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格红
随着研究不断进展,现已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如Fas、FasL、Bcl-2、Bax等,深入发掘因子通路机制对慢性胃炎的病机效应,已成为指导研究与治疗慢性胃炎的重要策略.现以Fas、FasL因子对慢性胃炎的各方面影响为重点进行如下综述.
作者:程臣;林寿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桃核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其主治太阳蓄血轻症,热重于瘀型,以少腹急结、神志改变伴血瘀征象为辨证要点,功能泻热通便,活血化瘀,导热下行.近年来,有关该方治疗精神科、神经科及妇科的疾病屡见报道,笔者将其应用于外科急重症的治疗收到良好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1 急性肠梗阻患者男,59岁,因进食年糕后腹胀、腹痛就诊于外院,经检查诊断为肠梗阻,给予禁食水、灌肠、液体石蜡口服等对症治疗后未见缓解,症状持续12d并逐渐加重,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惧怕手术,转诊至我院.
作者:张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扶正祛邪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IL-8的影响.方法:68例患者按住院的先后顺序,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呼吸机支持与西药治疗原发病;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扶正祛邪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病死率、脱机率、撤机时间、住ICU时间;检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促炎因子表达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促炎因子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能够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P<0.05).结论:扶正祛邪法中药可能通过抑制促炎因子表达治疗ARDS.
作者:陈岩;白雪松;李长辉;林萍;李旭;原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灸,《说文解字》释为“灼也”,即是以火烧灼之意.灸疗,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隔药饼灸是在使用灸法治疗时,将艾柱放置在由中药制成的药饼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属于间接灸的一种.
作者:娄必丹;章薇;黄洁;李金香;刘密;刘迈兰;张国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痛风肾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予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方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对照组为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对照组Scr水平外,两组Bun、U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Scr、UA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肾疗效满意.
作者:董剑出;张宗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复方九味羌活汤治疗湿热型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湿热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用复方九味羌活汤治疗,对照组30例用妈富隆治疗.治疗3个月后再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止血时间、月经规律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9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控制时间、月经规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九味羌活汤对湿热型子宫异常出血疗效与西药妈富隆相当,但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汤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该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均高.2000年WHO估计全世界有274万人死于COPD,每年COPD影响可能多达6亿人.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1990年COPD在疾病造成的负担中位居第12位,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疾病负担的第5位,并成为第3大死亡原因[1].
作者:高娇;黄修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肿瘤转移是现代医学名词,古代医家虽然不能认识肿瘤转移全部特性,但对转移的发生及传变早有认识.《灵枢·百病始生篇》载:“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之不去,传舍于胃肠……留而不去,传舍于胃肠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胃肠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佚,不可胜论.”阐述了肿瘤由局部向远处转移的过程.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之一,多表现为骨骼的持续性疼痛,还可引起病理性骨折,甚至截瘫,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西医治疗骨转移疼痛多以镇痛药配合骨溶解抑制剂等,对肿瘤本身治疗作用较小,且毒副作用较大,特别是成瘾性和胃肠道不良反应更成为临床选择的障碍.而以中医中药理论为指导的治疗,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标本兼顾,疗效确切.
作者:杨岚兰;王文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五苓散类方是《伤寒论》中以五苓散为主的一类方剂,主要用于水气病的治疗.对这类方剂的鉴别使用既可以了解仲景对水气病治疗的辨证用药思路,也有助于五苓散类方的正确应用.本文通过对五苓散类方方证病因病机和用药治法的探讨总结其用药规律及证治特点,为临床中针对不同病因水气病的处方用药提供了基本思路.
作者:赵志恒;李岩;徐家淳;王剑歌;张仁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临床观察,颈椎病伴有健忘的患者较多,往往易被忽视,现就颈椎病与健忘的相关性简要探讨如下.1 颈椎病、健忘之概念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为骨伤科常见病,属中医学“骨痹”范畴.
作者:王荣华;孙西庆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合消风散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湿热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黄连解毒汤合消风散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结果: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69.77%、93.02%,对照组分别为21.43%、78.5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黄连解毒汤合消风散治疗湿热型湿疹有较好疗效.
作者:李曙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总结概括《素问·刺热篇》的学术思想为:阐述五脏热病,分析轻重转归;针刺手法,重选经穴;提出五脏热病色诊及“治未病”理论;护理以寒胜热.其中,“治未病”思想在防病保健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谢慎;刘雨儿;胡薇;刘密;常小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调和肝脾的代表方,由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炙甘草、生姜、薄荷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功效,用于治疗肝郁血虚,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而属肝郁脾虚者[1].逍遥散加减在妇产科应用范围很广,笔者在妇科临床中应用本方加减治疗月经病,取得较好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作者:潘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蠡沟穴又名交仪穴,首载于《灵枢·经脉》篇:“足厥阴之别,名日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归属于足厥阴肝经,是肝经的络穴,起着沟通肝胆两经的作用.蠡沟是临床常用穴,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现对蠡沟穴命名、定位及功用主治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关于命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因此,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而且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故孙思邈《千金翼方》载:“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作者:马凤君;王彤;卢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文章探讨了如何加强将科学研究纳入实际教学过程,实现科研成果、科研资源向教学的转化,达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二是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科研献身精神、信息获取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等.
作者:卢岩;王彤;张晶;汤继芹;郭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伸直旋转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将符合伸直旋转型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标准的156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0例采用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先矫正骨折端的旋转移位,再矫正侧偏移位,然后才矫正向后方移位;对照组66例采用传统手法整复方法治疗.在拔伸牵引下,先矫正侧偏移位,然后矫正向后方移位.手法整复后复查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判断手法整复效果;随访6个月,6个月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位效果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需要判断骨折瑞有无旋转移位并且向哪个方向旋转移位,对有旋转移位者需先矫正旋转移位后再矫正侧方移位,后才矫正向后移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符名赟;杨延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当归散对骨折早期局部血管内皮增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建立开放骨折髓内固定动物模型,分当归散组、生理盐水组.两组分别于术后第3、5、7、14、21d相同时间点每组各取6只处死,取股骨全长标本,观察大体标本骨折愈合情况,并在同一条件下摄正侧位X射线片,在无菌操作下快速取下骨折区组织,RT-PCR检测VEGFmRNA的表达.结果:VEGF mRNA在大鼠骨折第3天表达开始增强,当归散组术后第3天VEGF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7、14、21天当归散组表达较对照组强,第7天VEGF表达到峰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折早期当归散促进VEGF表达增强.
作者:张秀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是长期医疗实践的产物,具有经验医学属性.中医学强调实践性和个性化诊疗,其理论认识不断发展完善,并形成了地方特色和一源多流的学术特点.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医,寻找符合中医自身发展之路以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
作者:杨硕;何清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黄芪四物汤加减联合耳穴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儿采用黄芪四物汤加减联合耳穴治疗.结果:经过30d的治疗,40例患者基本痊愈,随访1年,治愈30例,显效7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2.5%.结论:本方对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疗效显著,有推广价值.
作者:韩玲;柴梅月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药对即为对药,是中药配伍的小单位,遵循中药配伍的“七情合和”理论,已成为相对固定的组合形式.有研究表明,药对配伍后比单用时药效更加显著[1].配伍后的化学成分也不同于两个单一草药,产生了新的化合物[2],配伍后均显示出了良好的协同作用[3].柴胡与黄芩合用,首见于《伤寒论》小柴胡汤方中,为和解少阳方剂中具有代表意义的配伍.《伤寒论》中柴胡类方6首,均见柴胡、黄芩的配伍.《金匮要略》中柴胡入7方,有柴胡、黄芩药对者6方[4].柴黄配伍,共奏“透散半表之邪、清泄半里之热”之功效.后世得柴黄配伍启发,按不同比例配伍开发出了柴黄颗粒、柴黄软胶囊、柴黄冻干粉针等产品,均由柴胡和黄芩2味药组成.近年来,对柴胡、黄芩这一经典药对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综述如下,以期为更好地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胡煜明;李顺祥;严建业;李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