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睿睿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方式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期间该院接收的12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64)和对照组(n=64),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个体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个体化护理干预方式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减少并发症情况,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严奉满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究平板运动试验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意义.方法:择取该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体检得知心电图呈早期复极改变者(4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采取平板运动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40例受检者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后,显示1例受检者回落至基线水平下0.12 mV,另外39例ST段回落至基线水平,所有受检者休息后ST段恢复至早期复极心电图特征.结论:对心电图早期复极改变人群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后可对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诊断,减少漏诊与误诊案例,其心电图特征为ST段抬高具有慢频率依赖性.
作者:张睿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在小儿肺炎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小儿肺炎患者200例,随机将患儿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及药物雾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常规药物治疗过程中辅助机械振动排痰,能够有效促进痰液排出,改善患儿咳嗽症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丽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析基层医院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把医院的药房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把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年药房药物处方发放总数记录数据作为对照组,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内在药房开展提升药物服务水平管理活动,并把药物处方发放总数记录数据作为研究组,分析对比两组的药物发放出错率.结果:对调查结果整理后发现,医院药房管理过程中存在采购质量把关不严、存储方式不恰当、药房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对照组药物发放出错率为0.32%,研究组药物发放出错率为0.18%.研究组药物发放出错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各种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药物管理过程中的合理以及规范,提高药物的质量,以期进一步提高药房服务水平,增加患者满意度.
作者:郑惠琴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分析多发钙化的钼靶X线特征及其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该院2013年6月至2016年4月期间接收的90例多发钙化乳腺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这些患者的X线特征以及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资料.结果:90例多发钙化乳腺患者中,良性病变54例、恶性病变36例,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在钙化的形态、单位面积钙化数量、分布、密度等指标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发钙化的钼靶X线特征能够有效的区分恶性乳腺病变以及良性病乳腺病变,从而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联合检测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0例临床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和120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的外周血WBC及全血hs-CR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实验组患儿的hs-CRP(14.6±2.2) mg/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3.4±1.6)×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69.2±9.5%)、单核细胞比率(5.1±0.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比率(24.2±3.1%)明显低于对照组;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WBC增高34例,阳性检出率为28.3%;全血hs-CRP增高43例,阳性检出率35.8%,两者阳性检出率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白细胞计数升高的患儿中,超敏C反应蛋白随炎性反应的加重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比白细胞计数更能准确地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理想的辅助检查指标.其联合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能更好地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能够指导儿科医生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许巧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多根管下颌前磨牙显微根管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50例多根管下颌前磨牙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对其实施显微根管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50例下颌前磨牙患者VAS评分、大抗压载荷值、生活质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根管下颌前磨牙显微根管治疗效果确切,可满足当前患者临床治疗需求,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易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对晚期肝癌患者实施临终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对65例晚期肝癌患者进行临终护理干预措施,从心理、疼痛及基础护理方面入手,并对患者家属进行鼓励,做好肝癌患者的临终护理.结果:晚期肝癌患者获得良好的临终护理关怀,生存时间延长,患者情绪稳定,生活质量提高.结论:对于晚期肝癌患者而言,为了降低其心理恐惧和躯体痛苦,给予临终护理干预,通过医务人员及家属的关怀与照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刘志惠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基层卫生院普外科患者用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基层卫生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普外科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具体用药情况.结果:100例普外科患者共使用10种抗菌药物,头孢类药物应用率高,占患者总数的64%.结论:基层卫生院普外科抗菌药物未能够做到完全合理应用,需要予以重点关注.
作者:万代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阑尾炎患者的B超检查结果,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接诊的急性阑尾炎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B超检查,回顾性其超声影像学资料,并将B超诊断结果与终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计算B超诊断的符合率,并根据超声图像对急性阑尾炎进行分型,判断B超诊断不同类型急性阑尾炎的符合率.结果: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B超诊断符合84例,符合率为84.0%,其中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符合率高,为100.0%,而急性单纯阑尾炎低,仅为71.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超不仅可以对急性阑尾炎进行有效诊断,而且可以对其病理类型进行准确鉴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观察在小儿疝气病例中引入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将90倒小儿疝气病例利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印人性化组和常规组.常规组(45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人性化组(45例)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将术后不同时刻疼痛评分和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作为评估护理操作方案的指标.结果:人性化组术后4h、12 h、24h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人性化组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小儿疝气患儿手术中应用人性化护理能够显著减轻疼痛,促进快速康复.
作者:宾妹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本文就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方法:抽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该院儿科接受住院治疗的92例且存在安全隐患的患儿,分析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结果: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中,护理人员因素占58.70%(54/92),患儿及家属因素占29.35%(27/92),环境因素占11.96%(11/92).结论:在儿科护理中,应针对其安全影响因素实施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以减少护理中所存在的不安全事件,从而提高我院儿科的护理质量.
作者:杨丽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对新生儿脐部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探究其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新生儿脐部感染患儿80例,时间为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对其临床资料作分析.结果:导致新生儿出现脐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包括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其中变形杆菌的发生率与其他病原菌相比,明显较高(P<0.05).新生儿脐部感染患儿的感染出现时间平均为(3.71±1.20)d.25例患儿体温≤37.5℃,33例患儿体温在37.6 ~ 38℃,19例患儿体温在38.1~ 38.5℃,3例患儿的体温>38.5℃.结论:新生儿脐部感染会增加其败血症等疾病的发生几率,临床应加强其脐部感染的干预,积极对脐部感染进行预防,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处理脐部感染,从而对新生儿的健康进行保证.
作者:詹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析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合并抽搐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腹泻合并抽搐患儿为观察对象,总结患儿临床诊治经验.结果:30例患儿中,患儿临床症状均消失,得到治愈,随访1-6个月未发现生长发育与行为异常.结论:对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合并抽搐病症予以及时诊断与治疗,可有效消除患儿临床症状,确保患儿安全健康.
作者:李少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讨论开胸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相关原因以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本组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62例开胸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的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本研究中62例开胸手术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经过临床观察及护理后,有58例患者心律失常症状完全效果;其余4例患者经有针对性处理后,心律失常症状消失,全部患者都康复出院.结论:就开胸术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应充分的对发病原因进行了解,且尽早给予护理干预,由此降低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促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作者:徐颖琛;姚雨;储亚晨;马翠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品管圈(QCC)活动对于留置胃管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率的主要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该院89例留置胃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实施QCC活动前(对照组)以及实施QCC活动后(实验组)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结果:实施QCC活动前47例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实施QCC活动后13例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实验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6.8%)显著低于对照组(24.7%),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留置胃管患者实施QCC活动可有效降低非计划拔管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家庭护理干预在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价值.方法:抽取2015-06至2016-10期间于该中心接受家庭护理干预治疗的6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的6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2组慢性肾衰竭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较低且无明显差异,P >0.05;经过护理干预治疗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研究组患者SF-36得分(95.45±11.23)显著高于对照组(74.68±10.52),P<0.05.结论:家庭护理干预在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肺内小结节良恶性用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4年7月至2016年5月间该院接诊的50例肺内小结节良恶性病例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接受CT检查,发现肺内小结节102个,综合分析本组CT检查的结果,挖掘肺内小结节良恶性用CT诊断法的意义.结果:50例患者共发现肺内小结节102个,其中CT检查提示良性61个,和病理检查结果相一致的有57个,所占百分比为93.44%,良性结节直径(4.2±1.3)mm;CT检查提示恶性结节41个,和病理检查结果具有一致性的有39个,所占百分比为95.12%,恶性结节直径(1.4±0.3)cm.结论:于肺内小结节良恶性中积极应用CT诊断法,可提高良恶性结节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医师评估患者病情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李建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到该院治疗腹部手术切口液化的患者1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在经过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形成的原因做研究和分析.结果:经过两组患者治疗发现,研究组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和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中都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尽早处理和充分的引流是对切口脂肪液化治疗的关键因素,对组织的愈合有很好的效果,再加上微波或红外线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更好,值得广泛使用.
作者:罗雪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于该院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入院就诊治疗的先后顺序分组纳入,参照组48例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加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实验组48例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房角宽度以及中央前房深度大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眼压低于参照组,将两组患者相关数据进行比对,数据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率,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努尔比亚·买买提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