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建;曹殿起;刘英;褚民尉;刘喜房;徐艳广
首先从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活跃程度入手,分析了疫源地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特点;接着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角度阐述了鼠疫自然疫源地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疫源地的隐伏状态、鼠疫菌的突变改变了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状态等.提出在人口密集区域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干预措施:通过综合防治手段使相对独立鼠疫自然疫源地→基本稳定控制的鼠疫自然疫源地→长期静息鼠疫自然疫源地→逐步缩小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消除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可能.
作者:张涛;李丽;赵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广州市农田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药性发生状况,研究黄毛鼠对毒饵及无毒饵的回避行为,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抗性检测,采用连续攻毒试验进行回避行为研究.结果 广州市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发生率高达83.33%,黄毛鼠对杀鼠灵毒饵具有明显的回避行为,拒食鼠占试鼠总数的30.00%;对抗性检测后存活鼠进行连续攻毒试验以及无毒饵试验,每次试验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毛鼠对毒饵的拒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对无毒饵的回避行为变化趋势不明显;随着攻毒次数的增加,黄毛鼠中拒食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试鼠对无毒饵的拒食程度甚至超过首次攻毒试验中对毒饵的拒食;而且黄毛鼠对毒饵的日食量越来越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使攻毒结束后改喂无毒饵,黄毛鼠的日食量仍低于第一、二次攻毒时的日食量.结论 广州市黄毛鼠对毒饵甚至无毒饵的回避行为表明其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已产生行为抗性,将是鼠害防控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此研究对灭鼠实践中提高灭鼠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姚丹丹;冯志勇;隋晶晶;颜世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暴发后人群和宿主动物钩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其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患者静脉血,利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确诊患者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猪、鸭肾脏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并用显微镜凝集试验鉴定菌株.结果 磐安县2009-2012年共报告5例钩体病例;共检测40份鸭血清,阳性8份,其中56601群钩体抗体6份,56608群2份;共检测439只鼠形动物,分离到14株钩体,均为56601群;共检测鸭肾80份、青蛙肾390份、猪肾244份、牛中段尿160份,未检出阳性.结论 磐安县宿主动物中钩体广泛存在,并可能发生疫源地流行菌株变化,要加强监测.
作者:李钟梁;姜理平;张孟田;李夏;应开满;林高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天津市蓟县主要鼠类和媒介蚤的分布、种类、密度及其自然感染鼠疫菌和汉坦病毒(HV)情况,为有效预防控制鼠疫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以笼日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和检获蚤分类鉴定,计算鼠密度和带蚤率;采用问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菌F1抗体,用PCR方法检测鼠疫菌特异性基因fra和pla;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HV抗原(HFRS Ag).结果 2011年4-9月在蓟县共捕鼠269只,鼠密度为1.15%,隶属3科7属8种;检获不等单蚤9匹,染蚤率为3.68%,总蚤指数为0.055;采集鼠血清188份,鼠疫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采集鼠肝脏247份,鼠疫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采集鼠肺脏89份,汉坦病毒阳性1份,阳性率为1.12%,经鉴定为汉城型病毒.结论 褐家鼠是蓟县的优势鼠种,鼠密度和蚤指数均低于鼠疫控制标准警戒线,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HFRS的主要宿主为褐家鼠,检出汉城型病毒.
作者:王伟;董杰;贾艳合;李力;杨东靖;吴彤宇;张文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10%硼酸胶饵实验室及现场灭蜚蠊效果,以及滞留喷洒和胶饵灭蜚蠊效果比较.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GB/T 17917.7-2009和GB/T17917.10-2009进行实验室和模拟现场的毒效观察;采用目测法,在现场先后滞留喷洒和施用胶饵观察蜚蠊下降率,评价杀灭效果.结果 实验室和模拟现场施药后2d德国小蠊全部死亡,现场实验施药前德国小蠊平均密度为169.25只/15 min,10%顺式氯氰菊酯悬乳剂+80%敌敌畏乳油复配滞留喷洒处理后第1周和第2周,德国小蠊平均下降率分别为9.60%和6.29%;之后采用10%顺式氯氰菊酯乳剂和20%残杀威乳油复配滞留喷洒,处理后第3周和第4周德国小蠊平均下降率分别为6.63%和5.51%;后采用硼酸胶饵杀灭蜚蠊,第1周和第2周德国小蠊平均下降率分别为94.10%和100%,1个月后进行密度调查,德国小蠊平均密度为1.38只/15 min.结论 对抗药性极高的德国小蠊采用滞留喷洒杀灭效果不明显,而10%硼酸胶饵对蜚蠊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不易产生抗药性,建议多采用胶饵杀灭蜚蠊.
作者:谭梁飞;岳金亮;张令要;彭清华;熊进峰;占发先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青海省共和县小型兽类体外寄生蚤种类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夹夜法捕获小型兽类,捡取其体外寄生蚤,并将其制成玻片标本后依据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采集青海省共和县小型兽类体外寄生蚤785匹,隶属3科8属13种.结论 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 (Wagner,1883)]为青海省蚤类新纪录.
作者:郑谊;马英;罗军;赵小龙;李海龙;魏有文;王雪;杨晓艳;杨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地震灾区的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是地震灾后防止媒介生物性传染病暴发的重要工作,是地震灾后救援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如何在地震灾区有效实施媒介生物的监测和控制,目前没有相关的标准可以借鉴,这给地震发生后的救灾工作带来不便,导致相关工作被延缓或推迟,甚至有一些错误的做法在地震灾区被执行.通过制定《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 震灾》的标准,为震灾发生时的病媒生物监测和控制工作提供基本指导.
作者:任东升;刘起勇;孟凤霞;鲁亮;吴海霞;李贵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江滩植被各属性与钉螺分布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取样与系统抽样相结合方法,调查样方内植被的种类、株丛数、物候期、生活力、高度、盖度、多度和频度,钉螺的总螺数、活螺数、死螺数.结果 江滩植被种类主要有12种,分别是空心莲子草、狗牙根、莎草、窃衣、野艾蒿、野菊花、苍耳、香附子、葎草、灯芯草、野大豆和辣蓼,其中空心莲子草和香附子为优势种群.空心莲子草群丛活螺多(活螺密度为2.67个/0.1 m2),狗牙根+辣蓼群丛死螺高(死螺密度为2.33个/0.1 m2).将植被盖度和钉螺密度回归分析得二次函数y=11.435+ 2.104x-0.162x2 (R2=0.394,F=42.319,P<0.01)(夏季)、y=14.154+ 1.034x-0.043x2(R2=0.794,F=57.432,P<0.01)(秋季).结论 钉螺对空心莲子草群丛有趋向性,狗牙根+辣蓼群丛可能有杀灭钉螺的作用,植被盖度和钉螺密度是平滑的二次函数关系.
作者:赵劲松;汪安云;周书林;左惠琴;汪卓;施阳;巩琳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垃圾填埋厂、肉联厂等特殊场所家蝇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方法 在野外孳生地采集家蝇幼虫,通过点滴法测定家蝇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等常用杀虫剂的半数致死量,实验数据用机值法统计分析.结果 垃圾填埋场家蝇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的LD50分别为13.7179、3.5971、5.5982和0.7704μg/虫,肉联厂分别为1.0999、0.7278、8.3314和0.5322μg/虫,抗性系数为58~2525倍,比1996年增高了1~103倍,比1991年增高了2~1383倍,抗性水平均已达高抗以上,垃圾填埋场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DDVP的抗性水平都高于肉联厂.结论 广东省特殊场所的家蝇对部分杀虫剂产生了高抗性,对拟除虫菊酯类的抗性增长很快;垃圾填埋场、肉联厂等特殊场所的家蝇防制应实行综合管理策略,科学用药.
作者:段金花;蔡松武;阴伟雄;刘文华;吴军;邹钦;林立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河南省周口市2004-2011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乙脑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周口市2004-201l年乙脑病例数据和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周口市2004-2011年共报告乙脑29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36/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0.41/10万、0.42/10万、0.78/10万、0.52/10万、0.17/10万、0.35/10万、0.25/10万、0.03/10万;太康县高(0.63/10万),西华县低(0.15/10万);7-9月为高发季节,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96.22%;< 15岁的儿童青少年占97.25%;幼托儿童占17.18%,散居儿童占48.80%,学生占33.33%;家中未采用蚊帐或药物等防蚊措施者占调查病例数的82.02%(219/267);患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占调查病例数的86.89%(232/267).结论 周口市乙脑疫情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加强乙脑病例监测,落实高发地区15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的免疫接种、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是降低乙脑发病的关键.
作者:罗宏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对中国屠宰场生猪中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带型分布进行分析,为该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从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屠宰场采集猪咽拭子和猪回盲部肠内容物标本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同时对致病性菌株进行PFGE分析.结果 采用PFGE分型用NotⅠ酶切后将763株致病性O∶3血清型菌株分为47个型别,其中K6GN11C30021带型是猪中携带的致病菌株优势PFGE型别,占56.49%(431/763);另外1株O∶9血清型菌株为K6GN11C90004型别.所有的屠宰场皆有多种PFGE带型,不同地区除具有各自的优势型别外存在交叉带型.结论 中国屠宰场生猪中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PFGE带型多样,具有一定地域性特征.且猪咽部与回盲部肠内容物中能同时携带多种带型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应警惕猪中携带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通过污染猪肉及其制品以及环境而感染人类,从而对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作者:崔志刚;梁俊容;肖玉春;李可维;景怀琦;王鑫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安徽省烟仓孳生螨类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方法 选取烟仓不同生境(简易库、露天库、外租库和醇化库)的烟叶和地面烟尘样本进行螨类的采集、分离鉴定、计数及数据分析.结果 共检获螨类23种,隶属5科16属.其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排序均为简易库>露天库>外租库>醇化库,简易库中螨类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大(J'=0.959),醇化库中螨类群落的优势度指数大(D=0.150).露天库和醇化库的群落相似性指数低(Q=0.238),达到极不相似水平.结论 安徽省烟仓孳生螨类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其生境条件密切相关,醇化库螨类孳生情况相对较轻.
作者:赵金红;王少圣;湛孝东;孙恩涛;李朝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畜禽养殖场(猪场、牛场、鸡场)主要害鼠种类和害鼠发生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为害鼠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于北京市房山、平谷、顺义区的9个畜禽养殖场,每月以花生米作诱饵,采用夹夜法调查害鼠种类和密度.结果 全年共置21 600夹次,捕获小家鼠和褐家鼠236只;统计显示秋(9-11月)冬(12-2月)两季养殖场害鼠发生较重,期间捕获鼠数分别占总捕获数的54.4%和31.6%,其中10月种群数量高;整个年度小家鼠和褐家鼠数量呈交替变化趋势;全年种群性比小家鼠为1.63,褐家鼠为0.71.结论 秋季(9-11月)是北京地区养殖场害鼠防治关键期之一.
作者:朱法江;潘卫凤;朱晓静;谷传慧;唐珺;李文昌;王登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近年来深圳市家蝇的抗药性发展状况,探讨大头金蝇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深圳市区家蝇及大头金蝇,挑选实验室饲养1~2代后的雌性成虫,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其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胺菊酯、DDVP和仲丁威6种杀虫剂的LD50(μl/虫).结果 家蝇对溴氰菊酯、氯菊酯、胺菊酯、DDVP、仲丁威的LD50分别为0.024 819、0.092 076、0.649 075、0.065 610和5.008 337 μg/虫,与1998年的抗性监测结果相比,分别增长8.27、7.25、3.45、0.11和0.54倍;大头金蝇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胺菊酯、DDVP和仲丁威的LD50分别为0.271 852、0.318 642、0.174 697、0.657 885、0.086 490和1.743 459 μg/虫.结论 家蝇对溴氰菊酯、氯菊酯、胺菊酯的抗性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抗性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对DDVP与仲丁威的抗性呈现下降趋势;大头金蝇的抗性测定结果与家蝇有差异,需改进实验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抗性级别标准.
作者:刘阳;梁焯南;贾凤龙;张韶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是昆虫嗅觉系统的一类重要蛋白分子,与蚊虫的吸血、寻偶和产卵等生理行为密切相关;其功能及作用机制在鳞翅目和果蝇中的研究已经较多,但在蚊虫中的研究较少.该文对PubMed (www.ncbi.nlm.nih.gov/pubmed)上搜索的关于蚊虫气味结合蛋白的47篇文章进行整理总结,并参考其它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相关文章,就蚊虫气味结合蛋白的分布、分类、功能及与信号分子结合释放方式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今后的蚊虫气味蛋白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
作者:王英红;倪晓平;孔庆鑫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驱避-引诱联合使用在野外蚊虫防治中的效果,评价吲哚和辛酸与二氧化碳(CO2)诱蚊灯结合,对蚊虫的特异性引诱作用.方法 在云南省盈江县太平乡选择6个试验现场,其中5个现场中心悬挂驱避物质迷迭香精油,并分别在距离迷迭香精油1、5、10、15和20m处放置CO2诱蚊灯+辛酸+吲哚,作为甲、乙、丙、丁、戊5种处理;只在现场中心位置处放置CO2诱蚊灯,不放置驱避剂迷迭香精油和引诱剂辛酸+吲哚的现场作为对照.每天CO2诱蚊灯诱集的蚊虫计数和分类,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适当距离内,驱避-引诱联合使用引诱的蚊虫数量明显比单独使用引诱剂捕获的蚊虫数量多,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处理(即引诱装置+精油,两者相距10m)3次试验共引诱蚊虫594只,比其他4个现场引诱的蚊虫多(P=0.036).辛酸+吲哚对蚊虫的特异性引诱结果显示,辛酸+吲哚混用并配合CO2诱蚊灯,引诱的蚊虫数量比单独使用CO2诱蚊灯多,3次试验均比对照引诱的蚊虫数量多30%以上.此外,对伊蚊显示出特异性引诱作用,捕获的伊蚊平均数量占蚊虫总数的80%左右,其中白盏伊蚊、白纹伊蚊、尖斑伊蚊和环胫伊蚊是当地主要种群.结论 在适当范围内,驱避-引诱联合使用提高蚊虫引诱效率,可以在蚊虫控制中使用,CO2诱蚊灯+辛酸+吲哚对伊蚊有一定专化性,可在媒介蚊虫的监测中使用.
作者:余静;王杰;张富强;郑颖;冯子良;范泉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掌握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鼠疫媒介现状,为科学控制长爪沙鼠鼠疫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2000-2011年鼠疫媒介资料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00-2011年共检蚤96411匹(24 040组),阳性蚤1657匹(533组),阳性率为1.72%(组阳性率为2.22%).结论 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非常活跃,是中国鼠疫动物病流行强度大的疫区之一,蚤类在内蒙古人间鼠疫的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对疫源地进行长期、系统地监测,才能有效地控制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李保荣;石杲;刘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铁路客运站车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铁路站车德国小蠊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药膜法,将德国小蠊分别放入用杀虫剂制作的广口药膜瓶中,观察击倒率,计算抗性系数.结果 铁路站车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功夫菊酯、敌敌畏、残杀威、毒死蜱、仲丁威的抗性系数分别为143.96~171.49、10.25~118.18、18.58~135.08、18.14~34.31、4.08~5.11、1.91~2.50、2.13~2.45、1.20~1.65、1.48~3.62.结论 德国小蠊已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功夫菊酯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铁路站车德国小蠊的防控应根据其抗性水平选择适合药物.
作者:刘小闪;刘起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海南省海口地区蚊虫种类分布及其病毒携带情况,为相关蚊媒疾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6-11月选择海口市区及4个区不同生境作为蚊虫监测点,利用电动吸蚊器法对不同生境进行蚊虫采集,将捕捉蚊虫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和病毒分离鉴定.结果 共捕获蚊虫8425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占捕获蚊虫总数的68.87%,致倦库蚊占20.21%,中华按蚊占6.64%,骚扰阿蚊占4.28%;分离鉴定出盖塔病毒和版纳病毒各1株.结论 依据海口地区蚊虫的生态学特点做好防蚊、灭蚊工作,为防制相关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做好有效预防.
作者:杨庭祥;王君;王晓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黑龙江省抚远县黑瞎子岛蚊虫种群组成,主要种群的昼夜数量动态.方法 采用人帐诱、诱虫灯和网捕法采集蚊虫.结果 在黑瞎子岛捕获蚊虫33 526只,计4属10种,优势种群为刺扰伊蚊(94.68%).不同月份蚊种组成有所不同;4种主要蚊种昼夜24 h的数量动态观察结果表明,刺扰伊蚊活动时间在00:00-24:00,叮刺伊蚊在03:00-21:00,凶小库蚊在06:00-20:00,中华按蚊在19:00-03:00;刺扰伊蚊在03:00和20:00出现2次高峰;凶小库蚊在17:00、叮刺伊蚊在18:00、中华按蚊在21:00仅出现1次高峰.结论 黑龙江省黑瞎子岛的蚊种包括4属10种;刺扰伊蚊为优势种群;观察了4个主要种群的昼夜数量动态.
作者:李明;侯咏;梁慧杰;富英群;刘国平;于永军;赵刚;孙刚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