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荣
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于该院就诊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选取36例,通过动态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1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1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探究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的差异性。结果:通过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稳定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以及推广。
作者:石志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终止妊娠时机及分娩方式与围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该院收治的60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不同的终止妊娠的时间分为3组,即A组(n=12,<32 w)、B组(n=24,32~33+6 w)、C组(n=24,≥34 w)。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宫颈成熟条件又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各30例,对围生儿结局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C组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率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A组与B组比较,B组低于A组(P<0.05);阴道分娩组的新生儿窒息率、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在妊娠34 w以后终止妊娠可显著围生儿结局,合理选择剖宫产分娩方式可有效防止新生儿窒息或死亡,提高围生儿存活几率。
作者:罗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药理作用与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扩张型心肌患者共68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倍他乐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53%,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另,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其他临床指标,比较分析时也存在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时,倍他乐克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病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优化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使用。
作者:陈菊芬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癌性腹膜炎(CP)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22例癌性腹膜炎患者的CT资料。17例采用增强扫描,5例仅采用平扫,均采取全腹部扫描。结果:19例扫描显示腹腔积液;15例扫描显示壁层腹膜增厚;15例显示网膜及肠系膜改变;8例显示腹腔脏器表面增厚。结论:癌性腹膜炎临床表现较重,影像学表现多变,诊断比较困难,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对恶性肿瘤病人及时、准确地作出腹膜转移的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的评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亮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临床医学中,微生物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因为临床中微生物检验的影响原因比较多,故而本组从微生物检验的快速诊断、标本采集、细菌耐药性检测、检验人员对微生物检验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着重阐述了标本采集对检验质量的影响。
作者:孙学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肌内效贴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偏瘫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具有偏瘫肢体肿胀的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肌内效贴组和联合治疗组。针灸组对肿胀肢体予以针刺治疗,肌内效贴组采用消肿贴法治疗,联合治疗组即为联合使用针刺治疗及肌内效贴对肿胀肢体予以治疗。对三组患者分别予以治疗前后偏瘫侧肢体围度测量予以判断。并计算3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肌内效贴组和针灸组(P<0.05)。但肌内效贴组与针灸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针刺治疗对改善卒中偏瘫肢体肿胀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作者:易琼;孙文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讨论老年患者髋骨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老年患者髋骨关节置换手术病人54例,对老年患者髋骨关节置换手术病人进行相关的与防护理措施进行讨论。结果:在这54例病人中有2位病人发生脑血管意外偏瘫外,剩下的病人在手术后的90天后生活能够自理。结论:提高手术后的护理质量能有效的提高老年患者髋骨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率,并且能降低病人意外偏瘫的概率,还有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范妍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讨论分析替普瑞酮诊治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于该就诊的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78例。所有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按照随机数表分为两组,两组均有39例病人,并且一组为研究组,一组为参考组;两组病人在入院时应当经相关影像学确诊患有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症。其中,参考组39例病人运用西咪替丁药物进行诊治,而研究组39例病人则运用替普瑞酮药物进行诊治。统计分析两组病人进行诊治后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状况,并将以上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39例病人整体临床诊治有效率为94.87%;而参考组39例病人整体临床诊治有效率为71.79%。研究组39例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而参考组39例病人中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5%。两组病人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用西咪替丁药物诊治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而言,替普瑞酮药物的诊治效果更为显著,且病人的不良症状发生情况较小,因此替普瑞酮在诊治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李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小儿推拿疗法对于持续期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持续期支气管哮喘小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用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雾化吸入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小儿推拿手法治疗,疗程均为12周。对比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6周、12周后,试验组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治愈(55.5%)、显效为主(33.3%),其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推拿疗法联合常规雾化吸入疗法可显著改善小儿支气管哮喘持续期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刘红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防治腰椎压缩性骨折腹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腰椎压缩性骨折腹胀患者20例。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发生腹胀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比较两组患者腹胀缓解率的时候发现观察组患者缓解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腰椎压缩性骨折腹胀患者治疗期间,予以其护理干预模式,给予其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腹胀情况,同时还能够降低腹胀的发生,有利于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陈秋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分析呼吸内科护理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为呼吸内科护理重症患者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选择该院在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0例呼吸内科疾病重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年龄范围都在16岁到62岁,平均年龄32岁。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划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20例。为对照组患者配合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干预护理。后观察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上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痊愈率为7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痊愈率为83%。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呼吸内科护理重症患者采取干预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重症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促进其健康生活,增强患者康复效率降低并发症和后遗症,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作者:原亚琴;张晓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三例尿毒症患者并发股四头肌肌腱断裂的病案回顾分析,提高对自发性股四头肌肌腱断裂的低概率损伤事件的警惕性,大限度降低对此类病例的漏诊率,分析并总结对尿毒症患者并发股四头肌肌腱断裂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3例明确诊断为尿毒症并发股四头肌肌腱断裂的患者病案,分析其发病诱因,专科体格检查体征,膝关节DR照片及MRI的影像学特异性改变以及生化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结果:三例患者均有尿毒症并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基础性疾病,伤前有明确外伤诱因,股四头肌肌腱断裂有明显的阳性体征,膝关节DR照片及MRI检查有特异性改变。结论:充分认识尿毒症等全身性疾病对运动系统造成的影响,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是减少漏诊的重要措施,对基础性疾病的规范化治疗是减少发病率的主要手段,手术是治疗股四头肌肌腱断裂的根本方法。
作者:高克仁;王中旭;邵彦所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总结了1例永久起搏器安装术后的护理,包括术前,术后的观察和护理。认为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和精心护理术后永久起搏器患者,可以有效的促进其顺利康复。
作者:王海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应用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72例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并分别予帕罗西汀和阿米替林治疗,治疗6周后使用HAMD量表和HAMA量表测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3.3%。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副反应测评中,观察组行为毒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神经系统、植物神经、心血管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低于对照组,且随着时间延长可得到缓解,对照组不良反应随着时间延长未得到缓解。结论: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临床效果良好,副反应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随着时间延长可得到缓解,安全性较高。
作者:吴玉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在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慢病管理模式得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间该院曾接收的高血压患者600例,分别以观察组与对照组表示这些患者,对照组中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及管理,观察组中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慢病管理模式,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在治疗及护理结束之后,观察两组患者高血压达标率,观察组中患者达标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观察两组患者依从率,观察组中患者依从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比较高,两组患者差异显著。结论:在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慢病管理可取得理想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高血压达标率,并且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费为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脾多肽联合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改善情况。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于该院行肺癌切除术的7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于肺癌切除术后进行辅助化疗,观察组(36例)在化疗的同时给予脾多肽注射液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化疗毒副作用发生率及随访2年生存率和再入院率来评估脾多肽联合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毒副作用发生率中贫血16.67%、低血小板血症13.89%、低白细胞血症19.44%较对照组41.67%、36.11%、47.22%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个月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91.67%、83.33%较对照组69.44%、61.11%显著较高,再入院率25.00%较对照组41.67%显著较低,组间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多肽联合化疗可有效降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毒副作用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肺癌患者术后2年内生存率;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晓骁;刘成勇;史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手术护理效果。方法:择取自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的病患70例,根据护理方法将所有病患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病患在进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前、后进行有效护理;对照组,在使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为进行相应的护理,比较分析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病患的中位手术时间、中位住院期间、胆漏分别为(120.5±20.5)min、(7.5±0.5)d、1(例);对照组病患的中位手术时间、中位住院期间、胆漏分别为(125.5±25.5)min、(8.5±1.5)d、5(例)。通过比较以上两组数据,发现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的病患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降低发生胆漏的概率,缩短手术和住院的时间,医院必须重视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的手术护理。
作者:胡玉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急性传染病对于人类的健康有较大的威胁,在临床的工作中对传染病的控制与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提升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对于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本文章将以笔者的临床经验并总结临床的相关资料对突发传染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展开综述。
作者:廖建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过程中出现采集不足量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和处理。方法:将该市于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接收的97543例无偿献血者中出现不足量血的30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出现不足量血的原因进行探究。结果:在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采集不足量血的比例为0.31%,同个人无偿献血相比,团体无偿献血中发生采集不足量血主要原因为献血反应、针堵及其他,所占比例依次为0.13%、0.17%;团体无偿献血中因献血反应发生采集不足量血的几率明显要低,对比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献血屋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献血反应现象的几率低于流动献血车,对比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献血反应、针堵是导致无偿献血过程中出现采集不足量血的主要原因,所以应优化献血环境,并增强采血人员的采血技术,降低不足量血的发生几率,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作者:刘爱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应用于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住院小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33/35),显著高与对照组的80.00%(28/35)(P<0.05);观察组患儿肺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7/35)(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护理中开展针对性护理能够巩固临床疗效,促进患儿病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凤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