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异丙酚及氯胺酮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

马礼亚

关键词:异丙酚, 氯胺铜, 靶控输注, 全静脉麻醉
摘要:目的:研究异丙酚结合氯胺酮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可行性和对人体麻醉恢复、糖代谢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患者60例,分别采用了异丙酚(对照组,n=30)和异丙酚结合氯胺酮(观察组,n=30)血药浓度0.50mg/L全静脉麻醉,通过微机控制输液泵靶控输注,对两组的麻醉恢复、糖代谢和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单一使用异丙酚的对照患者,异丙酚的血药浓度逐渐升高,而脑电双频指数明显降低,气腹时有明显上升(P<0.05).与对照组相比,使用异丙酚结合氯胺酮的观察组患者恢复正常较快,观察组异丙酚减少40%用量,手术后未出现不良回忆、躁动等并发症.结论:异丙酚结合氯胺酮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在临床应用上具血流动力学稳定、没有明显术后的并发症、有效减少异丙酚用量的优点,建议可推广临床使用[2].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与保守治疗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个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34例,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对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的比较分析.结果: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预后优于保守治疗,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选手术治疗,术后需要积极的恢复与综合治理.

    作者:郑纯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干预对控制流行性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比较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干预对控制流行性的效果.方法:选择小儿手足口病患儿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予利巴韦林10~15mg/(kg·d),疑有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头孢拉定颗粒,6.25~12.5mg/次,6小时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透疹汤(主要药物:甜地丁、板蓝根、射干、半枝莲、穿心莲等).每天1剂,水煎2次取汁60ml,每天2次早晚分服.结果:治疗组取得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79.1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儿发热、出现皮疹及疱疹消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结论:通过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积极预防与治疗干预,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出现的症状恢复快,其流行性趋势明显得到控制.

    作者:袁春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术前临床疗效评价进展

    新辅助化疗针对性的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对于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临床疗效的评价是新辅助化疗(NACT)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由于目前新辅助化疗尚无理想的治疗疗效评价方法、方式,因此新辅助化疗手段凭借其巨大的研究空间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广大医疗工作者的重视.现就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评价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谢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牵引按摩治疗颈椎病23例

    目的:探讨牵引按摩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3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牵引、按摩辅助药物治疗.结果:23例颈椎病患者均取得良好疗效.结论:牵引按摩对于治疗颈椎病有着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翟新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合并支气管哮喘者的临床体征

    目的:分析及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合并支气管哮喘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呼吸内科科单纯支气管哮喘.单纯COPD和哮喘合并COPD的患者300例.分为单纯哮喘组、慢性阻塞性肺病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支气管哮喘组,从而探讨慢性阻塞性疾病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单纯支气管哮喘组和单纯COPD组的无啰音、单纯哮鸣音.单纯湿性啰音、干啰音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支气管哮喘患者肺部多以典型呼气性哮鸣音为主,呼气音延长;慢性阻塞性肺病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哮鸣音较为少见;哮喘合并COPD患者肺部有哆音疾病复杂,哮鸣音、干性和湿性啰音均存在.

    作者:张昊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孕激素治疗无排卵型月经不调的疗效比较

    目的:对撤退性出血进行比较,探究不同剂量的孕酮对治疗无排卵月经不调的效果,旨在提供临床用药参考.方法:进行随机、单中心、前瞻性、开放性的临床试验.将60名诊断为无排卵月经不调患者随机分入100mg/d、200mg/d、300mg/d、400mg/d这四种剂量口服的黄体酮药物治疗组,通过使用B超观察撤退性出血的情况及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来比较不同剂量孕激素治疗无排卵月经不调的疗效.结果:60例患者,完成治疗的有58例.经过14天的药物治疗,撤退性出血率100mg/d组为90.1%,200mg/d组为94.8%,300mg/d组和100mg/d组为100%.4组无统计学差异(P=0.312).4组间的评分也无统计学差异(P=0.667).结论:经过比较,4个剂量的黄体酮都可用于临床上治疗撤退性出血.

    作者:谢芸;薛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新生儿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做法与体会

    目的:通过为新生儿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来探讨在新生儿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及其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38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通过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以及家长护理满意度等评价指标来评价我院实施的优质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新生儿在新生儿的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MDI和PDI指数以及家长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以及护理效果.此外,优质护理服务对新生儿的智能以及运动发育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具有非常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春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针灸配合运动疗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康复作用及影响

    目的:针对中风后偏瘫的患者实施针灸配合运动疗法的康复作用、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72例中风后偏瘫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参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参照组36例患者采用药物、物理因子治疗,而研究组36例患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灸配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即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6.11%,参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1.11%.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采用针灸配合运动疗法对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疗效显著,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陶聪;汪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对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进行分析.方法:从2009年7月-2013年11月,医院消化内科四年间接收诊治的8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8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进行随机分配,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40例,应用消化内科常规的治疗方式;观察组40例,应用血凝酶和奥美拉唑联用静滴的治疗方式.结果:通过胃镜的检查,可以确诊两组中80例患者都有出血症状,治疗中也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对照组的止血的有效率为82.5%;观察组的止血有效率为9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与治疗前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根据两组患者的对比治疗,可以从临床的诊治中分析出上消化道出血(UGB)患者出血的原因,进行正确的诊治,有效降低患者出血量,缩短了出血的时同,提高了治疗的效果[1].

    作者:赵俊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前列清巴布贴贴脐预防肛肠病术后尿潴留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前列清巴布贴贴脐预防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肛肠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以前列清巴布贴贴脐.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的时间、残余尿量及综合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残余尿量及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前炎清巴布贴预防肛肠术后尿潴留较传统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能有效地预防术后尿潴留、减少残余尿量,并且使用方便、安全、高效、廉价,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林伟亮;贺菊乔;袁轶峰;袁博;罗宏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仿真环境下带教护生心肺复苏规范化、精细化操作的教学效果分析

    目的:依据2010心肺复苏新指南,在仿真环境下对护生进行心肺复苏(CPR)规范化、精细化操作带教指导,从而使得护士的CPR操作更加精准,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方法:选取本校2010级护理专业5班(50人/班)为实验组,同时选取本院校护理专业4班(50人/班)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观察组在仿真环境进行细节指导,并反复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按压施加、平均呼吸时间、连接平均用时、平均抢救时间、抢救成活率、期末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仿真环境下,利用高仿真综合模拟人作为被操作对象,根据新指南标准建立操作要点,指导护生CPR操作中注意细节,规范每一步,提高学生考核成绩和模拟人的成活率.

    作者:吴冬英;洪勤尔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滤器置入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分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滤器置入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静脉溶栓综合性治疗,对其进行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结果:67例患者均成功置八永久性滤器,术后随访一年屹年未有新的栓塞发生.结论:围手术期的正确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肾脏替代疗法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利用肾脏替代疗法进行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曾在我院进程治疗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患者76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并将这两组患者分别记作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利用常规药物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患者利用肾脏替代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好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中患者.结论:对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利用肾脏替代疗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上有积极作用与意义,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陆亚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浅谈糖尿病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糖尿病可以给人带来诸如高血压、高血糖、慢性炎症、中心性肥胖、代谢紊乱等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高危引导性因素,同时,其还属于代谢综合症的范畴.糖尿病临床发病率比较高,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威胁较大.本文旨在通过阐述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联系,分析糖尿病对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影响,以期能为所需者提供借鉴.

    作者:董瑞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临床诊断与治疗骨科术后肺栓塞

    目的:为了研究骨科病患术后产生肺栓塞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措施,以便及早预防.方法:选取2010年3月到2013年3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并术后产生肺栓塞的病患24人,对这些病患的临床资料以及诊疗方法进行探讨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有12例病患治愈,7例病患好转,5例病患死亡,死亡率为20.83%.结论:肺栓塞是骨科病患术后经常产生的并发症之一,倘若诊断与治疗不及时,会对病患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对肺栓塞的了解,正确诊断与积极治疗是控制肺栓塞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措施.

    作者:庞晖;周龙安;王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儿迁延性腹泻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迁延性腹泻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迁延性腹泻患儿40例,对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葡糖糖酸锌片(观察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5%VS80.0%),且在体温恢复、腹泻停止、食欲不振改善及腹胀好转的时同上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对迁延性腹泻患儿实施葡糖糖酸锌片治疗,可有效促进症状恢复,提高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少,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毛红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胃肠道肿瘤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起始时间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手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适起始时间,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了从2009年2月到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已经确诊的4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这些患者均将进行手术治疗,将这些患者分为4组,每组10例,分别在胃肠道肿瘤手术后6h、12h、24h、48h等不同时间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其中术后6h、12h、24h分别记为实验1组、2组、3组,术后48h则记为对照组,观察这四组患者在术后2h的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或腹部不适等情况,观察患者在术后7d的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以及血糖等各项生理指标.结果:术后的观察显示,实验组的肠蠕动恢复时间以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对照组的要早,虽然腹胀腹痛的发生率比对照组要高,但这些症状可自行痊愈,实验组的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以及血糖等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手术后6h就可给予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这可以加快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而且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害.

    作者:黄绪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药物的合理使用及抗生素药物的用药分析

    药物不良反应1.1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质又因人而异.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1)药物方面的原因:1)药理作用:很多药物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其药理作用,可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例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瘀斑,同时出现类肾腺上皮质功能亢进症.

    作者:张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并思考在神经内科践行优质护理服务而产生的意义.方法:选择11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选择10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和护理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健康教育效果、基础护理合格率都优于对照组.结论:在神经内科的护理过程中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能促进护理T作的质量.

    作者:李赛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120”院前急救电话的拨打方法分析和体会

    目的:总结出关于“120”院前急救电话的拨打方法.方法:我院对近年来300个“120”院前急救电话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导致急救电话超时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拔打技巧.结果:呼叫者导致的急救电话超时原因有情绪因素、对地理位置不熟悉、方言因素、对患者病情的不了解、通讯工具的因素和对法律和医疗费用的不了解.拔打技巧有呼叫者要保持镇定、注意提供的信息和配合调度员的急救指导等.结论:提高群众“120”院前急救电话的拨打技巧,可以做到分秒必争、准确有效地抢救患者,从而减少其痛苦和死亡率,从而达到佳的救治效果和医疗质量.

    作者:杨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