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凡
目的:探索疏肝祛瘀消癖颗粒剂的可行工艺,制定合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煎煮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及选用L(23)正交法确定,参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进行鉴别与测定.结果:找出了新型合适的辅料制成疏肝祛瘀消癖颗粒剂,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延胡和柴胡鉴别,用HPLC法测定制剂中丹参素的含量.结论:以中医药辨证理论为依托的疏肝祛瘀消癖颗粒剂生产工艺简单,有效可行,质量可控,对乳腺增生的治疗及进一步预防癌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卢喆胜;梁玉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通过列举熊继柏教授所治寒热错杂之厌食,呕吐、腹痛、痞胀、泄泻验案,介绍了熊教授从寒热错杂辨治脾胃病经验.
作者:杨维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针灸对脑卒中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观察法,对配以针灸疗法和非针灸疗法组中治愈病例所需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对照.结果: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灸能缩短中风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病程.
作者:胡建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传统保健体育与预防医学关系密切,预防医学是传统保健体育的理论基础,传统保健体育贯穿于预防医学的各级预防之中.
作者:谭克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患者64例进行中西结合治疗,在西医对症治疗基础上,以中医为主辨证施治,抓住虚、痰、瘀三个病因病机环节采用蒌贝二陈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治疗,效果满意.与单纯西医治疗的32例比较有明显差异.
作者:谢志芬;严健如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综述近年来在抗抑郁中药的研究.方法:查阅文献.结果:抗抑郁中药主要有柴胡、石菖蒲、黄芪、巴戟天、刺五加、银杏、槟榔等,中药复方主要有小建中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抗抑郁胶囊、逍遥散等.结论: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辨证施治理论治疗抑郁症,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系统研究中药抗抑郁症复方.
作者:何咏梅;杜绍礼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认为中医治疗急症其尚需加强理论研究、新剂型的研制及相应应急技术的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探索.
作者:易昌衡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温心通脉方夜间给药配合西医常规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及钙拮抗剂、硝酸脂类药的停减率、血浆TXA2、6-K-PGFla、血液流变学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钙拮抗剂及硝酸脂类药的停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浆TXB2,6-KPGFla、血流变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心通脉方夜间给药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具有肯定的疗效,并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血浆6-K-PGFla水平、降低TXB2水平.
作者:刘慎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对湖南省龙山县百合种植基地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认为龙山县发展百合生产具有以下优势:如气候条件优越,种植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好,生产基地初具规模,销售网络较为完善,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科技力量较为雄厚等,同时总结了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龙山县发展百合生产提出了许多建议.
作者:潘清平;周日宝;贺又舜;罗跃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志伟;何秀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采用益癃汤治疗前列腺增生症42例,并与前列康片治疗的30例作对比观察.结果:经3个月治疗,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4例,效4例,总有效率达90.47%;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益癌汤对前列腺增生症有较好疗效.
作者:资桂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用大承气汤灌胃,观察腹部术后胃肠蠕动延迟患者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了解大承气汤对腹部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腹部术后胃肠蠕动延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用常规治疗加大承气汤灌胃,对照组用常规治疗.仔细观察并记录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结果:治疗组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承气汤有明显改善腹部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作用,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作者:龚发军;申巧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对近年来关于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行了概况分析,论述了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研究、本质研究及动物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正;黄志新;劳绍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根据脑病错综复杂的症状,提出脑病辨证要重视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等方面,从风、寒、火、湿辨外邪之象;从单纯痰浊与兼热辨痰之象;从脑络、脑神辨瘀之象;从单纯气郁与化火辨气郁之象;从肝阳、热盛、阴虚、血虚辨内风之象;从肾精、脾气、心神辨正虚之象,同时重视这6个方面的复合存在形式,以提高脑病的辩证水平.
作者:周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使用高频电容场(HCPT)痔疮治疗钳,与传统手术治疗混合痔比较.分别采用HCPT手术组和痔切除组(Miligan-Morgan法)对照治疗混合痔各50例.结果:HCPT手术时间为40min~1h,平均为48min;对照组为1h~90min,平均64min;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HCPT组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术后尿潴留、出血、复发和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果显示HCPT治疗混合痔具有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近期疗效好等优点,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刘淑媛;唐宜良;吴鲁湘;唐凌;石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由于近年来对血管内皮细胞(VEC)生物学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痛(CHD)发病机制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VEC功能障碍.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概况.并指出了阻断白细胞、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对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作者:边东哲;严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初步肯定通腑醒神液治疗脑出血昏迷疗效的基础上,评价直肠滴注该药对脑出血昏迷患者意识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受试标准的病例在基础治疗上,治疗组给予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对照组给予胃管鼻饲通腑醒神胶囊,疗程7天;评价患者神志转清时间、昏迷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基线基本一致.治疗后患者意识转清时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意识转清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疗程后昏迷评分,治疗组分值提高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变比较,治疗组总显效为54.84%,总有效率为80.6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初步表明通腑醒神液直肠滴注较经胃给药,能尽快促使神志清醒,减轻昏迷的程度.提示通腑法直肠用药是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神昏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卢明;王立新;黄燕;蔡业峰;杜宝新;黄培新;刘茂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在给患者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过程中,有两例发生过敏反应.作者对具致敏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醒医护人员在使用参麦注射液时应提高警惕,注意观察.
作者:周树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对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因素: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粘膜纤毛功能障碍、免疫功能紊乱等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作者:刘密;李凡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将中医防治非典型肺炎的规律编成歌诀.
作者:温进之;彭述宪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