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静
文章对近年来气虚血瘀在中医药诊治冠心病心绞痛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诸多文献认为气虚血瘀是胸痹心痛发病的主要病机之一,近年来广泛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说明了气虚血瘀在冠心病心绞痛诊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王文波;程小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以证素为核心的证素辨证体系,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临床辨证执简驭繁,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和很强的指导意义.文章简要地介绍了这一辨证新体系,在此基础上,初步阐述了运用这一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中医眼科证素辨证的构想.
作者:江运长;彭清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加味升降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加味升,散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西替利嗪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及血清IgE水平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半年,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加味升降散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作者:陈青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激发中医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方法:对比两种教学法的效果,并利用问卷调查和考试成绩进行评价.结果:中医内、儿科学与文献检索课相结合的教学法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结论:中医内、儿科学与文献检索课具体相结合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作者:符逢春;刘百祥;陈卫平;刘彬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对近年来中西医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了解中西医在高血压左室肥厚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中医药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治疗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相关报道虽有,但面窄、样本量少,科研设计欠严谨,尚需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
作者:陈艳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对胃癌的病机作了简要分析,对证候作了4个基本分型,重点阐述了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必要性与方法.
作者:石海澄;黄笃高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采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行关节腔注射,并配合内服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1例,治愈19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6%.并对本病的发病与疗效机理进行了讨论.
作者:甘文;袁艳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明目退翳汤在治疗肝肾阴虚型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138只眼)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维生素C、维生素E、白内停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明目退翳汤.治疗3个月后,分别就眼部症状、肝肾阴虚临床表现、晶状体混浊程度、视力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9%,且治疗组在改善视力、肝肾不足的症状及晶状体混浊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明目退翳汤在治疗肝肾阴虚型白内障上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林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以牵引、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椎病(神经根型)6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0例用牵引、针灸、推拿综合治疗;对照组300例用牵引、推拿两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3.0%,对照组治愈率5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牵引配合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伍金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复灌Ⅰ号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骨骼肌氧化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按文献[3]所报道的方法复制SD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动物不给药物;缺血再灌注组(IR组)于造成缺血前12 h、造成缺血时和再灌注时于腹腔内各注射生理盐水1 ml;复灌Ⅰ号药物干预组(Ⅰ-IR组)于造成缺血前12 h、缺血时和再灌注时腹腔各注射复灌Ⅰ号注射液1 ml.各组大鼠于相应时间点切取约1000 mg右侧腓肠肌中部肌肉,用于骨骼肌MDA、SOD、MPO的检测;切取左后肢腓肠肌行干湿重比值的检查;大鼠下腔静脉穿刺取血,取血清MDA、SOD、MPO、NO检测.结果:(1)MDA的检测结果:IR与Ⅰ-IR各组MDA含量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8 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复灌Ⅰ号干预各组在相应时间点均较IR组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OD的检测结果:IR与Ⅰ-IR各组血清和骨骼肌SOD值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 h内其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3)MPO的检测结果:IR与Ⅰ-IR各组血清和骨骼肌MPO值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 h内随时间的延长其含量逐渐升高,而Ⅰ-IR各组在相应时间点上均较IR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骨骼肌干湿重的检测结果:IR与Ⅰ-IR各组骨骼肌水肿明显,8 h内水肿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NO的检测结果:在再灌注后2 h时高,8 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IR与Ⅰ-IR各组NO含量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灌Ⅰ号注射液可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SOD降低的程度、降低PMN的游出数量、降低血清中NO的含量、减轻组织水肿程度.
作者:朱付平;熊光仲;范志英;袁锋;李艳艳;陈丹;龚志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配合中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黄芪注射液静滴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用中药口服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近期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1.1%、8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半年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3%,与对照组的7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要症状大便性状积分上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配合中药治疗该病比单用中药治疗的效果更满意.
作者:陈小刚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补肾方剂对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疗效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选用6月龄雌性SD大鼠,切除卵巢并诱发的骨质疏松模型,分别设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雌二醇组和中药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观察大鼠骨密度、骨组织形态学及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补肾方剂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补肾方剂可提高大鼠的平均骨密度,病理切片可见骨小梁明显致密,骨髓腔缩小.其生化指标显示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皮质醇(COR)、雌激素水平升高,而睾酮(T)水平明显降低,各指标之间统计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方剂有类似雌激素样作用,可有效防治卵巢切除大鼠的骨量丢失,可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用药.
作者:涂平生;胡黎平;黄自为;关信潮;陈敏聪;胡少敏;李济田;谢富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阐述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总结了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包括辨证论治、自拟方、单味中草药制剂、中西医结合疗法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并指出了一些临床误区.
作者:王学东;吴海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浏阳市中医医院2004~2006年中药饮片的销售及变化情况,比较各类药物的应用.方法:利用数据库技术及医院网络软件统计分析了该院中药饮片销售金额及排名等.结果:3年中补益药、清热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药和解表药位居前5位.结论:医院药品总销售在不断上升,但中药饮片销售额呈起伏趋势,中药饮片总体价格在上涨,库存周转率在不断提高.
作者:孔晓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在国内外都较高,对药源性疾病的预防要在了解病史、药物搭配伍、区别年龄用药、合理使用中草药、定期检查等多个方面引起重视,才能有效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周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结合临床实际,就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了论述,包括心理护理、药物化疗引起的胃肠反应护理、静脉保护对策及化疗药液渗漏或静脉炎的护理、骨髓抑制的护理、其他特殊反应的护理等.
作者:邓惠菊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建立醒脑通络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处方中川芎、冰片进行了定性鉴别,用HPLC法测定葛根素的含量.结果:定性鉴别专属性强,含量测定葛根素在0.210~1.05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63%,RSD%=1.08%.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有效的控制醒脑通络胶囊的质量.
作者:王凡;张丽;郑伶俐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用多潘立酮结合木香槟榔丸治疗与健脾益气的中药治疗;对照组仅用多潘立硐治疗,30 d后对胃排空时间、血糖等观察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0%,对照组为8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在胃排空时间、空腹血糖、症状积分方面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较好.
作者:李乐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通过查阅近10年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报道,发现本病辨证重在从脾胃、肝脾论治,成方验方有多种剂型,外治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亦取得较好疗效,心理干预治疗尚处在探索中.
作者:张小利;张丽霞;刘克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养正散结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IM)和/或异型增生(Dys)胃黏膜EGF、EGFR的影响.方法:将108例CAC伴肠上皮化生(IM)和/或异型增生(Dys)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分别给予养正散结汤和胃复春片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胃黏膜EGF、EGFR的表达.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5%,对照组为79.3%,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黏膜萎缩、IM、Dys均改善(P<0.05),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黏膜EGF、EGFR蛋白表达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黏膜EGF、EGFR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正散结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且能降低胃黏膜EGF、EGFR的蛋白表达,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陈更新;李合国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