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驱避-引诱联合使用对蚊虫控制效果的现场测试

余静;王杰;张富强;郑颖;冯子良;范泉水

关键词:驱避-引诱, 辛酸, 吲哚, 蚊虫控制
摘要:目的 观察驱避-引诱联合使用在野外蚊虫防治中的效果,评价吲哚和辛酸与二氧化碳(CO2)诱蚊灯结合,对蚊虫的特异性引诱作用.方法 在云南省盈江县太平乡选择6个试验现场,其中5个现场中心悬挂驱避物质迷迭香精油,并分别在距离迷迭香精油1、5、10、15和20m处放置CO2诱蚊灯+辛酸+吲哚,作为甲、乙、丙、丁、戊5种处理;只在现场中心位置处放置CO2诱蚊灯,不放置驱避剂迷迭香精油和引诱剂辛酸+吲哚的现场作为对照.每天CO2诱蚊灯诱集的蚊虫计数和分类,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适当距离内,驱避-引诱联合使用引诱的蚊虫数量明显比单独使用引诱剂捕获的蚊虫数量多,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处理(即引诱装置+精油,两者相距10m)3次试验共引诱蚊虫594只,比其他4个现场引诱的蚊虫多(P=0.036).辛酸+吲哚对蚊虫的特异性引诱结果显示,辛酸+吲哚混用并配合CO2诱蚊灯,引诱的蚊虫数量比单独使用CO2诱蚊灯多,3次试验均比对照引诱的蚊虫数量多30%以上.此外,对伊蚊显示出特异性引诱作用,捕获的伊蚊平均数量占蚊虫总数的80%左右,其中白盏伊蚊、白纹伊蚊、尖斑伊蚊和环胫伊蚊是当地主要种群.结论 在适当范围内,驱避-引诱联合使用提高蚊虫引诱效率,可以在蚊虫控制中使用,CO2诱蚊灯+辛酸+吲哚对伊蚊有一定专化性,可在媒介蚊虫的监测中使用.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高温处理不同龄期埃及伊蚊对其发育的影响

    目的 研究水体高温处理不同阶段幼虫后对埃及伊蚊成虫体型、体重和性别比例的影响,探究水体高温对埃及伊蚊这些特征产生影响的关键龄期.方法 将不同龄期埃及伊蚊(卵期、1~4龄幼虫)置于36℃水浴中,使埃及伊蚊在水浴锅中度过一个龄期后,移至标准条件下[温度(25±1)℃,湿度(75±5)%]常规饲养,羽化为成虫后记录雌雄蚊数量,60℃烤箱中干燥15 min测量翅长及体重;同时将同批埃及伊蚊(分别按卵、1~4龄幼虫)置于饲养室常规饲养得到标准值.结果 高温作用2~4龄幼虫,其长成的雌蚊翅长明显小于正常值;2龄和4龄幼虫受高温作用后发育的雌蚊体重下降,而卵期、1龄和3龄体重下降不明显;3龄和4龄受高温作用后发育的成虫中雌蚊比例升高,雄∶雌分别为0.88和0.95,2龄幼虫则情况相反,雄∶雌=2.43∶1.结论 埃及伊蚊不同阶段受高温作用的影响不同,卵期和1龄幼虫受高温影响较小,2~4龄受高温影响较大,说明2龄雌性埃及伊蚊是发育的关键阶段,而3龄雄性埃及伊蚊是发育的关键阶段.

    作者:喻潇;鲁亮;刘起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北京市昌平区厩腐蝇感染螨虫的初步调查

    目的 对昌平区厩腐蝇体表携带的大量螨虫进行种类鉴定,为制定科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天幕式捕蝇笼捕蝇6h,用杀虫剂喷杀后在捕蝇笼外面套上塑料袋,扎紧袋口后统一带回实验室,捡出蝇体表及袋内螨虫,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资料鉴定种类.结果 厩腐蝇体表采集的螨虫标本经鉴定有2种,一种为家蝇巨螯螨,另一种为食菌螨科的休眠体.结论 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中应考虑增加携播螨的监测内容,以逐步完善监测体系.

    作者:黄英;吕京静;刘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安徽省烟仓孳生螨类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目的 研究安徽省烟仓孳生螨类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方法 选取烟仓不同生境(简易库、露天库、外租库和醇化库)的烟叶和地面烟尘样本进行螨类的采集、分离鉴定、计数及数据分析.结果 共检获螨类23种,隶属5科16属.其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排序均为简易库>露天库>外租库>醇化库,简易库中螨类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大(J'=0.959),醇化库中螨类群落的优势度指数大(D=0.150).露天库和醇化库的群落相似性指数低(Q=0.238),达到极不相似水平.结论 安徽省烟仓孳生螨类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其生境条件密切相关,醇化库螨类孳生情况相对较轻.

    作者:赵金红;王少圣;湛孝东;孙恩涛;李朝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青弋江江滩植被与钉螺分布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江滩植被各属性与钉螺分布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取样与系统抽样相结合方法,调查样方内植被的种类、株丛数、物候期、生活力、高度、盖度、多度和频度,钉螺的总螺数、活螺数、死螺数.结果 江滩植被种类主要有12种,分别是空心莲子草、狗牙根、莎草、窃衣、野艾蒿、野菊花、苍耳、香附子、葎草、灯芯草、野大豆和辣蓼,其中空心莲子草和香附子为优势种群.空心莲子草群丛活螺多(活螺密度为2.67个/0.1 m2),狗牙根+辣蓼群丛死螺高(死螺密度为2.33个/0.1 m2).将植被盖度和钉螺密度回归分析得二次函数y=11.435+ 2.104x-0.162x2 (R2=0.394,F=42.319,P<0.01)(夏季)、y=14.154+ 1.034x-0.043x2(R2=0.794,F=57.432,P<0.01)(秋季).结论 钉螺对空心莲子草群丛有趋向性,狗牙根+辣蓼群丛可能有杀灭钉螺的作用,植被盖度和钉螺密度是平滑的二次函数关系.

    作者:赵劲松;汪安云;周书林;左惠琴;汪卓;施阳;巩琳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鼠疫菌素抗体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

    目的 检测宿主动物血清中鼠疫菌素(Pesticin,Pst)抗体,探究Pst作为鼠疫抗体检测诊断试剂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重组Pst和鼠疫F1抗体间接ELISA法,对351份不同来源的鼠疫宿主动物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在鼠疫感染的宿主动物体内可以检测到Pst抗体,Pst抗体水平随着F1抗体水平的升高而明显升高,鼠疫患者血清中20个月时ELISA检测A值为0.438,Pst抗体维持在可检出水平.结论 Pst抗体检测方法可以与传统鼠疫F1抗体检测相结合,使鼠疫抗体检测方法更具可靠性.

    作者:王梅;唐新元;张爱萍;梁莹;于守鸿;杨永海;俞东征;海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国屠宰场生猪中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目的 对中国屠宰场生猪中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带型分布进行分析,为该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从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屠宰场采集猪咽拭子和猪回盲部肠内容物标本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同时对致病性菌株进行PFGE分析.结果 采用PFGE分型用NotⅠ酶切后将763株致病性O∶3血清型菌株分为47个型别,其中K6GN11C30021带型是猪中携带的致病菌株优势PFGE型别,占56.49%(431/763);另外1株O∶9血清型菌株为K6GN11C90004型别.所有的屠宰场皆有多种PFGE带型,不同地区除具有各自的优势型别外存在交叉带型.结论 中国屠宰场生猪中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PFGE带型多样,具有一定地域性特征.且猪咽部与回盲部肠内容物中能同时携带多种带型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应警惕猪中携带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通过污染猪肉及其制品以及环境而感染人类,从而对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作者:崔志刚;梁俊容;肖玉春;李可维;景怀琦;王鑫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驱避-引诱联合使用对蚊虫控制效果的现场测试

    目的 观察驱避-引诱联合使用在野外蚊虫防治中的效果,评价吲哚和辛酸与二氧化碳(CO2)诱蚊灯结合,对蚊虫的特异性引诱作用.方法 在云南省盈江县太平乡选择6个试验现场,其中5个现场中心悬挂驱避物质迷迭香精油,并分别在距离迷迭香精油1、5、10、15和20m处放置CO2诱蚊灯+辛酸+吲哚,作为甲、乙、丙、丁、戊5种处理;只在现场中心位置处放置CO2诱蚊灯,不放置驱避剂迷迭香精油和引诱剂辛酸+吲哚的现场作为对照.每天CO2诱蚊灯诱集的蚊虫计数和分类,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适当距离内,驱避-引诱联合使用引诱的蚊虫数量明显比单独使用引诱剂捕获的蚊虫数量多,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处理(即引诱装置+精油,两者相距10m)3次试验共引诱蚊虫594只,比其他4个现场引诱的蚊虫多(P=0.036).辛酸+吲哚对蚊虫的特异性引诱结果显示,辛酸+吲哚混用并配合CO2诱蚊灯,引诱的蚊虫数量比单独使用CO2诱蚊灯多,3次试验均比对照引诱的蚊虫数量多30%以上.此外,对伊蚊显示出特异性引诱作用,捕获的伊蚊平均数量占蚊虫总数的80%左右,其中白盏伊蚊、白纹伊蚊、尖斑伊蚊和环胫伊蚊是当地主要种群.结论 在适当范围内,驱避-引诱联合使用提高蚊虫引诱效率,可以在蚊虫控制中使用,CO2诱蚊灯+辛酸+吲哚对伊蚊有一定专化性,可在媒介蚊虫的监测中使用.

    作者:余静;王杰;张富强;郑颖;冯子良;范泉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河南省周口市2004-2011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河南省周口市2004-2011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乙脑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周口市2004-201l年乙脑病例数据和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周口市2004-2011年共报告乙脑29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36/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0.41/10万、0.42/10万、0.78/10万、0.52/10万、0.17/10万、0.35/10万、0.25/10万、0.03/10万;太康县高(0.63/10万),西华县低(0.15/10万);7-9月为高发季节,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96.22%;< 15岁的儿童青少年占97.25%;幼托儿童占17.18%,散居儿童占48.80%,学生占33.33%;家中未采用蚊帐或药物等防蚊措施者占调查病例数的82.02%(219/267);患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占调查病例数的86.89%(232/267).结论 周口市乙脑疫情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加强乙脑病例监测,落实高发地区15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的免疫接种、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是降低乙脑发病的关键.

    作者:罗宏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广东省某市特殊场所家蝇抗药性调查及防制策略

    目的 了解广东省垃圾填埋厂、肉联厂等特殊场所家蝇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方法 在野外孳生地采集家蝇幼虫,通过点滴法测定家蝇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等常用杀虫剂的半数致死量,实验数据用机值法统计分析.结果 垃圾填埋场家蝇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的LD50分别为13.7179、3.5971、5.5982和0.7704μg/虫,肉联厂分别为1.0999、0.7278、8.3314和0.5322μg/虫,抗性系数为58~2525倍,比1996年增高了1~103倍,比1991年增高了2~1383倍,抗性水平均已达高抗以上,垃圾填埋场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DDVP的抗性水平都高于肉联厂.结论 广东省特殊场所的家蝇对部分杀虫剂产生了高抗性,对拟除虫菊酯类的抗性增长很快;垃圾填埋场、肉联厂等特殊场所的家蝇防制应实行综合管理策略,科学用药.

    作者:段金花;蔡松武;阴伟雄;刘文华;吴军;邹钦;林立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深圳市家蝇和大头金蝇抗药性监测研究

    目的 了解近年来深圳市家蝇的抗药性发展状况,探讨大头金蝇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深圳市区家蝇及大头金蝇,挑选实验室饲养1~2代后的雌性成虫,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其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胺菊酯、DDVP和仲丁威6种杀虫剂的LD50(μl/虫).结果 家蝇对溴氰菊酯、氯菊酯、胺菊酯、DDVP、仲丁威的LD50分别为0.024 819、0.092 076、0.649 075、0.065 610和5.008 337 μg/虫,与1998年的抗性监测结果相比,分别增长8.27、7.25、3.45、0.11和0.54倍;大头金蝇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胺菊酯、DDVP和仲丁威的LD50分别为0.271 852、0.318 642、0.174 697、0.657 885、0.086 490和1.743 459 μg/虫.结论 家蝇对溴氰菊酯、氯菊酯、胺菊酯的抗性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抗性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对DDVP与仲丁威的抗性呈现下降趋势;大头金蝇的抗性测定结果与家蝇有差异,需改进实验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抗性级别标准.

    作者:刘阳;梁焯南;贾凤龙;张韶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北京市门头沟区小型兽类群落构成及鼠疫监测

    目的 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区自然环境中小型兽类群落构成及其密度,并检测是否存在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感染.方法 2009-2011年采用夹夜法捕捉小型兽类,鉴定鼠种并计算捕获率;用笼捕法捕捉活鼠,取心脏血进行鼠疫F1抗体检测.结果 2009-2011年在门头沟区捕获小型兽类7种315只,其中啮齿目6种309只,食虫目1种6只,小型兽类捕获率分别为16.60%、4.62%和15.08%;大林姬鼠、北社鼠和黑线姬鼠的捕获率和构成比高,3种鼠合计占捕获总数的95.18%、88.89%和96.84%.鼠疫菌F1抗体血清学检测标本49份,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北京市门头沟区鼠类血清学检测结果暂未发现鼠疫菌感染,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

    作者:李龙建;曹殿起;刘英;褚民尉;刘喜房;徐艳广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天津市蜱及蜱媒病原体的初步调查

    目的 调查天津市蜱种群及其分布、病原携带及居民蜱虫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蜱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布旗法采集自然生境中蜱,牛、羊等牲畜体表直接捕捉,采集的蜱样本经鉴定分类后检测布尼亚病毒、伯氏疏螺旋体、巴尔通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等病原携带情况;在全市各区(县)随机选取20名居民进行蜱防治知识知晓调查.结果 全市8个区(县)发现蜱,共采集鉴定蜱152只,其中全沟硬蜱占捕获总数的23.03%,长角血蜱占76.97%;相关病原携带检测全部为阴性;居民蜱叮咬防治知识知晓率达70%以上,叮咬后正确处理知晓率达80%以上,城乡无差异.结论 蜱在天津地区存在,未发现携带相关病原,居民防治知识水平较高.今后在防治蜱传疾病中,应继续做好防治宣传,提高医疗卫生部门相关防治能力,准备好相关的处理预案.

    作者:吴彤宇;王伟;陈树斌;秦娜;张静;李培羽;李今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青海省蚤类一新纪录

    目的 了解青海省共和县小型兽类体外寄生蚤种类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夹夜法捕获小型兽类,捡取其体外寄生蚤,并将其制成玻片标本后依据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采集青海省共和县小型兽类体外寄生蚤785匹,隶属3科8属13种.结论 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 (Wagner,1883)]为青海省蚤类新纪录.

    作者:郑谊;马英;罗军;赵小龙;李海龙;魏有文;王雪;杨晓艳;杨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河北省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河北省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对各监测点鼠密度和鼠带病毒率进行监测,对阳性鼠肺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2011年全省共报告HFRS病例513例,死亡1例,发病率为0.71/10万,病死率为0.20%.病例分布于全省74个县(市、区),主要集中在秦皇岛和唐山市;具有明显的春季及冬季流行高峰,3-6月占发病总数的42.50%,10-12月占30.02%;发病以青壮年为主,20~59岁组发病364例,占病例总数的70.96%;男女之比为2.72∶1;农民发病占78.36%.居民区鼠密度为2.04%,带病毒率为7.41%;野外鼠密度为0.64%,带病毒率为0.居民区和野外优势鼠种均为褐家鼠;阳性鼠肺进行PCR分型,结果均为家鼠型(Ⅱ型).结论 河北省是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应以高发病较集中的9个县(区)为重点,加强HFRS综合防治.

    作者:韩占英;魏亚梅;韩旭;张艳波;许永刚;齐顺祥;李琦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广西凭祥地区莱姆病螺旋体检测和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 调查广西凭祥地区莱姆病感染情况和基因型别.方法 2011年7月从广西凭祥地区采集蜱、啮齿动物和野鸟标本,分别采取煮沸法和Qiagen试剂盒提取蜱、啮齿动物脾脏以及鸟脾脏中莱姆病螺旋体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扩增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将序列结果与GenBank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rRNA基因问隔区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从3份啮齿动物标本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5S~23SrRNA基因间隔区片段,啮齿动物的感染率为5.66%(3/53).其中一个序列与GenBank中Borrelia valaisiana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序列号:HM100125.1,AB091455.1,AB091454.1,AB091453.1)同源性为100%;蜱和鸟标本中未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广西凭祥地区啮齿动物中存在莱姆病螺旋体B.valaisiana基因型感染.

    作者:韩华;万道正;张晓龙;梁中平;郭天宇;褚宸一;赵荣涛;石华;宋宏彬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关于国标《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震灾》的编写

    地震灾区的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是地震灾后防止媒介生物性传染病暴发的重要工作,是地震灾后救援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如何在地震灾区有效实施媒介生物的监测和控制,目前没有相关的标准可以借鉴,这给地震发生后的救灾工作带来不便,导致相关工作被延缓或推迟,甚至有一些错误的做法在地震灾区被执行.通过制定《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 震灾》的标准,为震灾发生时的病媒生物监测和控制工作提供基本指导.

    作者:任东升;刘起勇;孟凤霞;鲁亮;吴海霞;李贵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黑瞎子岛蚊虫种群动态研究

    目的 调查黑龙江省抚远县黑瞎子岛蚊虫种群组成,主要种群的昼夜数量动态.方法 采用人帐诱、诱虫灯和网捕法采集蚊虫.结果 在黑瞎子岛捕获蚊虫33 526只,计4属10种,优势种群为刺扰伊蚊(94.68%).不同月份蚊种组成有所不同;4种主要蚊种昼夜24 h的数量动态观察结果表明,刺扰伊蚊活动时间在00:00-24:00,叮刺伊蚊在03:00-21:00,凶小库蚊在06:00-20:00,中华按蚊在19:00-03:00;刺扰伊蚊在03:00和20:00出现2次高峰;凶小库蚊在17:00、叮刺伊蚊在18:00、中华按蚊在21:00仅出现1次高峰.结论 黑龙江省黑瞎子岛的蚊种包括4属10种;刺扰伊蚊为优势种群;观察了4个主要种群的昼夜数量动态.

    作者:李明;侯咏;梁慧杰;富英群;刘国平;于永军;赵刚;孙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北京地区畜禽养殖场害鼠季节性动态

    目的 了解北京市畜禽养殖场(猪场、牛场、鸡场)主要害鼠种类和害鼠发生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为害鼠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于北京市房山、平谷、顺义区的9个畜禽养殖场,每月以花生米作诱饵,采用夹夜法调查害鼠种类和密度.结果 全年共置21 600夹次,捕获小家鼠和褐家鼠236只;统计显示秋(9-11月)冬(12-2月)两季养殖场害鼠发生较重,期间捕获鼠数分别占总捕获数的54.4%和31.6%,其中10月种群数量高;整个年度小家鼠和褐家鼠数量呈交替变化趋势;全年种群性比小家鼠为1.63,褐家鼠为0.71.结论 秋季(9-11月)是北京地区养殖场害鼠防治关键期之一.

    作者:朱法江;潘卫凤;朱晓静;谷传慧;唐珺;李文昌;王登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蚊虫气味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是昆虫嗅觉系统的一类重要蛋白分子,与蚊虫的吸血、寻偶和产卵等生理行为密切相关;其功能及作用机制在鳞翅目和果蝇中的研究已经较多,但在蚊虫中的研究较少.该文对PubMed (www.ncbi.nlm.nih.gov/pubmed)上搜索的关于蚊虫气味结合蛋白的47篇文章进行整理总结,并参考其它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相关文章,就蚊虫气味结合蛋白的分布、分类、功能及与信号分子结合释放方式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今后的蚊虫气味蛋白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

    作者:王英红;倪晓平;孔庆鑫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硼酸胶饵与现场滞留喷洒灭蜚蠊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 观察10%硼酸胶饵实验室及现场灭蜚蠊效果,以及滞留喷洒和胶饵灭蜚蠊效果比较.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GB/T 17917.7-2009和GB/T17917.10-2009进行实验室和模拟现场的毒效观察;采用目测法,在现场先后滞留喷洒和施用胶饵观察蜚蠊下降率,评价杀灭效果.结果 实验室和模拟现场施药后2d德国小蠊全部死亡,现场实验施药前德国小蠊平均密度为169.25只/15 min,10%顺式氯氰菊酯悬乳剂+80%敌敌畏乳油复配滞留喷洒处理后第1周和第2周,德国小蠊平均下降率分别为9.60%和6.29%;之后采用10%顺式氯氰菊酯乳剂和20%残杀威乳油复配滞留喷洒,处理后第3周和第4周德国小蠊平均下降率分别为6.63%和5.51%;后采用硼酸胶饵杀灭蜚蠊,第1周和第2周德国小蠊平均下降率分别为94.10%和100%,1个月后进行密度调查,德国小蠊平均密度为1.38只/15 min.结论 对抗药性极高的德国小蠊采用滞留喷洒杀灭效果不明显,而10%硼酸胶饵对蜚蠊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不易产生抗药性,建议多采用胶饵杀灭蜚蠊.

    作者:谭梁飞;岳金亮;张令要;彭清华;熊进峰;占发先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