平区蝇密度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0)=3.07,P=0.020);蝇种构成居前3位的优势种群依次为黑尾黑麻蝇、家蝇、厩腐蝇.结论 昌平区的蝇类防制工作仍应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制措施.
作者:黄英;吕京静;刘硕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湛江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对溴氰菊酯抗性水平和多功能氧化酶(MFO)、非特异性酯酶(NSE)、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的活力水平及动态特征,为该地区白纹伊蚊控制及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以实验室品系为参考,采用WHO推荐的成蚊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同时用酶标仪测定酶活力;SPSS 20.0软件分析比较种群间酶活力水平、酶活力的频率分布、变异性、酶活力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等.结果 广东省湛江市白纹伊蚊已经对溴氰菊酯产生高抗性;其成蚊的MFO、NSE和GST酶活力分别为实验室参考品系的1.67、1.91和1.96倍,且两种群间3种代谢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野外种群3种代谢酶的活力分布均呈正偏态分布,GST抗性为主要机制,抗性个体高达72.73%,其次为NSE,抗性个体占59.76%,另外还存在2种或3种酶活力同时增高的抗性个体.结论 白纹伊蚊湛江种群成蚊对溴氰菊酯的高抗性,可能与3种代谢酶尤其是GST活力增强有关;应加强该地区白纹伊蚊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监测与机制研究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抗性治理策略.
作者:李袁飒;孟凤霞;蔡松武;刘起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两种方法在伯氏疏螺旋体分型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MLVA和MLSA两种方法对31株伯氏疏螺旋体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1株伯氏疏螺旋体用MLVA方法分成4簇,24个基因型,其中21个独立基因型,成簇率达24/31,MLVA的分辨率达到0.969;MLSA可将31株伯氏疏螺旋体分成4簇,每株都可独立分析,但有3个节点步长值(Bootstrap value) <50%.结论 MLVA和MLSA两种方法均适合于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研究,对于部分分型有异议的菌株,将MLVA与MLSA联合可有效进行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鉴定.
作者:周鑫;侯学霞;耿震;张琳;郝琴;赵素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德国小蠊已成为全球分布广泛、难治理的城市卫生害虫.现从德国小蠊抗药性的种群特性以及如何科学进行德国小蠊抗药性监测、种群抗性水平的表述和有效利用抗性监测数据进行综述,探讨德国小蠊的季节适应与控制适时和集合种群理论在城市德国小蠊种群密度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霍新北;刘起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山东省不同地理种群德国小蠊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分析它们与抗药性的关系,探讨德国小蠊抗药性发生的生化机制及相关酶活性作为抗药性监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不同地理种群德国小蠊AChE、GSTs和SOD的活性.结果 济南、淄博、东营、德州市4个不同地理种群德国小蠊的GSTs、AChE活性较敏感品系均有不同程度升高,GSTs、AChE活性相对比值分别为1.11~1.53、2.44~3.4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性相对比值为1.00~1.12,与敏感品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德国小蠊野外种群GSTs、AChE活性上的差异表明GSTs、AChE与德国小蠊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活性相对比值可作为德国小蠊抗药性的监测指标,而SOD与抗药性的关系不显著,其活性相对比值仅能作为德国小蠊抗药性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学军;康殿民;张凡;赵志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2011年7月4日,宾川县平川镇得底么村委会子腊地村一农户家养犬出现乱咬乱窜现象,并咬伤自家1匹大骡子,7月18日,被犬咬伤的大骡子也出现狂躁乱咬现象,且咬伤同圈中另1匹小骡子,7月20日,该犬和大骡子病死,7月21日小骡子也病死.得底么村委会的新亩村居民共43户160人,养犬30只;得底么村居民53户210人,养犬63只;子腊地村居民37户142人,养犬36只.7月13日起该村部分犬只出现相互撕咬、狂燥不安极具攻击性等症状[1],随后发生犬只病死、家猫也出现极具攻击性症状.至7月21日,有22只犬死亡,其中当地居民自发打死18只,病死4只,其它犬只和家畜无异常现象.得底么、子腊地和新亩3个自然村各发生1例下肢Ⅲ级暴露犬伤1人事件.经调查与得底么村仅一江(鱼泡江)之隔的楚雄州大姚县铁锁乡普咋地村于2010年12月7日至2011年7月14日间发生动物间狂犬病并涉及人间,且日常两地之间人员、犬只等可通过江面自由往来.
作者:罗剑龙;张克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中国茸芒蝇属(Acritochaeta Grimshaw,1901)的研究现状.方法 采集、鉴定相关标本,查阅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包括记述的青川茸芒蝇,新种(Acritochaeta qingchuanica Qian,Xie et Feng,sp.nov.)在内,我国已记录在册的有7种,其中模式产地在中国的蝇类有3种(均为中国特有种);简述了该属鉴别特征和生态习性,编制了中国已知种检索表和名录.结论 我国茸芒蝇属种类相对较少,但我国幅员辽阔,生物资源丰富,该项工作仍需继续进行;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博物馆.
作者:谢广安;钱薇萍;冯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干预性灭鼠在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及预警中的应用.方法 长爪沙鼠密度调查采取一日弓形夹法;长爪沙鼠密度预测采用动物经典的数量预测预报公式,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出预警;灭鼠药选用抗凝血剂溴鼠灵,毒饵浓度0.008%,采用鼠洞投药方式.结果 平均每公顷投毒饵约10 kg,14d后灭效达99%以上,长爪沙鼠平均密度从灭前的31只/hm2下降至灭后的0.25只/hm2.结论 采用溴鼠灵在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高风险区域实施干预性灭鼠措施,能有效降低鼠疫主要宿主密度,消除该地区动物间鼠疫暴发流行的可能及风险因素.
作者:张涛;李丽;毛川涛;白学礼;程守强;卢世堂;魏浩;祁瑞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前可用于细菌分子分型的方法较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以其重复性好、分辨力强的优势被作为细菌分子分型的“金标准”广泛应用;利用PFGE技术对细菌进行分型并分析细菌间分型结果的差异,可以有效地对疾病进行监测,追溯疾病的感染来源,明确感染途径,追溯其遗传特征,为细菌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
作者:叶蕊;石丽媛;王鹏;宋志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监测广州市城市、农村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携带登革热病毒及抗敌敌畏情况,为防控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伊蚊诱捕器法监测广州市城市(白云区)、农村(从化市某村)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用RT-PCR法检测自然种群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用幼虫浸渍法检测白纹伊蚊抗敌敌畏情况.结果 城市、农村4个季节之间的阳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纹伊蚊的密度高峰均为夏季[城市、农村,诱蚊诱卵指数(MOI) =40.54、38.14;诱蚊指数(MI)=35.14、37.63;诱卵指数(OI) =36.49、29.90],冬季低,但城市、农村冬季MOI、MI均>0;从捕获的白纹伊蚊体内均未检出登革热病毒;城市白纹伊蚊抗敌敌畏指数,春秋季呈低抗性(指数>2),夏季呈敏感性(<2);农村春秋季高于夏季,但均呈敏感性(<2).结论 广州市城乡白纹伊蚊全年均可监测到,高峰为夏季,未检测到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病毒,敌敌畏对蚊幼虫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但应合理选择杀灭时间.
作者:李美青;刘永权;黄燕惠;陈惠芳;姚月娴;刘彬;陈清;俞守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山西省吕梁山地区有瓣蝇类的种数、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方法 采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及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结果 山西省吕梁山地区有瓣蝇类有11科131属408种,蝇科和花蝇科无论在属级水平还是在种级水平,均占有较大优势,分别占该地区已知属数和种数的51.79%、40.20%和62.80%、22.30%;其中特有种14种,占该地区分布种数的3.43%;古北界种176种,古北+东洋界种98种,分别占该地区分布种数的43.14%和24.02%;多样性指数在属级水平和种级水平分别为2.03和1.65.结论 山西省吕梁山地区有瓣蝇类具有物种多样性、特有种多样性、区系成分多样性的特点,其区系成分以古北界为主,古北+东洋两界成分相互渗透及其他区系成分共存的特征.
作者:白凤君;王明福;武玉晓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确定长爪沙鼠对敌鼠钠盐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高、中、低3个浓度毒饵以急性无选择攻毒的方式对实验室内饲养的长爪沙鼠进行敌鼠钠盐敏感性测试.结果 各浓度的敌鼠钠盐毒饵对长爪沙鼠的致死率均为100%;在测试条件下,高浓度药物试鼠的死亡时间稍短;但低浓度处理雌雄试鼠摄毒总量(0.457、0.394 mg)显著低于中(0.704、0.834 mg)、高浓度(1.614、1.358 mg)处理组.结论 采用低浓度可以降低鼠防成本,并有助于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时间,从而延长敌鼠钠盐使用寿命.
作者:沈伟;郭永旺;海淑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新疆石河子地区绵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状况以及分析其病原16S rRNA序列特征.方法 在石河子地区采集羊血,提取DNA,巢式PCR扩增16S rRNA基因并与GenBank中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在109份羊血样本中,检测出阳性样本37份,阳性率为33.94%,检测出的16S rRNA(524 bp)基因序列与部分GenBank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结论 新疆石河子地区绵羊中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
作者:黄林;段晓东;孟庆龄;李蕊;赵庆亮;盛金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阐明我国各地赫坎按蚊种团成员种的组成.方法 依据形态鉴定赫坎按蚊种团成员,种类应用PCR法和分子特征确认,分析的分子特征为rDNA-ITS2和rDNA-28S-D3序列.结果 对采自我国12个省20个地点的按蚊样本(n=1259)进行分子鉴别结果显示,该研究样本中包括赫坎按蚊种团成员种(n=1237)和其它按蚊3种(n=22);其中赫坎按蚊种团的成员种为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八代按蚊、贵阳按蚊、筠连按蚊、克莱按蚊、比伦按蚊,以及3个未定名种(LL1、LL2和LL3);中华按蚊在大多数采集点密度大.结论 赫坎按蚊种团非常复杂,综合分析确定其成员种类和分布非常重要.
作者:林琳;杨曼尼;南春燕;伍桐;马颖;李翔宇;马雅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天津市居民蜱类防治技能及影响因素,为有效采取干预措施,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天津市18个区(县)抽样调查360名≥15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居民蜱类防治技能掌握率为61.7%(221/358);其中蜱类的防治方法掌握率高为81.8%,蜱类的特点和习性掌握率低为59.2%;个人防护措施和叮咬后处理方法掌握率分别为72.1%、76.3%;个人防护措施中穿浅色衣服(35.8%)、涂抹驱避剂(57.8%)掌握率较低;≤50岁和>50岁居民蜱类防治技能掌握率分别为64.9%(183/282)和50.0%(38/7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及以下居民蜱类防治技能掌握率分别为73.6% (156/212)、50.0% (36/72)和39.2% (2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月收入<2000、2000~4000、>4000元的居民蜱类防治技能掌握率分别为38.5%(42/109)、71.4%(147/206)和74.4% (32/43),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O.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职业和月均收入对居民蜱类防治技能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津市居民蜱类防治技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职业和月均收入,应对高危行业员工和低收入居民加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其防治技能水平.
作者:王伟;吴彤宇;王淑惠;孟庆贺;秦娜;张静;李培羽;李今越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