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龙;李红
文章对袁长津教授撰写的《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一文进行了评价,认为袁氏对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从病因病机、论治的主流趋势、治则治法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高度的概括.并对数位中医名家诊治外感热病的诊疗经验进行了精辟的归纳和提炼,为后世业医者治疗外感热病启迪了思维,拓展了新路.
作者:何清湖;万胜;朱民;周赛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眩晕症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眩晕症患看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60例,痊愈49例,显效10例,无效1例;对照组60例,痊愈30例,显效17例,无效13例.结论: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眩晕症疗效确切且速效廉价,无毒副作用.
作者:范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采用自拟中药方辨证加减进行中药汤剂内服配合中药液离子导入治疗各型颈椎病共136例.结果痊愈93例,显效23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3%.
作者:陈胜;张斌;周剑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建立腹可安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鉴别方中扭肚藤、救必应;用HPLC法测定石榴皮和火炭母中没食子酸的含量.结果:在薄层色谱中可检出扭肚藤、救必应的特征斑点;没食子酸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7%,RSD%为0.47%.结论:所建方法专属性强,定量方法简便、准确.能有效地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作者:李镜友;陈军;张小兵;丘建芳;张曼;罗巧红;曹阳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滋阴理肠法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中SP、NO的影响.方法:将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内服滋阴理肠法方药,对照组(33例)口服西沙比(10 mg,3/d),4周为1疗程,通过对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症状积分,不透X线标记物结肠通过时间(GITT),不良反应的观察,并检测血液肽类神经递质(SP)、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两组每周排便次数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大便性状、排便困难也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排便次数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便性状改善、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GITT排出钡条百分比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和NO检测结果表明,便秘患者血中SP、NO较健康人差异明显(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中的SP和NO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中SP和N0的含量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阴理肠法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血中SP和NO 的含量.
作者:谢云民;刘恭智;肖雪梅;陈梅华;徐小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文章综述了银杏叶提取物具有的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NO合梅、抑制谷氨酸毒性、保护线粒体等生理作用,并就其在神经保护方面的作用机制作了较详细的概述.
作者:李海龙;李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介绍活络舒腰颗粒的制备及质量标准.方法:采用乙醇回流和水煎煮蒸馏法提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以薄层色谱法对当归尾定性鉴别.结果: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含量测定和鉴别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良好,且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本制剂制备工艺合理,质量稳定可控.
作者:饶双超;姜菊芬;冯朝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回顾性调查我院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350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结合辨证施护、饮食调理、情志护理等,获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达95.4%,明显提高了本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作者:陈晓玲;陈丽萍;宫育卓;周淑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普外择期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00例普外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恐惧焦虑程度、术前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整体满意度.结果:两组比较,在手术过程中的恐惧焦虑程度、术前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整体满意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明显减轻普外手术患者恐惧焦虑心理,减轻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
作者:朱小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124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64例,对照且6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并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UAER,24 h尿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FBG、HbA1c、血压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Tch、TG、HDLc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常规西药配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血脂、控制血压,从而改善肾脏微循环,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延缓肾动脉硬化,保护肾功能.
作者:陆芝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从中风后遗症前期、后期两个阶段阐述患者的心理变化过程,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护理措施,使患者重塑信心,积极治疗,促进康复.
作者:李阳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肿痛消喷雾剂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通过大鼠足跖肿胀实验观察其抗炎作用;通过热板法试验观察其镇痛作用.结果:肿痛消喷雾剂能明显提高热板疼痛模型小鼠痛阀痛,抑制甲醛所致大鼠足跖肿胀,且其抗炎作用与醋酸泼尼松相当.结论:肿痛消喷雾剂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作者:杨立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总结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和价值.方法:收集了进年的医疗文献20余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有多种,内服药主要包括专方治疗及辨证分型论治,外治法则有中药灌肠、直肠滴注、盆腔置管灌注、针灸治疗、穴位封闭等方法,临床应用均有较好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有是切实的疗效,综合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徐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西药混合超声雾化吸入防治鼻咽癌放疗所致口腔黏膜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鼻咽癌需放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以双黄连注射液20 ml+丹参注射液10 ml+维生素B12注射液20 ml+维生素K3注射液8 mg+氟美松注射液5 mg+2%普鲁卡因注射液2 ml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予以雾化吸入治疗,不加入中药制剂.比较两组病人黏膜放射反应.结果:治疗组明显推迟黏膜放射反应出现时间,缩短黏膜修复时间,减轻放疗所造成的黏膜反应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混合超声雾化吸入防治鼻咽癌放疗所致口腔黏膜损伤,增强了患者对放疗的信心,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能保证了治疗的连续性.
作者:刘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时期栀子中栀子苷的含量,制定科学的采收时间.方法:采用RP-HPLC法,ODS柱,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8 nm.测定不同采收时期品种共5批栀子的栀子苷含量.结果:浓度在16.4~82.0 μg·ml-1范围内,栀子苷的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形关系(r=0.9995,n=5),平均回收率为102.3%,RSD%= 2.3% (n=5) 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可为栀子的采收时期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赵静;游国钧;李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脑梗死继发癫痫临床疗效并进行脑电图分析.方法:对脑梗死继发性癫痫64例患者观察梗死部位与癫痫发作类型、首次发作时间、治疗预后并进行脑电图分析.结果:脑叶梗死6例(62.5%),基底节区梗死10例(15.6%),腔隙性梗死6例(9.4%),多发性梗死8例(12.5%),全面性发作16例(25.0%),单纯部分性发作36例(56.2%),复杂性发作12例(18.8%).经抗癫痫药物治疗后所有病例均控制了癫痫发作,其中溶栓病例疗效优于其他病例.结论:脑梗死继发性癫痫皮层病灶明显多于深部病灶,以单纯部分性发作多见.首次继发性癫痫发作时间多在脑梗死急性期.超早期溶栓可提高疗效.
作者:邹志平;刘远静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女性生殖道炎症是妇女的常见病,本文就其发病情况、病因病机、中医药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提出了见解.
作者:林洁;肖晓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糖尿病患者分别进行传统教育和个体化教育,6个月后观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变化.结果:经糖尿病健康教育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控制良好,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启发糖尿病患者主动参与学习意识,以调动患者学习的积极性,可有效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采用跟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可塑形跟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20例24足,结果全部治愈,按Mary 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2],优15足、良6足、可3足,优良率87.5%.
作者:徐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家族链的传承在新安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严格的宗族制度为徽州医家家族链的稳固和发达提供了社会基础,而徽州宗族重教崇文,各名家深受熏陶,儒医兼修,并将医技代代相传,形成了某些独具特色的医学专科.
作者:许霞;张玉才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