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磺酸氟马替尼对U266细胞株中C-MYC、HIF-1α及VEGF的作用

常明星;马艳萍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甲磺酸氟马替尼, c-myc, HIF-1α, VEGF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新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氟马替尼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中C-MYC、HIE-lα及VEGF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甲磺酸氟马替尼(1、5、10 μmol/L)作用于U266细胞株8、16、24h后C-MYC及HIF-1 α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进一步从蛋白水平检测甲磺酸氟马替尼(1、5、10μmol/L)作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 16 h后C-MYC、HIE-1α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MYC基因及HIF-1α基因随着氟马替尼作用浓度增大,其表达逐渐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浓度的氟马替尼作用下,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蛋白、HIF-lα蛋白及VEGF在甲磺酸氟马替尼作用16h后,随着药物作用浓度的增大,三者表达均逐渐降低,甲磺酸氟马替尼作用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氟马替尼可以降低U266细胞株中C-MYC、HIF-1α及VEGF的表达,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甲磺酸氟马替尼有可能作为一种治疗MM的新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病毒介导RNAi干扰β-catenin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构建β-连环蛋白(β-catenin)特异的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探讨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设计3对针对β-catenin mRNA不同位点的shRNA编码序列,分别连接到慢病毒载体质粒PLB中,构建PLB-β-catenin/shRNA1,PLB-β-catenin/shRNA2和PLB-β-catenin/shR-NA3;将重组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及包膜蛋白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收获病毒颗粒,浓缩后测定病毒滴度,感染MSC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分选GFP阳性细胞,Western blot和RT-PCR验证其对细胞内β-catenin基因表达的抑制效果,筛选干扰效率高质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V/7-AAD法检测干扰后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MSC迁移能力.结果表明:构建的特异性慢病毒siRNA干扰组(PLB-β-catenin/shRNA2)能有效抑制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抑制细胞的增殖;而空载体对照组(PLB group)和正常对照组(control group)细胞增殖无明显变化,两组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采用血清饥饿法处理后,干扰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但两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显示,干扰组MSC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对照组细胞迁移能力无明显变化.结论:构建的特异RNAi慢病毒能够有效抑制β-catenin基因的表达,减少细胞内目的基因mRNA和蛋白的水平,从而对MSC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付成娟;李振宇;李德鹏;闫志凌;陈伟;陈翀;吴庆运;潘秀英;徐开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PD98059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本研究检测阻断Ras/Erk信号通路对原代人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重要转录因子c-fos、c-jun、TAK1基因表达的影响.筛选PD98059作用的佳有效浓度和时间,采用SYBR Green Ⅰ实时定量PCR检测PD98059作用于原代ALL细胞前后和正常人原代细胞的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正常人原代细胞相比,处理前原代ALL细胞c-fos、TAK1 mRNA的相对表达升高(P值分别为0.014和0.017).经PD98059处理后原代ALL细胞中c-fos、c-jun、TAK1 mRNA的相对表达情况为:c-fos、c-jun mRNA 7个样本均低表达,TAK1 mRNA 5个样本低表达,2个样本高表达;较处理前c-fos、c-jun、TAK1 mRNA表达明显下降(P值均为0.018).处理后原代ALL细胞与正常人原代细胞相比,c-fos、c-jun、TAK1 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原代ALL细胞的c-fos和TAK1基因的活性增高,阻断ALL细胞的Ras/Erk信号通路可导致重要转录因子c-fos、c-jun、TAK1基因表达明显下降.

    作者:李倩玉;魏旭东;陈琳;尹青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直接转染HOXB4基因和转染HOXB4基因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人脐血CD34+细胞的研究

    本研究探讨直接转染HOXB4基因和转染HOXB4基因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人脐血CD34+细胞中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比例与扩增倍数、细胞周期及集落形成能力的异同.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分为2组,1组利用慢病毒载体将HOXB4基因转染至HUCMSC并建立滋养层(HOXB4-HUCMSC),另1组建立未转染的滋养层(HUCMSC).应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MACS)分选出人脐血CD34+细胞,在含细胞因子的培养液中培养48 h后分5组,其中对照组2组:A组CD34+细胞(CD34+ cells)为空白对照组,B组空病毒转染CD34+细胞(GFP-CD34+ cells)为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共3组:直接转染HOXB4基因组(HOXB4-CD34+ cells)为C组;HUCMSC滋养层组(HUCMSC+ CD34+ cells)为D组;HOXB4-HUCMSC滋养层组(HOXB4-HUCMSC+ CD34+cells)为E组.于培养第6、10、14 d计数有核细胞数(NC),第10 d比较不同处理条件对CD34+细胞比例、细胞周期与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慢病毒载体可将HOXB4基因转染至HUCMSC并检测到表达,成功建立了HUCMSC与HOXB4-HUCMSC滋养层.经过14 d体外培养,5组有核细胞均得到显著扩增,比较表明,其效果依次为HOXB4-HUCMSC滋养层组>直接转染HOXB4基因组>HUCMSC滋养层组>2对照组(P<0.05).在体外扩增第10 d,5组有核细胞CD34+比例均大幅下降,经计算实验组CD34+细胞扩增倍数较第0d显著增高,经比较显示,CD34+细胞比例与扩增倍数高低依次为直接转HOXB4基因组>HOXB4-HUCMSC滋养层组>HUCM-SC滋养层组>两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表明,实验组的S+G2/M期比例较对照组高,其中HOXB4-HUCMSC滋养层组比例高,为41.57%,高于直接转染HOXB4基因的37.87%与HUCMSC的滋养层组的28.65% (P <0.05).HOXB4-HUCMSC滋养层组与直接转HOXB4基因组的集落形成能力无差别,但均高于HUCMSC滋养层组与对照组.结论:HOXB4-HUCMSC滋养层可显著扩增CD34+细胞并可保持其于细胞活性,与直接转染HOXB4基因的CD34+细胞可能产生的潜在致病性基因插入和致突变性风险相比较,HOXB4-HUCMSC滋养层对CD34+细胞的体外扩增相对更安全,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贺艳霞;赵春亭;王丽;刘竹珍;吴少玲;冯献启;苏湛;隋爱华;刘晓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陕西地区1016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HLA-A/B/DRB1座位罕见等位基因确认与分析

    本研究分析陕西地区2009-2012年度1016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HLA-A/B/DRB1分型中罕见等位基因的检出状况.应用PCR-SBT方法对10165陕西地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HLA-A/B/DRB1进行分型.结果发现,在48例捐献者中确认罕见等住基因40种,其中在15个捐献者中确认的10种等位基因虽不包含在中华骨髓库的常见及确认等位基因表(common alleles and well documented alleles,CWD)中,但已包含在美国免疫遗传协会的常见及确认的等位基因表中,分别是:A*02:04、B*07:10、B*27:09、B*35:11、B*44:29、DRB1*03:04、DRB1*08:18、DRB1* 13:05、DRB1*13:14、DRB1* 14:11,检出2例以上的罕见等位基因包括A*68:24、B*35:11、B*44:29、DRB1* 03:04、DRB1 *08:18、DRB1* 13:05.本实验室从2005-2012年发现并被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白细胞抗原因子命名委员会命名的共21例新的HLA等位基因中,有些在多个实验室的多个个体被确认,现已有HLA-A* 02:90、HLA-B *48:14、HLA-DRB1* 01:14被列入中华骨髓库的确认及常见等位基因表.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发现的新等位基因要及时上报,对确认的罕见等位基因要记录统计,保证中华骨髓库HLA基因人群分布不断累积和多态性完整,给修正中国CWD表提供依据.在参照常见及确认等位基因表进行实验分析时,对于模棱两可样本含有已确认过的罕见等位基因时要慎重取舍,以避免错检或漏检发生,保证患者尤其是携带罕见等位基因的患者大可能的找到匹配的供者.

    作者:刘孟黎;齐珺;王小芳;刘晟;王天菊;陈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ITP患者外周血Breg与CD4+T细胞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本研究检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reg亚群与CD4+T细胞数量、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它们在C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择35例CITP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17、Th22以及Breg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运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PBMNC培养液上清中IFN-γ、IL-17、IL-22以及IL-10水平,与同期选择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C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比例均升高(P<0.05),调节性B细胞(Breg)的比例降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ITP患者治疗前PBMNC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17、IL-22水平升高,IL-10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reg细胞的比例变化与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9,P<0.05),Breg细胞与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变化呈负相关性,IL-10水平与IFN-γ、IL-17、IL-22水平也呈负相关性.结论:调节性B细胞比例及IL-10的水平下调可能参与CITP患者的CD4+T细胞免疫调节紊乱机制,可为其临床免疫调节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与新思路.

    作者:伍昌林;王前;郑磊;顾大勇;何建安;邵超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个体化治疗现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时期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引起的恶性血液病.目前,儿童ALL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是个体化治疗.对于标危ALL,降低了化疗强度从而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只有对真正属于高危型的ALL才进一步加强化疗,且应根据其不同的生物学特征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对于复发型ALL,即使加强化疗或换用新药,其预后仍旧较差,可采取分子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此外,近年来微小残留病检测技术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评价化疗药物敏感性并判断预后,也为ALL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本文就目前儿童ALL个体化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王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大黄素对HL-60/ADR耐药细胞多药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黄素(emodin)对人急性白血病HL-60/ADR耐药细胞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逆转作用及其相应的作用机制.采用MTT法检测HL-60/ADR细胞对大黄素以及8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比较大黄素联合化疗药物后对HL-60/ADR细胞耐药逆转效果,应用DNA倍体和DNA Ladder分析检测大黄素与阿霉素联合用药后细胞凋亡改变,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耐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黄素处理后HL-60/ADR细胞内阿霉素荧光阳性率和柔红霉素平均荧光强度(MFI),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柔红霉素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大黄素对HL-60/ADR耐药株和相应HL-60细胞敏感株的IC50值接近,分别为24.09±1.72 μmol/L和23.18±0.87μmol/L,对阿霉素(ADR)、柔红霉素(DNR)、依托泊苷(VP16)、长春新碱(VCR)、阿糖胞苷(Ara-C)、高三尖杉酯碱(HHT)、米托蒽醌(MTZ)和吡柔比星(THP)呈现不同程度耐药.小剂量大黄素对8种药物耐药逆转倍数介于1.58-4.12之间,其中对ADR的耐药细胞逆转效果好.大黄素与ADR联合用药组可见明显的亚二倍体凋亡峰和典型的DNA降解梯状带形成.与单药组比较,联合用药组MRP1、TOPOⅡB、GSTπ、BCL-2耐药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明显,细胞内ADR和DNR蓄积水平增加,胞浆和胞核DNR分布增加,该作用与大黄素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大黄素具有逆转HL-60/ADR细胞多药耐药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耐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增加细胞内化疗药物蓄积和促进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作者:陈英玉;李静;胡建达;郑静;郑志宏;祝亮方;陈鑫基;林振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正常老年男性外周血细胞免疫表型的特点

    本研究通过识别老年男性外周血中各细胞亚群的抗原表达特点及比例,鉴别异常细胞并辅助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收集88例正常老年[中位年龄82岁(70-98岁)]男性外周血,,同时标记7色荧光素抗体,采用7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幼稚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和浆细胞的抗原表达.按照年龄、地域和有无基础疾病分组,检验不同亚群细胞的比例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老年男性外周血CD34+幼稚细胞的比例为0.017%(0.015%-0.020%),高表达HLA-DR、CD33、CD13和CD117,低表达髓系分化抗原CD15、CD11b和CD16,极少表达淋系抗原CD7、CD19和CD56;弱表达CD38,其中CD38dim+/-细胞在幼稚细胞中占(61.36±18.26)%.CD16-、CD13+ CD16int+和CD16str+CD13+粒细胞在有核细胞中的中位比例分别为0.04%、0.30%和61.30%,代表了粒细胞的分化发育阶段,由不完全成熟至完全成熟.外周血中CD64+ CD14-和HLA-DR+CD11b-单核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00%-0.10%)和(0.07%-0.68%),为不完全成熟单核细胞.不同组中各细胞亚群比例均未见明显差别(P>0.05).结论:进一步认识了正常老年男性外周血中CD34+幼稚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免疫表型特点,建立了各阶段细胞的比例范围,为鉴别异常细胞提供参考.

    作者:王亚哲;常艳;卢丹;石红霞;黄晓军;刘艳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SOC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典型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研究

    本研究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典型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的作用及其机制.采用实时定量PCR和直接测序法等方法,在100例MPN患者中分别检测SOCS1、SOCS2、SOCS3基因突变和SNP发生情况.结果表明,SOCS3 15号外显子第63位核苷酸的A→C多态性(SNP库无报道)21例;SOCS3 15号外显子第1779位核苷酸的A→C多态性18例;SOCS3 15号外显子第2249位核苷酸的A→G多态性(SNP库无报道)49例;SOCS3 15号外显子第2366位核苷酸的T→C多态性(SNP库无报道)39例;SOCS2 15号外显子第2016位核苷酸的T-→C多态性(SNP库无报道)9例.4组SOCS3 SNP患者平均年龄高于野生型患者,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水平均高于野生型患者,87.65% SNP均存于JAK2突变.结论:SOCS可能是抗癌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SOCS SNP可能参与MPN的发病机制.

    作者:秦伟;陈涛;杨建和;章艳;肖容;陆静涛;王婷;周民;何金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丙戊酸联合替西罗莫司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

    本研究探讨联合应用短链脂肪酸类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丙戊酸(VPA)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替西罗莫司(TEM)抑制弥漫大B淋巴瘤细胞生长的机制.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瑞氏染色检测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周期及自噬相关蛋白,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水平.结果表明,单用VPA和TEM均可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两药合用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两药联合后可阻断细胞周期,引起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增高;电子显微镜检测进一步证实,经VPA及TEM处理后的细胞出现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两药合用时自噬现象更为显著;蛋白质免疫印迹证实,自噬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发生改变;经VPA处理后HDAC1和HDAC3表达下调,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升高,表明VPA可通过表观遗传学调控影响淋巴瘤细胞增殖、促进其自噬.结论:VPA和TEM在阻断淋巴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自噬方面具有协同效应,为药物联合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郑重;赵艳;董丽华;王黎;程澍;赵维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苦参碱对白血病细胞NKG2D配体表达的作用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白血病细胞表面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配体分子的表达水平及中药苦参碱对白血病细胞NKG2D配体表达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MICA/B和ULBP1、2、3四种NKG2D配体的表达.苦参碱处理白血病细胞株K562、OUN-1、U937和K562/AO2及原代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药物处理后细胞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改变.结果表明,几株常见人白血病细胞及原代人白血病细胞表面均有NKG2D配体分子的表达,多数有ULBP分子的高表达或ULBP表达明显高于MICA/B,但不同细胞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模式明显不同.苦参碱处理可上调白血病细胞表面部分NKG2D配体的表达水平,提示苦参碱对不同白血病细胞NKG2D配体分子的表达调节不同.K562细胞表面NKG2D配体ULBP2和ULBP3分子的高表达可能是介导NK细胞对其高杀伤性的重要原因.结论:人白血病细胞及原代人白血病细胞表面均有NKG2D配体的表达,但不同细胞NKG2D配体的表达模式不同.苦参碱可上调白血病细胞表面部分NKG2D配体分子的表达.

    作者:马玲娣;卢绪章;朱志超;蒋丽佳;周民;钱思轩;李建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异基因骨髓移植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体内IL-22的细胞来源

    本研究探讨小鼠经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时体内IL-22的细胞来源.分别以C57BL/6和BALB/c小鼠为供受鼠,受鼠经致死剂量全身照射后输注供鼠骨髓和脾淋巴细胞悬液,建立GVHD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normal)、单纯照射组(TBI)、骨髓移植组(BMT)和骨髓联合脾细胞诱导GVHD组(BS).ELISA法检测小鼠血浆中IL-22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IL-22的细胞来源及所属亚群情况.结果表明,BS组小鼠血浆中IL-22水平高,与正常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S组小鼠脾、淋巴结和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均可产生IL-22,且IL-22+ CD4+T细胞百分率高于IL-22+CD8+T细胞;除Th22细胞外,Th1细胞和Th17细胞也是GVHD小鼠体内IL-22的细胞来源,但以Th22细胞分泌IL-22为主.结论:GVHD小鼠体内可产生高水平的IL-22,其主要来源于IFN-γ-IL-17-IL-22+的Th22细胞.

    作者:赵恺;黄栋;赵冬梅;陈翀;吴庆运;潘彬;曾令宇;李振宇;徐开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TNF-α通过ERK信号通路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VCAM-1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TNF-α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l,VCAM-1)表达的影响及与ERK信号通路的关系.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人BMMSC,并对其进行表面抗原表达及诱导分化鉴定.用不同浓度的TNF-α刺激BMMS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VCAM-1表达及ERK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对BMMSC VCAM-1表达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ERK通路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BMMSC表达CD29、CD69、CD44、CD105,不表达CD34、CD45;BMMSC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BMMSC膜上的VCAM-1表达随着TNF-α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经U0126预处理后TNF-α刺激的BMMSC膜上的VCAM-1表达减少;TNF-α增加BMMSC ERK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U0126抑制TNF-α对ERK活性的作用.结论:TNF-α可能通过ERK信号通路刺激MSC表 达VCAM-1.

    作者:陆紫媛;肖扬;李力;王耀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41例合并颅内出血急性白血病尸检临床病理分析

    本研究总结合并颅内出血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我院1953-1990年剖检的41例合并颅内出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表明:急性髓系白血病3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白血病临床缓解状态9例,未缓解状态32例;合并高血压病3例,糖尿病2例,败血症4例;白细胞≥100×109/L 19例,血小板<20×109/L 28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例,凝血酶原时间INR≥1.5 10例.病理检查显示,多灶性颅内出血26例,单发颅内出血7例,弥散点状出血8例.检查还显示,41例中共计84个出血灶,其中出血病灶位于脑叶皮质下46个,小脑23个,基底节区6个,桥脑5个,丘脑2个,脊髓2个.结论:颅内出血是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临床应予重视,综合分析诊治.

    作者:刘景华;周凡;张晓琳;张素芬;宋福林;刘彦琴;王吉刚;李喜梅;唐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长期随访及疗效观察

    本研究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疾病的疗效.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自1992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运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7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56例,霍奇金淋巴瘤16例.预处理方案为:55例患者采周以全身放疗(TBI)联合环磷酰胺为基础,部分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再联合应用足叶乙甙和/或表阿霉素;另外22例患者采用卡氮芥、足叶乙甙、阿糖胞苷、马法兰(BEAM)联合化疗方案.回输CD34+细胞均值为(6.6±4.9)×106/kg.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建造血,移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恢复(ANC≥0.5×109/L)平均时间为12±4.4d,血小板恢复(Plt≥20×109/L)平均时间为14±4.9d,移植相关死亡率为4.2%.移植后随访6-2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3.5个月.1年、3年、5年、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3±3.2)%;(81.4±4.9)%;(77.6±5.3)%;(68.9±6.8)%.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疗效较好,长期随访患者生存率较高,且安全性良好.移植前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未达CR患者.

    作者:胡凯;王继军;赵伟;田磊;万伟;克晓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两种第三方细胞联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本研究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和单倍体相合脐血细胞作为第三方细胞联合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患者为女性,12岁,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1年,供者为其母亲,单倍体相合,移植物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G-CSF)动员的骨髓以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同时加入分离、扩增的hUC-MSC及患者胞弟HLA单倍体相合脐血细胞作为第三方细胞联合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 ATG+霉酚酸酯+短程甲氨喋呤+CD25单克隆抗体.结果表明:输注供者的MNC总数和CD34细胞数分别为7.92×108/L和3.78×106/L,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和血小板大于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2 d和14 d,35 d嵌合体94%,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从初步结果看来,联合两种第三方细胞的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CAA安全、疗效令人满意.

    作者:徐丽昕;曹永彬;刘周阳;吴亚妹;王志红;闫蓓;达万明;吴晓雄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本研究探讨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5例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经交替应用CHOP方案、VDLP方案和MEOP方案各2疗程化疗后,均应用直线加速器进行原发部位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随后分为临床观察组(34例)和移植组(31例);移植组患者经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应用TBI联合VEMAC方案实施预处理后,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随访观察时间为3-5年.结果表明:序贯放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轻度局部黏膜损伤,移植组全部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4-6d中性粒细胞均降至0,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4(11-17)d,白细胞≥4.0×108/L的中位时间为17(16-20)d,血小板≥50×108/L的中位时间为25(23-28)d,移植后16-21 d时骨髓呈恢复期骨髓象,无特殊并发症出现;放化疗结束时,观察组总有效率91.2%,移植组总有效率90.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观察组总有效率76.5%,移植组总有效率96.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时,观察组无病存活率占全组患者的61.3%,移植组无病存活率占全组患者的87.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时,观察组无病存活患者占该组随访5年患者的43.5%,移植组无病存活患者占该组随访5年患者的81.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存邦;白海;葸瑞;潘耀柱;徐淑芬;张茜;陈燕;周进茂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在造血分化调控研究中的进展

    新研究显示基因组空间结构对转录调控起着关键的作用.以造血分化过程为例,三维调控网络能更真实、精确地呈现造血特异的关键转录因子调控的组织方式和动态过程.革新的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的发展和延伸为解析不同染色体间的调控元件、同一染色体内的不同调控元件以及核内染色质功能性组分之间的转录调控的空间结构提供了研究手段.本文详细介绍了染色体构象糍获技术和在此基础上衍生的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在造血分化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谭云;刘静秋;王侃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红景天苷对阿糖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红景天苷(salidroside)对阿糖胞苷(Ara-C)诱导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ues-enchymal stem cells,hBMMSCs)凋亡影响及其机制.体外分离培养hBMMSC,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表型,特异性染色鉴定hBMMSC体外向成骨、成脂诱导分化能力,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实验分4组:对照组、Ara-C组、sali-droside组、Ara-C+salidroside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RT-PCR法检测BCL-2、BAX mRNA表达.结果表明,体外成功分离培养hBMMSC;细胞表达CD44、CD29和HLA-ABC,不表达CD34、CD45和HLA-DR;成骨、成脂诱导21 d,茜素红染色可见钙化结节,油红0染色有质滴出现;Ara-C对红景天苷处理的hBMMSC的增殖抑制程度较未经红景天苷处理的hBMMSC明显减低(P<0.05);在凋亡方面,Ara-C作用48 h后hBMMSC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CL-2基因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而中剂量红景天苷处理的细胞凋亡率较Ara-C组降低,BCL-2基因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P<0.05).结论:红景天苷可抑制Ara-C诱导的hBMMSC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CL-2/BAX表达调控有关.

    作者:魏玉萍;白海;孙延庆;包慎;茜瑞;刘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随机留取正常凝血血浆标本及其混合血浆标本,加入常规剂量及各浓度梯度GSH,采用凝固法检测加药物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统计分析加药前后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对其检测结果与GSH的浓度作线性回归分析;随机抽取常规剂量给药21例患者,采集给药前后血液标本,统计分析给药前后血浆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体外试验中,加入常规剂量(500 mg/L) GSH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结果与加药前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当加入的GSH浓度分别达2.5、2.5、10、1280 mg/L时,FIB、APTT、PT及TT的测定结果与加药前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4项测定结果与血浆中加入的GSH浓度存在线性关系;21例试验患者用药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值与用药前有显著性差异(P <0.001),其中共19例FIB、20例PT、20例TT和21例APTT检测结果高于用药前.结论:在体内外实验中,GSH可以影响凝血检测结果.

    作者:陈同庆;陈长春;王俊先;陈文凤;顾晓美;许榕生;李振兴;吴大新;张文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管: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