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锋;江训良;宁兴旺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自拟肾炎方治疗;对照组30例予西医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7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消除尿蛋白和尿红细胞,改善肾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
作者:廖高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建立溃疡灵片中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依利特C18柱(200 mm×4.6mm,5 μm)为色谱柱,以0.04 mol·L-1枸橼酸-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45:8: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儿荼素和表儿茶素分别在0.1002~0.9018 μg(r=0.9999和0.06816~0.61344 μg(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5%和98.47%,RSD%分别为1.15%和1.2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雷玉萍;殷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妇科5号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疗效.方法:对慢性宫颈炎患者200例采用外用药治疗.10 d为1疗程,连续用药2疗程.结果:2个疗程后宫颈轻度糜烂者总有效率为100%;中度为90.5%,重度为79.0%.总有效率为91.0%.单纯型糜烂疗效明显高于颗粒型和乳突型.疗效与糜烂深度和面积有关,对轻、中度糜烂及单纯型慢性宫颈炎疗效更好,无不良反应.结论:妇科5号粉治疗轻、中度慢性宫颈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匡继林;许永红;匡丽君;蒋谷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介绍了住院的48例腰椎损伤病人床上排便法的改良,采用侧卧位床上排便法.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缓解了病人心理应激反应,促进了排便,解决了腰椎损伤病人床上排便不习惯的护理问题,减少了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
作者:尹梅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小儿腹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用补液、抗炎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健脾止泻汤加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对照组为73.3%,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
作者:雷巧容;肖成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通络解痉法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男性E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通络解痉法治疗;对照组32例,给予盐酸育享宾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对照组为6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解痉法对男性ED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康丰成;谭荣斌;潘治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高等医专学制较短,临床课的学时较少,要有效地提高高职高专生的临床思维判断力和技能操作水平,就必须在临床见习过程中能够引起和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其指向高职高专培养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目标.临床见习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往往需要带教老师和学生的良好配合,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在见习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进行自我表露,并根据学生的情绪进行见习教学各个环节的调节,这对激发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有积极意义的.
作者:李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运用正清风痛宁联合柳氮磺吡啶(SSZ)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43便,总有效率为89.5%;优良率为77.7%.且副作用少,安全性好.
作者:游玉权;黄志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对自然分娩的初产妇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初产妇产前焦虑量表评分及焦虑情绪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提示对初产妇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提高产科质量是有必要的.
作者:卓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验证中药康莱特胸腔灌注治疗肺癌胸腔积液的疗效与毒副反应及护理方法.方法:运用随机分组,单盲法将患者分成2组,化疗组用西药卡铂胸腔内灌注,21 d后重复第2周期,实验组中药康莱特胸腔灌注,21 d后重复第2周期.治疗结束后1月评价疗效.结果:化疗组与中药组肿瘤客观疗效、症状疗效等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整体护理可以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中药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中药治疗癌症病人依从性好,易于护理,无不良反应且安全可靠.
作者:徐慧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益气养阴活血的中药汤剂,对照组予以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14 d为1疗程,连续两疗程后评判疗效.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症候和神经功能缺损,尤其是中医次症的改善方面差异十分显著.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法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有效治法.
作者:蒋方平;陈振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温胃舒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入选的95例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温胃舒,对照组给予奥抗三联治疗,观察主要症状的改善、溃疡愈合率、Hp根除率及1年后复发率.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8%,1年后复发率为23.6%,与对照组相比(P<0.05).Hp根除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温胃舒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确切.
作者:傅力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自拟柴芍百乌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采用自拟柴芍百乌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时照组40例仅以常规西药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总有效率72.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拟柴芍百乌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
作者:左建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药联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中西药联用保留灌肠;对组40例采用柳氮磺吡啶(SASP)联合地塞米松保留灌肠.结果:经2个月治疗,治疗组在临床综合疗效、肠镜下肠黏膜疗效、肠黏膜病理组织学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药联用保留灌肠治疗UC疗效较理想,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胡咏华;廖文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医特色二联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在2006~2007年2年间跟踪观察治疗130例小儿腹泻,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对照组58例,在饮食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中药穴位敷贴及中药灌肠二联特色疗法:对照组采用肠黏膜保护剂及微生态疗法.两组以3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中治愈48例,总有效率93.6%;对照组治愈24例,总有效率69.0%.中医特色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二联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
作者:欧阳曜;何军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优选肠炎康胶囊剂提取的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考察水煎煮条件和醇提条件,以秦皮甲素、乙素和黄芪甲苷的含量为指标.结果:筛选出了水提(药材加水量8倍量,煎煮2.0 h,提取2次)和醇提(乙醇的用量为药材的8倍,提取次数为3次,提取时间为2.5 h,乙醇浓度为60%)的佳制备工艺.结论:该实验制定了合理可行的提取工艺路线及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梁鑫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通淋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泌尿系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采用自拟通淋排石汤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内服石淋通片,两组15 d为1疗程,观察3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0.6%、87.5%;对照组分别为12.5%、6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淋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具有明显的疗效.
作者:谭胜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杏丁加缬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高血压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用缬沙坦80~160mg/d控制血压,治疗组另给杏丁注射液20 ml/d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及尿素氮(BUN)、肌酐(Sc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杏丁加缬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翠萍;冯其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从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流行季节、发病人群、传变规律等方面论提出该病可按中医湿热温病进行论治,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该病的主要证候类型,以及中医药防治该病的具体理法方药及注意事项.
作者:尹周安;贺圆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建立痔宁洗液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柱(250 mm×4.6mm,5μm),乙腈-0.2%磷酸水(25:7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350 nm.结果:盐酸小檗碱的线性范围为0.4164~8.328 mg/ml,标准回归方程:Y=6649.5X+570.29;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17%,RSD%=2.98%.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方便,结果可靠.
作者:石军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