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个人相关性对个体内隐和外显公平推理的影响

王美芳;袁翠翠;杨峰;张秀娟

关键词:公平, 个人相关性, 内隐公平推理, 外显公平推理
摘要:目的:探讨个人相关性对个体内隐和外显公平推理的影响.方法:预实验选取38名大学生,采用探测词再认范式考察了个体的内隐公平推理情况.正式实验采用探测词再认范式和7点评定量表考察了个人相关性对74名大学生内隐和外显公平推理的影响.结果:①被试对实验句子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控制句子的反应时;②在高、低个人相关条件下,被试对实验句子的反应时都显著长于控制句子,但在高个人相关条件下实验句子与控制句子的反应时差异更为显著;③高、低个人相关条件下大学生外显公平判断的评分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个人相关性对大学生的内隐公平推理有显著影响,高个人相关条件下的内隐公平推理比低个人相关条件下更为强烈;但是个人相关性对大学生的外显公平推理无显著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共情中的具身模拟现象与神经机制

    共情是人类长期进化形成的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大量研究认为模拟是共情发生的重要机制.观察他人的情绪会自动激活观察者加工自身相应情绪的脑区,并伴随生理唤醒、面部表情的自动模拟以及匹配他人躯体动作等具身现象.本文用模拟的视角来整合具身认知和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共情过程中具身的和内部的模拟现象,并通过以镜像神经元为基础的共享表征理论阐释了人们如何通过模拟来理解他人情绪的神经过程.后,作者针对当前共情研究中的局限性提出未来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作者:孙亚斌;王锦琰;罗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兰格专念量表在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初步修订

    目的:修订兰格专念量表(Langer Mindfulness Scale,LMS)中文版,考察其在中国中小学教师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在北京市11所中小学收集有效数据623份,并在三周后对其中的60人进行重测,重测有效数据48份.结果:LMS中文版包含13个题目,由寻求新意、创造新意和专注3个因子构成,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结构效度较好,与其他量表得分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效标关联效度较好.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44,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550到0.832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09,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566到0.717之间.男性教师在该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教师,高学历教师群体得分显著高于低学历教师群体;不同职位、不同婚姻状态的教师群体在该量表得分上差异不显著.结论:LMS中文版在中国中小学教师群体有良好的信效度.

    作者:胡婧;艾伦·兰格;张西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依恋回避个体对依恋相关词汇的注意偏向研究

    目的:探索依恋回避个体的注意偏向.方法:采用“空间线索任务”范式考查了在依恋系统激活情况下,高、低依恋回避个体对三类不同词汇(依恋,情绪,中性)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在有效线索条件下,低依恋回避个体对以依恋词汇为线索的靶刺激反应时显著小于以中性词汇为线索的靶刺激反应时,表现出对依恋相关信息的注意警觉;在无效线索条件下,高依恋回避个体对以依恋词汇为线索的靶刺激反应时小于以中性词汇为线索的靶刺激反应时,表现出对依恋相关信息的注意回避.结论:依恋回避个体的注意加工具有警觉一抑制的特点.

    作者:李彩娜;党健宁;王武;贾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尽责性和神经质影响拖延行为的中介机制

    目的:探讨尽责性和神经质影响拖延行为的中介机制.方法:从某高校大三学生中抽取134名大学生,施测大五人格简表,时间管理量表,情绪应对问卷,以被试自拟任务的完成率和任务完成个数作为拖延的客观指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尽责性和神经质影响拖延行为的中介机制.结果:假设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很好(x2=168.13,df=128,P<0.05,CFI=0.94,TLI =0.93,RMSEA=0.049,SRMR=0.079).尽责性通过时间管理影响任务完成情况的间接效应为0.20,其90%的置信区间为[0.05,0.34],P<0.05;神经质经由情绪应对影响任务完成情况的间接效应为-0.18,其90%的置信区间为[-0.31,-0.06],P<0.05.两个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两条路径的完全中介效应均显著.结论:时间管理完全中介尽责性对拖延行为的影响,情绪应对完全中介神经质对拖延行为的影响,而且两种中介机制具有特异性.

    作者:黄真浩;白新文;林琳;宋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抑郁人群想象未来的异常

    对抑郁人群的想象未来进行研究,对于揭示抑郁人群普遍存在的绝望感和高自杀风险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抑郁人群想象未来的异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未来积极预期的减弱;②对未来消极预期的增强.文章全面介绍了该领域的行为学和脑成像研究,并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作者:陈静;胡治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军人忠诚度研究进展

    忠诚是保证军队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石.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军人忠诚度的内涵概念、结构维度、测量工具及相关变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军人忠诚度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整理,对新形势下我军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作者:王芙蓉;杨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

    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要实施自杀行为必须同时具备受挫的归属感、知觉到的累赘感和习得的自杀能力三要素.文章首先分别论述了受挫的归属感、知觉到的累赘感和习得的自杀能力及其交互作用与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了相关实证研究对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验证和应用;第三介绍了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的临床应用价值:一是为自杀风险评估发展了新工具,二是为自杀干预指明了新方向;第四对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如未来研究应采用纵向追踪的研究设计对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该理论的心理机制,为科学评估和干预自杀风险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李建良;俞国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情绪调整的记忆巩固促进熟悉性再认:来自脑电的证据

    目的:考察情绪调整记忆巩固的心理及神经机制.方法:在被试记忆中性词语后分别呈现正、中、负三类不同效价的情绪图片,并在间隔一天后对词语进行再认测试,同时记录其脑电活动.结果:行为结果显示各情绪条件下再认率均显著高于随机猜测水平,而与正负情绪图片配对的词语再认率显著高于与中性图片配对的词语,且正负间无差异;ERP结果显示额叶前部发现明显的新旧效应,且正负情绪条件比中性条件诱发出更大的FN400新旧效应,但正负条件间无差异,与行为结果一致.结论:情绪调整的记忆巩固主要提高了基于熟悉性的再认成绩,与基于回想的再认无关.

    作者:乔艳阳;张庆林;张利萍;王翠春;慕乾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自我调控资源对限制性饮食者进食的影响

    目的:探讨限制性饮食者在自我调控资源剥夺条件下的过量进食机制.方法:操纵自我调控资源,考察了61名女性(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者和非限制性饮食者在自我调控资源完整、自我调控资源剥夺条件下的进食量,以及该进食量与内隐食物态度、限制性饮食水平的关系.结果:自我调控资源剥夺导致了限制性饮食者的过量进食行为,且该进食量与自我调控资源剥夺条件下的内隐食物态度有关.结论:当自我调控资源不足,限制性饮食者进食享乐目标在引导进食行为中占主导,从而引发过量进食.研究结果支持饮食的目标矛盾模型.

    作者:杜捷;陈红;苏艳华;高笑;孟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冲动性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冲动性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自杀意念评估、MINI访谈中自杀危险性访谈及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量表对708例综合医院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①既往存在自杀意念者占10.5%,近期(一个月内)存在自杀意念者占4.8%;②既往有自杀意念者的冲动性总分及运动冲动性因子显著高于既往无自杀意念的患者;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运动冲动性、性别对既往自杀意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运动冲动性得分者出现自杀意念的可能性是低运动冲动性得分者的3.01倍;④既往出现自杀意念而近1个月内无自杀意念的患者在运动冲动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近1个月出现自杀意念的患者.结论:运动冲动性可能对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自杀意念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唐秋萍;苗冰;冯岩;潘辰;邓云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的临床信度和效度评价

    目的:评价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4.o版)的信度和效度.方法:以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P)、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10版(ICD-1O)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等为“金标准”,评估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诊断精神疾病及相关功能性疾病的信、效度.共入组835例来自湖南省脑科医院、湘潭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的患者.每位患者由2名精神科医师根据SCID-P或CCMD-3等诊断工具进行检查.随后由2名心理测评人员用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分别进行检查;间隔3~5天后再次用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进行评估.以2名精神科医师诊断一致的为确诊病例.结果: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评定者之间一致性和重测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93~ 1.00(P<O.01)、0.87~1.00(P<0.01).与SCID-P比较,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诊断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13类精神障碍的灵敏度为82.9%~97.0%,特异度96.8% ~ 99.5%,正确指数81.3% ~ 93.8%,平均87.38%;与CCMD-3比较,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诊断神经衰弱、紧张性头痛等8类神经心理障碍的灵敏度为88.0%~96.9%,特异度95.3%~ 99.5%,正确指数在87.3%~ 92.6%之间.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诊断21种疾病的阳性预测值平均85.54%(76.3%~95.7%),阴性预测值均>95%.结论: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诊断精神心理疾病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达到了临床实用的要求,可以作为临床筛查或诊断精神疾病的辅助工具.

    作者:郭田生;骆晓林;李新纯;姚美艳;张喜艳;周晓璇;朱娟娟;李淑春;李小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解释偏向矫正对大学生演讲焦虑的影响

    目的:探讨解释偏向矫正对演讲焦虑个体的干预效果.方法:以77名演讲焦虑的大学生为被试,实验组和安慰剂组的被试接受四次、为期两周的解释偏向矫正干预.结果:两周干预后实验组演讲焦虑症状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安慰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在演讲者信心自评量表的生理行为、情绪情感和语言思维三个维度上均有显著改善,安慰剂组仅在演讲者信心自评量表的生理行为和情绪情感两个维度上出现显著差异,控制组没有显著变化;在生理指标上,实验组的脉搏变化在干预前后存在显著差异,安慰剂组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安慰剂组的血压变化在干预前后均不显著.结论:解释偏向矫正的方法对缓解演讲焦虑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李丹枫;余真真;段添翼;陈昕昱;杨智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自闭症儿童父母人格与共情及泛自闭症表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自闭症儿童父母人格的基本情况及与共情、泛自闭症表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问卷、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泛自闭症表型问卷(BAPQ)对173名自闭症儿童父母及253名正常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结果:①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宜人性、严谨性、外向性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儿童父母,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父母;②自闭症儿童父母观点采择、共情关心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儿童父母,个人痛苦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父母;③人格各维度与IRl-C、BAPQ总分及各维度呈不同程度的相关;④人格各维度对IRI-C三个维度(共情关心、观点采择、个人痛苦)具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R2值在0.149~0.332之间);人格对BAPQ总分有显著预测作用(R2=0.132).结论:自闭症儿童的父母存在与自闭症儿童的临床表现类似的人格特征,大五人格特质与共情能力、泛自闭症表型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作者:肖晓;杨娜;钱乐琼;周世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职业女性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希望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职业女性的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希望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反刍思维反应量表(RRS)、成人希望特质量表(ADHS)、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对473名职业女性进行测量.结果:①职业女性的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希望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②希望在职业女性的反刍思维(强迫思考和反省深思)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结论:希望在职业女性的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作者:刘旺;田丽丽;陆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压力与负性情绪:婚姻的调节作用

    目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负性情绪水平,分析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生活压力对负性情绪的影响,以及婚姻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自编的城市生活压力量表、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自评焦虑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调查了全国22个省的790名新生代农民工.结果:SDS的检出率(>53分)为45.18%,平均分为51.62±8.72分;SAS的检出率(>50分)为35.04%,平均分为45.63±9.73分;抑郁和焦虑总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婚姻状况(未婚/已婚,配偶相伴/分离)在城市生活压力和负性情绪的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结论:生活压力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未婚农民工,经济窘迫是危险因素;对于已婚农民工,配偶相伴时人际缺失是危险因素.

    作者:万懿;张腾霄;杨辉;刘正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程度个体的注意偏向研究

    目的:考察高寻求高体验、高寻求低体验、低寻求高体验、低寻求低体验这四类个体的注意偏向.方法:采用生命意义问卷在1136名高中生中筛选被试,获得每种类型的被试各32人.采用积极、消极和中性图片为实验材料,以点探测任务来考察四组被试的注意特点.结果:当积极和消极图片配对出现时,被试类型和图片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3,120)=10.91,P<0.001),高寻求高体验组对积极和消极图片的反应时没有差异,高寻求低体验组和低寻求低体验组对积极图片的反应时较长,低寻求高体验组对消极图片的反应时较长.当积极或消极图片与中性图片配对出现时,被试类型和图片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3,120)=13.93,P<0.00l),高寻求高体验组对积极和消极图片的注意偏向值没有差异,高寻求低体验组和低寻求低体验组对积极图片的注意偏向值显著低于消极图片,且显著小于0,低寻求高体验组对消极图片的注意偏向值显著低于积极图片,且显著小于0.结论:高寻求高体验者对积极和消极图片给予同等程度的关注,高寻求低体验者和低寻求低体验者对消极图片的敏感性高于积极图片是缘于其对积极图片的回避,低寻求高体验者对积极图片的敏感性高于消极图片是缘于其对消极图片的回避.

    作者:张姝玥;许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心理分离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目的:考察文化取向、心理分离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法对539名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集体主义文化取向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心理分离在二者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②心理分离的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在女生群体中,心理分离可以部分中介在集体主义文化取向对生活满意度的积极影响,而在男生群体中,心理分离不能中介集体主义文化取向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论:心理分离在集体主义文化取向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

    作者:黎亚军;高燕;苑春永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幸福感整合模型在不同年龄及性别群体的验证

    目的:以幸福感整合理论为基础,检验幸福感的整合模型.方法:调查了3192位不同年龄阶段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结果:①相关分析证实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之间显著正相关;②幸福感的整合模型在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性别群体具有跨年龄及性别群体的良好信效度.结论:幸福感整合模型(包括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得到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作者:陈志霞;李启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自我损耗对情绪自传体记忆具体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康个体受到自我损耗后情绪自传体记忆具体性的变化.方法:将60名健康个体随机分配到损耗组和控制组中,首先采用Stroop颜色辨别范式令损耗组被试自我损耗,控制组实施匹配的无关任务,然后采用自传体记忆测验(AMT)测量两组被试情绪自传体记忆具体性的变化.结果:相对于控制组来说,损耗组在AMT中表现出自传体记忆具体性降低的特点;在排除了心境水平的影响后,积极词和消极词所提取的自传体记忆具体性之间有明显差异.结论:健康个体受到自我损耗后会使自传体记忆的具体性降低,且线索词诱发的情绪对自传体记忆的具体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李博;赵笑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幼儿说谎与问题行为、家庭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幼儿说谎与问题行为、家庭功能的关系.方法:使用幼儿说谎问卷、家庭功能问卷以及儿童行为记录表-家长版对445名3-6岁幼儿进行调查.结果:①幼儿说谎能够正向显著预测除社交退缩以外的其他所有问题行为;②家庭功能中的情感卷入和行为控制两个维度能负向显著预测幼儿的说谎.结论:幼儿说谎与问题行为具有共发性,与家庭功能发挥不好有关.

    作者:董会芹;刘倩;张文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