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红
目的:重点探索氢化物原子荧光测定法检测食品添加剂中铅的具体方法。方法:通过氢化物原子荧光测定法检测铅的含量,给予样品恒温消解之后,选择佳的测定条件和佳仪器条件进行测定。结果:在不同时间内测定3次铅0~50.0μg/L 标准系列,结果发现平均相关系数是0.9983,荧光值和浓度呈现的是线性关系。终计算出检出限是0.40μg/L。得到回收率在100.7%以下94.4%以上,而相对标准偏差在2.8%以下2.4%以上。结论:氢化物原子荧光测定法测定法检测食品添加剂中铅的含量,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灵敏度高,准确性强。
作者:李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康疡止泻汤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运用康疡止泻汤治疗,对照组则以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47%,对照组为68.75%(P <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康疡止泻汤对脾虚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雄师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支气管炎的社区预防及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近年本院收治的8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为43例,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复发率、患者知识掌握情况、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知识掌握情况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缩短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治疗时间,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在慢性支气管炎的社区预防及健康教育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医利水法对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的14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共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西医药物治疗,而观察组在采用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下附加中医利水疗法治疗,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在一个月后的血压高低。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一个月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患者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患者的病情基本好转,观察组治愈率在86.30%以上,比传统药物治疗高31%。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有效率是92.8%,对照组有效率是61.2%,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显著(P <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0.05)。结论:中医利水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患者效果非常明显,还可以结合西药降压的方式来有效的控制血压,大大的发挥了中西结合的优势,非常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青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微创 NUSS 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12例小儿漏斗胸行 Nuss 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患儿12例成功完成了 Nuss 手术,术后平均6天治愈出院,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实施规范性手术期护理措施及康复指导是恢复手术成功率关键环节,预防并发症。
作者:赵红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调节性 T 细胞与肿瘤免疫密切相关,是致免疫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深入了解调节性 T 细胞与肿瘤免疫、肿瘤免疫治疗关系,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次研究从调节性 T 细胞概述出发,概括近年来关于其肿瘤免疫、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研究成果,并作出展望。
作者:许伶;储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探讨病毒性肝病相关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对目前常见的病毒性肝病进行常规生化检验并作回顾分析,建立评估模型,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肝病筛查的健康志愿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清进行常规生化指标(白蛋白、总蛋白、球蛋白以及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和新指标(前白蛋白、腺苷脱氨酶、亮氨酸氨基肽酶)检查,随机抽取我院数据库中收集记录的因乙肝病毒导致的急慢性肝炎、重度肝炎及肝硬化患者300例作为对照组,从患者的病历中找出相关记录数据,并与健康志愿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各项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在生化指标的检查中,观察组和对照组被检测者的正确率分别为90.7%和95.0%,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观察组,两组的各项生化检测结果和诊断准确率都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检查对于提高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率具有重要价值,新指标的检查则检查中发挥独特的优势,为病毒性肝炎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方向,对其进行联合检测能为病毒性肝炎的有效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常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和研究应用开颅术与微创穿刺术治疗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7例小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57例小脑出血患者行开颅术治疗27例,行微创穿刺术治疗30例,开颅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花费均显著高于微创穿刺术组(P <0.05);所有患者出院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测,结果显示,开颅组患者的 ADL 评分显著优于微创穿刺术组(P<0.05);开颅组患者神经功能治疗总有效率为81.5%,微创穿刺术组为93.3%,差异显著(P <0.05)。结论:应用微创穿刺术治疗小脑出血较之开颅术,安全高效,较快改善患者缺损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好的普及推广价值。
作者:张保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分析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接收的12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全部患者共有患眼136只,将这些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白内障摘除手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等联合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接受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总结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且其眼压、前房深度在治疗前后存在明显差异。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力在0.1以下的患者比例是1.6%,对照组是11.1%。结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临床中接受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非常理想的效果,临床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作者:马春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就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行为及感染状况进行调查。方法:选择具有本地农村户籍,近3年到外地连续务工2个月以上的打工者,共调查1000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并采集静脉血4~5ml 检测 HIV 抗体。结果:有200例农民工回答近3个月有过不安全性行为,其中有160例(80%)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方法;不安全性行为中,10.16%每次均使用安全套,17.96%经常使用安全套,15.63%偶尔使用安全套,56.25%从未使用安全套。本组资料中有833人(83.3%)通过电视来获取艾滋病知识;有187人(18.7%)通过报刊来获取艾滋病知识;有341人(34.1%)通过宣传画来获取艾滋病知识;有127人(12.7%)通过听医生说来获取艾滋病知识;有573人(57.3%)通过收音机来获取艾滋病知识;有83人(8.3%)通过听朋友说来获取艾滋病知识。1000人中,检测率为98.6%,共检测986人,其中有4例被检出 HIV 抗体阳性,阳性率为0.46‰。结论:务必在给农民工传授艾滋病防治知识时,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农民工能够对艾滋病的危害予以有效地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农民工被检出 HIV抗体的阳性率。
作者:肖玉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对微生物细菌培养鉴定工作进行分析。方法:探讨微生物细菌培养鉴定工作中临床标本应依据的留取原则,临床细菌学检验标本的处理方法,微生物各种标本接种的平皿程序,以及开展常规微生物监测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结果:分析、研究并建立精确的检验方法、药敏实验方法以及分离鉴定方法,为合理用药提供临床指导。结论:做好微生物细菌培养鉴定工作,严格按照相关原则进行合格标准的采集,确保采集过程的无菌操作,为临床病情的诊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可参考依据。
作者:陈义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探索较单用抗菌药物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6-2013年我院老年病科 VAP 51例。治疗组26例在应用抗菌药物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25例单用抗菌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的 VAP 总有效率65.38%,对照组为44.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治疗组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8天,对照组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10天,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治疗期间未发现治疗组有明显副作用,包括皮肤过敏、出血等。结论:抗菌药物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 VAP 疗效肯定,有效缩短了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减少了抗菌药物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金洋;聂莉;苏玉文;王利群;张延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性细胞凋亡是一种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是维持组织正常生长发育和功能维持的重要机制,而且与疾病相关。角膜细胞的损伤修复与中性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细胞凋亡对于角膜的透光性、趋光性以及保护防御功能至关重要,本文对于中性粒细胞凋亡在角膜损伤修复中作用进行观察,探讨中性细胞凋亡对角膜损伤修复的作用。
作者:邹桂花;谭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并比较可见分光光度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复方总黄酮含量。方法:可见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参照品,显色剂为NaNO2-Al(NO3)3-NaOH 体系,在510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中药复方总黄酮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参照品,在359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中药复方总黄酮含量。结果: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的中药复方总黄酮含量比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测定值高,含量高低成正比。结论:NaNO2-Al(NO3)3-NaOH 体系可见分光光度法稳定可靠,是测定中药复方总黄酮含量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宏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老年多发性脑梗死 MRI、CT 临床表现,总结诊断经验。方法:对100例多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行 CT、MRI 诊断,对比诊断结果。结果:病灶位于基底节73例、额叶10例、脑干9例、顶叶4例、颞叶3例、小脑1例;CT 对基底节、脑干、合计病灶检出率分别为86.30%、11.11%、79.00%低于 MRI,CT 诊断<24h 急性多发脑梗死、>24h 急性多发脑梗死符合率分别为62.50%、86.05%低于 MRI,低于诊断陈旧性多发脑梗死, MRI 发现斑块率、中-内膜不同程度增厚率、血栓形成率、血管闭塞率分别为83.00%、89.00%、32.00%、20.00%高于 CT70.00%、64.00%、11.00%、1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较于 CT,MRI 诊断急性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符合率更高;MRI 对血栓形成、血管闭塞等病变辨析度、敏感度更高。
作者:王福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头痛、视盘水肿及抽搐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并促进患者的康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曹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为研究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选取我科2010年1月-2014年1月进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的原因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依分析结果总结,进行个人卫生,环境卫生,无菌观念的宣教,规范操作方法,加强营养,适当的健康运动,定期随访沟通交流,是降低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王健;李玲波;张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中医时间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病人106例做为研究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高血压治疗和护理,试验组病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中医时间护理干预,对两组入选病例干预后的治疗效果实施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入选病例干预后的治疗效果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试验组病例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病例。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时间护理干预,可提高该类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郑万凤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应用时间护理的效果。方法:以我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传统时间给药,而实验组患者在佳给药时间给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降压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4%,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上述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传统给药时间相比,按照佳给药时间进行给药的时间护理干预对于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更显著。因此,该种护理干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武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探讨神经内科癫痫并发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神经内科癫痫并发偏头痛患者共2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癫痫并发偏头痛患者,对照组为单纯癫痫患者,分析比较其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在癫痫发作频率、平均癫痫病程、女性所占比例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癫痫分型上无显著性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癫痫与偏头痛之间存有密切的联系,偏头痛可使癫痫的病症加重,给其治疗产生负面效果,在对患者进行癫痫并发偏头痛治疗时,应事前做好诊断工作,对其病症进行全面了解,以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谭凤娇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