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含轩
目的:验证真空高温高压蒸汽对手术包的灭菌效果。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蜡样芽胞杆菌作为指示菌,将细菌包裹于手术包内进行真空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处理,通过此种方法来验证真空高温高压蒸汽灭菌的灭菌效果。结果:真空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对手术包中3种试验菌株灭菌都有较好的效果,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灭菌率为100.0%,对蜡样芽胞杆菌灭菌率为88%。结论:真空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能满足大部分手术包中的的灭菌要求。
作者:刘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于高血压病患临床护理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两组,各53例,A 组护理为常规方案,B组护理为常规+健康教育,对比护理效果,观察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结果:A 组护理后 SCL -90评分与之前差异不显著(P >0.05),B 组差异明显(P <0.05),且护理后,B 组明显比 A 组评分高(P <0.05)。结论:护理人员配合健康教育为高血压病患实施护理,可有效改善护理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进行推广。
作者:丁冬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内科就诊舍格伦综合征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31例每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以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愈率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35.48%、90.32%,较对照组的19.35%、61.29%显著提高(P 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舍格伦综合征染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痊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
作者:郭眀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等记录分析恶性胃肠神经外胚层肿瘤病理学的主要特点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1例恶性胃肠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等方法对该病例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并且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恶性胃肠神经外胚层肿瘤病理特点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手术胃部分切除样本一个,大弯部位15.3 cm,小弯部位8 cm,肿块大小7.1 cm ×6.2 cm ×5.1 cm,肿块切面颜色呈灰白色,质地较硬;肿瘤位置在黏膜肌层、下层,肿瘤细胞片状、巢状分布,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细胞质透亮、充盈,细胞核空泡形,染色后细胞核周围颜色深;肿瘤细胞 S -100、vimentin(+),CD -57、bcl -2局部(+),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 CD -68(+),melan -A、HMB -45、DOG -1、CD -21/23/30/34/35/56全部(-);检测发现信号异常细胞占总数70%,说明 EWSRI 基因出现断裂。结论:恶性胃肠神经外胚层肿瘤具有较为独特的形态学、免疫学、分子学特征,在临床中应注意和其他恶性肿瘤进行区分。
作者:刘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吸入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AECOPD)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间收治的 AECOPD 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 AECOPD 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改善患者肺功能。
作者:胡建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产褥感染产妇行过氧化氢联合甲硝唑冲洗宫腔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2例产褥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过氧化氢联合甲硝唑冲洗宫腔辅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的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P <0.05);且观察组发热持续时间、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产褥感染产妇行过氧化氢联合甲硝唑冲洗宫腔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金献文;沈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性肺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90例支原体性肺炎患者,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各为45例。对照组采用红霉素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症状效果更为显著。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的16例,治疗有效的20例,治疗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的20例,治疗有效的23例,治疗无效的2例,总有效率为9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咳嗽缓解、肺部音消失、体温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性肺炎临床效果,改善了患者的肺部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林向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在小儿输液的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1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患儿在输液治疗中进行常规输液护理的干预,实验组则在输液过程中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静脉输液治疗的依从率为96.00%,常规组患儿静脉输液治疗的依从率为76.00%,实验组患儿静脉输液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常规组(P <0.05)。结论:在小儿输液的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的路径,可以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汤海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该院通过对结肠息肉发病状况进行合理性分析和评价,针对不同程度肠息肉的诊断情况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从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随机选取的270例结肠息肉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肠息肉患者在诊疗期间选择药物治疗的频率高,选择一般支持疗法的频率低。65%的结肠息肉患者选择做手术切除,35%的患者选择科学的饮食、作息和锻炼这一慢性诊疗方法。结论:本院需要进一步规范对结肠息肉患者的药物诊疗和护理情况。
作者:洪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究制剂大黄和山大黄的鉴别方法。方法:充分分析和讨论大黄、山大黄制剂的鉴别方法以及大黄复方制剂的鉴别方法,以企业报批的大黄末作为供试品,在本文的研究中将采用硅胶薄层鉴别以及纸层析鉴别手段对大黄和山大黄进行鉴别。结果:纸层析结果显示企业报批的大黄末中含有土大黄苷一样的持久亮紫色荧光,而大黄对照品中不含有土大黄苷一样的持久亮紫色荧光。硅胶薄层鉴别发现在供试品的色谱中,与大黄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出现同样的橙黄色荧光斑点。当置于氨蒸气中熏后,原来的斑点变为红色。表明企业报批的大黄末为大黄与山大黄的混合物。结论:以土大黄苷作为鉴别制剂大黄和山大黄的关键,采用硅胶薄层鉴别以及纸层析鉴别手段可以简单、快捷的对制剂大黄和山大黄进行准确的鉴别。
作者:顾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行食管癌切除术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术后疗效状况,并采用 Logistic 回归方式对影响食管癌切除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所有研究对象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体重、年龄及性别并不影响患者术后的五年生存率(P >0.05);而影响食管癌切除术预后的单因素有淋巴结转移量及淋巴结转移区域数量(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食管癌切除术预后的危险因素为癌分化程度、肿瘤长度、肿瘤侵润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及术后是否感染(P <0.05)。结论:影响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癌分化程度、肿瘤长度、肿瘤侵润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及术后是否感染,临床中应当采取针对性早期干预,才能进一步提升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柳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分析口腔种植牙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这段时期内收治的100例牙列缺损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研究组的患者采用口腔种植牙修复,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义齿修复,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78%,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牙列缺损的治疗中采用口腔种植牙修复疗效较好,可显著修复患者的牙列缺损,值得广泛用于临床及大力推广。
作者:谢雄伟;丁舒;郭秋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疗法对于重症脓毒血症临床疗效。方法:选该院重症脓毒血症患者5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比分析治疗后的相应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患者生命体征、炎症水平及 SOFA 评分、APACHEⅡ评分和脏器功能明显较对照组好。结论:采用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疗法对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生命体征、炎症水平和脏器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降低死亡率。
作者:张雯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验证核磁共振在扫描颞颌关节各种疾病中具有较高价值。方法:临床上将患病者置于特殊的核磁共振仪中,利用仪器的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患者颞颌关节内氢原子核,并引起这些原子核共振,同时会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当停止射频脉冲以后。由于氢原子能量较高时不稳定,需要通过释放能量达到基态。所以氢原子核会在释放能量过程中会发射一定频率的电信号。同时仪器内的接受器会接收信号,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程序处理后得到模拟图像。结果:通过对多例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同时进行 X 光等多设备检查。核磁共振加权图像可清楚显示颞颌关节的解剖结构,而且准确率较高。结论:核磁共振在颞颌关节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大价值。
作者:郭春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卡贝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接收治疗的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80例,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40例观察组患者与40例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预防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卡贝缩宫素进行预防,记录产后2 h 和产后24 h 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对比两组患者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产后2 h 和产后24 h 出血量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且观察组产后出血率显著对于对照组(P <0.05)。结论:卡贝缩宫素能够减少孕妇产后出血,降低产生出血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徐微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治疗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就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时间,并对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时间为(23.67±4.14)d,对照组患者(7.16±1.10)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 PICC 治疗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有助于延长临床置管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孔燕;李兴华;魏章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参训官兵日光性皮炎的发生率,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基层军医海训中的卫生防病能力。方法:选择参加海训的官兵,统计官兵游泳情况,分为会游泳组和不会游泳组。结果:在同等训练强度下,日光性皮炎的发生率与参训官兵是否会游泳相关,不会游泳组日光性皮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会游泳组。结论:在海训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参训官兵的日照时间;已发生日光性皮炎的,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和外涂“湿润烧伤膏”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陈建设;李庆亮;许军委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痛风是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软组织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典型发作表现为受累关节突发剧痛,伴红肿拒按,持续数天可缓解,间歇期可无不适,但病史长反复发作者,会出现痛风石沉积,关节破坏,功能丧失。目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以抗炎镇痛为主,但药物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臭氧大自血治疗痛风既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又无药物的副作用,我院自2015年9月开展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痛风这项新技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何兴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析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慢性疼痛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我院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178例慢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阻滞次数共为987次。所有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治疗效果评价,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178例慢性疼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57%(优53.37%,良38.20%);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未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而阻滞次数超过5次的患者,其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阻滞次数为5次以下的患者(P <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慢性疼痛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且阻滞次数在5次以上时,临床治疗效果则越好,可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作者:黄必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妊娠剧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82例妊娠剧吐孕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妇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是97.6%,护理满意度是95.1%;对照组护理有效率是78.0%,护理满意度是80.5%,观察组孕妇的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于妊娠剧吐患者的常规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可以提高孕妇的护理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具有理想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张洁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