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良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从氧化应激角度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用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SOD、GSH-PX活力、MDA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MDA水平明显下降,而SOD、GSH-PX活力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患者SOD、GSH-PX活力、MDA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疗效.
作者:林婉娟;陈东风;张少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对自然分娩的初产妇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初产妇产前焦虑量表评分及焦虑情绪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提示对初产妇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提高产科质量是有必要的.
作者:卓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本文观察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病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84例,在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按中医分期辨证治疗;西医治疗组78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治疗效果和控制复发上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结论:其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单疮病毒性角膜炎.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西医治疗.
作者:龙黎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的基础上加用足太阳经穴对抑郁症大鼠的疗效.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结合孤养造成大鼠抑郁症模型,分别测定大鼠糖水消耗量以及行为学的改变.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量下降,旷场法测定行为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次数均下降;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督脉和足太阳经治疗组的糖水消耗量增加,行为学评分升高.结论:针刺督脉和足太阳经可以改变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异常,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一定优势.
作者:罗文舒;皮敏;于海波;杨卓欣;刁利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从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流行季节、发病人群、传变规律等方面论提出该病可按中医湿热温病进行论治,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该病的主要证候类型,以及中医药防治该病的具体理法方药及注意事项.
作者:尹周安;贺圆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对重症肩周炎患者采取作业法护理的效果.方法:将56例重症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作业法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两组均护理3个周期.结果:有效率观察组达100.0%,对照组为6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业法对重症肩周炎具有很好的护理效果.
作者:贾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建立消眩止晕片中天麻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kromasil C18柱;流动相乙腈-水(3:97);检测波长:220 nm;流速:1.0 ml·min-1.结果:天麻素线性范围为21~206 μg/ml,r=0.9997,回收率为98.55%,RSD%为1.67%.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重现性较好.能起到控制消眩止晕片中天麻素含量的作用.
作者:胡盛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对包括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和眼电图在内的视觉电生理技术及相关进展做了全面的概括和归纳.回顾本技术在中医眼科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同时,对本技术应用前景持乐观肯定信念.
作者:肖跃群;郭争鸣;詹育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内容的设置、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考核方案的制定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引入5个方面谈了<中药药荆学>实验教学的体会.
作者:魏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阐述了程丑夫教授治疗1例瘘病的具体治疗过程,分析总结了他选方用药的经验.
作者:戴蓓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应用胶体铋剂合抗生素加用针刺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幽门螺旋杆菌转阴率及复发率.方法:将消化性溃疡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应用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45例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结束后4周作胃镜复查,作疗效判定.结果:总疗效率治疗组为95.6%,对照组为8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胃脘疼痛、嗳气吞酸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为86.7%,对照组转阴率为6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26.7%,对照组复发率为4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纯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及对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及复发率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者.
作者:李咏梅;吴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药合剂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毒清颗粒,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肾泄浊合剂.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尿素氮(12.32±3.59)mmol/L和肌酐(324.85±127.38)μmol/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内生肌酐清除率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对照组为56.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益肾泄浊合剂能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血BUN、Scr,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显著改善肾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国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对本院制剂强筋壮骨液中当归、牛膝进行薄层色谱定性分析.经实验证明,本鉴别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可进一步控制制荆的内在质量.
作者:陈文星;蔡永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参麦芎芍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5例用口服参麦芎芍汤加基础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基础治疗,2个月为1疗程,共观察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总有效率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BG、PBG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参麦芎芍汤治疗2型糖尿病有良好的疗效,具有明显降低患者空腹和餐后血糖的作用.
作者:张都全;刘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盐酸小檗碱片含量测定常用分析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谙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讨论、比较的方式.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测定方法不同含量差异较大.结论:应尽快找到更加完善的测量盐酸小檗碱的方法.以弥补现行标准的不足.
作者:何英;蔡永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文章阐述了植物细胞中后含物的概念及其分类,介绍了后含物在根、根茎及其种子类中药显微鉴定中的应用.
作者:文德银;王柏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优选肠炎康胶囊剂提取的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考察水煎煮条件和醇提条件,以秦皮甲素、乙素和黄芪甲苷的含量为指标.结果:筛选出了水提(药材加水量8倍量,煎煮2.0 h,提取2次)和醇提(乙醇的用量为药材的8倍,提取次数为3次,提取时间为2.5 h,乙醇浓度为60%)的佳制备工艺.结论:该实验制定了合理可行的提取工艺路线及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梁鑫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采用常规治疗结合口服补肾活血汤.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合口服益脑复健胶囊.两组均以28天为一个疗程.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9%,对照组为70.6%: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对照组为39.7%;且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均优于时照组(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较好.
作者:雷文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介绍了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其降血压作用主要与改善血液流变性、保护血管内皮、阻断钙离子通道、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及有关心血管内分泌活性因子和调整异常的代谢、减轻靶器官的损害及调节免疫功能相关.
作者:刘红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总结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临床实施药学服务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在中医科室进行药物使用指导与监督的情况.结果:药学服务对中医科临床非常必要,中医临床用药需要进一步规范合理.结论:该院中医临床药学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临床药师仍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
作者:陈颖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