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平生;胡黎平;黄自为;关信潮;陈敏聪;胡少敏;李济田;谢富康
目的:激发中医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方法:对比两种教学法的效果,并利用问卷调查和考试成绩进行评价.结果:中医内、儿科学与文献检索课相结合的教学法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结论:中医内、儿科学与文献检索课具体相结合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作者:符逢春;刘百祥;陈卫平;刘彬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湖南药用植物菝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方法:以湖南金刚藤主产区的15个菝葜材料为研究对象,用RAPD技术对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在建立适合菝葜植物的PCR-RAPD反应体系的基础上,从45个随机引物(10 mer)中筛选出14条,对所有供试材料进行正式扩增,共获得14张DNA指纹图谱,144条DNA谱带,其中有135条为多态带.建立了基于RAPD的菝葜植物亲缘关系树形图.结果:成功地将湖南金刚藤主产区的菝葜植物划分为明山类、会同类、靖州类、雪峰山类和鸡公界类的菝葜归为会雪类、靖鸡类和明山类.会雪类与靖鸡类与明山菝葜相比较,会雪类与靖鸡类的亲缘关系又较近.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湖南省不同菝葜类型之间亲缘关系,这个研究结果是国内外首次对湖南不同菝葜类型之间亲缘关系的报道.
作者:仇萍;盛孝邦;彭琦;魏然;刘春林;黄宇明;张光贤;宋思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咳喘膏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迁延期及恢复期)的疗效.方法:采用膏药穴贴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150例,并设玉屏风口服液130例为对照.抽取部分治疗组患儿在穴贴前后作IgA、IgG测定.结果:治疗组显效116例,有效27例,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显效89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85.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敷贴前后IgA明显升高.结论:穴贴膏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再次感冒机会,起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作用.
作者:孙斌;陆卫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复灌Ⅰ号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骨骼肌氧化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按文献[3]所报道的方法复制SD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动物不给药物;缺血再灌注组(IR组)于造成缺血前12 h、造成缺血时和再灌注时于腹腔内各注射生理盐水1 ml;复灌Ⅰ号药物干预组(Ⅰ-IR组)于造成缺血前12 h、缺血时和再灌注时腹腔各注射复灌Ⅰ号注射液1 ml.各组大鼠于相应时间点切取约1000 mg右侧腓肠肌中部肌肉,用于骨骼肌MDA、SOD、MPO的检测;切取左后肢腓肠肌行干湿重比值的检查;大鼠下腔静脉穿刺取血,取血清MDA、SOD、MPO、NO检测.结果:(1)MDA的检测结果:IR与Ⅰ-IR各组MDA含量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8 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复灌Ⅰ号干预各组在相应时间点均较IR组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OD的检测结果:IR与Ⅰ-IR各组血清和骨骼肌SOD值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 h内其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3)MPO的检测结果:IR与Ⅰ-IR各组血清和骨骼肌MPO值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 h内随时间的延长其含量逐渐升高,而Ⅰ-IR各组在相应时间点上均较IR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骨骼肌干湿重的检测结果:IR与Ⅰ-IR各组骨骼肌水肿明显,8 h内水肿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NO的检测结果:在再灌注后2 h时高,8 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IR与Ⅰ-IR各组NO含量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灌Ⅰ号注射液可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SOD降低的程度、降低PMN的游出数量、降低血清中NO的含量、减轻组织水肿程度.
作者:朱付平;熊光仲;范志英;袁锋;李艳艳;陈丹;龚志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用多潘立酮结合木香槟榔丸治疗与健脾益气的中药治疗;对照组仅用多潘立硐治疗,30 d后对胃排空时间、血糖等观察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0%,对照组为8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在胃排空时间、空腹血糖、症状积分方面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较好.
作者:李乐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介绍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定义、功能及其主要模式,包括异步虚拟参考咨询、实时虚拟参考咨询和合作化的虚拟参考咨询.指出了图书馆实施虚拟参考咨询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作者:赵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对胃癌的病机作了简要分析,对证候作了4个基本分型,重点阐述了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必要性与方法.
作者:石海澄;黄笃高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总结了脊三穴为主针刺治疗小儿脑瘫116例的护理体会,详细的介绍了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工作的细节,包括正确卧位和正确抱姿人体基本功能训练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安胎汤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8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92例.治疗组给予补肾健脾安胎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7.5%,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治愈率为56.5%,总有效率为72.8%,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健脾安胎汤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疗效确切.
作者:罗小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文章浅谈了双语教学几点看法,它能挑战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外语水平,拓展国际视野.并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瓶颈,提出了几点发展的建议.
作者:刘英姿;周源;冯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通过查阅近10年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报道,发现本病辨证重在从脾胃、肝脾论治,成方验方有多种剂型,外治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亦取得较好疗效,心理干预治疗尚处在探索中.
作者:张小利;张丽霞;刘克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建立肾复康胶囊中大黄酚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4.6 mm×100 mm),以甲醇:水(85:1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结果:大黄酚在0.1645~5.2634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8%,RSD%为2.83%(n=6).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该制剂的含量测定.
作者:邹文光;颜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阐述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总结了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包括辨证论治、自拟方、单味中草药制剂、中西医结合疗法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并指出了一些临床误区.
作者:王学东;吴海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制定喉咽清含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土牛膝、马兰草、天名精,用薄层扫描法测定本品中主要化学成分齐墩果酸的含量.双波长反射法锯齿扫描,λs=520 nm,λR=700 nm,Sx=3;灵敏度:中;展开剂:环己烷-三氯甲烷-醋酸乙酯(20:5:8).结果:本方法能准确对土牛膝、马兰草、天名精进行定性鉴别;齐墩果酸在1.008~6.048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喉咽清含片的质量标准.
作者:李娟;肖志勇;朱绍雄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对近年来中西医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了解中西医在高血压左室肥厚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中医药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治疗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相关报道虽有,但面窄、样本量少,科研设计欠严谨,尚需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
作者:陈艳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对3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从常规护理、注意升压药、止血药、胃黏膜损伤的药物的使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护理,及时同医生交流,制定了正确的临床护理方案,使得35例患者均康复出院.
作者:谢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明目退翳汤在治疗肝肾阴虚型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138只眼)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维生素C、维生素E、白内停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明目退翳汤.治疗3个月后,分别就眼部症状、肝肾阴虚临床表现、晶状体混浊程度、视力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9%,且治疗组在改善视力、肝肾不足的症状及晶状体混浊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明目退翳汤在治疗肝肾阴虚型白内障上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林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文章简要阐述了慢性宫颈炎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及中医病因病机研究.重点分析总结了慢性宫颈炎的中西医疗法,西医主要用物理疗法、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中医主要采用中药内服与宫颈直接给药以及采用洗剂、栓剂等治疗,内外合治是中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
作者:欧玲;林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血瘀证患者的血液流病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LBY-N6A自动清洗旋转式黏度仪等测定慢性肺心病血瘀证患者、非血瘀证患者与健康成人的血流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血瘀证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全血的高切、中切、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及血浆黏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全血高切、中切和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P<0.01);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均较非血瘀证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电泳增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慢性肺心病血瘀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对改善人体血液微循环,预防和治疗慢性肺心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湘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对近年来文献的查阅与整理,总结本病的病因病机有正虚感邪、燥盛成毒、血虚血瘀、气阴两虚,女子冲任失调5个方面.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单方、单味药及针刺等疗法的使用,能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要从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中药对干燥综合征的影响,并制定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标准.
作者:史丽萍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