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验动物饲养场所的害鼠治理

汪诚信

关键词:实验动物, 动物饲养, 场所, 物质量, 控制实验, 科学技术, 使用量, 害鼠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动物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对实验动物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使控制实验动物饲养场所的害鼠逐渐成为保障实验动物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蚤类群落结构的研究

    目的 研究鼠疫疫源地蚤类群落结构、数量变化特点以及在不同宿主、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方法 对鼠体、洞干、巢穴蚤乙醚麻醉后,分类鉴定.结果 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蚤类6科21属43种.此次疫源地调查,在不同生境、不同地点、不同宿主获蚤类4科9属14种.优势种仍为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常见种为二齿新蚤.结论 掌握了各景观区的蚤种寄生宿主的形式以及季节消长、空间分布.

    作者:张贵;张芳;刘振才;张雁冰;周方孝;冮森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一起蜜蜂蜇伤百人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2005年4月26日11:00太康县卫生防疫站接到报告:在该县清集乡至逊母口镇公路两侧,发生成群蜜蜂袭击人群事件,有中毒休克人员出现,情况十分严重.我们立即奔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作者:黄全勇;李弘;张新勇;胡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吡喃型异黄酮Alpinumisoflavone的灭螺制剂研究

    化学灭螺药物是目前控制和消灭钉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应用中,目前使用的化学灭螺剂大多存在有高毒的弊端,尤其是对水生动物毒性大,这使得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作者:李洁;钱万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溴敌隆压条毒饵大面积灭鼠效果观察

    1989年以来辽源市一直使用粘附毒饵进行每年春秋两季的大面积灭鼠,但从灭鼠效果来看,鼠密度回升快,且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不断升高.为此,我们从2005年除采取综合治理外,开始研制新型高热力混合压条毒饵,并进行了现场大面积灭鼠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于浦清;李兴和;梁志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青藏高原特有害鼠黑唇鼠兔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黑唇鼠兔既是青藏高原的特有害鼠,也是青藏高原的优势害鼠,严重威胁草原的生态环境、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防治鼠兔常用的方法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生态防治,文章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认为只有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控制鼠害;提倡对黑唇鼠兔的开发利用,化害为益,探索防治鼠兔的新途径.

    作者:慈海鑫;张中学;雷晓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2005年吉林省灭鼠工作情况分析

    为有效控制鼠传疾病的流行、遏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率上升趋势,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2005年吉林省爱卫会办公室结合全省爱国卫生月活动检查、9个市(州)联检联评及省级卫生城复查,对吉林省2005年灭鼠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考核.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尹强;赵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醋酸氯地孕酮对小白鼠种群扩展的持续控制效应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醋酸氯地孕酮对小白鼠种群发展的控制效果,以及该药物控制鼠类的持效期和适浓度.方法 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饲喂小白鼠醋酸氯地孕酮饵料,观察该鼠实验种群的数量增长动态.结果 小白鼠口服10 mg/kg醋酸氯地孕酮可完全控制当月雌鼠的生殖活动,第2个月和第3个月雌鼠的怀孕率也只有30%~40%,5-6个月后可减少鼠类数量70%~80%.鼠类喜食,摄食指数超过1.0.结论 醋酸氯地孕酮对小白鼠具有显著的生殖阻断作用,口服10 mg/kg醋酸氯地孕酮1次的有效控制时间为3个月.

    作者:冯志勇;邱俊荣;隋晶晶;姚丹丹;黄秀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城镇下水道鼠害综合防制技术的关键点探讨

    目的 掌握城镇下水道鼠类分布特点,探索鼠害综合防制技术的关键点.方法 用夹捕法观察不同生境、不同季节城镇下水道鼠类分布特点,分析鼠害重点防制区域及灭鼠适期,用粉迹法、夹捕法观察下水道灭鼠效果及对地面鼠密度的影响.结果 诸暨市城区下水道鼠夹捕获率为2.09%,褐家鼠是下水道中的主要鼠种;居民生活区、餐饮业集中区附近和农贸市场内的下水道(窨井)为重点鼠害防治区域;有春、秋两个高峰.3类重点区域下水道铺设铁丝网,地面建筑物内粉迹法下降率为65.51%;再悬吊鼠夹捕杀残存鼠,夹捕法密度下降率达到69.89%.结论 城镇下水道鼠害综合防制应坚持化学防制和物理防制相结合,但巩固灭鼠成果,尤其是鼠患低水平区域,下水道鼠害综合防制应以物理方法为主,通过实施铁丝网铺设、再悬吊鼠夹捕杀残存鼠等措施,可有效控制下水道鼠患.

    作者:赵雪松;杨福余;华国翔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鼠疫耶尔森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

    目的 研究一种快速、特异的检测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方法 选用针对鼠疫菌F1抗原基因、pla基因、inv基因和一段鼠疫特异染色体序列设计的4对引物,以鼠疫菌及其他肠道致病菌DNA为模板并加入内部对照模板,在同一扩增体系中进行PCR扩增.结果 鼠疫菌DNA模板可扩增出预期产物,而其他菌株只能扩增出内部对照模板的片段.结论 多重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迅速、有效地将鼠疫菌与其他肠道致病菌相鉴别,也可应用于鼠疫监测.

    作者:张志凯;海荣;蔡虹;张建华;马凤琴;俞东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内燃式电热驱虫片的药效及其性能观察

    目的 观察内燃式电热驱虫片在室内对淡色库蚊的药效和挥发性、稳定性等特性.方法 室内药效试验和模拟现场药效试验分别按照GB 13917.5-1992和GB 13917.8-1992标准中规定的相关测试步骤进行;通过不同时间段的热处理,求出累计挥发率;采用热藏加速试验处理,给出有效含量损失率.结果 累计挥发率内燃式电热驱虫片为88.15%,对照组为76.40%;损失率内燃式电热驱虫片为8.50%,对照组为6.40%.经统计学处理,驱虫片对靶生物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内燃式电热驱虫片具有药效持久、见效快、生物药效高、选用杀虫剂广等特点,有开发应用前景.

    作者:任樟尧;朱江;杨天赐;陆龙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广州市钩端螺旋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广州市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重点流行区域流行病学概况.方法 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血清学检测,对钩体病重点流行区域内健康人群和相关宿主动物进行检测;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抗体.结果 对808份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及727份鼠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发现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7.30%(59/808),各调查点人群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87,P<0.05);水网及旱地间人群发病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8.068,P<0.01);鼠类阳性率平均为0.55%,其中褐家鼠为0.47%,黄胸鼠为3.17%.结论 钩体病重点流行区域内健康人群和野鼠中存在钩体隐性感染,其感染幅度与该地区钩体病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作用.

    作者:陈小霜;罗雷;刘海涛;陈志强;许晓茵;梁振波;吴志辉;利朴良;李中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朝阳市白纹伊蚊分布调查初探

    2006年8月中旬我们对朝阳市区的城市居民住宅怡盛园小区、凌河庄园小区、农村居民住宅双塔区孟克村、凤凰山风景区、朝阳市啤酒厂、朝阳市园林处苗圃、大凌河风景区两岸、朝阳市凌河公园、朝阳机场、陶瓷堆放场所、废品收购有限公司、新长征轮胎厂和浪马轮胎厂共13处进行了白纹伊蚊孳生地的调查.

    作者:王晓莉;潘丽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旅客列车不同灭鼠、灭蠊方法灭效观察

    近几年来旅客列车鼠、蜚蠊密度有增高趋势,严重威胁旅客及列车乘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为有效地控制列车上鼠、蜚蠊危害,我们对哈尔滨铁路局管辖内的旅客列车的鼠、蜚蠊种群及其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了防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樊增荣;李欣竹;陈英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2种杀虫剂杀灭蚊幼虫效果观察

    目的 评价2种杀虫剂对蚊幼虫的杀灭效果.方法 水缸按2 g/m2,缸、罐等小型积水容器按1 g/个,污水沟按2g/m2药量分别投放安备1%颗粒剂(Abate 1%SG)及保世洁生物扩散剂.结果 安备1%颗粒剂对容器白纹伊蚊幼虫杀灭持效可达60 d;对污水沟淡色库蚊幼虫杀灭持效可达7 d;30和40 d后成蚊密度分别下降了82%和85%.保世洁生物扩散剂对容器白纹伊蚊幼虫的杀灭持效可达40 d;对污水沟淡色库蚊幼虫杀灭持效可达7 d;30和40 d后成蚊密度分别下降了80%和75%.20和30 d后2组试验区均未诱到白纹伊蚊成蚊和卵.结论 2种杀虫剂对蚊幼虫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可降低成蚊密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白勇;朱光锋;范飞能;邵国文;陈立群;徐荣;马晓;陈云;金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肾综合征出血热、鼠疫宿主动物监测数据库

    目的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鼠疫宿主动物监测数据库,使监测数据可视化,并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在Windows XP操作平台下,利用Micro Excel 5.0软件建立属性数据库,利用Mapbasic 7.0软件对MapInfo Professional 7.0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构建数据库的GIS框架,实现GIS功能.结果 建立了HFRS和鼠疫两种疾病宿主动物的密度和感染率数据库,并构建了宿主分布(可依地区、传播病种和宿主动物分别显示)和信息查询(分密度和感染率两类分别查询)等GIS功能项.结论 利用GIS系统建立了HFRS、鼠疫宿主动物监测数据库,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可视化.

    作者:吴海霞;刘起勇;杨维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长春市褐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调查

    目的 掌握褐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情况,为家栖鼠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对长春市内捕获的29只褐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为3.45%,总平均摄药剂量为19.86 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褐家鼠未形成抗药性种群,只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 长春市城镇灭鼠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作者:张莹;李硕;刘晓倩;苏臣;史森;宋日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张掖市城区蝇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调查

    目的 了解张掖市城区蝇类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掌握城市蝇类的分布特点及消长规律,为疾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诱法.结果 张掖市城区蝇密度平均为4.30只/笼,蝇种分布以家蝇为主.密度以绿化带高,为7.96只/笼,其次为餐饮店外环境,为4.85只/笼.蝇类密度基本呈前高后低的双峰型曲线,5月和9月有两个峰值,以5月高,达10.93只/笼.结论 张掖市城区蝇类以家蝇为主,应在蝇类繁殖高峰期前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降低蝇密度,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作者:贾玉新;李国太;张森乔;刘旭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捕获-标记-再捕获法在鼠类种群数量测定中的应用

    鼠类繁殖力强,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可传播包括鼠疫等烈性传染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对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将鼠密度控制到不足为害的水平,历来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裘炯良;郑剑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南天监测灭蚁器及其野外灭蚁效果观察

    白蚁主要危害房屋建筑、家具、堤坝、古树名木及农作物等,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1,2].为减轻白蚁的危害,人们研究了多种灭治白蚁的方法及装置,如药物防制法和诱杀法等[3].药物防制需连续多次且不环保;采用诱杀灭治法操作麻烦,特别是诱集材料在雨季容易霉变,影响效果.笔者现介绍自行开发研制的一种高效环保的白蚁监测灭治装置,已广泛用于山塘水库、江河堤围与堤坝、林场、果园、绿化地等,取得了良好的灭蚁效果.

    作者:钟平生;张颂声;李静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2004-2005年湖北省疟疾防制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湖北省疟疾防制对策,评价防制效果.方法 收集2004-2005全省疟疾疫情,分析疟疾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结果 湖北省疟疾发病率连续2年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2003年的0.45/万降至2005年的0.25/万,达历史低水平,疟疾高发区逐步缩小,低疟区逐步扩大;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率亦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2004年的1.37/万降至2005年的0.78/万,局部暴发点得到有效控制;中华按蚊区疟疾发病率稳中有降.结论 湖北省所采取的疟疾防制措施行之有效,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今后应继续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作者:裴速建;黄光全;桂爱芳;左胜利;陈国英;胡乐群;刘井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