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纯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保留灌肠治疗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保留灌肠结合柳氮磺吡啶栓剂治疗,对照组单用柳氮磺吡啶栓剂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柳氮磺吡啶栓剂配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翦闽涛;宾东华;李逵;王爱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补肺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T3、T4、COS的影响.方法:将6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补肺颗粒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T3、T4、COS的影响.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56.67%,对照组为2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S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肺颗粒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较好疗效,能缓解应激使COS水平下调,T3水平升高.
作者:张会哲;张桂才;蔡元培;成向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穴位(足三里、中脘、大横、天枢、气海)按摩,对照组予麻仁丸口服,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6%,对照组为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便秘的临床症状.
作者:封以生;陈洪林;吴诗城;闫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胆石症一般是由胆汁成分异常、胆道运动功能失调共同作用所致,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反复发作,临床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寒战高热、黄疸等.胆为六腑,又是奇恒之腑,诸多典籍也称之为“中精之府”.《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由此可见胆在机体中的重要性.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及营养状况的改善,近年来胆石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健康生活,也致使很多患者遭受着很大的困扰,如何预防和治疗胆结石病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深入探究的突出课题,因此很多医务工作者对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病做了大量探究[2].现就中医药治疗胆石症近几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以下综述.
作者:林金环;韦唯;刘熙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针药调神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治疗组患者应用针药调神法治疗,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O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8%,对照组为84.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安眠效率、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的改善程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整体睡眠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调神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作者:李敏;阿不都克尤木·阿不都热依木;曾科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介绍王保和教授从补益肝肾论治心悸的经验.王教授认为,心与肝肾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主张从肝肾论治心悸,多用二至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收效较好,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作者:刘伟爽;寇冠军;王保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挖掘古代文献中从奇经八脉辨治崩漏出血期的用药规律.方法:对民国以前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对筛选结果方药进行频数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归纳得出单味药应用特点,药物四气无味及归经特点,奇经分布特点,药物间关联特点等用药规律,并对结合中医理论进行分析.
作者:张峦;李沛霖;王建玲;李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介绍王力宁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临床中重视望诊,望小儿眼睑辨体质,望小儿咽喉辨寒热.对特禀质患儿创制麻杏二陈汤作为基本方加减,气虚质加黄芪、白术等,阴虚质加芦根、麦冬、淡竹叶等.强调顾护脾胃,调整气机.特禀质患儿多痰湿,需先治脾,注重脾肺气机的调畅.
作者:邓玉芝;王力宁;黄美芬;陈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预处理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半暗带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补阳还五汤+Rapamycin(Rapa)组、Rapa组及5% DMSO组,每组12只,分别给以Rapamycin腹腔注射诱导细胞自噬及补阳还五汤灌胃给药,预处理7d后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法复制小鼠脑缺血模型,造模后3h运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计算相对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半暗带组织病理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标记性蛋白LC3-Ⅱ/LC3-Ⅰ比值及P62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相对梗死体积增加(P<0.05),半暗带组织形态出现缺血后病理改变,LC3-Ⅱ/LC3-Ⅰ比值增加(P<0.05),P62蛋白则表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相对梗死体积减少(P<0.05),半暗带组织病理形态明显改善,LC3-Ⅱ/LC3-Ⅰ比值减少(P<0.05),同时P62表达增加(P<0.05),而Rapa组则与补阳还五汤组相反(均P<0.05),5% DMSO组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补阳还五汤组比较,补阳还五汤+Rapa组相对梗死体积增加(P<0.05),半暗带组织病理形态恶化,LC3-Ⅱ/LC3-Ⅰ比值增加(P<0.05),同时P62表达减少(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后半暗带自噬水平,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小鼠脑组织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周胜强;易健;周赛男;刘柏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至今仍被视为一种难以根治的“终生疾患”.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故临床多从阴虚燥热论治,而对辛香行散之品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未予足够重视.在此以中医理论及古今医家临证心得为依据,从消渴病基本病机入手,对辛味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独特作用略作探究,从而为糖尿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更多思路.
作者:潘迪;陆鹏;任凤艳;刘丽香;黄亚会;程倩倩;贺三美;呼永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介绍简小兵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简教授认为阳虚血瘀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机.温阳养血、活血通络用归龙丸方加减;温补脾阳、顾护后天用附桂理中汤加减;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用乌梅丸加减;肝气郁结注重心理疏导,同时选用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内外合治、综合治疗,利用内服药物第3煎外洗患肢作局部治疗.
作者:李慧枝;王文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临床研究表明,消渴病患者易出现不寐,主要表现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入睡困难,时寐时醒,醒后不寐或彻夜不寐等,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治疗,更会影响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加重血糖波动,增加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等,加重病情.西医治疗以苯二氮卓类为主,起效较快,但缺乏疗效理想的、针对不寐病因如心理因素等的药物治疗,也就不能从根本上、长久地解决这一问题.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因人因证而异,临床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从原因分析、证型分布、中医药治疗等方面将近年消渴病伴不寐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任凤艳;刘丽香;潘迪;陆鹏;黄亚会;程倩倩;贺三美;侯君;周龙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6例老年高血压便秘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及相关手术病史,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干预预防便秘,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结果:两组发生便秘及与便秘相关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痛便秘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可减少患者便秘发生率,从而减少血压的波动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谭结怡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使用益气解表代表方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其拆方的含药血清对炎症16HBE进行干预,从中探讨TLR4在hBD-2mRNA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传代培养16HBE细胞后将其分为5组,用LPS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加入TLR4抑制剂Anti-Human CD284后分别将培养液替换为含有提前制备的参苏饮及其拆方含药血清培养液,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1/2h,1h,3h,5h,8h)分别取出相应组别细胞培养板,提取细胞总RNA,使用real time PCR检测16HBE炎症模型中以上时间点NF-κBp65 mRNA、hBD-2 mRNA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F-κBp65 mRNA相对表达量在1h、5h显著升高(P<0.05),而hBD-2 mRNA相对表达量仅在1h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苏饮全方组NF-κBp65 mR-NA、hBD-2 mRNA相对表达量仅在5h显著升高(P<0.05);益气解表组NF-κBp65 mRNA、hBD-2 mRNA相对表达量仅在3h显著升高(P<0.05).结论:Anti-HumanCD284阻断TLR4后,参苏饮诱导炎症16HBE表达NF-κBp65 mRNA、hBD-2mRNA明显受抑,表明参苏饮上调NF-κBp65 mRNA、hBD-2 mRNA需要TLR4参与.
作者:陈瑶;马萍;胡晋婷;徐春肖;张发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虎杖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Fas相关死亡区域(FADD)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虎杖苷组,通过改良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虎杖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后FADD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再灌注6h后海马处的阳性细胞表达增多,24h达较高水平,至72h呈下降趋势.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FADD蛋白表达显著增强,虎杖苷可通过减少FADD蛋白表达起到脑保护作用.
作者:胡丹;刘秋庭;涂鄂文;钟银玲;陈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挖掘并归纳分析古代文献中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将相关古代文献经过数据整合后构建骨质疏松症标准数据库,在其基础上采用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中医用药关联规律分析,以得到文献中关于骨质疏松症的诊疗经验(规则),同时利用Office Excel软件统计每类药物的频数和频率,利用SPSS 19.0软件对文献中所用的组方配伍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Clementine 12.0软件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古代文献中治疗骨质疏松症使用频率高的中药是熟地黄与淫羊藿,其次是黄芪、骨碎补及补骨脂;SPSS 19.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古代文献中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时组方中常用中药配伍具有一定规律:大多数为黄芪、骨碎补、熟地、补骨脂、淫羊藿、白芍、当归一类,另有牛膝、杜仲、续断为一类,亦存在有应用茯苓、薏苡仁及山药等为主的治法.结论:古代文献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组方配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所用药物以补肾健骨类、益气健脾类为主.
作者:伊伟恩;刘德果;李姿蓉;杨小林;刘琼英;邓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消痤饮治疗肺热型寻常型痤疮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肺热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多西环素肠溶胶囊、维生素B2片、维安脂胶囊配合阿达帕林凝胶外用治疗,治疗组仅用消痤饮配合阿达帕凝胶外用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优于对照组的8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痤饮治疗肺热型寻常型痤疮疗效显著,可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敏;丁建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黄褐斑是由于皮肤黑色素的增加而形成的一种多对称分布于颧颊部,亦可累及眶周、前额、上唇和鼻部,呈褐色或黑色的皮肤病[1],民间俗称“黑斑”、“蝴蝶斑”,有时发于孕妇或月经不调的妇女,又称“妊娠斑”.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黄褐斑患者中,女性占有较大比例,尤以生育期女性的发病率较高,且容易伴随内分泌系统及生殖系统疾病而出现[2].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与遗传、精神紧张、睡眠质量差、日晒、妊娠、化妆品使用不当、口服避孕药、抗惊厥药物使用不当及伴有妇科疾病、甲状腺疾病等因素有关[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黄褐斑逐渐成为医学界及美容界共同面临的难题.目前西医治疗手段[4]包括:外用脱色素制剂、皮肤剥脱剂,以及强脉冲激光,通过减少黑素合成或皮肤剥脱方法来减少色素,但复发率高,不宜长期使用.而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特色.其外治手段丰富,包括中药面膜、针灸、面部刮痧、穴位埋线、穴位注射、中药喷雾加按摩、耳穴疗法等[5],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作者:代维维;张丽飞;罗祥;高子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医脏腑相关理论高度总结和阐述了人体组织器官间的相互关联性,诸多学者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对脏腑相关理论作出了部分阐释.本文基于外泌体具有源细胞特征、强大生物功能和靶向性,试图从外泌体角度对脏腑相关理论进行阐释.视外泌体为脏腑之间的一个靶向信使,由各脏腑细胞分泌,沿着脏腑相关的路线,靶向目标,调控靶器官功能,且运用脏腑相关理论有可能预测到外泌体的靶向运动和生物功能.如此,不仅可利用外泌体诠释脏腑相关理论的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而且将谱写中医理论指导现代医学研究的新篇章.
作者:李勇敏;谭小宁;马荣丽;罗吉;罗燕;吕元;蒋士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备化汤(炮附子、熟地黄、茯苓、覆盆子、牛膝、木瓜、生姜、甘草)出自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原书载:“治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病者关节不利,筋脉拘急,身重萎弱或温厉盛行,远近咸苦,或胸腹满闷,甚则浮肿,寒疟血溢,腰痛”.笔者(第一作者)随师屡用备化汤治疗疑难重症,每获良效,兹举验案3则,与同道分享.
作者:周阳阳;王兴臣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